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30 09:53:0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一)
浅谈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浅谈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摘 要] 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历,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人员3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 内部审计;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经营业务也日趋复杂,内部审计需要掌握的资料日益广泛,内部审计项目、类型也日益扩展,企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内部审计如何在不断更新的环境中持续发展,更好地提高效率,是内审工作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结合工作中的体会,从企业、内审部门及内审人员3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 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基础环境

(1)企业应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从资源配置上体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建立审计质量的组织保证,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为内部审计工作搭建好工作平台。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是行政隶属性质,向总经理或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制订审计计划,实施审计项目,需要考虑到领导的审计意图,造成审计人员工作时存在一定的思想压力。此外,内部审计部门和下属被审计单位的各种利益相关性太强,形成的审计建议及审计决定也往往大打折扣,不能达到审计目的。企业如果能改变内部审计部门的行政管辖,建立一个在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机构(或部门),在企业治理结构中居于较高地位,不受其他部门干涉,自主决定审计项目,审核批准内部审计报告,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将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企业要激活内部审计部门和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管理资源共享,弥补内部审计部门专业缺陷,提高内部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内部审计部门选用的人员基本上来自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单一也束缚了其技术技能的提高。如果企业能够提供一个平台,既能使内部审计了解、熟悉各专业部门的专业知识、重要环节、专业标准以及运作过程,又能让各专业部门清楚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那么一方面审计人员能够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各专业部门人员也能够依照内部控制和审计要求来操作,提高规范性。

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二)
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思考

对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几点思考

摘要:国有企业舞弊、腐败案的层出不穷及深层问题表现得越来

越突出,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和控制系统,可以避免内控和管理不

当所引发的舞弊等事件的发生。内部审计是监督和控制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提高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审计定位、

改革审计方式,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确实提高内审价值,从而保障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重要性 定位 方式 措施

随着国企改革的日益深入,国有企业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得越来越

突出,如何建立和优化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

舞弊和浪费,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尤其是企业舞弊案的层

出不穷,管理者应认识到:为彻底解决舞弊、腐败和管理不当问题,

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和控制系统,其中内部审计是重要组成部

分。为保障企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创

新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

【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

用。

一、内部审计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监督管理作用

内部审计是现代经济管理的产物,是我国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活动中起到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

用。

(一)内部审计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

首先,法定的监督权。《审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

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

【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

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

计工作的规定》确定了内部审计的对象、目标、范围等,并规定了

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须拥有的十项权限。

其二,具有经济监督和服务监督的双重性。内部审计是监督企业

经济管理活动的经济监督手段;内部审计还通过审计信息以独有的

价值内涵服务于其他监督形式,如利用审计信息服务党内监督、行

政监察和公众监督等。

(二)内部审计具有特殊的监督管理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具有四个特点,决定了对权力在【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

经济领域错用、滥用和腐败的监督管理有着特殊作用。一是广泛性,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本单位、部门各项经济活动情况进行事后、事

中和事前的审计监督。二是独立性,内部审计对最高管理层负责,

包括内审机构、控制审查过程和审计结论的独立。三是直接性,对

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阶段实施直接、经常地审计监督,不因被监

督者或有问题而去监督。四是有效性,既能实施事前、事中的监督,

防微杜渐,又能实施事后监督,评价管理者的绩效,有效地从源头

上预防、治理腐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明确审计定位、改革审计方式,体现内部审计价值【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

(一)明确审计定位、创新工作思路【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

内部审计从促进和服务组织目标实现的高度出发,转变观念、勇

于创新,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内部审计的定位非常重要,

决定着内部审计的职能与作用,内部审计要求创新工作思路,要求

企业重视内部审计定位、审计目标、审计方式、审计成果,适应内

部审计环境的变化,推进现代内部审计模式,这就要求首先内部审

计定位是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构,利用监督职能发现问题,有针对

性在提出改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意见;其次是内部审计目标是加强内

部控制评价与风险评估,提高企业管理风险意识,扩大内部审计内

涵,丰富内部审计信息;其三是内部审计方式是审计监督企业的全

部经营管理活动,实现“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后评价”;最后

是内部审计成果是讲究审计综合效果,反映内部审计工作的综合价

值,充分体现内部审计重要性。

(二)改革审计方式、改变审计模式

为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成果,适应现代内部审

计模式,内部审计应逐步建立“事前参与、事中监督、事后评价”

的审计方式,实现“审计——控制——管理”的协调统一,更好地

体现内部审计的基本指导思想。

1、加强内部财务信息的审计监督

财务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应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对财务信息进

行事中监控的审计方式。随着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电算化实际应用的

全面普及,适时改革财务审计的基本方式,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

计及“网络在线实时审计”等,逐步做到“动态监督、过程跟踪”。

2、加强企业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

以效益审计方法对企业资金使用进行审计,评价资金使用效果,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事前审计企业各类支出性经济合同,合同执

行过程的事中监督,项目结算完毕后的事后评价等。

3、加强企业经营行为的审计监督

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经营成果审计,加强内部控制评价、风险评

估等,提高企业经营风险控制能力,从而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管理

控制的重要环节,直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三)转变管理思维,保障内部审计监督行为的实施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能在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中发挥应有

的作用,企业应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对内部审计工作应给予一

系列的保障措施。

首先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在企业规章制度体系中明确内

部审计制度,如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办法》、《财务内部审计监

督办法》、《经营合同内部审计办法》、《任期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办法》

等,确立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依据,确定企业内部审计独立的监督

地位。

其次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的经营环节、管理行为,使内部审计成为

企业经营管理必经流程,规定财务决算、经营合同、资产报损、固

定资产投资、对外投资等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创立内部审计监督

【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

把关的管理意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控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如

企业经营合同规定审计后才能对外签订,资产报损规定审计后才能

报批损失等等。

最后规定内部审计具体审计规程,依据《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

定》等法规确定内部审计的必要程序,规范内部审计的计划、目标、

范围等,严格管理内部审计人员队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

力和水平,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果。

三、创新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一)创立整改制度,体现内部审计效果

整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可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实际效果,也是

内部审计的目的和责任,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问题整改制

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如建立整改事项企业领导督办制度,

企业领导层采取专题会议等方式督办内部审计整改事项;建立整改

事项协调制度,企业纪检、人力资源、内部审计等部门成立联席协

调办,定期研究并以专题内部通报等方式督办内部审计整改事项;

建立整改事项责任人制度,确定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具体整改责任

人,监督责任人整改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具体效果。

(二)创立服务意识,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部门,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提

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为目的。在具体审计工作中一要加强内部审计

服务意识,积极宣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运用适当的审计模式对企

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三)
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随着农商行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市场竞争的持续加剧,审计工作越来越被各级管理者重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如何有效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审计职能,值得我们思考,本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想法。

1、创新审计的价值职能。我想正确定位,有助于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有利于调动内部各积极因素,齐心协力抓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管理促效益,保证农商行良好的经营秩序和内部环境。传统审计认为,监督是最重要的职能,而现代审计除了重视监督职能,还有评价、鉴证、管理、服务以及增值等多种职能。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必须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拓宽审计职能。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完成查找问题的基本监督职能外,更要有意识地接触新知识、新思想,转变思维方式,在审计工作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目前我行的审计理念来看,还没有完全与时俱进,审计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需要我们重新定位审计职能,寻找为单位提供增值服务的切入点。

2、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一是做好审计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每一项审计项目,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审计组全体成员的团结协助,良好的沟通能力既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气氛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审计人员了解相关单位的具体情况,找到

其问题存在的真正原因,从而拨云见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二是做好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事实与被审计单位相关责任人进行现场交流尤为重要。在现场交流过程中重视被审单位的关切,注意与对方交流的姿态、语气,对提出的审计建议做好解释,最大程度地取得对方理解,最终达到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内部管理质量、合规经营的目的。

3、做足项目准备阶段工作。一是做好审计项目计划。内部审计应重点把握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结合自身资源情况,关注总行的发展战略及当前业务热点问题,做好项目可行性调查研究,充分做好审计项目的计划安排,这是做好审计的前提条件。二是做好审计实施方案。一个好的审计实施方案具有引领作用,也就是审计方案内容要具体、易于操作,让即使不怎么熟悉业务的新人也能迅速进入角色,那如何才能做好审计实施方案呢?结合审计项目开展审前调查,做足审前准备工作,重要审计项目及时与项目小组成员商讨,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特别是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沟通,努力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有助于打造精品审计方案。

4、增强分析性复核判断能力。从目前我行内审人员配置来看,面临着审计人员不足,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审计技术难度日益加大,面对海量的电子数据,开展工作的深度明显不够,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审计理念、模式、方式与技术,审计人员如能通过

相关数据分析找出异常变化和异常项目,针对异常变化和异常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将帮助审计人员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的领域;对无异常变动的事项,分析性复核的结果还可以作为相应账户余额正确性的证据,审计人员可因此减少实质性测试阶段对相应事项或账户的取证数量,从而也节约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使审计工作更具效率和效果,克服了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和片面性,避免了“瞎子摸象”现象的产生。

5、提升审计报告质量。从审计报告的功能来看,审计报告是与管理层的沟通的纽带,一篇好的审计报告内容值得信赖,提出的建议恰当、有价值且有效,会引起高级管理层的重视,这也是内部审计人员获得被重视的直接渠道。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是客观事项,需要提出整改建议,但高级管理层更关注是我们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管理方面的建议。写好管理建议既要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也要从决策的角度考虑对未来业务经营发展的建议,既要客观又符合总行战略发展需要与管理需求。

6、有效运用转化审计成果。一是定期向总行领导汇报。审计人员在日常审计项目结束后,应及时向总行领导层指出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科学合理地提出对经营管理的合规建议,最大程度将审计成果转化为业务经营的助推器,同时应定期汇报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获得领导层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二是建立审计风险提示制度。扩大审计风险的覆盖面,认真分析审计发现问题潜在的风险

隐患,以风险提示书的形式抄送各业务管理部门,并进行必要的后续跟踪,督促条线管理部门健全、完善制度办法和管理措施,确保风险提示的效果。

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四)
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探讨了内部审计在实施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一是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发挥咨询作用;二是通过加强风险导向扩大增值作用,三是对风险管理进行审计。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动因;作用
  一、引言
  2004年美国COSO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C框架)基础上,拓展了发布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等企业风险管理内容,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ERM框架),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拓展了企业风险管理。
  2006年,国资委参考ERM框架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国五矿、宝钢集团和中国海油(以下简称三家试点单位)2008年开始试点实施全面风险管理,2011年完成试点工作,2012年总结了风险管理实施案例并汇编为国资委《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辅导手册》。本文将在这些案例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探讨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
  1.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和目标相似
  IIA对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为“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并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即内部审计具有增值属性,增值的方式是改善组织运营,最终目标是帮助企业实现目标(部分子目标)。COSO的ERM框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位是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即企业风险管理也具有增值属性,增值体现在经营效率和效果上,最终目的是合理保证企业目标(部分子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通过控制、转移、分散等风险应对手段,合理减少损失外,还可以通过管理机会性风险(与纯损失风险相对应)直接为企业增加价值。如,三家试点单位中的中国五矿通过识别关键风险因素,建立风险量化模型,管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直接增加价值。总之,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都具有通过改善运营效率和效果,起到增加价值的作用,虽然增值方式和途径略有不同;都与企业目标直接相关关联,起到帮助或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作用。
  2.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COSO风险管理的ERM框架由八个要素组成,具体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其中第八个要素“监督”既包括业务部门对风险自我评估,以及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检查,也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再检查,即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独立、客观地评价、确认,并提供咨询意见。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管理职能、一个管理过程,具有“决策―执行―监督”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等常用管理循环的属性。只有内部审计充分参与,发挥监督作用,这些管理循环才能形成管理闭环,才能持续优化、不断改进。
  3.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监督对象
  IIA关于内部审计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对象是“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强调内部控制和风险两大核心概念,国家审计署修订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基本职责的描述是“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从工作实务角度,风险管理应是内部审计的监督对象。
  杨应杰(2011)经过理论研究认为“内部审计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具有内在一致性,谢志华(2007)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控制风险,控制风险就是风险管理”,丁友刚和胡兴国(2007)也认为“内部控制本质上就是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机制”。从理论研究角度,风险管理也是内部审计的监督对象。
  三、内部审计在实施风险管理中作用
  1.介入风险管理实施过程,发挥咨询作用
  从三家单位试点经验,可以看出实施企业风险管理的准备,开始于战略目标的风险评估,经过企业集团业务整合,通过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并借助ERP、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等信息系统建设和实施,有序实施风险管理,全员参与,将风险管理有效落实到企业管理全过程。内部审计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在以下三个层面发挥咨询作用:
  第一,审计委员会成员对公司战略目标制定和调整、重大风险的认识全面清晰,内部审计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可以在战略目标及其风险管理层面提供咨询意见。
  第二,公司其他职能部门和其他管理职能都是内部审计的监督范围,内部审计不参与业务经营,具有独立性优势。内部审计在集团业务重组、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内控体系建设等工作中,相比业务管理部门更加超脱部门利益,能客观公正地提供综合性的咨询意见。
  第三,内部审计长期对内部控制进行持续评价,了解企业管理机制、熟悉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感知和识别风险,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改进更能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意见。
  2.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扩大增值作用
  万寿义和崔晓钟(2009)以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基础,指出战略审计从企业整体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风险类型并评估风险;内部控制审计对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的控制和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作业审计对特定作业任务的效益和效率进行评价。可见,内部审计在战略管理、内部控制和操作作业三个层面如果能作到风险导向,则能通过改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从而发挥增值作用。
  实务中,内部审计可以借助风险管理,加强风险导向,增强与企业目标的联系,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扩大增值作用。第一,内部审计规划充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及其重大风险,提高审计业务规划和审计资源配备规划的风险导向;第二,年度审计计划密切联系年度经营计划,结合年度经营目标和关键风险,以风险为基础,以审计资源为约束条件,对审计项目和审计领域进行排序,提高年度审计计划的风险导向;第三,通过企业风险管理报告,考虑具体风险的评估结果和应对措施,从剩余风险大小、风险控制和减轻措施的有效性和复杂程度等角度综合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具体审计项目风险导向。   3.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发挥评价作用
  IIA发布的《实务标准》认为内部审计通过评价风险管理程序的效果,对风险管理的恰当性加以确认。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具有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审计的职责。内部审计需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具体检查和评价目标设定的合理性、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评估的合理性、风险应对的恰当性、控制活动的合理性、信息沟通的有效性,最终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与风险文化的拟合度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管理的恰当性。审计结果既能满足管理当局对风险管理机制、制度和程序有效性的关注,也能给董事会在风险偏好选择、风险容忍度设置等重大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四、思考与启示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和目标相似,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监督对象,内部审计具有参与风险管理的内在动因。内部审计可以在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发挥咨询作用,通过加强风险导向扩大增值作用,甚至对风险管理进行审计。
  内部审计要在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还受以下因素制约,需要尽快加以研究和改进:第一,2006年浙江内审协会调查表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审计方式落后,事后审计为主,事前事中审计仅占小部分;第二,我国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较突出,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没有要求内部审计介入公司治理领域,影响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第三,2004年江苏内审协会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财务背景居多,一线经营管理背景很少,对信息化、计算机技术不熟悉;第四,风险管理是个新兴管理工具,需要新的理念、方法和工具,给内部审计带来冲击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管理活动提升领导小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辅导手册.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P23~51,153~167,175~177,186~196,223~244
  [2] 杨应杰.企业管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关系研究.财会通讯,2011,5下:P46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10:P37~45
  [4]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和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2,12:51
  [5]万寿义,崔晓钟.内部审计价值变迁的结果: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财经问题研究,2009,11:P93~94
  [6李娜.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风险管理基础条件研究.会计之友,2011,9中:P68~69
  作者简介:
  林盛(1977―),男,汉族,福建福安人,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风险管理师,中级审计师,主要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营改增对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五)
新常态下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常态下的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理论入手,指出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一些不足,从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三方面内容提出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

  【关键词】内部控制;常态;税务;审计;思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我国税收工作呈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深刻认识税收发展的新常态,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税收新常态,不仅是持续推进税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而且是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前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利运作制约和监督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会议上也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因此,对于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工作,是新形势、新常态下对税务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新常态下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理论
  (一)新常态下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所谓新常态,一层“新”的意思意味着不同于以往,而另一层“常”的意思则意味着稳定。内部控制审计是以内部控制为对象,在评审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测试、评价,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它是从传统的会计事项为基础的详细审计转化和发展过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方式。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根据税务部门的设置目标及实际运行情况,税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等三项内容的审计。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单位全体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影响着全体人员实施控制活动,以及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这是税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控制活动是指为保证单位目标合理的实现而建立一系列制度,以及程序用来规范单位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整个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核心。内部监督是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质效进行监督,内部监督为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和目标的实现起保障作用。在这三大要素中:控制环境是基础,控制活动是核心,内部监督是保障。
  (二)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内容
  税务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代表国家依法行使税法赋予的权力,在权力行使的同时,税收工作各岗位和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和执法风险,这些风险,仅靠教育、觉悟、自律约束是很难完全奏效的。因此,税务部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内部管理监督体系,让权力在有效的监督制约下运行,从源头上有效治理和预防腐败。
  税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分为税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廉政观、干部队伍胜任能力、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服务意识和廉政观反映了税务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反腐倡廉的作风。干部队伍胜任能力是指税务各个部门是否存在确切的工作分工描述,并且税务人员是否具有与之匹配的知识和技能。组织结构和权责分配是内部控制活动实施的载体,组织结构及相应职责设置的不同对内控的运行有重要影响。
  税务部门的控制活动可以分解为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税收征管的控制、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税务部门的收支活动主要是通过预算进行控制,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整个流程对税务部门内控目标的实现起着保障作用。税收征管是税务部门最重要的职责,也是税务部门的特有职能,对税收征管控制的不同形式将具有不同的内控结果。税务部门的风险主要包括税收风险与腐败风险.是否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应对机制将影响内控的有效运行。税务部门的每个税务活动以及税务工作流程,均有相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见下图表)。
  税务部门的内部监督可以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发生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包括正常的管理和监督活动。如督查内审部门做的执法督查活动就是对税收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当发生重大风险时对内部控制系统则需专项监督,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价和日常监督程序。内部控制系统不是一尘不变的,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现行的内部监督中改变了先前的政策法规部门税收执法督察、纪检监察部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财务部门内部财务审计。
  税务部门现在专设税务部门督察内审部门,将原来分散在其他部门的内部监督职能整合归并,实现上下对口,体现分权制约督察内审部门的督审职能分别是查错纠弊、促进管理、防范风险、服务大局。其职责表现为组织实施税收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承担地税系统财务管理、基本建设项目、大宗物品采购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配合外部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监督工作;对税收执法检查结论及各类审计结论进行督察落实。
  二、目前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现状及分析
  (一)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有的人甚至把内部控制审计看成是给别的部门找麻烦或是被别的部门找麻烦,认为内控阻碍了发展和效益。部分领导对内控制度建设独立性、综合性和有效性认识不足,认为税务部门不需要再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认为内控制度建设只是会计部门或内审部门的事,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发生了偏差,影响了税务部门各项工作的发展。例如:2014年11月我局个体户管理员吴某对萍安大酒店定额核定税款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程序进行,一人说了算,认为个体户数量多,并且税收金额小,对萍安大酒店月定额人为核定为3万元。后经区局核实,重新核定月定额为10万元,并对管理员吴某进行了通报批评,这是吴某因缺乏对内部控制机制的意识带来的执法和廉政风险。因此,税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最为关键和最为急迫的一点就是提高对内部控制机制的认识,避免因认知的混乱给后续工作造成方向性的偏差。   (二)预警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有的税收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只是税收执法权,而税收行政管理还没有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目前,地税系统正在推行执法风险平台。问题主要是平台与江西地税信息管理系统脱节,并且预警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大部分监督控制只能进行事后监督,不能适应税收执法、行政管理全程监督控制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例如:目前,江西省某市地税局欠税存在的最大隐患可能是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相继建成投产了很多大厂矿,有部分厂矿土地面积在数十亩甚至上百亩,但相应的房产及土地面积却不按实际情况进行申报登记,造成大量的税款流失。而我们的管理部门对欠税纳税人疏于信息化以及电子档案管理,未及时掌握纳税人的土地、房产登记信息,未及时掌握生产经营变动情况及处置不动产或大额资产情况,也未建立欠税纳税人报告制度从而导致税款流失的风险。
  (三)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有待规范
  虽然建立了风险防范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与之相配套的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没有制定风险防控的核心制度,系统实时自我监控、自动纠错的功能还没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大多表现为事后检查、事后处理,监督体系弱化。目前,税务执法监督责任过错追究办法,设置了136个岗位667项责任追究的扣分点,但只规定了68项过错责任的内容。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小微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如《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1号)对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企业或非企业性单位,暂免征收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我们的管理员对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执行不到位,造成纳税人应享受的税收优惠因管理员的过错而未能及时享受。对于诸如此类的过错只是扣分了事,常常造成今年监督的内容,明年又出现同样的过错,达不到执法监督的目的。
  三、加强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
  (一)优化税务部门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整个控制框架的基础,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基调,体现了认识和对待内部控制的态度。
  1.强化意识。税收活动直接关系国家利益,涉及千家万户,风险不是一次性的“突发事件”,而是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则是按章办事,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因此,要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存的意识和理念,把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不应只被视作“非典型性”工作,而应作为一项常态性的工作,纳入日常税收工作体系中去。通过监督内审部门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进行督导检查,高度警觉风险点,积极消除和规避风险隐患。
  2.培育风险管理文化。通过落实税务行政审批改革,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营改增试点税收管理,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管理,土地增值税征收管理,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落实情况,税务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发票管理、欠税管理)及《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税收个案批复工作规程(试行)》执行情况等以上条例、规程来达到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的目标。结合地税部门的职能职责,从强化部门内部管理入手,以税收“两权”运行廉政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以各部门协调运作为纽带,以自我完善为特征,以防控廉政风险为目的,以量化考核和责任落实为保障,在税收征、管、查,减、免、罚,人、财、物,清、销、欠“十二个节点”引入了廉政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在各环节加强廉政风险排查,狠抓警醒、监控、制约、惩戒,筑牢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和后期处置的“三道防线”,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规避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外部环境等“五类风险”,做好了警戒预防工作。
  (二)建立健全信息化预防机制
  1.信息化监督管理。
  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增强程序的严密性,减少人为因素。依托信息系统,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整合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系统,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
  运用好现有的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统筹执法疑点的质和量,组织人员进行数据筛选,再与征管软件进行比对,提高疑点的命中率。要合理确定执法数据的数量,执法疑点的数量不宜过多。数据筛选要与被执法督察单位和督察要点相结合。
  2.不断深化政务公开。认真落实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严格执行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网上政务公开平台,把部门权力事项的执行主体、执行依据、执行程序等内容向内部和社会公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信息化程序以及征管纳税规范。《全国税收征管规范(1.0版)》全面梳理了税收征管的所有具体业务事项,对每一个业务事项的流程、环节、操作要求作出详细规定,明确税收管理行政行为标准,压缩自由裁量的空间,限定税收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另外,从税务登记规范、税务认定规范、发票办理规范、申报纳税规范、优惠办理规范、证明办理规范、宣传咨询规范、权益维护规范和文明服务规范等九项规范了纳税服务规范。2014年10月1日的2.0版纳税服务规范分别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一是贯彻依法治税,所有规范事项均依法依规进行梳理和完善;二是深化简政放权,调整缩减审批事项,下放部分审批权限;三是充实完善内容,新增省市税务机关规范事项,补充地税业务规范事项;四是提升服务水平,缩短事项办理时限,优化办税流程环节;五是强化权益保护,注重服务小微企业和自然人等纳税群体;六是便利基层操作,规范事项按国地税、省市县、审批类等区分标注。针对上述规范,地税部门可以打造和设计与之相对应的信息化操作平台,严格按照税务总局16号令规定的“自行申报、定额核定、定额公示、上级核准、下达定额、定额公布”的程序进行,将内控理念融入其中,做到有流程规范、有预警要求、有纠错措施、有责任追究。   (三)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1.积极探索全面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工作新模式。以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切入点,严格确定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并切实将税收执法责任落实到人。要以绩效管理为引领,探索将税收执法责任考核追究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促进税收执法责任考核追究与绩效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体系。税源管理部门通知欠税人以规定电子表格式报告,并据此建立欠税档案,实现对每个欠税人的动态监控。内部控制审计部门除了不定期抽查税管部门的流程是否到位、详查税管员的工作记录外,还应追踪抽查各地报告制度执行及档案资料存档情况,对管理不到位的进行责任追究。
  2、拓宽内部控制审计内容,扩大内部控制审计层面。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利用执法疑点信息库提供的线索开展执法督察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加重视疑点核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对确认的执法过错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要求进行批评教育、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等方面的责任追究,还可以给予扣发奖金、岗位津贴等经济惩戒。
  四、结论与不足
  税务部门内部控制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发展迅速的税收事业对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二是伴随着税收事业的发展,税务部门也存在违法违规事件,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势在必行。内部控制审计及其相关理论在企业界上运用得已经相对成熟,而在政府机关部门则是方兴未艾。如何让税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与税收工作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是各级税务部门急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及其相关理论入手,结合税务部门现状,分别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和内部监督三方面进行分析。为此,文章提出税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未来发展的思考,税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税务部门自身特点的内控审计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功能和效用,降低和防范执法风险,切实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和执法征管水平。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运用内部控制审计及其相关理论分析相关问题时,有关问题的深入挖掘还不够,提出的措施也未必积极有效。但从另一方面,通过本文的写作,充分深刻地认识了内部控制审计及其相关理论,对于税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也有了思考,对我局今后的工作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
  [2]COS0.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杜思鹏,田发.税务系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基本框架的构建[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2).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68830/

推荐访问: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 建筑业营改增审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