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7-22 11:03:2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一)
浅谈我国行政决策

浅谈我国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它是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决策的特点。主要有:行政决策主体是特定的,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决策主体;由于行政管理的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行政决策的客体是广泛的;既定的行政决策不仅对行政组织成员,而且对各级行政组织的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约束力,表现出行政决策的一定权威性。

我国行政决策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级决策层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决策观念有了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决策观念的转变,中央政府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鼓励软科学研究,结合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起新的决策理论,形成支持科学决策的知识体系。二是普遍进行干部培训,以普及决策科学为重点,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强化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意识和技能。三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宏观决策中注重程序化的多方案论证, 把决策科学化付诸实践。

2.决策制度逐步完善。决策制度的完善既包括建立健全属于决策体制内部的具体制度,也包括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决策的大环境,如废除干部领导终身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权力下放等。大量的行政事务,过去长期由党委包揽,现在则由政府决策,还政于政,随着各级决策层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决策制度日趋完善。

3.决策辅助机构开始建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就普遍恢复或建立了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处理中心,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收集、咨询建议以及方案论证等,以此来辅助决策。另外,由

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信息的流通越来越通畅,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调查、咨询机构也纷纷出现,加入了辅助决策的行列。

4.决策手段走向现代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批新兴理论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推动决策科学向高层次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科学决策开拓了更广泛的信息渠道。问卷调查、模型分析等方法也在决策过程中普遍采用。

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行政决策指导思想不够完善

中国政府管理模式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经过多年来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中国经济发展还未达到成熟阶段,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仍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经济协调、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职能没有完全确立,传统的官僚式管理理念依然主导着中国政府管理和行政决策。

(二)行政决策方式不够完善

现代社会的利益多元化要求社会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建立规范化的民主参与行政决策程序来实施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使公众的意愿通过程序来表达和集中,并对不同的利益进行综合协调;同时要在公共组织和社会公众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使行政决策得到监督,以防止行政决策中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带来得消极作用。

(三)社会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程度不够完善【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公民参与行政决策的参与率和影响力是体现民主行政决策机制的关键,而现行的公告制度、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追究制度等民主行政决策机制中,参与到行政决策过程的只是公民代表,中国公民

参与行政决策的参与率很低,公民的意愿和祈求仅仅发挥参考咨询作用,对行政决策的影响也有限。

(四)行政决策民主化制度安排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民主行政决策机制中的目标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存在极大缺陷,在实际运行中难以确认行政决策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这种制度常常会失灵。因为现行的行政干部任职制度具有短期特征,在行政官员任职的动态过程中,责、权、利就分离了。行政决策者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偏差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责任心的淡化,而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行政决策责任制度。

(五) 行政决策监督不力

我国对行政决策的监督既有行政的内部监督,又有行政的外部监督;既有自上而下的监督,又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既有专门机关的监督,又有广泛的社会监督,从而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在我国要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必须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以使我国行政决策民主化的实现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推进

问题存在的原因及改革措施

行政决策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决策部门的体制因素:工作没有效率,责任认定不清,人员没有改革魄力等。也有执政部门的因素: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执法涉及自身利益等。根据存在的问题,行政决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总结50年来共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研究法治国家的基本理论与要求,探索我党在新时期执政的指导思想、执政方式,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完善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

1、健全会议决策制度和协商决策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化、民主化的行政决策模式。没有民主,就不可能得到科学的决策方案,也就不能为集中决策创造必要的条件;同

样,如果没有集中,就可能出现无政府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了科学的决策方案,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健全会议决策制度和协商决策制度。

2、完善行政决策程序

科学的行政决策程序,能保证科学的决策结果,反之,则会影响决策结果的科学性。公认的科学决策程序大体分为以下四大步骤,即提出问题,确定目标;调查预测,拟定方案;评估选优,确定方案;实施反馈,修正完善。从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到咨询论证、信息公开和听证、最终集体决定或民主决定,都以制度为依据,程序化地运行。

(三)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建立并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促进公民参与决策、监督决策,以及决策的社会讨论,从而实现透明决策,这是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政治生活的透明,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之中,才能充分保证广大群众参与决策,享有知情权与参与权。

(四)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

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必然离不开决策者对决策负责的制度。实行行政决策责任制有利于使决策过程更民主、更科学,也有利于决策者审慎决策,承担决策责任,实现权责一致。国外行政决策的问责制已经比较完备与成熟,建构了权力问责、媒体问责、民众问责等全方位的问责体系,而且在实践中也对行政决策权力实行了有力的监督,对过失权力和决策失误进行了责任追究。

结论

提高我国的行政决策水平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在保证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己经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还不够,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比较健全的决策咨询制度、决策

听证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在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前提下,积极吸收国外在科学决策方面的一些合理机制,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程度,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目前我国行政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

2.【论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我国行政决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

4.【行政决策分析】

5.【现代行政决策研究】

中顾法律网 李晨 贺煜 张金马 胡宁生

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二)
中国行政体制的现状

中国行政体制的现状、问题和前景

摘 要: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行政体制的改革的重视日益加强,经过六次行政体制改革之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对我国行政体制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接着着力论述了我国现行行政体制尚不完善之处,最后就我国行政体制的发展前景也发表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行政体制;现状;问题;前景

【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一、 我国行政体制的现状

1.行政伦理

当前新公共管理发展的情况下,行政伦理也成为服务型政府构建、政府职能转型的新的需要。行政道德对于公共管理的开展,对于逐步实现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合法化和规划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行政伦理有助于中国政府转型,引导着我国政府逐步由“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逐步达到善治的要求,即“合法、法治、透明、回应、负责”,充分实现公民与政府“权、责、利”的有效补充和配合。

2.行政效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和对公共行政规律的探求与掌握,加之公共行政人员的素质的逐渐提高,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政府公共行政的有效性和效率在逐步提高中。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提出,行政学者们的目光开始转向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实现电子政务和政府绩效评估。因此,我国政府公共行政效率的效度和信度都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3.行政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产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制,该体制是由内部行政监督和外部行政监督构成的,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完整的呈网络格局的行政监督体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内部行政监督和外部行政监督的有效结合,提高了我国行政监督的整体效益。但由于整个监督体系杂乱而庞大,以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行政监督体制也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4.行政决策【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决策层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变化。其一,决策观念有了转变。其二,决策制度逐步完善。决策制度的完善既包括建立健全属于决策体制内部的具体制度,也包括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决策的大环境。其三,决策辅助机构开始建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普遍恢复或建立了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处理中心,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收集、咨询建议以及方案论证等,

以此来辅助决策,决策手段也走向现代化。

二、 我国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1.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职能重新定位的复杂工程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受我国传统的行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在缺乏对政府职能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广泛和深人研究的情况下,就迅速进入了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取舍的实践。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宪法和地方政府组织法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过于简单、笼统且强调纵向职能多,涉及横向职能少。这就使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缺乏基本的法律指引规范和强制性。另一方面,在政府纵向职能的定位上,行政权力上下级之间的权力分配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选择顺序和原则。最终使得我国目前政府纵向职能界定难以取得成效。

2.权力配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为止,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六次行政体制改革,但是政府机构似乎还是逃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个现象足以说明,我国的行政权力配置仍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党政不分的现象依然突出。其次,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分权不明,职责不清。再次,内部层次结构重叠。最后,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可能会引发中央统一的宏观调控失效。

3.运行规则存在的问题

运行规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运行所要遵行的基本规则。行政权力的运行规则应当主要是以一系列法律制度为基础的,包括法律原则、法律精神等为内容的规则。然而目前,传统的权力运行规则在逐渐解体,而新的权力运行规则又尚没有完全建立,因而导致许多违背法治精神的“潜规则”的出现,如“跑部钱进”、“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大量“潜规则”的存在使行政权力运行偏离正常轨道,背离设置行政权力的初衷。

4.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我国的依法行政工作体制与依法行政工作的要求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依法行政意识树立的不够牢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强,违法行政问题突出等问题层出不穷。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职能法定”原则,同时也缺乏对权力配置和运行的法律规范和监督,以致“潜规则”等制度性腐败就盛行。

三、行政体制的前景

1.行政体制的不断调整适应将有力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体制是十分重要的促进力量。对政府职能进行新的定位,进一步划分政府与市场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并探索科学有效的调节和监管方式,从而大力加强政府在经济运行、市场监管中的调控能力,

用政府调节和监管这只“有形的手”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同时,政府顺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形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化趋势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比如通过调整权力配置减少权限冲突、改革政府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前审批加强事后监管等措施,提高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能力和水平,也为企业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行政体制的不断调整适应将大力推进服务型公共行政的有效开展

行政体制的不断发展,加快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的步伐。在此过程中,现代行政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家行政机关已不是惟一的行使行政权的主体,其行政权也部分地归还于社会主体。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之中,这是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必然后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公共行政的有效开展,要求对公权力进行重新调整和配置,以发挥社会自治的力量、保障公众在社会事务管理中的参与权利;灵活、高效、务实的行政体制将改革公权力的行使方式,积极引入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理念的管理和服务手段,促进社会各部门的合理分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推进公共服务行政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孟旭彤.浅谈我国政府公共行政效率现状及其改观对策.中国知网

[2] 廖昆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国家行政学欢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北,2009

[3] 朱陆民.试论现阶段中国政府职能的定位问题.南华大学学院报.湖南,永州

[4] 邱霈恩.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相关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 009年第5期

[5] 唐铁汉,李军鹏.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6)

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三)
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范文)

【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我国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校(站、点):贵阳市电大 年级:13春行政管理 学生姓名:王丹 学号:1352001201033 指导教师:谭永凤 完成日期:2015.5.11

【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

我国行政决策的现状(四)
论我国环境行政的现状及完善

  摘要:环境问题俨然成为了人类不可回避的话题,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政府的介入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环境行政受传统行政理念、经济和公众参与等因素的影响,其管理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需对我国的环境行政进行完善。

  关键词:环境行政;环境行政管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环境保护法律的数量不断增加,环境法律保护体系日趋完善。但如孟子所说,徒法不足以自行,法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真正威力,不在于其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被执行和遵守。[1]法律被制定以后,需要一个法律适用的过程。法律需要通过行政的、经济的等方式加以实施。环境行政就是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此环境行政往往被作为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有力方式而被广泛采用。
  一、环境行政概述
  环境行政是环境保护与行政管理的结合与交汇,是环境保护与行政管理的统一和发展,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2]环境行政主要包括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和环境行政执法,内含了行政强制机制和行政指导机制。环境行政本质上基于福利国家理念,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对所辖区域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行政监督管理,并运用经济、法律、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行为,从而以行政力量有力地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3]我国的行政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二、“经济”对环境行政效率的削弱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要求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但为了经济发展我们付出的环境代价却是巨大的,甚至更多时候是无法挽回的。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难以落实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基本制度,但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大多只是流于形式。本应事先环评的却被当做事后环评来用,许多需要进行环评的项目,在未进行环评就开始施工。政府为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项目进行环评和政府部门的违法审批行为助长了环评违法行为;环评机构的中立性受业主单位的影响,很难确保环评报告书的客观、公正;环评文件被审批通过后,由于缺乏环保部门对施工项目的跟踪检查,环评文件很少被作为施工的依据,环评的实际效用也并没有真正达到。
  (二)、排污收费制度立意的扭曲
  排污收费制度是动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的一项法律制度,立法的意图是对污染者增加经济上的不利益来遏止环境污染的频繁发生。但在实践中由于难以确定作为排污收费依据的污染物排放量的真实数据,以及缺乏对整体环境污染容纳能力的考虑;同时法律虽然明确规定排污费征收的用途,但由于缺乏对其用途的监督机制,排污费往往被用作其他的用途,这与立法意图背道而驰,也使得监督环境保护向放纵环境污染倾斜。
  三、政府环境行政管理效率的低下
  受传统环境行政理念的影响致使环境行政管理的力度不够、效率低下,政府行政手段在直接干预管理和强制执行中存在着手段单一、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区域协调不足、决策与实施中存在滞后等一系列缺陷,因而相应的出现了环境管理的“政府失灵”现象,现实条件下,这些问题具有愈演愈烈之势。[4]
  (一)、“管制型”政府理念的影响
  以管制为核心的干预行政构成了传统行政法的主要内容,其所承载的价值是政府必须干预社会与个人的活动,以保证国家与社会摆脱因为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危机。[5]环境行政同样也受到“管制型”政府理念的影响而忽视了新公共管理理念所提倡的“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发挥。“管制型”的环境行政管理总是被动的,对环境的保护还停留在“事后弥补”和“末端治理”的初级阶段。但环境污染是综合性、积累性的,危及的范围广,而且会侵犯到多种权益,同时环境污染还会发生变异性。
  (二)、环境行政权缺乏控制
  不管是国民的社会生活,还是国民的政治生活,行政机能所占的比重都明显地增加了。[6]行政管理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环境的管理。环境行政处罚中罚款是使用最多的环境管理手段,但现实中罚款的数额低于污染的成本,导致环境日益恶化,加上缺乏对环境行政处罚行为的规制和制裁,变相的纵容了环境污染。随着国家行政化渐浓的趋势,凡是政府权力触角的地方必须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对其进行控制。[7]
  四、公众参与环境行政缺乏有效性
  在行政体系中,除行政体系向社会的渗透路线外,还有一个就是由社会向行政体系的渗透―公众参与。
  (一) 、公众参与环境行政信息困乏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行政信息困乏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信息公开度不够。公开是限制自由裁量权专横行使最为有效的武器和手段。公众参与环境行政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公众获得相应环境信息的程度。例如,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虽然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但法律条文中没有规定由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将信息公布于众,使得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根基上存在重大缺陷。这使得公众参与形同虚设了。
  (二) 、公众参与环境行政缺乏组织性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行政都是公众个体以自然人的身份参与到环境行政中,虽然法律对此没有进行限制,但这种参与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的。个体的公众参与往往以非理性或非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难以将公众的意见进行集中的表达,政府也不可能将其考虑到环境行政决策中,从而无法起到公众参与的真正目的的同时还有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因此,个人利益只有依托于某一组织并通过该组织诉求于国家,才能使个人利益更好地获得保障。
  五、 完善我国环境行政的对策建议
  环境行政作为一种蕴含行政管理的环境保护手段,对环境行政的完善首先应从转变政府的环境行政管理理念入手,由强制性职能向服务性职能转变。环境保护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完成的,需要借助政府的科学决策、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监督管理、规范引导和协调服务。
  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环境行政管理职能。行政管理的手段在20世纪中后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现代行政管理手段的权力性、强制性色彩减弱,而越来越多的体现民主、协商的品格,体现出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合作的精神。政府在环境行政中实行强制性手段与非强制性手段的结合与协调需成为环境行政的发展趋势。
  最后,提高公众参与环境行政的有效性。要提高公众参与环境行政,首先要进行信息公开,确立信息公开制度。使公众参与到环境行政决策过程的同时也确保环境行政决策活动能够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实施。其次,在公众获得充分的信息的情况下,还要保障公众表达意愿的途径畅通有效。同时还应建立政府对公众意见的回应机制,确保公众参与环境行政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日]原田尚彦.环境法[M].于敏译,法律出版社,1999:2.
  [2]中国环境报编者按.环境立法30年系列报道之二:前行路上我们一起守望[N].中国环境报,2009-11-02(3).
  [3]蓝文艺.环境行政管理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453.
  [4]刘铮.论环境行政的制度实效与制度契合[J].广西社会科学,2007,(7).
  [5]乌兰.论政府环境行政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J].学术交流,2006,(9).
  [6]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M].法律出版社,2008:7.
  [7][日]大须贺明著,林浩译.生存权论[M].法律出版社,2001:51.
  [8]楼利明.法律对公共利益判断的控制―一种原则与规则并重的程序控制方法[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108.
  [9]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效率、程序及其和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08.
  [10]章剑生.现代行政法基本理论[M].法律出版社,2008:3.
  [11]姜明安.新世纪行政法发展的走向[J].中国法学,2002,(1).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288836/

推荐访问:论我国行政决策的完善 我国行政监督的现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