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30 09:28: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一)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当前我国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 1 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十周年以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繁荣意识日益增强;群众选择健身方法的范围更加广泛;利用健身手段方式的种类逐渐增多。然而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理性认识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微观方面,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群众健身的科学理论知识有待提高;群众对健身功效的理性认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劳动、健身活动与养生生活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导致“过劳死”或“运动性猝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如果不给予正确引导,势必对人们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或损害,最终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现。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有必要更加正确地理解体育健身的实质问题;理性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普遍意义问题;辨证处理运动与静养关系的问题;坚持科学健身思想的问题,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今后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中,提高理性健身和科学健身的水平。

2 正确理解体育健身的实质

发展体育运动在于使更多的人参与体育建设活动,其核心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分析“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概念,不难看出体育运动对增强人们体质作用的正确概括,那就是体育健身活动,只能够对身体的健康起到“增强”作用。依据这一概括,我们还可以将体育运动的作用进一步理解和描述为“体育运动能够预防疾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但是体育运动有时是一把“双刃剑”。违背了自然科学规律、生物活动科学规律以及健身锻炼科学规律,就不能增强体质。虽然“人们身体上有许多疾病,多数是由于自身不良生活习惯而造成”,但是,体育运动实践证明人们身体上还有一些疾病,也是由于不健康的健身观念、方法和手段而造成的。为此,要大力树立科学的健身意识和思想,全民健身要有方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

3 理性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普遍意义

运动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因此,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我们要理性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普遍意义。应该改写为“生命在于科学运动”,它一方面从人的自然属性说明,通过运动增强人的自身身体素质,使人自身各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有资料显示,人的大多数疾病是在中年积累起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和组织结构即开始退化,进入老年期,这个时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开始下降,早衰现象会在不同人的不同组织、器官、系统方面出现。人们身体的全面发展,不但有阶段性发展过程,而且更是一个历史性、终身性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增强体质,抵抗疾病,预防过早、渐进地废用性早衰,就要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目的。另一方面,从人的社会属性说明了运动对于人与社会的积极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是最宝贵的生命体,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增强,这样对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建设具

有重要意义。1990年国家体委科研所李力研研究员,曾对中关村的知识分子做过十年的跟踪调查。在抽出的23000人的大样本中,他们的平均寿命是58.52岁,包括陈景润等在内的知识分子精英都存在着英年早逝的现象。其平均寿命比全国期望寿命少10岁。但10年过后,他又对这部分精英再次抽查了12000人,结果平均寿命是53岁多,比10年前又提高了3岁多。而1999年北京市的人均期望寿命是73岁,这就少了20岁左右,这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大损失。由此看来,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与他自身的知识、才华、能力成正比,更重要的还与他健康地为国家工作的年限成正比。 最后, 还应该从哲学和自然科学规律等方面,理性认识“生命在于科学运动”的普遍意义。长期以来,社会上有相当多的群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体育运动的作用进行了“扩大化和泛化”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生病不就医”“健身治百病”的奇怪论,如李洪志的邪教“法轮功”甚至出现危害社会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迷信和超自然的伪科学活动现象。因此,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始终坚持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4 正确处理运动和静养的关系

运动和静养本身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辨证关系。由此人们进一步理性的提出了“生命在于适量的运动”。不难看出,这一提法告诉我们“运动是有条件的”。运动健身要适当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要辨证的认识运动对健康的意义。然而,医学理论告诉我们,身体的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日本健康学者提出,人的健康包括七大要素,充足的阳光、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丰富的营养、足够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合理的心理调节。体育运动在这里,只占了1/7,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对人身体健康的贡献率占14.28%,而且还只是“适量”的运动。

在全面健身活动中,我们应该正确理解“生命在于适量的运动”的思想,那就是既要注意健身中瞬时间爆增的人体消耗量,是否是当时身体状况可以承受;又要注意健身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已经消耗量和追加练习次数后人体增加的消耗量的总消耗量,是否是当时身体状况可以接受;否则,健身活动的功效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坚持正确处理“运动与静养”的辨证关系,是我国养生保健的哲学原理。生命在于运动,这是很富有哲理的语言。但不宜简单化、绝对化地理解。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样的道理并不深奥。在科学的健身活动中,许多体育专家和健康医学专家们已经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警戒。例如,少年儿童不宜从事拔河活动、中老年人不宜登楼梯运动、疲劳过度的白领不应剧烈运动。否则,会加速衰老,并使人容易得病。德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生命能量”的说法,认为每个人的生命能量都是有限的,消耗的快慢就决定了人的寿命的长短。人体在高能量消耗运动时,比人在放松和休息的时候身体产生的自由基多,而这种不稳定的氧分子正是加速人机体衰老的罪魁祸首。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体,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也是动与静的统一体,如果片面夸大运动强度的一面,而忽视仍然需要“静养”的一面,人体的平衡统一就会被破坏,随之就是健康、甚至生命的丧失。所以,人体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的最佳方法不是“动”而是“静”。事实上,许多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就是静养。那种偏激地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冲抵体力劳动的疲劳,或者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休息可以缓解精神上和心理上疲劳的固有认识观念,应该得到更新。当然,我们说“生

命在于静养”并非否定生命在于运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按哲学观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形式,这方面瑜伽运动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科学地理解生命在于运动,就会进一步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生命也在于“静养”。

5 坚持科学健身思想

运动对身体有益,但究竟怎样运动锻炼才对身体有益?于是学者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了“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的理论。这个理论说明了人们的运动要按自己的生理、心理等条件有规律、科学地进行,而不是“随便锻炼”、更不是“盲目锻炼”、“不科学地锻炼”。

首先,科学的运动在于要按照人体生理活动规律,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健身内容、健身形式、健身方法;掌握好适合自身的运动强度、运动密度、运动时间。并且,运用医疗监督,及时调整、纠正运动锻炼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做好运动后的保健与恢复的同时,还要注意运动锻炼的安全措施(服装、器械、场地以及运动禁忌症等),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其次,科学的运动它要求人们在运动锻炼时,要根据自身环境和人体自身的基本条件,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有利因素。做到户内运动与户外运动相结合,以户外运动为主;静态运动与动态运动相结合,以动态运动为主;人体局部运动与全身运动相结合,以全身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相结合,以有氧运动为主。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徒手最好的选择。摒除随便跟风、盲目“拿来主义”的健身意识。

第三,科学地运动,还要改变我们现有不正确的生活方式。现有的生活方式是营养过多而运动不足;身体舒适过多而机能退化;工作高度紧张而无时间休闲。因此要让健身的意识进入我们的大脑,让体育健身活动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余,让体育健身消费成为我们生活消费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家庭和个人的储蓄里,再增加一份“健康储蓄”。克服健身中的“运动方法”“运动常识”等各种运动健身误区。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引导和指导广大人们群众积极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科学合理地从事体育娱乐活动,正确而又健康地进行自我健身锻炼。最终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运动与器械运动相结合,因运动目的而定;业余运动与专门运动相结合,因工作性质而定;路上运动与水上运动相结合,因居住环境而定;小运动负荷与大运动负荷相结合,因人和性别而定。根据“全民健身121工程”的精神,人们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的同时,提倡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通过体质测定,了解自己是否健康、哪些锻炼最适合自己、哪些锻炼方式才是自己

6 有计划和谐发展体育健身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全面登上世界体育舞台。但是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体育发展差距还较大,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体育场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我们目前状况来看,体育场地分布不均,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市、州优越于经济欠发达城区,城镇好于乡村。另外,群众健身场地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有时政府顾此失彼,健身房、保龄球、高尔夫球等一般工薪阶层难以参与的消费场所投资较多,而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对身体锻【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炼价值明显,深受群众欢迎的健身项目则明显不足。群众健身体育场馆在管理和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系统和企事业系统的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不够;体育组织机构对体育健身场地的管理严重缺位;健身场地负责部门重效益,轻群体现象严重,比如,收费性场馆门票过高就限制了群众健身的参与。

针对上述存在、显露的一些问题,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即:第一,要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场地建设,缓解场地短缺。如修建健身路径。同时要树立“绿色健身”观念;第二,挖掘学校所具有的健身设施,将其转化为群众公共所有;第三,要建立群众健身体育保护法规,切实保护现有的体育健身场地不被占用;第四,改变体育场馆的建设设计理念,要考虑到多承接的比赛结束后,如何维持运转的问题,以适宜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文化娱乐的需要;第五,提倡社会办体育,吸收民间资本,使民间资本注入到体育产业,给投资者一些政策,吸引资金兴建或改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体育场馆,以人性化、商业化的管理形式还吸引群众健身。 7 结语

全民健身在于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增进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身体的发展不但要有节奏、有控制,还要按运动的自身规律、自然法则以及锻炼者身体的生理规律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锻炼。在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今天,我们不但要牢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而且还要大力树立“更合理、更科学、更健康”的全民健身思想,只有这样,人们的健身能力才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二)
对实施全民健身尚存的问题与思考

对实施全民健身尚存的问题与思考

摘 要

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现状的材料,多年来从事体育中学教学和社会活动的经验,对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及分析思考,提出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一些建议、想法、对策,旨在提出一些探讨性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大家共同磋商,好为全民健身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体育 健康 健身 模式构思

1 前 言

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因此,促进健康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人进行身体锻炼是使我国综合国力得以提高的表现,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指出:健康是21世纪的“通行证”,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把目光投向了大众体育。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在我国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由国家宏观领导、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增强国民整体素质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国民体质建设的发展战略计划。它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对于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在随此背景应运而生的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自出台以来,在政府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新闻界曾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就全民健身计划,进行了大量的专题报道和宣传教育工作;理论界许多研究人员也针对实施计划的一些宏观、微观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刻的探索;广大人民群众对此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支持和配合,但在纲要的实施过程中,全民健身的实践活动并不尽人意,“雷声大,雨点小”,“只说不干”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有组织的健身活动也“潮起潮落”流于形式,并且群众的自我健身意识不强,赌博、迷信、懒惰的现象败坏家庭和社会的风气,给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广增大了难度,阻碍了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制约着中华民族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1 令人触目惊心的反馈信息,全民健身势在必行

健康第一是毛泽东历来的主张。早在1917年,毛泽东便在《体育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然而,当时光逼近21世纪,当消费大潮滚滚而来,似乎全面进入营养时代的今天,青少年健康状况居然亮起了红灯。健康水平实在是不容乐观。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存在令人担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据1991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和国家科委共同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多数指标比1985年有所下降,反应耐力素质的千米跑速度不及1985年的情况,“豆芽”体型无明显改善,近视眼发病率高达43%,高中生更是在65%以上,三次青少年体质抽样调查结果,中国均低于日本同龄组。1993年,北京、辽宁、河南、广东、四川等报考高等院校的考生在体检中,体质没有障碍的考生仅有15%。近85%的考生身体不合格或因健康的因素受到专业限制。调查资料显示,自1985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来,6到18岁的学生中,肥胖生高达15%,一些学校的肥胖生比例甚至突破了30%,同时农村肥胖学生的比例也在上升。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如高血压、高学脂、冠心病、糖尿病等与肥胖相关的病症,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且患病年龄提前了10到20年。这就表明我国中小学的体质状况仍是“甚可忧之现象也”。还有许多社会反馈信息触目惊心,特别是反映知识分子健康状况不佳确实令人发指,扼腕叹息,如国家体委科研所对全国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一万一千多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后发出了“令人忧虑的是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呼吁指出,目前有61%的中高级知识分子遭受着疾病的困扰和折磨,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部分高校中统计因病不能坚持正常教学、科研的人员多达2713人,其中教授445人,副教授525人,讲师1100人,其他人员663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死亡年龄实在是太低了,一些很有才华的专家学者,在五、六十岁,他们事业的颠峰时期,却英年早逝,令人惋惜。据国家体育科研所的科研人员调查,70%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活不到65岁,而我国一般居民在65岁以前死亡的只占39%,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标准,65岁以下为中年,则说明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有70%死于中年。以上反馈信息说明诸多优秀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受到病魔困扰,他们的英年早逝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就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长杨贵仁表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健康,即使他的学问再大,品德再高尚,也很难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健康是人生重要的基础,身体健康,才可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才可能很好地驾驭生活,身体不健康,弱不禁风,整天疾病缠身,纵然有远大的志向,有满腹的经纶,有超人的才华,也总是壮志难酬,心愿难偿。因此引导广大人民形成与现代化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身意识和习惯,迫在眉睫。

2.2 全民健身意识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主要有:(1)年青人的老年人保护意识。大多数年青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需要锻炼;(2)药补意识:认为锻炼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意识较弱,据有关调查目前7%的市民还不具备自我体育健身的意识,还难于参加到全民健身计划中来,更难同欧美运动人口60%至70%的国家相比,我们面临全民健身工作的特点是起点低,底子薄,特别是中青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偏低,有的人宁肯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麻将桌上,酒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桌上的猜拳喝令中,也不愿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让赌博、迷信有了一定的市场,使全民健身推广工作存在很大的艰巨性;(4)被动的欣赏意识:只充当体育观众,欣赏比赛的刺激,而缺乏参与;(5)唯竞技意识: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6)生活意识:25~50岁年龄段的中青年人应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约5亿5千万,但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力量,社会、家庭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本领和能力,更需要他们身心双健。然而,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这一点,此群体须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社交、维持生计等方面疲于奔波,很难将本来就不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中去。即缺从事运动的时间。特别是中年人,处在教学、科研、服务、生产第一线,工作任务繁重,时间难以保证,加之家庭拖累,上有老,下有小,对老人的健康状况担心害怕,对子女升学就业操心牵挂,思想包袱重,动员组织这部分人参加体育活动是难点,但必须知难而进,否则就会出现职称上去了,智能丰富了,体质却下降了,病魔缠身,甚至英年早逝的悲剧。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问题,说重点,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2.3 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方法仍趋单一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这是导致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由于受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正规、完善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多数人的锻炼基本呈自发、零散无序的状态。主要采用独立锻炼或结伴锻炼的方式,锻炼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无规律性和盲目性。此外,就锻炼时所选择的内容和方法而言,多数人以传统的普及性项目为主,如篮球、乒乓球、足球、跑步、武术、健美操等,娱乐性、趣味性相对较差,这给人们参加锻炼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群众健身活动自身的对象、年龄、体质、兴趣爱好、身体素质不一,需要水平高,经过专门的、特殊的培训过的人员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合理地将人们有秩序地组织起来进行锻炼,予以指导,达到普及和群体效应。某些城市正因为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就如全民参与健身取得累累硕果的上海,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10年来,日益涌现的时尚健身运动也装点着上海人的健康生活。攀岩、拉丁舞、三人制篮球、排球赛,市民自行车万人骑活动,家庭运动会,健身场馆及体育健身活动更是让全民健身的潮流融入生活,成为市民健康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

2.4 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群众体育市场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培养人们正确的体育消费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是保障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人民的体育消费意识尚处于觉醒阶;此外在体育消费观念和水平上,也存在着极度的分化现象,富裕阶层往往求大图阔,华而不实,多数人把去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作为显示身份,追求时髦的事,他们看重的往往是环境气氛和形式,却很少在乎其健身价值,属于典型的“超前消费”,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缺乏锻炼场所则常是令人们深感头痛的事,有场馆不敢去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体育报》曾报道,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向社会开放打羽毛球每小时的收费标准为25元(属优惠价),如此算来,一个三口家庭每周即使只去一次,每月至少也要200元,这对多数按月取薪的家庭成了望而却步的奢望,至于贫困人口,衣食不保,怎能谈得上体育消费?

另外国家投资的大型体育场馆只是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步入。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相比之下,“马路公园”散打一族倒略显得潇洒一些,因此各级部门必须正视这一现实,把引导消费、鼓励消费和体育扶贫结合起来。【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2.5 学校体育的重点没有有效得到保证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点,应有效得到保证,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实施体育中考后,体育课和课外辅导也形成了“中考项目”专项训练的模式,你考什么我就练什么,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为己任,以体育中考得满分人数为目标,,学生以掌握各项技术动作为目的,这种思想体系和观念在学校体育沿袭了几十年,可谓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甚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68277/

推荐访问:全民参保存在的问题 全民阅读存在问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