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

来源:创业资料 时间:2018-11-29 1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资料】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共10篇)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一)

新建一个微生物实验室的净化标准,有那些要求?

1 实验室安全
1.1 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性
1.2 科室安全文档
(a)生物危害防护:实际操作规程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2004-01-05发布,2004-10-01实施.)
(b)实验室安全: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 233-2002.2002-12-03发布,2003-08-01实施.)
1.3 应用:
以上的操作规程应用于微生物科室的所有部门.工作人员或访问人员必须遵守各项规定.
1.4 关于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
任何新规定或现行规定的修改案必须通知负责科室安全的人员及相关人员,他们将建议科室主任考虑实施.
1.5 生物性危害
1.5.1 与各种操作有关的生物危害水平取决于:
a.处理的传染性物质的本身:
按照传染性物质对个人和社区和潜在危险性以及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其划分成不同等级.所采用的等级划分详见”《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原则和措施(见《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b.使用的设备和设施:
处理不同等级的传染性物质的要求在”实验室安全”中已规定.这些符合要求的设备都要承担重要临床工作,科室负责人必须保证中应污染物水平.
c.培训,特别是员工的安全性培训和安全性经验积累.所有员工应该接受一定训练,能安全处理任何实验室可能碰到的物质,避免将实验不能处理或规定之外的传染性物质暴露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在实验室,即使暴露事故发生也要会正确处理.
1.5.2 传染性物质的分类
1.5.2.1分类系统
生物危害防护:〔见1.2 (a)〕,根据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危害等级Ⅳ最具危害性.
1.5.2.2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4
a.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1——对健康成人无致病性,对社区无危害性.通常一般微生物操作就足够,不需特殊安全设备,工作的附近要有洗手设施.培养基上包含未鉴定物,因此,妥善处理对各级安全水平都至着重要.
b.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2——人类疾病相关物质,这种物质对实验室工作人员有中度危险,并具有一定程度社区危险性.医院微生物室所涉及的绝大多数物质属此安全水平,生物危害警告应张贴,并且限制接近,应用醒目标语,若是能产生空气传播或飞溅的I,II类物质都就使用相就的操作台.实验室就提供类似防护衣和手套,眼罩尤其是配戴隐形眼镜者,也应提供类似安全水平的洗手设施,并且临近工作区也应有高压灭菌装置.所有废物和反复使用设备的去污染应有特定的程序.
c.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3——人类疾病相关物质,具有潜在空气传播性,能引起严重,致命疾病,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高度危险,并具有一定程度社区危险性.所有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案的标本必须标以”小心污染”标签,并且同时标于盛放标本容器和申清单.然而作为预防保护还不足够.应对所有血液,体液,分离的人体组织等有普通防护意识,它们都应视作传染源.在此生物安全级,实验室应控制对其接近.凡涉及该类物质都应使用I或II类工作台操作,也可以遵循II级操作注意事项,对所有废物进行去污染处理,包括工作服和重复使用设备.
d.危险群/生物安全水平:4——对个人的危险如生物安全3级,但对社区有高度危险性.这些传染性物质包括:
蜱源性脑炎病毒
支里半亚-刚果牛血热病毒
Marburg Virus
艾波拉病毒
Lagsa fever Virus
Junin HF Virus
Machupo HF Virus
Guanaruto HF Virus
Herpesvirus simiae (B Virus)
1.6 以下预防措施,所有实验工作人员必须遵守:
1.6.1 工作服
a.所有实验室成员在工作期间必须始终穿着所提供的工作服.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须挂在指定地方,不得在实验室外冼工作服.
b.在处理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安全3级物质的标本时,必须在工作服外穿隔离衣.
c.在生物安全操作台内处理标本和培养基时,必须戴手套.
1.6.2 洗手池
洗手池须供应洗洁剂和纸巾.
1.6.3 洗手
所有工作人员在离开工作区必须洗手,并且要先脱去工作服和手套.
1.6.4 食物,饮水,吸烟,化妆品
食物和饮料不允许带入任何处理标本的房间.不允许在处理标本的任何地方吸烟.不允许在处理标本的任何地方使用化妆品.
1.6.5 伤口和擦伤
手上的伤口和擦伤必须覆盖保护物.
1.6.6 个人衣物
个人衣物不允许带入实验室,并且必须保存在带锁的柜子里.
1.6.7 口吸移液管
这是禁用的.要求使用机械移液装置.
1.7 常规预防措施应用于所有血液、体液、组织标本的操作中:
1> 无论何时都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针头或其它锐器.
2> 使用过的针头和一次性切割器必须丢入专门的带有盖子和桶内,以备安全处理、防止容器过满盛装.
3> 使用过的针头不许重新使用或再用手操作.
4> 打烂的玻璃必须放入坚硬的容器(不要用手),然后再放入黑色垃圾袋,如果是污染的,使用黄色垃圾袋.
5> 在接触具有潜在性传染性标本培养基、组织,必戴保护性手套,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如果手套有可见的污染,必须先除去污染,再更换.手上有皮炎或伤口的工作人员的需要间接接触传染性物质的人员应戴保护性手套.
6> 在处理完标本、结束工作,甚至在上述规定带手套时,应常规洗手.
7> 当血液、血液制品或其它体液污染发生时,应停止工作洗手,戴一次性手套再清除污染区.建议用含有效氯100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如果污染区较大用浸有次氯酸钠溶液的湿布覆盖10min去污染,并标示相应的警告,丢弃废物及手套到生物安全级物理容器.注意飞溅的水滴和流淌会将污染带到主污染区以外.
8> 所有在实验室使用的具有潜在污染性的物质都需去污染,最好先高压,再做处理.
9> 任何可能产生飞溅或气雾的操作都应在生物安全操作台里进行.这些操作包括离心,分离血清,混合,超声,收集组织受精卵,以及处理含有浓集的感染物质标本.
1.8 实验室物质处理
a> 黑色塑料袋用来收集未污染或经高压过需处理的废物.
b> 废纸屡用来收未污染的废纸,用过的纸巾等.
c> 所有可能传染的物质必须高压或焚化.
d> 所有丢弃的标本,培养基和实验室废物必须放在专门容器里
e> 用白色聚丙烯罐盛装2%新鲜配置次氯酸液,以供工作中丢弃标本,污染吸头,棉拭子临时处理待一天工作结束之后,再经高压处理.
f> 黄色塑料袋用来处理污染的实验室废物.它们应封口再由工人拿去焚烧.
g> 带盖,带标签硬质容器用来盛装针头的锐器.
1.9 实验室传染性物的消毒
高压
a.所有培养基的传染性物质都要高压,除非准备焚烧的,高压的最大好处是使传染性物质离开实验室可保证安全.
b.用作此目的的高压设备应在医学技师监督下由实验室工人操作.
c.高压设备应定期由医院设备组测试,检修.这些测试包括商业使有的芽胞试纸实验.多个高压设备应有使用记录,并自使用之日起由医学技师连续记录.任何不符都要向安全人员报告.
1.10 去污染
去污染剂:
1> 次氯酸溶液:用白色聚丙烯罐装新鲜配置的含有效氯1000ppm的2%次氯酸溶液,放在多个工作室.
2> 5%的Printol:其50%水溶液用来处理溅在地板和家具上的污染.
3> 戊二醛:新鲜配制成一定浓度,主要用于不能使用次氯酸钠的仪器去污染,如离心机等.
4> 75%乙醇:主要用于对清洁表面的快速去污染.
1.11 离心机
1.11.1 注意事项:
a> 使离心机用的试管应具是厚管或塑料的,离心前应仔细检查是否缺损.
b> 离心机需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操作都应能看见离心缸,以便能正确地将离心架放在转子上.
c> 离心桶和离心架配对使用,负载后需仔细平衡.
d> 为避免脱架和试管内溶液溅出,开始采用低转速,然后逐渐升高.
e> 离心机内缸应由高级人员定期检索,内壁必须用戊二醛定期清洁,去污染.
f> 在对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安全操作3级标本离心时,必须加盖密封,密封盖只有在一级生物安全操作台内才能打开.
1.11.2 离心时,试管破裂
a> 如果正在离心时,发生或怀疑发生试管破裂,电动机应立即断电,并在30min后才能打开离心机盖.
b> 如离心后发现破裂,应立刻关闭机盖,保持至少30min.
c> 立即通知安全员.
d> 戴厚手套,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棉鉴清除破碎玻璃碎片.
e> 所有破裂试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和转子必须放在专门消毒剂中去污染,要求消毒剂不具腐蚀性,对浸生物安全物质有效.然后,或者浸泡至24小时,或者高压.
f> 未破裂,带盖的试管也应放在另一含有消毒剂的容器中1后,再对其内容物处理.
i> 离心缸必须用戊二醛棉拭子清洁,过夜,再重复擦拭,再用水清洁洗净并干燥.
g> 含有生物安全3级物质的密封离心桶必须在密封状态下取出,在一级生物安全操作台内打开.如果试管破裂,离心桶密封盖应松松地盖上,对离心桶高压.
1.12 破裂和溢出
任何重要的破裂的溢出都应通知安全人员.在处理含有或怀疑含有生物案例的溢出物,应先得到安全人员的建议.
1.12.1 病毒培养基的泄漏
a> 用浸有20%次氯酸钠的纸巾覆盖溅洒出的污染物用容器碎片.
b> 覆盖10-15min.
c> 戴一次性手套,清扫纸巾和碎片于合适的容器(如塑料袋,但不包括含有碎玻璃或其它锐利物体),用一片硬纸板去清扫,不能用刷子或尘掸,除非它们适于高压.手指远离碎玻璃.
d> 将碎片和使用后的废物放在实验室废物箱.
e> 用常规工作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及其周围可能飞溅区.
1.13 泄漏的标本
实验室不泄漏的标本,但要以塑料密封后退还到病房.
1.14 紫外线消毒:培养基,试剂分装和病人血清应存放-70°C和-30°C冰箱.操作存放于-30°C或以下温度冰箱物质,应戴手套,例如当标本从低温冰箱取出或放入时.
1.15 生物安全柜(台)
实验室应配备II级生物安全柜.
1.15.1 级别
I :基本要求:定向流动保护,要求气流从外流入安全柜,并且远离操作者,指向传染物.经HEPA过滤排后,紧好由导管引向室外,以便清除去污染后的各种蒸汽.
II:基本要求:经过滤气体垂直流向,既保护操作者也要保护工作不受污染.
IIA:70%的过滤气体重新循环至工作区,废气导向室外经HEPA过滤.和内流经式工作区的气流速度平均0.4m/s或略高.
IIB:流进气体流速平均0.5m/s或更好.按照不同型别(IIB1,IIB2,IIB3),气体排出比例从70%到100%.根据工作选择不同型.如有毒化学物质和放射线同位素不能再循环至工作区.
III :基本要求:操作者与传染物安全隔离,并且整个操作过程都要提高.安全柜所在的环境也要一定程度隔离,以防手套破裂.
1.15.2 生物安全柜的安装
安全柜要发挥某安全防护功能必须注意安装位置,废气应通过管道以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如果需购置这类设备应联系CUHK安全办公室,在种类,牌子,样式,安装位置和安装以及与其它设施的相邻关系上获得指导.
1.15.3 常规检查和安全操作以及工作区的消毒
有一份操作规程详尽地叙安全柜的常规使用也应包括安全柜发生意外时应采取的行动.每一个使用者必须阅读规程使后签名.
1.15.4 注意:
安全柜应尽可能避免使其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有时因为安全柜的意外,使用者被迫这样做.此时,应张贴注意以警告其它人不得再使用.
1.15.5 去污染和再认证
由受过训练的人员,配戴个人防护用具,来做污染工作.要求:安全柜在密闭条件下用干燥多聚甲醛蒸汽醺蒸,使用浓度8500ppm.(安全柜的体积应包括外周供应和废气过滤设备.)在温度20-25°c,相对温度不低于60%环境保持4h,甲醛蒸汽,如果允许,可直接抽出室外,若不允许可在安全柜内用氨基重碳盐吸收.
因为空气有限的穿透力,在处理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最好使用HEPA过滤器,以及高压或焚化后再丢弃.
1.17.5.2 再认证
这项工作由专门人员进行,去污染后安全柜性能再认证定,及过滤器的更换,测试是否有漏气,调试空气流速是否合规定,以及检测过滤器的性能.再认证应至少一年做一次,或是装置移动,过滤器维修后.应备有去污染,维修和再认证的记录,并且应方便使用者的查阅.
2. 实验安全操作程序:
2.1 工作人员在采集标本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标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2.3 实验过程中绝对禁止吸烟、饮食等,不要以手抚头面部等.
2.4 处理样本的过程中易产生高危害气溶胶时,要求同时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生物安全柜和/或其它物理防护设备.如可产生含生物因子的气溶胶,应在适当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细菌的分离培养、菌种开封、转种、研磨、稀释等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2.5 使用接种环进行操作时,接种环应在工作灯的内焰中燃烧,以避免菌液或菌块飞溅.
2.6 稀释菌液时,吸管、针管要缓慢插入试管或烧瓶底部,小心操作避免产生气泡或气溶胶.
2.7 使用注射器加样时,用过的针头切勿再重新入套或拔开注射器与针头,应直接放入锐器收集器,以免划破皮肤造成接种感染.
2.8 菌株库要设专人管理,并按照国家微生物菌毒种管理办法执行.2.9进行毒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毒菌区以外区域,避免由于粗心扩大污染范围.
2.10 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设备、仪器,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擦洗后再以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消毒.
2.11 实验中发生意外污染情况,应立即通知主管人员并做好处理污染物和相应区域的准备,不得擅自采用其它禁止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
2.12 实验室内任何微生物的样本,废弃物都必须经高温高压灭菌后,方可按一般垃圾处理.
2.13 实验室所用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应确保具备足够的有适当防护水平的清洁防护服供使用.还应穿戴其它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面具、头部面部保护罩等.
3. 实验室污物处理及消毒操作程序:
3.1 实验室含有生物危险物的临床标本及被污染的一次性用品,试验完成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内以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 2小时以上,再经高压消毒后方可丢弃或焚烧.
3.2 可重复使用的实验用品及器材,完成实验后,应在操作台或实验区域内经紫外灯近距离照射消毒2小时以上后,再交有关人员进行高压消毒和煮沸洗刷.
3.3 实验用的试管、吸管、注射器,须装在加盖不漏的容器内,经高压灭菌后取出.
3.4 培养物或实验室垃圾,在丢弃前必须经高压消毒和紫外灯近距离长时间照射处理.不允许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弃物.已装满的容器应定期运走.在去污染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通常在实验室区内.
3.5 实验室废弃物应置于适当的密封且防漏容器中安全运出实验室.有害气体、气溶胶、污水、废液应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要求.
3.6 实验过程中,如标本或含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了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0%酒精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3.7实验室内未经消毒的污水,禁止直接排入公共排水系统,更不允许混入居民生活垃圾.
4. 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4.1 如果发生意外,必须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人员和医院生物安全办公室,并在有关人员的指导监督下对出事现场进行处理,绝对禁止未经报告而私自对出事现场给予非规范的处理.
4.2 实验过程中,如污染物溅落到身体表面,或有割伤、刺伤、烧伤、烫伤等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工作进行紧急处理,更换被污染的实验服,皮肤表面用消毒液清洗,伤口以碘酒或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4.3 如果发生菌液溢出,含菌种的培养管破碎等,造成中 、小面积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积大25%以上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边缘用脱脂棉围住,向纱布倾倒5%苯酚溶液或70%的酒精,浸泡2小时以上(其间适量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经紫外灯近距离(1内)照射2小时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0%酒精中2小时以上,再次着防护衣进入房间,将污染溢出物和用于清洁的纱布放入可耐受高压的双层塑料袋内并尽快高压.
4.4 如果发生气溶胶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关闭实验室,对污染区域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过夜;第二天对污染区进行24小时封闭空气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锰酸钾/m3空间).
4.5 临床医务人员应对事故受害者和消毒人员进行医学随访.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二)

谁能帮我算一下4.5%生理盐水的渗透压是多少,最好有全部的计算过程,
不好意思,45%的生理盐水 水温25度

待解决问题收藏 七年级《科学》第4节、细胞 395
1.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的事实材料和设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了_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
2.细胞分裂是指一个____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分裂成两个____细胞的过程.如果一个细胞经历6次分裂,会产生____个细胞.而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则是细胞____、____、____的结果
3.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称为____.在该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细胞核中出现了____,并且____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4.一个母细胞在开始分裂时,细胞核内会出现____,分裂时它会____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大小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其子细胞会不断吸收____,合成自身的____,并不断地长大.有的细胞会发生变化形成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做____.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使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是____
11 回答:3 人气:14 提问时间:2008-11-02 11:00答案
一、细胞培养的条件和要求
1.所有与细胞接触的设备、器材和溶液等,都必须保持绝对无菌,避免细胞外微生物的污染.
目前最可靠和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如:玻璃制品、布类、金属制品:6.8kg20min.
橡胶制品:3.6~4.5kg10min.
培养用液,如Hanks液,水解乳蛋白:3.6~ 4.5kg10min.
实验中染菌物品和动物尸体等:6.8 kg20min.
试管、吸管等,则可采用干热灭菌;
一切不适于加热灭菌的液体,如人工合成培养液、小牛血清、胰蛋白酶等溶液,可采用过滤法除菌.
细胞培养中常用的消毒剂浓度及其使用场合
2.必须有足够的营养供应,而绝对不可有有害的物质,包括极微量的有害离子的掺入,为此必须注意器材的清洗和配液用水的质量.
细胞培养中对水的质量要求很高(见水处理).
3.保证有适量的氧气供应.
细胞代谢需要有空气,否则细胞死亡.在用培养瓶进行静止培养,或用转瓶进行旋转培养时,只要培养的液体量不超过总容量的30%,通过与液面的空气交换,可以保证细胞有足够的氧气.当用罐子深层培养时,则必须通气,一般采用含5%CO2的空气,或根据需要将CO2、N2、O2和空气以不同比例混合,过量氧对细胞的生长也不利.
4.需随时清除细胞代谢中产生的有害产物.
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如CO2、乳酸、氨、尿素、吲哚等,这些产物对细胞的生存有害,必须及时清除.在小量培养时,当培养基中酚红指示剂显示黄色,表示已有相当量乳酸产生,要及时更换新鲜的培养基.在大量培养时,则需随时测定葡萄糖和乳酸等含量,并调节灌流速度,使代谢产物保持在无害水平下.
5.有良好的适于其生存的外界环境,包括温度、pH、渗透压和离子浓度等.
不同的细胞对pH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适于细胞生长的pH在6.8~7.4,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细胞生长.如上所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乳酸,使培养的pH下降.为了保持培养液的pH,常在培养液内加入各种缓冲系统,如Na2HPO4/Na2HPO4、NaHCO3/H2CO3(CO2)、Tricineglycine,以及加缓冲剂Hepes液(常用浓度为10~50mol/L).
6.及时分种,保持合适的细胞密度(见细胞传代)
二、细胞分离
1.人白细胞的分离.
常用于IFN-α和γ的制备.
它主要来源于献血者的静脉血,也可来自手术时体外循环剩余血,分娩时脐带血,以及脾脏和扁桃体等组织.
2.人胚肌皮细胞的分离 .用于IFN-β的制备 .
三.体外培养细胞龄的计算
二倍体细胞龄以细胞群体倍增计算,以每个培养容器细胞群体细胞数为基础,每增加一倍作为一世代,即1瓶细胞传2瓶(1:2分种率)再长满瓶为一世代;1瓶传4瓶(1:4)为二世代;1瓶传8瓶(1:8)则为三世代.生产用细胞龄限制在细胞寿命期限的前2/3内.
传代细胞系则以一定稀释倍数进行传代,每传一次为一代.依据每个细胞系的实践经验数据,确保细胞质量及安全,确定生产使用细胞最后限制代次.
四.细胞鉴别试验
新建细胞系或株、细胞库和生产结束时的细胞应进行鉴别试验,以确认为本细胞.可采用遗传特征、DNA指纹图谱、染色体标记、免疫学、HLA和生化法(如同功酶)测定,任选其中一种方法.有简便而能鉴别的方法亦可采用,但需经国家药品检定机构认可.
人二倍细胞株来源于正常人胎肺或其他组织,主要用于培养病毒制备疫苗等.
1.细胞株的要求
人二倍体细胞株须按下列要求进行全面检定.
(1)建立细胞株必须具备下列资料
建立细胞株所用的胎儿的胎龄和性别,终止妊娠原因.
建立细胞株所用的胎儿父母的年龄、职业及健康状况(经医生出具证明),胎儿父及母系三代应无明显遗传缺陷疾病历史.在取胎儿组织前,应做出详细调查.
原始组织种类,原始细胞培养的细胞数量与生长的状况.
细胞培养方法、历史、生长特征和寿命的世代数.
细胞生长液的成分.
哋狱第十⑨层 回答采纳率:51.1% 2008-11-02 11:05
1.在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的事实材料和设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提出了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2.母细胞 子细胞 64 分裂、生长、分化
3.细胞的分裂 染色体 平均
4.染色体 平均 营养物质 组成物质 细胞的生长
4.生理盐水的浓度是百分之0.9
♀棒.棒o糖. 回答采纳率:43.9% 2008-11-02 11:10
细胞学说
(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动植物的结构有显著的一致性.(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既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又与其他细胞协调地集合,构成生命的整体,按共同的规律发育,有共同的生命过程.(3)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母 子
答案补充
64
分裂,分化,生长
细胞分裂 染色体 平均
答案补充
在载玻片上滴0.9%的生理盐水,目的是与体液浓度一致,细胞不致于因失水或吸水而变形.若用清水易吸水胀破
答案补充
4.染色体 平均 营养物质 组成物质 细胞的生长
暗灵冰祭 回答采纳率:47.6% 2008-11-02 11:18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三)

磁铁同极相吸是什么原因
我拿了两块磁力比较强的磁铁,距离比较远时相互排拆
但是超过某一距离后,两磁铁会紧紧的贴在一起为什么?
并给出详细磁力线分布图

地球磁场起源之谜
1. 谜题重重的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天然的大磁体,无论在陆地、海洋,还是天空,都能够感受到地磁场的存在.我国古人很早以前就对地磁现象有所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利用磁针在地磁场中的指极性制成的.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地磁场理论概念的是英国人吉尔伯特.他在1600年提出一种论点,认为地球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两极和地理两极相重合.这一理论确立了地磁场与地球的关系,指出地磁场的起因不应该在地球之外,而应在地球内部.
1893年,数学家高斯在他的著作《地磁力的绝对强度》中,从地磁成因于地球内部这一假设出发,创立了描绘地磁场的数学方法,从而使地磁场的测量和起源研究都可以用数学理论来表示.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理论,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地磁场的起源.
现在科学家们已基本掌握了地磁场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但是,对于地磁场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目前,关于地磁场起源的假说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假说是以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为依据;第二类假说则独辟蹊径,认为对于地球这样一个宇宙物体,存在着不同于现有已知理论的特殊规律.
属于第一类假说的有旋转电荷假说.它假定地球上存在着等量的异性电荷,一种分布在地球内部,另一种分布在地球表面,电荷随地球旋转,因而产生了磁场.这一假说能够很自然地通过电与磁的关系解释地磁场的成因.但是,这个假说却有一个致命缺点,首先它不能解释地球内外的电荷是如何分离的;其次,地球负载的电荷并不多,由它产生的磁场是很微弱的,根据计算,如果要想得到地磁场这样的磁场强度,地球的电荷储量需要扩大1亿倍才行,理论计算和实际情况出入很大.同时,该理论还难以自圆其说的是,地球表面的观测者随着电荷一起旋转,对于电荷来说,不存在什么相对运动,没有电流又谈何磁场呢?
以地核为前提条件的地磁场假说也属于第一类假说,弗兰克在这类假说中提出了发电机效应理论.他认为地核中电流的形成,应该是地核金属物质在磁场中做涡旋运动时,通过感应的方式而发生的.同时,电流自身形式的场就是连续不断的再生磁场,好像发电机中的情形一样.弗兰克所建立的模型说明了怎样实现地磁场的再生过程,解释了地磁场有一定的数值.但是在应用这种模型的时候,却很难解释地核中的这种电路是怎样通过圆形回路而闭合的.此外,这个模型也没有考虑到电流对涡旋运动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是不允许涡旋分布于平行赤道面的平面内的.
属于第一类假说的还有漂移电流假说、热力效应假说和霍尔效应假说等,但这些假说都不能全面地解释地磁场的奇异特性.
关于地磁场起源还有第二类假说,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物旋转假说.
1947年,布莱克特提出任意一个旋转体都具有磁矩,它与旋转体内是否存在电荷无关.这一假说认为,地球和其他天体的磁场都是在旋转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星体自然生磁,就好像电荷转动能产生磁场一样.但是,这一假说在试验和天文观测两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还没有观察到旋转物体产生的磁效应.而对天体的观测结果表明,每个星球的磁场分布状况都很复杂,尚不能证明星球的旋转与磁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依存关系.
因此上说,关于地磁场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仍处在探索与争鸣之中,尚没有一个具有相当说服力的理论,对地磁场的成因作出解释.
2. 形态场假说
如何揭示地磁场的起源之谜呢?本文认为研究地磁场的成因,首先应该解决磁本质问题.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第一次揭示了磁与电之间的关系,从而把电学和磁学联系起来.为了解释永磁和磁化现象,1821年,安培又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安培认为,任何物质的分子中都存在着环形电流,称为分子电流,分子电流相当于一个基元磁体.当物质在宏观上不存在磁性时,这些分子电流的取向是无规则的,它们对外界所产生的磁效应互相抵消,故使整个物体不显磁性.在外磁场作用下,等效于基元磁体的各个分子电流将倾向于沿外磁场方向取向,而使物体显示磁性.安培的假说还说明了磁体的N、S两种磁极不能单独存在的原因,因为基元磁体的两个极对应于环形电流所在平面的两个侧面,显然这两个侧面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安培的假说把磁性的本质归结为电流的磁效应,即一切磁现象都起源于电流或电荷的运动.
按照近代物理学的理论观点,电荷不论是否运动,都将在其周围激发电场,而运动的电荷(电流)一定会在其周围激发出磁场.与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一样,磁场也是一种特殊物质,在磁场中运动的电荷(电流),将受到该磁场给予的作用力(磁场力).
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磁场的形成过程,阐明了磁场与运动电荷之间的关系.这里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电荷只有在运动状态下才能“激发”出磁场呢?按理说,带电粒子的静止与运动是相对的,如果观察者与粒子一同运动,带电粒子是否还会具有磁性呢?毫无疑问,带电粒子的磁场并不会因为观察者的同步运动而消失;那么,相对于观察者静止的带电粒子所表现出磁性,就只能与它的运动方向有关了.鉴于此,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假设,当带电粒子运动方向确定以后,其表现磁场的场性物质的矢量方向也随之确定下来,因而使带电粒子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了磁效应.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此提出基本粒子形态场假说.所谓形态场是指场的空间形态,过去一般认为,场的空间形态都呈球对称状(呈球对称状的场又称三维场),如宏观物体的万有引力场.而基本粒子形态场假说认为,在微观世界中,基本粒子所携带的能量场是由二维的平面场和一维的线性场组成.具体地说,自然界中,像质子、电子这类带电粒子所携带的质量场是二维平面场,而电场则是一维的线性场,一维线性场垂直并穿过二维质量场的中心.在外界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粒子的电场方向与粒子的运动方向保持一致.
基本粒子为什么具有如此的场性结构呢?这是由场的形成过程决定的.场的初始形态是一维线性的具有量子化的能量流,这种能量流分为两种,一种是质量流,另一种是电量流,两种能流在空间分布上相互垂直,它们是构成基本粒子场的原始材料.由于粒子存在着自旋,所以使本来一维线性的能流在旋转中转化为二维形态的平面场.
既然基本粒子的平面场是在旋转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二维场就是一个矢量场,场的方向与粒子的自旋方向相同.在此,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自由运动的基本粒子比作一个转动的自行车车轮,轴心是粒子,转动辐条形成的即是质量场,车轮的转动方向就是质量场的矢量方向,而穿过轴心的车轴则是一维线性的电场.一维线性的电场也是一个矢量,带正电荷粒子的电场方向用左手判定,即用左手握住粒子的自旋轴,弯曲的四指与质量场方向一致,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电场的方向.带负电荷的粒子的电场方向用右手判定,道理同上.反之,根据二维矢量场方向也可以判断出粒子的电荷属性,即左手旋粒子为正电荷粒子,右手旋粒子为负电荷粒子.
矢量场间相互作用遵循同方向相吸、异方向相斥的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当两个粒子的一维线性场同处在一条轴线上时,若一维矢量场的方向一致,即相互吸引;若一维矢量场的方向相对,则相互排斥.如一个电子与正电子相遇,两者的运动方向虽然是相对的,但两者的一维电场方向却是一致,因而正负电子对表现出了相互吸引的特性.而两个自由运动的电子相遇(运动方向相对)时,则表现出了同性电荷相斥的特性.导体内同方向(定向)运动的电子形成电流,电子间并没有因为同性电荷而排斥,它们表现出了有序的排列状态.对同处在一个平面的二维场来说,若两个场的旋转方向相同,即相互吸引;若两个场的旋转方向相逆,则相互排斥.两根通电导线相吸或相斥,就是二维质量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现以最简单的氢原子为例,来分析原子内部形态场的分布情况.在一个原子中,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核位于中心,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氢的原子核是一个质子,而质子和电子的质量场又都是旋转的二维平面场,所以质子的质量场将对电子发生作用.在角动量传输原理作用下,核外电子只能运行在质子的质量场平面内,且运动方向及自旋方向始终与质子质量场矢量方向保持一致.与此同时,质子和电子的一维电场则共同垂直于它们的质量场平面,但两者的方向却正好相反,因而两个电场将发生联接,由两个线性场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形作用轨迹.这时,核外电子与原子核的电场之间产生的是相互吸引作用.
不难看出,原子内部形态场呈现出双重作用关系.在空间结构上,可以形象地把原子比喻为太阳系,原子核就是太阳,核外电子如同行星,诸行星运行在太阳质量场平面——黄道面上,每个行星的质量场平面——赤道面与黄道面相重合,且自转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太阳质量场旋转方向)相同.原子核和电子除了携有二维的质量场外,还携有一维的电场,它相当于行星的磁场,行星的磁场方向与黄道面相垂直.比照原子核,太阳也携有磁场,但其方向与行星的磁场方向正好相反.原子核与电子的一维电场作用,相当于太阳磁场与行星磁场发生了作用,其作用轨迹为:磁力线从太阳北极出发,联接到行星的北极,之后再由行星的南极连接到太阳的南极,由此形成一封闭的环形路线.
当年,卢瑟福在考虑原子模型时,很自然地把电场力作为电子围绕原子核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但这一假设有一个致命缺陷,而且是不可克服的,因为根据麦克斯韦理论,做加速运动的带电粒子将辐射出电磁波.这样绕核运动的电子由于辐射电磁波释放能量,终将落到原子核上,一个氢原子的寿命只有10-6秒.而在原子的形态场结构模型中,一维线性的电场方向垂直于电子的运动方向,因此不存在辐射电磁波问题,也就无所谓失去能量.
不仅如此,核外电子的运动还要受到原子核旋转质量场的制约,原子核与电子就像太阳与行星一样,彼此间也在发生着角动量转换.在原子核电场的吸引下,电子将产生向原子核靠近的运动趋势;而在与原子核角动量传输过程中,电子又将不断地获得轨道角动量,产生远离原子核的运动趋势.只有当这两种作用达到平衡时,核外电子才能稳定地运动在圆周轨道上.
简言之,核外电子在角动量传输和电场力共同作用下,维持了圆周运动的稳定性,电子的轨道半径与电子的运动速度存在着对应关系,并且不会辐射电磁波.受质量场量子性的影响,原子核向电子传输的轨道角动量具有量子化特性,由此决定了核外电子轨道量子化.可以说,粒子的形态场假说填补了玻尔氢原子模型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理论空白.
在原子内部,当核外电子从高能量轨道向低能量轨道跃迁时,其电场和质量场将同时对外辐射能量,这就是电磁波.即是说,电磁波是由电场波和质量波复合而成.又由于电场方向垂直于电子跃迁的径向方向,所以电磁波表现出了了横波特性.在塞曼效应中,电磁波在磁场中发生偏振,反映出来的就是质量波特征.
如若一个电子的电场与质子的电场直接发生作用,就会形成一个中子.但是中子是不稳定的,因为构成这个复合粒子的电子与质子的质量场方向是相反的,两者之间产生排斥作用,因此中子形成之后很快就会发生衰变.
在原子核中,所谓质子与中子的强相互作用,实际上是一个电子中和了一个质子的电场使其呈中子态,相临质子由于电场排斥力消失,质量场相互吸引而发生的作用.由于中子存在着自发衰变的倾向,所以电子是以动态形式往来于两个质子之间的.原子核中的动态电子在数量上具有一定的饱和性,当超过核子的相应需要时,原子核将发生衰变.在电子与质子的结合、分离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中微子的吸纳与释放,这种由电子与中微子组合的粒子,就是汤川秀树在理论上预言的π介子.
在原子核的结构上,核子间质量场的作用结果,必将使核子排列在一个空间平面内.当核子数较大时,这种单层平面就会显得非常脆弱,极易发生断裂,一种最佳选择是把这个平面折叠起来.若两个核子平面重叠,且上下两层质子的电场方向一致,那么,两个层面的质子电场仍将处在吸引状态,原子核不会发生分裂.
因此可以断定,由核子质量场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同一平面核子的吸引力;由质子电场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层与层核子间的结合力,这就是强相互作用的本质.可见,由形态场构建的原子核模型,像楼房一样,是多层次的,核子之间有游动的电子,同层之间、层与层之间结合力的性质是不同的,质量场和电场在各自发挥着作用.由诸核子叠加的原子核电场是一维的,而其质量场仍是二维的平面场.核子的有序排列构成了原子核大厦,原子核大厦因其结构不同,使原子核表现出了各种不同性质.
由于二维质量场都是矢量场,因此原子核(质子)质量场间存在着吸引与排斥两种作用.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就是氢核(质子)间的质量场矢量方向相同,而相互吸引的结果.自然界矢量质量场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宏观效应就是物体的万有引力.
按理说,矢量质量场间存在着两种作用形式——吸引或排斥,为什么自然界宏观物体却只表现出了“引力”效应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让我们做一个假想实验.假设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随机分布着许多条形磁铁,它们的磁场强度大致相同,彼此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试问:过一段时间后,这些磁铁将如何分布呢?按常理推测,由于每块磁铁都有N、S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随机分布的每块磁铁所受到的吸引与排斥的几率相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些磁铁仍保持无规则的随机分布状态.
然而,如果通过试验检测可以发现,上述推论是错误的.因为磁铁间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在磁铁相互作用过程中,每块条形磁铁都在时刻调整着自己的方位,当两块磁铁同极相对时,斥力将使磁极马上改变方向,以减小力的排斥;当两块磁铁异极相对时,就会相互吸引而靠近,这样,势必会产生一种聚拢趋势.于是,引力效应将渐渐突显出来,而斥力效应将逐渐减弱.过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所有磁铁都在向一起聚集,最后聚合为一体.就是说,虽然条形磁铁间存在着两种作用形式——吸引与排斥,但最终只能出现一种作用结果,即所有条形磁铁都在“引力”作用下聚合在一起.
物质矢量质量场间的作用模式与磁铁的相互作用模式相同,每个原子核(质子)都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其矢量质量场间存在着吸引与排斥两种作用形式.当这些质量场发生作用时,原子核(质子)就会像条形磁铁一样,不停地调整自己的方位,最终将产生一种动态作用结果,所有原子都向一起聚集,这就是宏观物体的万有引力效应.可见,万有引力是蜕变了的质量场作用效应,是矢量质量场间排斥与吸引两种作用效应动态平衡后的结果.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万有引力作用强度较弱的原因了.
每个电子都携有两种形态场,导体内做定向运动的电子形成电流,这些电子不仅一维电场方向相同,而且二维质量场的矢量方向也一致,因此定向运动的电子在导体周围形成了旋转质量场.旋转的质量场必将表现为相应的场能效应,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通电导体“激发”出的磁场.就是说,磁场的本质是旋转质量场效应,磁场的场能来自于电子的自旋.据此推理,原子的磁场主要来自于原子核,是原子核旋转的质量场使原子具有了磁性,而所谓的安培分子电流是不存在的.矢量的质量场具有同方向相吸,逆方向排斥的特性,由此决定了磁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作用规律.
磁场的极性是由质量场的旋转方向决定的.按照电磁学的理论定义,通电螺线管产生磁场的极性用安培定则判定,即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磁场的北极(N极).如果用磁力线描述单匝螺线管的磁场,从导线截面上看,磁力线已闭合为同心圆,由此可以判定,闭合的磁力线方向对应于正电荷的右手旋方向(以右手拇指向电荷的运动方向,弯曲的四指则为磁力线方向).而实际上,带有正电荷的粒子都是左手旋粒子,质量场以左手旋绕一维电场旋转;所以,若要以质量场的旋转方向判定磁场的N极方向,就必须改用左手定则,即左手弯曲与旋转质量场方向一致,其拇指所指方向就是磁场的N极方向.就是说,理论定义的磁力线方向与质量场的旋转方向正好相反.这是一条普适性原则,对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适用.
磁场的本质是旋转的质量场,因而通电导体在其周围激发出了磁场;反过来,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磁场必将对导体中自由电子的质量场发生作用,使其移动而形成电流,这就是电磁感应现象.感生电流的产生,是导体中自由电子的质量场对外界磁场的反作用过程,电流的方向适用于右手定则;用楞次定律表述为: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它产生的磁场去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这一作用过程符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磁场还可以与运动的电荷直接发生作用.在实验室中可以观察到,运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发生了偏折,这是两个矢量的质量场直接作用的结果.由于带有正电荷的粒子为左手旋粒子,带有负电荷的粒子为右手旋粒子,因此,根据旋转质量场对所形成磁场极性的定义,可以判断出带电粒子的偏折方向.通电导体在磁场的作用下发生运动,也属于这种运动形式,这种机械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导体内定向运动电子的质量场对磁场的反作用.
3. 地磁场的起源与变化规律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物质旋转现象,如星系的旋转、星体的自转、海水漩涡、大气涡旋和基本粒子自旋等.这些物体的旋转都伴随着质量场的旋转,因而都将产生磁效应,这就是太阳黑子、地球上的各种海水漩涡、大气涡旋产生磁场的原因.当然,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及天体系统也不例外,地磁场就是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形成的.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运用左手定则可以作出判断,地磁场的N极方向指向地理南极.
须要说明,在宏观世界中,矢量的质量场已经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万有引力场,因此,宏观物体旋转形成的磁场,其强度随着质量场强度的下降而减弱.下降的数量级基本相当于电磁力与万有引力之比,这也是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没有观察到旋转物体产生磁场的原因.
地磁场是我们最熟悉的宏观物体产生的磁场,下面我们就用旋转质量场理论,释析地磁场的分布与变化规律.
地磁场的形成具有一定特殊性,按照旋转质量场假说,地球在自转过程中产生磁场.但是,从运动相对性的观点考虑,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是不应该感受到地磁场的,因为人静止于地球表面,随地球一同转动,所以地球上的人是无法感觉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磁场效应的.那么,人们在地球表面所测得的地磁场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磁场只能算作地球表面磁场,并不是地球的全球性磁场(又称空间磁场),它是由地核旋转形成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美国科学家在试验中发现,地球内外的自转速度是不一样的,地核的自转速度大于地壳的自转速度.也就是说,地球表面的人虽然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但却能感觉到地核旋转所产生的质量场效应,就是它产生了地球的表面磁场.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地核的自转轴与地球的自转轴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由地核旋转形成的地磁场两极与地理两极并不重合,这就是地磁场磁偏角的形成原因.
科学家们在对地磁场的研究中发现,地磁场是变化的,不仅强度不恒定,而且磁极也在发生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一次磁极倒转现象.
早在二十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布律内就发现,70万年前地磁场曾发生过倒转.1928年,日本科学家松山基范也得出了同样的研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古地磁研究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地磁场倒转证据.如岩浆在冷却凝固成岩石时,会受到地磁场的磁化而保留着像磁铁一样的磁性,其磁场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有些岩石的磁场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同,而有些岩石的磁场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正好相反.科学工作者通过陆上岩石和海底沉积物的磁力测定,及洋底磁异常条带的分析终于发现,在过去的7600万年间,地球曾发生过171次磁极倒转.距今最近的一次发生在70万年前,正如布律内所指出的那样.
地磁场的两极为什么会发生倒转呢?根据地磁场起源理论,本文认为,地磁场磁极之所以发生倒转,是由地核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我们知道,地壳和地核的自转速度是不同步的,现阶段地核的自转速度大于地壳的自转速度.然而,5.8亿年前,情况却不是这样,那时地球表面呈熔融状态,月球也刚刚被俘获,地球从里到外的自转速度是一致的,地球表面不存在磁场.但是,随着地球向月球传输角动量,地球的自转角速度越来越小.同时,地球也渐渐形成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地球自转角动量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地壳上,出现了地壳自转速度小于地核自转速度的情形.这时,在地球表面第一次可以感受到磁场的存在,地核以大于地壳的自转速度形成了地磁场.按照左手定则,磁场的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磁场的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壳与地核自转角速度不同步,这种情形并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地核必然通过地幔软流层物质向地壳传输角动量,其结果是地核的自转角速度逐渐减小,地壳的自转角速度逐渐增大.当地壳与地核的自转角速度此增彼减而最终一致时,地磁场就会在地球表面消失.地核与地壳间的角动量传输并不会到此为止,在惯性的作用下,地壳的自转角速度还在继续增大,地核的自转角速度继续减小,于是出现了地壳自转角速度大于地核自转角速度的情形.这时,在地球表面就会感受到来自地核逆地球自转方向的旋转质量场效应.按照左手定则判断,新形成的地磁场的N极在地理北极附近,S极在地理南极附近.从较长的时期看,整个地球的自转速度处在减速状态,但地壳与地核间的相对速度却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这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地球磁场就要发生一次倒转的原因.
据测定,地磁场发生倒转前有明显的预兆,地球的磁场强度减弱直至为零,随后,约需一万年的光景,磁场强度才缓缓恢复,但是,磁场方向却完全相反.目前,地球磁场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在过去的4000年中,北美洲的磁场强度已减弱了50%,这说明地核相对地壳的速度差正在缩小.
值得说明的是,无论地球表面测得的地磁场方向如何发生变化,但是,在太空中地磁场的方向却始终是不变的.因为在太空中测得的地磁场,是整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质量场效应,并不会因为地壳与地核相对速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根据左手定则,在太空中测得的地磁场的N方向始终在地理南极上空.
在电磁感应效应中,通电导体产生的磁场强度与电流强度成正比,即与导体内“定向移动”的自由电子数目成正比.而每个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又是恒定的,所以磁场强度实际上是与所有电子的自旋角动量之和成正比.同理,宏观物体产生的磁场强度,也应与旋转质量场的角动量成正比,即与物体的质量和自旋角速度成正比,与质量场的旋转半径(观测点到物体质心的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H = f mω/r = f 0 m / T r
(f 0为常数,T为自转周期,r为旋转质量场半径)
根据这一公式,在地球表面测得的磁场强度H,只与地核的质量成正比,角速度ω的取值为地壳与地核自转角速度之差,r为地球的半径(地磁场强度为5×10-5特斯拉).而地球在太空中形成的空间磁场,其磁场强度与整个地球的质量成正比,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成正比(近似值),与观测点到地球中心的距离成反比.因此,在近地球的宇宙空间,地球所形成的空间磁场强度大于地表的磁场强度.空间磁场的最大特点是磁极恒定,不会像地球表面磁场那样发生磁极倒转现象.
由于空间磁场的存在,且有很高的强度,因此使太阳风中大量的带电粒子发生了偏折,在地球两极产生了极光.目前,科学家们通过人造卫星发现了地球外层空间存在着“磁层”和“辐射带”.磁层像一个头朝太阳的蛋形物,在太阳风的作用下显得极不对称,朝向太阳的一面,离地心距离只有8—11个地球半径左右,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则延伸到远远超过地月之间的距离.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星体,因此地磁场的起源理论对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也同样适用.
月球,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月球没有磁场,但阿波罗太空船的宇航员取回的月球岩石显示,月球一度有过磁场,其后又神秘消失了.关于月球的磁场,可以这样解释,月球曾有过一个炽热的月核,月核的自转速度快于整个月球的自转速度,因而形成了月球的早期磁场.经过几亿年后,随着月球内部热量的散失,月核慢慢凝固了,与月壳结为了一体,月球内外的自转速度已趋于一致,这时月球的磁场自然就消失了.
水星,与月球的情况相类似,过去人们也曾以为水星这颗自转缓慢的行星不具备磁场,所以当“水手10号”探测到水星磁场时,科学家们感到很惊讶.在飞船第一次飞临水星时,就探测出水星有一个全球性的磁场.飞船在飞行过程中测得行星际空间的磁场强度为6×l0-9特斯拉,当它飞近水星时磁场强度不断增加,离水星表面最近时强度达到10-7特斯拉,约是地球的百分之一.当飞船第三次从水星北极附近通过时,【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四)

确定轴系与舵系中心的方法只有拉线照光吗?

楼主,你好:舵系安装工艺规范
前 言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舵系安装的施工前准备、人员、工艺要求、工艺过程和检验.
本规范适用于大型钢质海船的半悬挂舵系的安装,其他类型的舵系安装,可参照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2.1 挂舵臂
指支撑半悬挂舵臂状构件.
2.2 半悬挂舵
指舵的上半部,支撑于挂舵臂处的舵钮(销)上,下半部悬挂的舵.
2.3 舵叶
指舵上产生舵压力的主体部分.
2.4 舵钮
指挂舵臂等后缘供装舵销用的突出部分.
2.5 舵销
指用以将舵连接在挂舵臂上的销轴或螺栓.一般制成锥状体,按其部位和作用不同,分别称为上舵销和下舵销.
2.6 舵杆连接法兰
指舵杆下端与舵杆垂直,用于和舵叶相连接的安装面.
2.7 舵杆
指连接舵叶和舵机或舵柄,传递转舵钮距的转动杆件.
2.8 上舵承
指位于舵头处用来支撑舵的重量,及其所受到的径向和轴向力的舵承.
2.9 上舵承基座
支撑上舵承的构件.
2.10 舵系中心线
指舵杆中心线及其延长线.
2.11 轴系中心线
指按装螺旋桨的轴系中心线及其延长线.
3 舵系安装的准备
3.1 图纸
a) 舵系布置图;
b) 舵杆;
c) 上、下舵钮衬套;
d) d) 上舵承座;
e) e) 上舵承;
f) f) 舵杆上螺栓及螺母;
g) g) 舵柄安装图、舵机安装图;
h) h) 其他.
3.2 场地
清除船舶艉部安装舵叶处周围的杂物垃圾,在液压小车轨道附近,凡妨碍液压小车运作的脚手架应拆除,工作场所附近应有足够的照明,除了有固定的照明设备外,还应装有足够的可移动的照明设备.
4 人员
4.1 安装人员和检验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并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2 安装人员和检验人员,应预先阅读与本系统有关的图纸,若有问题,应预先向有关部门提出,求得解决.
4.3 安装人员和检验人员,应熟悉本规范要求,严格遵守工艺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
5工艺要求
5.1 舵系统安装应在船体尾部结构装焊工作、火工工作、密性试验完毕后进行.
5.2 应掌握舵杆及舵叶完工后的实际尺寸,以作施工依据.(可利用质检部门的验收报告).
5.3 舵系中心线拉线应与轴系中心线拉线同时进行,应在船体不受阳光曝晒的情况下施工.一般以清晨,傍晚为宜.拉线时应停止一切会产生振动的作业.
5.4 拉线时,舵系的基准点应经检验认可.
5.5 调整后舵系与轴系相交一般偏差不大于3mm,允许极限不大于8mm.
5.6 舵系孔在船台上或船坞内经机械加工成品后,各孔中心与舵系中心线偏差不大于0.3mm.允许极限不大于0.5mm.
5.7 舵与舵杆连接后的中心偏差不大于0.25mm,允许极限不大于0.5mm.
5.8 舵与舵杆的连接铰孔螺栓,过盈量为0.005~0.015mm,极限应大于0,可采用冷冻装配,或者压入装配法来进行装配.
5.9 舵与舵杆连接处的螺栓孔圆度不大于0.01,螺栓孔圆柱度不大于0.02,螺栓圆度不大于0.01,螺栓圆柱度不大于0.02.
5.10 装在舵纽处的衬套当用合成材料时,其过盈量应根据制造商的计算来确定.其压入力的计算,冷冻要求及其他工艺要求,均由制造商来确定. 如用不锈钢或青铜,其过盈量d1—d2 均为0~0.05mm,d1为衬套外径,d2为舵纽内径.上述衬套在舵纽上安装时,由于有过盈的原因,所以一般采用液压压入方法,压入力应符合技术部门提供的要求.
5.11 上舵承铰孔螺柱过盈量为0~0.02mm.
5.12 上舵承与甲板基座接触面积之间应加密封胶.
5.13 上舵承基座的中心线应与舵杆中心线重合,上舵承基座的下端有余量,面板亦有机加工余量.在安装上舵承基座时应先测量舵机平台甲板至下舵销,下端面的尺寸,以便掌握该甲板的变形情况,根据此实际情况来决定上舵承基座下端的余量应切割多少.此时亦应顾及上舵承基座面板是否足够的机加工余量,此等余量在挂舵臂加工时一并加工好.
5.14 上舵承的基座的螺栓孔应与上舵承一起配钻.
5.15 上舵承本体与基座连接有部分螺栓为拂螺栓,此部分拂螺栓的表面粗糙度,过盈..希望对你有帮助!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五)

《煤矿安全规程》中的问题
《煤矿安全规程》中有规定绞车房等要害场所不能有明火这一项内容吗?如果有,原话是怎么说的?

这是 煤矿安全规程中所有关于绞车房的描述.应该是没有明火一项说明.
如果需要,我可以发邮箱给你.
第三十六条 开凿或延深立井时,井筒内每个工作地点必须设置独立的信号装置.掘进和砌壁平行作业时,从吊盘和掘进工作面所发出的信号,必须有明显的区别.
井内和井口的信号必须由专职信号工发送.除紧急停车外,严禁不经过井口信号工直接从井内向绞车房发送信号.井内作业人员必须熟悉并会发送信号.
井口、井底信号工应在吊罐提起适当高度后,先发暂停信号,进行稳罐;待吊罐稳定,清理罐底附着物后,才能发出下降或提升信号.信号工必须目接、目送吊罐安全通过责任段.
第三十九条 采用反向凿井法掘凿暗立井或竖煤仓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用木垛盘支护时,必须及时支护.爆破前最末一道木垛盘与工作面的距离不得超过1.6m.木垛盘的基墩必须牢固可靠.行人、运料眼与溜矸眼之间,必须用木板隔开.在人行眼内必须有木梯和护头板,护头板的间距最大不得超过3m,护头板上的矸石必须及时清理.爆破前,必须将人行眼和运料眼盖严.爆破后,首先通风,吹散炮烟,之后方可进入检查,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经过检查,确认通风、信号正常,人行间、隔板、护头板、顶板、井帮等无危险情况后,方可进行作业.
(二)采用吊罐法施工时,绳孔偏斜率不得超过0.5%,绞车房与出矸水平之间,必须装设2套信号装置,其中1套必须设在吊罐内.爆破前必须摘下吊罐,放置在巷道内安全地点,将提升钢丝绳提到安全位置.爆破后必须指定专人检查提升钢丝绳和吊具,如有损坏,修复后方可使用.吊罐内有人作业时,严禁在吊罐下方进行工作或通行.
第四百三十六条 主要提升装置必须具备下列资料,并妥善保管:
(一)绞车说明书.
(二)绞车总装配图.
(三)制动装置结构图和制动系统图.
(四)电气系统图.
(五)提升装置(绞车、钢丝绳、天轮、提升容器、防坠器和罐道等)的检查记录簿.
(六)钢丝绳的检验和更换记录簿.
(七)安全保护装置试验记录簿.
(八)事故记录簿.
(九)岗位责任制和设备完好标准.
(十)司机交接班记录簿.
(十一)操作规程.
制动系统图、电气系统图、提升装置的技术特征和岗位责任制等必须悬挂在绞车房内.
第四百七十三条 井下下列地点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一)井底车场及其附近.
(二)机电设备硐室、调度室、机车库、爆炸材料库、候车室、信号站、瓦斯抽放泵站等.
(三)使用机车的主要运输巷道、兼作人行道的集中带式输送机巷道、升降人员的绞车道以及升降物料和人行交替使用的绞车道,其照明灯的间距不得大于30m.
(四)主要进风巷的交岔点和采区车场.
(五)从地面到井下的专用人行道.
(六)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照明灯间距不得大于15m.
地面的通风机房、绞车房、压风机房、变电所、矿调度室等必须设有应急照明设施.
第四百七十八条 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上下山绞车房、水泵房、带式输送机集中控制硐室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应安装电话.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矿井地面变电所和地面通风机房的电话,应能与矿调度室直接联系.
第五百二十六条 扑灭硐室火灾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爆炸材料库着火时,应首先将雷管运出,然后将其他爆炸材料运出;因高温运不出时,应关闭防火门,退至安全地点.
(二)绞车房着火时,应将火源下方的矿车固定,防止烧断钢丝绳造成跑车伤人.
(三)蓄电池电机车库着火时,必须切断电源,采取措施,防止氢气爆炸.
第七百一十四条 变电所(站)、整流站、绞车房等重要场所,以及大中型采掘运输设备应配备通信设备.
通信设备应不受接触网、高压线、雷雨放电和杂散电流的影响.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六)

在测量张红同学跑步速度的实验中,(1)所需实验器材 (2)实验原理 (3)实验步骤① ② ③
再加一道数学题 五一前夕某单位组织员工到A地旅游 现在租用一辆载客不超过19人的大客车 而到A地旅游有甲和乙两条路可以走 有关数据如下
路程KM 耗油量L/100KM 油价yuan/km 过桥费 票价(元/人)
甲 60 14 3.0 20 16
乙 64 10 3.0 5 12
y1、y2、分别表示客车走甲和乙两条路线是司机的收入 求y1、y2与乘客人数X的关系

器材:秒表,米尺.原理:V=S/T.步骤:1、测量一段百米的距离,指定起点和终点.2、让张红从起点开始跑,并记录开始跑的时间T1,然后再终点记录她的到达时间T2.算出所用时间T=T2-T1.
3、利用公式V=S÷T,计算速度.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七)

如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______,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______;溶解固体或是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______,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______和______.
(2)下列试剂中:①氧化铜粉末;②块状石灰石;③金属锌粒;④细口瓶中的盐酸.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______,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______.
(3)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最少量,液体一般为______,固体只要______.
(4)用A(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用胶头滴管,试管可作为少量溶液的反应容器,烧杯可用于溶解固体或进行较多溶液的反应容器;利用排水法 收集气体时用水槽和集气瓶;
(2)粉末状药品可用药匙取用,氧化铜是粉末状固体,石灰石、锌粒是块状固体,所以可以用药匙取用的是①;取用少量液体药品可用滴管,所以可以用滴管取用的是④;
(3)根据取用药品的注意事项可知,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最少量取用:液体一般为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4)利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答案为:(1)胶头滴管;试管;烧杯;水槽;集气瓶;
(2)①;④; 
(3)1~2mL;盖满试管底部;
(4)凹液面的最低处.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八)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

(1)图中仪器分别是试管和集气瓶;
(2)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②制取二氧化碳需要盛装药品的试管,固定试管的铁架台,导出气体的导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故不需水槽,导管要选f,而不能选g,还需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
③确定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依据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可用燃烧的木条,具体方法是: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表达式或方程式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3)为控制反应的剧烈程度,还需添加分液漏斗;
(4)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表达式或方程式是: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KMnO 4
  △  
.
 
K 2 MnO 4 +MnO 2 +O 2 ↑);在停止加热前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答案为:(1)试管;集气瓶;
(2)①石灰石或大理石、稀盐酸;
②acdf;
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
④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满;
⑤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3)分液漏斗;
(4)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KMnO 4
  △  
.
 
K 2 MnO 4 +MnO 2 +O 2 ↑);导管移出水面.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九)

下面是几种实验中常用的仪器:
(1)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C______;D______
(2)仪器中,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的有______(填序号),分离四氯化碳与水的混合物除图中给出仪器及铁架台(带铁圈)外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__,四氯化碳在______ (填“上层”或“下层”).
(3)实验室需要24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46mol.L-1的硫酸,现用密度为1.84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配制.
①完成该实验需要的仪器有______.
②选用量筒规格为______(填序号),需量取______mL的浓硫酸.
A.10mL      B.20mL       C.50mL
③下列实验步骤中,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______.
A 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缓缓倒入装有约50ml蒸馏水的烧杯里,并用玻璃棒搅拌.
B 用约30ml蒸馏水,分出三次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将每次洗涤液都倒入容量瓶中;
C 将稀释后的硫酸,冷却后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处
E.盖紧瓶塞,反复颠倒振荡,摇匀溶液;
F.用胶头滴管向容量瓶里逐滴加入蒸馏水,至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④下列操作使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的是______
A.洗净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
B.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观察凹液面.
C.未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
D.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1)由仪器的图形可知C为冷凝管,D为分液漏斗.
故答案为:冷凝管;分液漏斗. 
(2)带有活塞或旋塞的仪器要检查是否漏水,则题中分液漏斗和容量瓶应检漏;四氯化碳与水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用分液的方法分离,分液用到烧杯、分液漏斗;四氯化碳与水不溶、密度大于水,所以四氯化碳在下层;
故答案为:BD,烧杯,下层;
(3)①配制步骤有量取、稀释、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用量筒量取(用到胶头滴管)称量,在烧杯中稀释,并用玻璃棒搅拌,冷却后转移到25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需要使用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等,
故选:量筒、烧杯、玻璃棒、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②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1000×1.84×98%
98
mol.L-1=18.4mol.L-1,配制240mL物质的量浓度为0.46mol.L-1的硫酸,需要选250mL的容量瓶,实际上配制的是250mL 0.46mol.L-1的硫酸溶液,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设浓硫酸的体积为xmL,所以xmL×18.4mol.L-1=250mL×0.46mol.L-1,解得:x≈6.3,应选用10mL量筒;
故答案为:A,6.3mL
③配制步骤有量取、稀释、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故答案为:ACBDFE;
④A.洗净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都无影响,溶液浓度无影响,故A错误;
B.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观察凹液面,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溶液浓度偏大,故B正确;
C.未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溶液的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大,故C正确;
D.往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小,故D错误;
故选:BC;

监察员需在试验前确认试验所在单位是否已具备试验所需的实验室设备(十)

(1)实验中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力,钩码质量已知.所以需要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质量相等的几个钩码.
(2)表格中需要补充的项目有:钩码的质量、钩码的重力,为得到重力和质量的关系,需计算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在补充时要有单位.
(3)该实验至少需要三次以上,是为了探究出重力和质量关系的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4)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是: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故答案为:(1)弹簧测力计、质量相等的几个钩码;(2)
实验序号 钩码质量/kg 钩码重力/N 重力/质量/N•kg -1
(3)为了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4)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6485/

推荐访问:临床试验监察员 特种设备监察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