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8-12 11:09:2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银行结算业务风险(一)
对比商业银行谈财务公司的结算业务风险

对比商业银行谈财务公司的结算业务风险

【摘 要】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机构,同时也具有一般产业公司的属性。文章从财务公司的结算业务入手,与商业银行成熟的结算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识别其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并提出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加强财务公司的风险管控。

【关键词】 财务公司; 商业银行; 结算业务; 风险

近年来,大型集团企业通过设立财务公司进行财资管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管控方面,财务公司的作用已获得充分的认可。作为财务公司的基础核心业务,结算业务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结算模式趋于统一,电子支付应用广泛。但与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相比,财务公司的风险管控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从财务公司的资金结算业务入手,与商业银行成熟的结算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识别业务流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提出有效措施控制和规避风险,以建立起财务公司安全高效的结算服务体系,提升集团公司的财务集约化管理水平。

一、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的对比分析

银行结算业务,是指企业或个人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商业银行通过提供结算工具,如本票、汇票、支票等,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转有关的收费业务。银行结算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各项资金清算的重要途径,因此,商业银行提高结算业务的服务质量对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公司结算业务,是指企业客户在财务公司开立结算账户,财务公司作为清算行履行金融职责,为客户进行资金的日常划拨和清算;同时,财务公司在一家或多家商业银行开立集团账户,委托商业银行完成客户的对外结算。另外,财务公司还负责按照集团对成员单位的管控要求,配合其进行资金的有效配置,协调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

(一)两者的相同点分析

【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同属于金融机构,因此,两者的结算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相同的法律准绳。无论是财务公司还是商业银行,其结算业务都涉及到资金安全,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两者的结算业务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办理,具体包括《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支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等。

(2)统一的结算目标。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资金的

银行结算业务风险(二)
浅析商业银行柜面结算业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浅析商业银行柜面结算业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当前,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别员工风险意识淡漠,制度执行不力;新业务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到位,缺乏前瞻性和统筹性;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培训力度不够,柜员履岗能力不足;对于柜面业务风险管理检查出的问题整改深度和力度不够,整改工作表面化等方面。防范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养成良好工作习惯;运用科学手段,建立完善监督控制机制;加强岗位制约管理,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加强重要岗位轮换及交流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抓好重点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遏制风险发生源头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柜面结算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所谓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网点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把持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遇丧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领域。研究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至关重要。

一、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特点

【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一)柜面业务风险形成因素的不确定性【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形成的因素很多,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面人员道德风险和风险意识及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因素的不确定性无疑对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二)柜面业务风险危害的严重性

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近年来,因商业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和金融财产损失。商业银行柜面风险不仅影响三性原则的安全性,也会给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商业银行信誉的负面影响,造成的经营效益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三)柜面业务风险管理的滞后性

原则上新业务品种的开办必须有相应的会计制度来保证,但由于对新业务管理经验不足,制度制定时考虑不够全面,使得新业务品种在试办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新的柜面风险出现时,才对原有制度规定进行补充、调整,缺乏对柜面业务拓展渠道和发展方向前瞻性的规范操作指引和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的管理的滞后性往往在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个环节才被器重,才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补充漏洞。

银行结算业务风险(三)
对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的探讨

对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的探讨

摘要:支付结算业务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一种重要金融风险。本文介绍了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了风险形成的原因,并建议从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加强人民银行对支付结算风险的监督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重视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以及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对支付结算风险进行防范。【银行结算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如果一家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除了对其本身的发展产生影响外,还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构成威胁,严重的还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因此,防范各种各样的风险是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支付结算风险就是商业银行一种重要的金融风险。一、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的表现

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存在于银行的各个工作环节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清算风险。是指银行在同城票据交换资金的清算过程中或者在系统内联行资金过程中发生的风险。

2、内部控制风险。主要表现为没有彻底的落实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核算手续不够严密以及凭证管理失控等。

3、票据风险。主要表现为违规签发银行的重要凭证,盗用银行资金或者套取联行资金;银行违规贴现、承兑商业汇票;伪造变造票据以诈骟盗用资金等。

4、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软件和硬件不可靠而发生的系统风险。

5、经营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善,使得各种风险

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出现流动性困难而引发的支付风险。二、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监督不到位,风险意识不强。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重视经营忽视管理、重视存款忽视结算、重视效益忽视风险防范,忙于应付银行的日常业务,忽视了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发挥。

2、内部控制不力,违章操作严重。有章不循以及违章操作是银行会计部门内部发生的各类案件的根本原因。当前,客观上银行都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些管理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一方面,人员配备不到到位使得银行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上级对下级、监督岗对操作岗、主管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各项检查并没有认真严肃的进行,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另外,银行的内部控制手段落后。现阶段,作案分子在联行清算、票据清算以及电子技术方面的作案手段越发高明和隐蔽,金融机构内部的监督防范手段难以应付。对违章违舰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内部管理控制的松弛。

3、经营管理不善使得支付风险日益积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面临着内部和外部双重压力。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经营管理水平不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出现了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比例逐步上升以及违规经营等现象,企业借改制之机将银行债务悬空,加之政府的行政干预等都使得银行的经营状况逐步恶化。

4、银行的会计人员政治思想水平不高,人员素质无法适应业务需要。一方面,当前,很大一部分银行分支机构的会计队伍素质无法适应会计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银行的会计岗位人手多,知识更新较快、业务变化较大,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使得业务发展需要和人员素质相脱节。三、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必须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会计控制体系。

l、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筛督制约机制,消除隐患。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就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职责明确、科学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建立健全银行岗位责任制。银行的营业机构需要建立严格昀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针对会计丁作每一岗位和环节的业务特点制定相应的制约制度,尤其是对重要岗位要实行严格的岗位分丁,对记账员、同城票据交换员以及复核员等重点岗位的人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轮换。其次,要建立重要事项的审批制度,会计人员不得接受不符合制度的指令;错账冲正以及内部记账凭证的登记都要经过会计主管的审核签章。再次,建立重要空白凭证的管理制度。对凭证的管理要做到专人管理、专库保存,出入库、领用以及销毁等都要按照规定的制度办理。

2、加强人民银行对支付结算风险的监督管理,保证银行支付体系的安全。当前,人民银行埘支付结算业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体系的安全,监督控制金融机构经营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情况进行定期考核,督促商业银行对系统内资金加强调度和管理;认真办理银行的转汇业务,截堵银行超占汇差超负荷经营的渠道,保证大额资金的实时清

算,避免支付风险的发牛。加入金融监管力度,落实银行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者小定期的检查。

3.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银行应该重视对结算业务风险的防范,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控制金融资产风险的发生,要从已经发生的各类案件中吸取教训,重视内郜控制以及风险的防范。一方面要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要求加强银行的经营管理,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坚决纠正和查处。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支付风险的保障机制,明确银行、政府等对各类金融风险的处置责任,制定临时的救助方案以及长效的保障机制,各方共同努力化解风险。除此之外,银行还需要完善其财务制度,贯彻执行谨慎性的会计原则,埘贷款实施五级分类,各项风险准备要计提充足,以此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与发展后劲。

4.重视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严格防范系统风险发生。当前,计算机技术在银行支付结算领域已经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机器配置到网络化运行,都要求要加强对其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岗位责任制度,将程序设计、系统管理、系统操作和数据保管岗位进行分离;防止未经批准人员对计算机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对输入和输出的控制;认真执行会计电算化的业务操作规定,加强对加密、口令和权限的管理,定期更换操作密码,防止失密现象发横;加强对磁介质档案的管理,每日都要对业务进行备份,磁介质要严格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

5、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努力提高会计队伍素质。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当前金融业发展迅速,必须拥有一支训练有素并目.品质良好的会计队伍,对会计人员要实行任职资格的审查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通过岗位练

兵、政治学习以及业务比赛等形式,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以及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出现违法犯罪案件;根据银行的业务发展以及会计工作的需要,适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合理充实,保证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总之,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以及新的支付结算工具的出现,必将会出现新的结算风险,旧的风险遏制了,新的风险又产生了,这就要求银行应该长期树立紧张的风险意识,不断更新风险防范手段,将风险防范贯穿于银行发展的始终。

银行结算业务风险(四)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工作实践中对支付结算工作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造成操作风险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支付结算制度建设、支付结算业务风险意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机制、业务集中模式下业务流程管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和人员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和解决方法,论证了支付结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论证了必须加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内部控制、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稳健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强资本运营,深化经营转型,建立科学的支付结算体系,才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保障市场金融体系的稳定。

  关键词:商业银行 支付结算 操作风险管理
  在我国新常态经济建设下,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电子支付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愈演愈烈,相比于商业银行传统的“三票一卡”业务,现代电子支付、快捷支付、闪付等新兴业务的支付结算风险加大,呈交叉感染态势。因此,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操作风险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迫在眉睫。
  一、支付结算体系概述
  (一)支付结算体系
  支付体系是商业银行为了给客户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完成货币债权转移而进行的一系列综合安排,包括支付业务、支付渠道、支付系统、支付条线组织架构、支付监管要求和支付相关运维操作管理制度等。
  (二)支付结算业务
  现代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主要以传统的“三票一卡”(汇票、本票、支票及银行卡)为主要支付结算工具,以电子渠道结算为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现金、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定期借记、定期贷记传统支付方式,票据类支付工具和卡基类支付工具和新兴电子支付工具。以某城市商业银行为例,近三年主要支付结算工具使用情况如表1-2所示。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非现金支付工具得到广泛使用,传统的支票类业务依然占据重要位置, 现代化支付系统汇兑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支付结算工具,已远超传统的汇本支业务,占据主导地位。
  (三)支付清算系统
  在我国,支付系统可以分为三类,即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系统及第三方支付清算系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支付服务,各层级的支付系统逐渐相互连接,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支付清算体系总体构架。
  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是支撑各种支付结算工具和社会资金运动的大动脉,实现了全国商业银行点对点连接、实时清算,加快了社会资金周转,提高了支付结算业务资金清算效率,降低了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二、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部门规章制度滞后,支付结算业务监管流于形式
  我国商业银行以监管部门制定的《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票据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规制度为支付结算管理依据,但上述法规制定时间过长,已远远落后于当今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管理要求。目前商业银行支付系统发生了大变化 ,结算票据较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公转私业务条件进一步放宽和简化;对一些新兴业务,例如电子印章效力等电子银行业务问题尚需制度规范;空头支票行政处罚流于形式等等问题需重新修订和规范。因此,支付结算监管制度从某种程度上已丧失其业务指引、督导和约束作用,亟待重新修订和完善。
  (二)商业银行重业绩,轻管理,支付结算业务风险意识淡薄
  商业银行重经营、轻管理,重存款、轻结算,注重效益、忽视风险防范。过于抓存款、贷款等业绩指标,注重规模效益和利润,忽视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商业银行内控不力,造成违规违章操作
  当前,商业银行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中有些管理制度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内控控制流于形式、有章不循、违规违章操作是导致商业银行各类风险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四)商业银行流程因素带来支付结算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转型与改革的背景下,营运集中化处理渐成趋势,将会计业务处理由前台网点串行操作转变为后台中心的集中并行处理,使全面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其操作风险主要根源于人员、流程、系统等方面。
  1、人员因素
  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员工道德原因、因岗位职责混淆或因业务操作生疏而引起操作风险。
  2、流程因素
  主要包括内部作业风险和流程外包造成的风险。前者是由于业务流程设计缺陷导致作业流程在安防、制约监督机制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形成的风险;后者是在业务外包时因操作或管理问题而引起外包商履职不力,进而危害银行经济利益。
  3、系统因素
  指因业务系统失灵、或存在漏洞、误操作等因素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的风险。
  (五)人员素质因素带来的支付结算风险
  指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不能胜任其岗位工作;或在当前商业银行业务知识和业务系统更新快、业务岗位调整频繁的情况下,业务人员不能适应新业务知识,接受程度较差,从而带来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
  (六)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支付结算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在电子渠道业务领域采取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比如设置用户名与密码、动态口令等,但仍然面临一些技术和业务风险,事前防范为主的防控体系潜在危机越来越大。技术风险主要包括设计缺陷风险、技术漏洞风险、及黑客攻击等风险;业务风险主要是因一些客户对操作系统不熟悉导致误操作或因安全意识不强将账号、密码等泄露他人产生的风险。
  三、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内部支付结算制度
  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充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管理先进经验,结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修订落后或不适应现行支付结算业务的相关法规制度和管理办法。修订后的《支付结算办法》应涵盖最新支付结算业务操作流程、新兴支付结算业务介绍和风险防范。对电子渠道业务内容进行重点修改和明确,切实起到指导和规范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作用,为支付结算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特别是强化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需尽快构筑比较完善的电子银行法律体系。   (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支付结算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加强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将支付结算管理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转变业务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渠道,深入研究新业务新做法,重视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应在健全支付风险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明确商业银行、政府部门等对金融风险的管理责任,制定应急救助方案、长效保障机制,共同努力化解支付结算业务风险;还应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实力与发展后劲,弱化操作风险。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制约机制
  1、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各业务条线、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的业务流程制度,特别是重要岗位应严密内控,实施科学的内控岗位分工。采取监控措施,加强操作流程管理。例如近期为加强身份核实,某城商行研发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录音录像功能,使个人身份识别和开卡环节更加科学严密。
  2、健全内控制度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银行各条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的调查、评估、测试和分析的系统性活动。
  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评价选取重要业务建立控制点,通过建立样本对风险点进行评估,最终确定各项支付结算业务内控风险比率。指标数值的获取大部分通过非现场系统模型库跑批,随着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侧重点的相应变化,适时调整各项指标的权重占比,从评价结果中归纳出各分行内控管理的缺陷环节,并选取样本对风险点进行验证,以对支付结算业务起到警示监督作用。对支付结算业务操作缺陷从制度的完备性、流程的合理性方面考虑控制薄弱环节,健全内控管理,防控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
  (四)强化流程因素带来的支付结算业务风险管理
  1、制度规范
  在支付结算业务大集中的趋势下,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制度是支付结算业务高效、低风险运营的基础和根本。应多方衡量业务集中化纳入范围,科学设计业务流程及业务环节风险控制措施。科学评估制度的合理性,并根据业务处理和风险控制要求对业务流程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检查辅导
  在对传统业务处理方式的检查辅导基础上,强化业务集中处理的风险研究,定期对相关业务进行专项检查,防患于未然,并确保业务集中化高效运行。
  3、系统建设
  营运集中化处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因而更依赖高科技信息和影像技术,易导致信息系统新型操作风险。应从以下方面来规避风险:
  一方面要做好信息系统技术保障,设计及维护好系统,优化和拓宽系统功能,以满足集中化处理业务系统风险控制要求;另一方面要针对外部突发事件建立有效应急预案,将操作风险减少到最小。
  4、优化组织架构
  建议建立商业银行总分行前后台分离的集中操作支付结算业务服务体系,探索专营机构等多种经营组织形式。建立包括作业中心等完整的业务集中处理中心,实现后台业务的集中管理,提升营业网点业务处理效率,促进网点营销化转型。
  (五)强化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和客户安全意识的提高。
  首先是要加强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确保电子银行技术安全可靠。其次,将电子风险纳入全行统一风险管理体系,实现电子银行全渠道、全流程风险监控,向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迈进。
  (六)人员管理
  商业银行在日常管理中要培养、引进电子银行专业人才,要加强对临柜员工思想道德及责任心的教育,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学习,防范员工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应积极开展业务宣传活动,培养自律学习型团队,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风险责任意识。加强一线员工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技能竞赛,同时加强柜员考核和员工管理,从而防范支付结算业务操作风险。
  四、结束语
  综文章所述,为防范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应从建立健全支付结算相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内控管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和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建立统一科学的支付结算体系,不断完善支付结算业务管理体系,健全支付结算业务风险预警监督机制,才能降低支付结算风险,保证支付结算体制正常运转,满足广大群众支付结算业务需求,最终促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冰.加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M].河北金融
  [2]王曦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与控制分析[J]时代金融
  [3]《北京金融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金融评论》编辑部
  [4]马晶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5]耿军.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6]黄诗娴.支付结算业务风险及防范要点介绍[J].经济研究导刊
  [7]《Brent Meyers. Accounts Payable Systems: A Guide to E-Payments, Regulation, and Financial Transactions[M]. Wiley,2015,1.》
  [8]黄浩.抢占电子银行战略制高点[M].中国金融出版社

银行结算业务风险(五)
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的风险与控制分析

  【摘要】支付结算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传统的基础业务,其操作的合法性、顺畅性不仅关系着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相关理论为依托,首先阐述了非现金支付结算体系面临的风险,其次深入分析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防范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支付结算风险 支付结算工具 对策
  一、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支付结算工具为了满足不同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需求,也日趋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同时我国的支付结算体系和监管体制也在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支付系统为核心,以银行间汇划系统为基础,同城清算并存的支付结算体系,由此支付风险管理就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支付结算风险也有了新的特征。如:高智商、高科技手段作案增多;发现风险和补救风险的缓冲期不断缩短;风险的危害性逐渐加大等。在这种背景下,重新认识、了解、掌握现代化支付结算业务的风险、风险特征,积极的探索分析并探寻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现金支付结算体系风险分析
  1.票据业务的风险分析。票据业务具有支付、结算、融资等多种功能,据统计至2013年我国票据签发的总金额已突破350亿元,占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比例达到50%以上(我国票据发行情况如表1所示),极大地改善了电子资金转账的速度和效率。但票据业务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风险,概括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概括来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票据付款人在票据流通过程中,无视票据法、票据信用原则所带来的风险,如:故意压票、签发空头支票、无故退票等;另一种是部分商业银行不遵循国家规定的信贷资金计划,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时,超出应有的规模以牟取私利,既造成了金融秩序的混乱,又为银行带来了信用风险[1]。
  (2)纠纷风险。票据纠纷的原因有很多,如:背书不规范、不连续;银行压票;违规操作等,这些都导致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纠纷。一旦产生纠纷,不仅持票人应有的权利无法实现,而且票据的信誉和商业银行的声誉也无法得到保障。
  (3)诈骗风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犯罪案件也在逐渐增多。概括来说,金融诈骗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票据诈骗已成为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年呈增长趋势;
  二是诈骗涉及的金额巨大,往往给银行或者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金融诈骗的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增多。
  由此可见诈骗行为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商业银行要不断增强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好票据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以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
  表1 2010年至2013年我国票据签发情况
  ■
  (二)银行卡业务的风险分析
  1.银行卡业务的内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持卡人拖欠或恶意透支发卡银行资金,造成银行呆账、坏账;二是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未按照规定操作或因操作系统自身缺陷给银行造成的损失;三是欺诈风险,是指持卡人以外的第三者以不法手段盗取他人资金,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损失。商业银行应予以警惕。
  2.银行卡外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也包括了三个方面:一是跨行转接清算机构风险,这种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转接清算各个银行间的银行卡数据,若转接清算过程中数据发生错误,则持卡人和发卡机构都将遭受损失。在我国,中国银联负责转接清算,可以说中国银联能否正常运营直接决定了我国银行卡能够安全支付,金融机构能否安全稳定运行。二是特约商户风险。主要表现为:特约商户如果为了套取银行应用,与不法分子沟通骗取银行信贷资金,或特约商户自身违法操作等。三是政策性风险。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从而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给银行卡业务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总体来说我国政府关于银行卡业务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给银行提供可靠地政策保护[2]。
  二、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控风险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银行建立识别、计量、监控和管理风险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风险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但从目前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还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凭证管理失控,存在严重隐患。据统计,银行空白凭证丢失频繁发生、被盗数量不断增长,已达数万张,给银行的支付结算带来了严重的潜在风险。对我国某商业银行空白凭证管理的专项稽核中还发现,凭证使用不规范、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严重,这些问题和隐患都是与内控机制不完善有关。
  2.会计核算手续不严密。如对会计凭证的要素、内容复核不严谨;会计事后监督人员未能有效的履行监督职能。
  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主要是为了防范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但现实中,内控机制的建设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管理者主要关心银行规模和效率,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重视度不足,从而诱发了许多违法违规行为。近年来金融案件统计也表明,大多是由于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
  (二)支付风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经营面临内外双重的压力。并且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尚未完善,经营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大量违规经营现象,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比例上升,使的银行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有效化解和抵御风险机制尚未建立,如银行收购、兼并、重组退出市场的机制尚未形成,使支付风险日益积聚。由此商业银行往往年年搞内控检查,以解决支付结算风险管理问题。然而成效并不大,也并没有消除支付结算风险。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是支付结算业务的操作者,商业银行只有从员工管理方面入手,建立完整的考核机制,加强员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避免员工产生疲劳厌倦心理、大胆冒险心理,才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根本。   (三)系统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支付系统已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商业银行业务也逐步实施无纸化办公,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人为因素诱发支付结算风险的概率。但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来看,管理手段和技术还相对落后,对支付结算风险的认识还不足,由此电子化手段进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还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如在对电子商务、理财业务进行风险评估时,纰漏往往不够充分,增大了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难度[3]。
  此外,伴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支付系统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支付结算领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如:大额支付系统、网上电子支付系统、单位和个人的会计核算系统等。但与之相对应的技术软件和硬件却没有得到提升,由此给支付结算系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人员违规越级操作,犯罪分子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篡改记账信息,盗用银行资金等现象。
  三、防范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内控监督管理机制
  1.岗位设置控制。依据内部控制原理,要求商业银行内部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理,如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相分离;信贷管理中的审、贷岗位分离等,能够有效的防治内部工作人员从事或隐藏不正常行为。
  此外商业银行内部支付结算部门设置和职位分工应遵循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原则,要建立三道监控防线:一线岗位双人、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防线;相关部门、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的工作程序作为第二道防线;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业务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的第三道防线。
  2.疏通信息交流渠道,规范内控制度。有效的疏通信息交流渠道,有利于发现和纠正风险隐患,避免风险损失的扩大。在实际工作中,受职位等级的限制,一些员工害怕得罪领导,对于发现的领导工作问题或失职,不敢予以只出,长期积累,必然引发风险隐患,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广泛征集意见,建立信息交流和报告制度,让一线操作人员参与到管控制度的建设中,才能促进和规范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真正发挥内控在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要不断梳理内控制度,对于繁杂冗余的制度,要及时纠正并实施,避免内控制度流于纸面[4]。
  (二)加强支付结算风险监督
  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督职能,也即是要确保金融机构支付结算风险体系的安全,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防止商业银行出现结算支付困难。这就要求人民银行一方面要对商业银行系统内资金的调度进行定期考核,使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控制在合理的额度;另一方面人民银行还要进一步进度会计制度在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确保大额资金的实时清算。
  此外,银行员工作为支付结算的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等基本素质,随着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员工在支付结算过程中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职责。因此就必须要打造一支业务技能过硬、品质思想良好的员工队伍。同时当今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社会、人才战略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员工队伍的建设:
  1.努力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
  2.在提高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同时,结合当今社会的金融政策和理论,努力培养员工业务技能;
  3.定期对精通会计、信贷、结算的专业性人才进行科技培训,促进员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4.让员工熟悉支付结算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培训。
  (三)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
  计算机技术在支付结算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服务效率,但其安全管理方面还较为薄弱。从银行方面来说,要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岗位职责,把计算机操作系统不相容的岗位分开;会计凭证的输入输出必须要经两人输入检验,并由监督员核对后方能保存确认;加强软件系统的口令、权限管理。同时电子支付工具和银行网络服务的虚拟性,也要求商业银行首先应从监督和管理好内部技术人员做起,对其权限设置、凭证管理要进行严格管控;其次还应加强防火墙和网络监测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网络系统;最后还要提高网络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并提高对交易双方身份有效识别的控制。
  从国家方面来说,为了电子支付这一新型创新支付工具健康有序的发展,应当逐步完善有关新型电子支付工具的法律法规,明确当事人的权利和职责。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服务工具也在不断增多,服务类型也朝向多元化、多渠道发展,为了避免这类新兴事物带来的风险,客观上也要求我国应当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降低支付结算风险。
  四、结语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一旦支付结算发生风险将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性。同时,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为银行间的资金划拨、客户资金的存取、经济体间的贸易都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提高了市场资金流通的时效性。因此支付结算系统的安全与效率问题是商业银行使好金融服务职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本文分析认为:只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健全我国支付结算方面的法律体系、构筑社会防范体系才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才能保障市场金融体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张岭.商业银行新兴结算工具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3(09).
  [2]李艳梅.我国商业银行结算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3(13).
  [3]黄一康,任长宝.银行支付结算风险及防范职能[J].企业研究.2013(05).
  [4]刘旭瀛.试论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与防范[J].北方经贸.2014(06).
  作者简介:王曦晶(1984-),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2015级在职研究生,现供职于福建省兴业银行,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银行结算业务风险(六)
浅析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控制

  作者简介:师英强(1982-),男,西安,北京大学财政与金融,第二学士学位,财政与金融。

  摘要:商也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是其众多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信用管理不足,使得国际结算业务出现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汇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造成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进行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风险
  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对外贸易将向多层次的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发展,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扩张。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和国际贸易融资的相应的模式的发展,国际金融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专业化。
  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把握机遇,扩大国际贸易融资,国际结算业务在满足其融资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也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有:进口押汇、进口开证免保、出口托收融资、国际保理、进口代收垫款、出口打包放款、信托收据、出口押汇福费庭等。
  国际结算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要中间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中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不够。
  国际结算业务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但是目前在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却出现了各种问题,在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却没有出现同步增长。国际结算业务中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需求大,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不足不能满足其需求。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在各方面的国际结算中提供各类基金设施方面的业务,该业务的发展水平,是衡量金融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标准之一。
  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和国际层面的风险控制与外国银行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很多国际贸易企业客户流丢失。
  同时,国际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运营脱节,使得国际结算客户在国内许多商业银行都难以开展贸易融资,此外,这些问题也同时使国际结算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二、 国际结算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
  第一,国际结算业务是创造商业银行利润的重点业务。国际结算业务的小投资大增益特性决定了大型商业银行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成本,只要有足够的业务空间,就可以得到一个可观的业务收入。一方面,国际结算昂贵的手续费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收入,另一方面,国际结算业务的汇率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大量的汇兑差额收益。
  第二,国际结算业务是稳定和增加存款的重要手段。国际结算业务收入除了上述手续费和外汇交易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以外,而且还能够稳定和增加银行存款。国际结算业务自开办以来,其独有的业务特点就避免了客户将资金转移到他行的可能性,对企业存款的稳定性有巨大的帮助,并且客户资金的受到吸引之后,也能够为商业银行增加存款。
  第三,国际结算业务对改善商业银行经营能力有积极作用。国际结算业务直接关系到相关的国际惯例,所以,国际结算业务需要有科学的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如果想在国际金融市场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客户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就必须不断调整发展的步伐,根据自己对现代银行管理标准严格要求,不断调整内部银行管理系统,并且这种改善和调整的过程往往能够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
  第四,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对于银行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熟悉有关国际结算知识,还需要精通人民币业务的知识以及外汇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国际结算业务的要求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人力资本,例如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等手段,尽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高服务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本的提升将大大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五,还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散。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并不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支持,在业务过程中不会形成更大的风险。
  三、 国际结算业务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已初具规模。近年来,通过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国际结算业务品种众多,主要包含了国际结算业务以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其下衍生几十种金融业务产品,这些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已初具规模。
  (2).初步形成了良好的银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已成为其发展壮大的立行之本,为各项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商业银行具有强大的资本优势。我国开展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具有资本填充和运转的优势,在信息共享技术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各种工具实施并购和资本的快速补充。而且还能够通过战略股权出售的战略联盟与外资银行,提供多元化、全方位、高附加值的服务给客户。
  (4).企业具有优质的人力资源。就现在的状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进行国际结算业务的人员大多年轻体壮,受教育程度高,人员素质整体较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对市场发展有一定的预测和反应能力。
  2、劣势分析
  (1).目前管理管理系统还需建立健全。现代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业务工作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相对落后,银行业务信息系统和客户信息系统的开发尚且不足,落后于现代经济运行的速度。
  (2).高端客户群竞争力薄弱。由于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实力不足,无法满足高端客户服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高端客户的竞争力和业务能力。
  (3).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缺陷。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有的银行放松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审查条件,出现签发证件不齐,贸易融资在任何情况背景下进行,提出有利条件达到留住客户的目的。对内部会计处理上,很多银行出现帐外经营、不按授信制度进行风险控制、表外科目漏计等等问题。   3、机会分析
  (1).国际结算业务需求的增加。对外经济的快速增长最终导致企业融资结算需求的扩大,给商业银行带来国际结算业务快速发展的机会。
  (2).外资大举进入。外资的大量进入既增加了社会资金存量,也带来大量高质量国际业务机会,为国际结算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挑战分析
  (1)外资银行进入。外资银行有严格的风险管理以及完善的产品和服务,运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加之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良好的信用记录关系,并与全球主要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联盟,同时拥有成熟的运行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2)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改革阶段的优惠政策,其中央汇金改革提供外汇储备配套资金增强市场占有率,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出现日益激烈的竞争。
  (3)人才外流。由于银行进入微利时代,商业银行不再向以前一样吸引高层次人才,甚至出现商业银行的回流现象,为银行业务团队建设和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商业银行面对挑战的同时也具有更大的机会,跨国公司和国内高端客户市场已成为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资本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加剧。而低端市场是由中小型企业为主和民营企业组成,加之各商业银行的定位问题,其进军的意识并不强烈。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面对严峻形势。
  四、 国际结算业务风险分析
  在进出口贸易中,无论怎样结算,出口商一直在弱势的地位,风险较大。对出口商来说,采取信用证,可能会被拒绝或由于不符单据,而被骗取货物;可能面临货物放贷款不能收回;在彼此的货物到达时,付款或不完全取决于进口商的信誉。
  1、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业务的信贷业务的发展过猛,它的操作系统和管理系统并没有及时更新,或者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有许多制度执行不严格,监管力度不够。因此,商业银行管理操作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资金不断损失,形成操作风险。
  出口方及时收汇的前提是在出运货物后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票据提示或提供符合要求的单据,而犯罪分子却常常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利用假票据、假银行信用证骗取银行资金进行金融诈骗。
  可见,国际结算业务银行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贷款审查不严、缺乏信贷监控系统和缺乏贷款自身保障机制上。
  2、管理风险
  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需要监测和在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采用先进的制度进行调节,协调银行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目前,中国的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的流程上业务水平相对落后,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独立运作的不同分支,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网络资源共享不足,标准程序缺乏可操作性,并不能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有效进行风险监测和控制,进行风险的及时规避。
  具体来说:首先,顾客和市场的了解程度不深,风险预警不及时,风险控制能力差。其次,进出口业务规模在一些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严重不平衡,风险补偿担保融资业务缺乏。一些开放业务的企业缺乏外汇担保;同时,开证保证金比例太低,且缺乏有效的保障,只有一张信用贷款的凭证,融资业务的风险增加。最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内部评价是有偏见的,国际结算业务的基层银行面临的压力太大,国际贸易融资资产质量控制不严。
  3、企业资信风险
  中国进出口企业的整体效益不理想,常见的企业大多开设多个帐户进行结算、贷款和票据融资,企业信贷状况不佳。企业由于对资金的需求,往往铤而走险,利用那个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打包贷款套取银行资金,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或用于其他目的,或凭借其他外汇指定银行提交的文件,贷款基金在银行外不断循环,最终,银行贸易融资只在形式上保留追索权的名称。
  五、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防范
  首先,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审核结算对象信用资本,为了降低国内银行在转换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国内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机制,通过信用调查进行分层审核,依靠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数据,进行信用评级,可以有效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结算业务信用调查与审核机制
  其次,完善结算程序,首先要建立完整的涉外单据审核机制。建立完整的审计指引规则和结算业务规则,加强国际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的全面管理。业务经理和相关审核人员均要审核业务单据,确认无误后,再交给审核部门审核,避免在审查过程中出现差错。
  最后,完善的风险调查和反馈机制,以防止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银行应建立双重风险调查系统和反馈系统,银行经营者对结算业务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及时监测市场风险变化。出现问题的时候银行内部确定预警信号,使得业务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能够识别风险,实现防范市场风险和外汇风险的目的。(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财政与金融)
  参考文献
  [1]张桐赫.有关国际贸易中风险管理的讨论[J].经营管理者.2010(06)
  [2]盖超.国际贸易中的风险防范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3]王新刚.关于国际贸易企业风险管理的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24079/

推荐访问:银行过桥业务的风险 银行业务风险点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