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9-01 10:47:0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一)
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逯忠华

来源:《科教创新》2012年第10期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目前高校教师师德的现状,归纳出高校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师德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就如何适应确保高校师德建设良好持续的发展,作了粗浅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问题 原因 对策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师德是随着教师职业的产生而出现。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对崇高的师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在长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以其丰富的师德思想和崇高的师德风貌,成为历代教师的楷模。我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数不清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德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师德思想。同时,他们又严于律己,演绎着师德榜样。在目前各国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中国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要靠教育。中国的发展如何,关键是教师。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优良的师德品质。尤其是高校教师,教师的自身的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他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同时,教师作为社会最高文化层次的一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引领社会道德潮流的作用。因此,在任何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都不过时。特别是现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党中央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也是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道德水准和知识结构的状况,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掌握教师的状况,就我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情况,对200名在校本科生作了问卷调查,发出200份,收回200份,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的现象:

1.教师的敬业爱岗精神不足

有的教师缺少敬业奉献精神,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比较差。通过与学生的访谈,许多学生反映高校的一些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强。有的由于多种原因,有的教师没有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中,不认真备课,不钻研教学方法和内容,讲课开无轨电车;有的热衷于第二职业,从事与教学、科研无关的牟利活动,无心从教,敷衍应付,影响教学质量。

2.只注重自身业务的提高,忽视自身思想的修养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二)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张喜英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0期

摘 要:融人文关怀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而教师素质,师德为首。当前高校师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高校教师中出现了一些学术腐败现象,高校部分教师敬业精神有所淡化,高校部分教师功利意识严重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四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从四个方面阐述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师德;问题;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43-02

人文关怀的缺失是导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根本原因,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构建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相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融人文关怀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就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而教师素质,师德为首。高校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既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职业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高校软实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刻不容缓。

一、高校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师风是师德的外化表现,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的定式或习惯,指教师的学风、教风和作风。师德不仅指教师职业道德,还包括教师的个体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综合体。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有良心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教师要爱岗敬业,教师要关爱学生,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而当前在高校师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正视,并查找原因,寻求对策。

1.高校教师中出现了一些学术腐败现象。表现是,极少数教师违背科学精神,存在拼凑、低水平重复,甚至剽窃抄袭伪造的学术腐败现象。2006年,被誉为“韩国最高科学家”的黄禹锡被查出,其2005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两篇关于胚胎干细胞系克隆技术的论文确属伪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三)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加大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养、形成优良师德风尚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同时还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师一生中需要接受多种多样的教育和道德影响,但最主要的是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双重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参差不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得到加强。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敬业精神

一方面,教学态度不认真。部分教师缺少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缺乏对教育的热忱。因此,他们在备课过程中马虎、随便,以为只要照本宣科,便能应付了事。此外,部分高校教师不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单调无聊。另一方面,科研态度不严谨。部分教师把科研当成是评职称、评奖项的工具。很多人没有经过严谨、科学的调研、实践、论证就草草地出“成果”,甚至照搬照抄别人的成果,从而使我国高校产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及学术泡沫现象。

(二)功利思想严重

部分高校教师重利轻义,甚至唯利是图。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接受学校工作安排时不以教学需要为原则,而是以是否对自己有利为原则,并且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与责任。另一方面,少数高校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却热衷于第二职业,甚至擅离职守,把大量时间投入副业,影响了教学、科研质量。

(三)对学生缺少关爱

部分高校教师忽视学生,与学生感情淡漠。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技能的传授,只关注学生成绩,而忽视了道德上的言传身教,从而不利于学生塑造

高尚的品质,不利于学生培养完善、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漠视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与情感需要,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使得师生关系淡漠,甚至异化。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部分教师对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性、使命性,从而导致他们对自身的放纵与懈怠。其次,部分教师,尤其是部分“70后”“、80后”年轻教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中的一些人心理素质较差,意志力薄弱,也很容易在成长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最后,教师社会低位不高,收入、待遇较差容易使教师心理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高校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与投入。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二)学校因素

首先,很多高校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忽视了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这种做法必然弱化了高校教师培养职业道德的意识。其次,高校普遍存在重教学、科研,而轻思想、品德的现象。具体表现在评职称、评奖项等方面,多是以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依据,而职业道德方面因为缺少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往往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最后,教学管理方式不科学、不民主。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导致教学管理混乱,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另外,部分高校行政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不尊重教师的权利、尊严,漠视了教师的利益诉求,学校管理工作缺乏民主,从而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三)社会因素

首先,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在刺激高校教师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某些教师只顾追名逐利,而忽略了教书育人之本。其次,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某些腐朽、落后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等)随之而来,这些腐朽思想污染社会道德风尚,腐蚀人们的心灵。部分高校教师也受其影响,以致自己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观念淡漠。最后,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学【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

校、教师学生对教育的投入程度,致使教育质量滑坡。另外,国家对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及教师的重视程度,影响了教师对教育的积极性,放松了对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教师方面

1.坚定信念,提高修养。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地为教育服务。另外,高校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正确认识自身与教育的关系,提高道德自觉性,发扬为教育献身的精神。

2.热爱教育,爱岗敬业。高校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历史使命,要有吃苦耐劳、勇于献身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广大高校教师要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地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教书育人,关爱学生。高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感化学生,影响学生。同时,高校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并维护学生的利益,以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校方面

1.开展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素质。高校可采用专题讲座、师德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时,高校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及职业技能,加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使之更好地负担起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任务。

2.实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制度。首先,学校要建立公正、客观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其次,学校可通过组织高校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教师、社会评价等方式,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学校要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结果为依据,对教师进行适度地奖励或惩处,以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自身修养。3.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一方面,高校应实现管理的科学化。高校的管理工作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服务,并且管

理方式要科学、有效,以确保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高校应实现管理的民主化。高校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维护教师的正当利益,高校

要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以确保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社会方面

1.加强依法治教。国家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关于师德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以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进教师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

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国家要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国家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树立榜样等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大力宣传有利于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以促进全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高校教师创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以利于高校教师增强职业道德素养和提高道德境界。

3.加强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国家要把教育工作当作国家大事来抓。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国家要把教育经费支出调整到国民经济收入中的合理比例,不可任意缩减教育经费,尤其要重视对一些“老少边穷”地区高校以及实力较弱的高校的扶持。另一方面,国家要向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思想,使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教育、重视教育,尊重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广大教师的人格、尊严,维护教师的权利。这样,高校教师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高昂的情绪、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来源:网络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四)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师德师风,是指高校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高校师德由个体职业道德素质所形成的职业氛围和风气。高校师德师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对学生和高校整体的发展以及社会风气的引领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高校师德师风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高校教师大多能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认真负责,无私奉献,他们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项关于师德师风的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能够拥护党的领导,政治素质较好,热爱教师工作,敬业精神较高;51.4%的学生非常同意教师尊重学生人格;74.9%的学生同意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强;39.1%的学生非常同意教师坚持高尚情操,学生还比较满意教师在为人师表方面的表现。”[1]类似的问卷在教师群体中的调查结果为:“80.8%的教师非常同意目前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较好,对共产党的领导充满信心;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认同教师行业忠于职守;90.9%的大部分教师认为能经常与学生交流;大部分的教师能够严谨治学;62.9%教师认为同事之间能够团结合作。”[2]高校师德师风也存在不足方面:第一,敷衍的教学态度。教学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认真备课,组织教学。但是也存在部分高校教师只重个人科研,不重课堂教学,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敷衍了事的现象。对“教师有无不备课就上课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41.9%的学生认为个别教师有不备课的现象;23.6%的学生认为教师“敷衍授课”;2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在教室内接听手机;38.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上课时在教室外接听手机。[3]还有一项对学生的调查显示:9.4%的学生很不或较不同意自己的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1.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遵循教育规律。[4]
  第二,功利的科研趋向。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从事学术研究的道德是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存在浮躁心理,不去潜心钻研,而是巧取豪夺,甚至抄袭。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对“我校教师搞科研的主要目的”的问题,73%的教师回答是“为晋升职称“,对“我校教师科研存在不严谨现象”这一问题,60%的教师回答是多数教师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搞科研,少数教师抄袭他人的东西,34%的教师回答是“少数教师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搞科研,多数教师抄袭他人的东西。”[5]上述调查,虽然只能部分反映高校教师的科研现状,但却不得不承认,高校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功利性。
  第三,个人利益至上的服务动机。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首先,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把教师工作仅当作一种稳定的旱涝保收的谋生渠道,常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不是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因此,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少应有的感情和社会责任感。其次,有些教师热衷于第二职业,以挣钱为目的,无心钻研业务,缺乏对教育内容、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往往以待遇的高低,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敬业的态度,有的教师干工作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缺乏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行政工作者是高等学校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影响着管理育人的实现。目前,关于师德师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教师身上,而忽视对他们的关注。在一所学校的教师问卷调查中,48.3%的教师认为“担任我校行政工作的教师在处理行政事务上,普遍存在服务意识差,工作效率低”;37.8%的教师认为“担任我校行政工作的教师在处理行政事务上,关注缺乏协调合作的精神”;只有15%的教师认为“担任我校行政工作的教师在处理行政事务上,服务意识强,工作效率高”;对“你认为我校教师最能获得利益的工作是什么”的问题,65%的教师认为是“学校行政”,21.6%的教师认为是“科研”,12.2%的教师认为是“教学”,3.2%的老师认为是“学生教育与管理”。[6]该调查结论虽是一所学校教师认为的现象,却反映出高校行政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影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尽管影响高校良好师德师风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就每一具体教师的职业品德的心理成分来讲,都包含了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意志三种基本要素。
  师德认知是影响教师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直接因素。师德认知是“教师个体对师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以及据此进行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评判。”[7]师德认知的形成主要包括师德观念、师德信念和师德评价三方面的形成。师德观念是师德认知的初级阶段和基础。部分高校教师理解了师德知识,这并不意味着内心接受了师德规范的要求,只有当一个教师接受并遵循师德规范,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用来指导、评价自己的行为才算形成了师德观念。师德信念是坚信师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道德观念,或者说它是师德观念的深化和升华。它与师德情感、意志、行为紧密联系。师德信念是师德形成中的关键因素,部分教师的师德信念也并未最终形成,但它一经形成,便成为主体进行师德评价的标准,支配师德行为的动机,激发师德情感、产生师德行为、坚定师德意志的内在因素,它是师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师德评价是用已经掌握的师德规范对自己或他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言行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的活动。师德评价是师德认识的具体化和外在表现,它对教师的思想行为起道德裁判、激励与调节作用。
  师德情感是影响教师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动力源泉。任何情感都是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师德情感是教师用一定的师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当师德规范为教师深刻认识后,就会内化为主观上的师德需要,这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内心体验,就是师德情感。师德情感在教师职业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缺乏良好的师德情感,便谈不上有良好的师德品质。若某种良好的行为并非出自教师的师德情感,就很难说这是良好师德的表现。因此,培养良好的师德情感和高尚的师德情操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教师的情感通常指对客观事物的好恶倾向,主要包括对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和道德感。   师德意志是影响教师良好师德师风形成的重要保障。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师德规范进行行动抉择、支配行为坚持到底的心理过程。它与师德行为紧密联系,对师德行为有调节控制功能。同时也对师德认识、师德情感产生影响。师德意识行为的基本过程:产生师德动机,确定行动目的;做出行动抉择、树立信心;执行决定、克服内外困难。教师职业道德意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师德动机水平、意志控制力的程度和知行一致水平三个方面:师德动机在师德行为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行动激发功能、行动指向功能、行动维持和调节功能。意志控制力对师德行为和情感控制主要表现在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遵章守纪是师德意志控制力的重要表现,它是一个从外在纪律向内在纪律发展、从强制纪律向自觉纪律发展的过程。因此,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并保持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对培养提高师德意志控制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途径
  德国思想家康德曾说过,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达到自律道德,才算真正具有了道德意义。因此,提高高校师德师风的关键在于建立内化机制,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和约束逐步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使内在的道德力量外化为教师高尚的人格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广大教师对师德规范能自觉自愿地认同并遵守。这种机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构建:
  提高师德认知、以知养德。首先,教师要加强专业化发展,师德建设是专业化的应有之意,是专业化的内在构成。因此,在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开发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创造热情的激发、审美意识体验、审美能力的生成以及教师自身生命成长的价值追求与生活体验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充分尊重并发挥教师的主体自主性,使提高师德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成长需要。教师树立自尊意识是保持蓬勃向上良好心态的基础。把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纳入师德行为规范的总体范畴,自觉自愿地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建立师德自我评价系统,使自己的行为不断得到校正。第四,要不断充实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教师个体认识了师德规范及其所蕴涵的道德必然性之后,才能自己为自己确立师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陶冶师德情感、以情激德。要激发高校教师强烈的自豪感和事业心,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地将外在强制性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要求,从而形成自己高尚的人格,这是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自律机制的运行机理。首先,高校教师要充满激情、树立崇高理想。任何教师要想锤炼自己成为业绩显著、造诣精深和受人尊重的学者,都必须有理想。其次,高校教师要升华职业理想。列宁曾言:“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8]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有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坚定信心,才能按确立的道德标准选择自身行为,才能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哲学意义上,这种信念也叫做价值认同,它“是指个人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中价值的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9]具体到高校师德师风塑造,价值认同主要指教师与高校组织在观念上对高校精神文化内涵的认可和共享,以及教师对自己在社会主流意识和良性期望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最终表现为学校师德师风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高校教师要把对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以价值认同支撑深厚的知识内涵和人生的高尚情操,促进教育视野的延续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磨炼师德意志、以意固德。首先,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其次,要内化责任与使命。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0]高校教师要把社会期待与大学精神文化认同看作是个人的内在责任,看作是自己对社会、教育事业应尽的使命。最后,教师要在价值认同中加强自我学习、着力提升教书育人和道德选择的主体性意识,增强教师师德师风修养和人格魅力。[11]进行自我教育、切实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行,渊博的知识和优雅的风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剖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省察克治,唤起自己的职业良心。
  发挥模范示范作用。高校要通过宣传先进典型,对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营造人人争先的氛围。通过表彰先进的精神感召力,促进教师获得内在的道德满足感和上进心。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利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和引导教师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争当师德师风的楷模。对认真履行师德义务表现优秀的教师,通过评选“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方法,树立先进模范,大张旗鼓的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扩大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形成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4]喻永红,汪庆春.大学生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85-86.
  [2]裴琳,喻永红.高校师德师风现状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10):141-146.
  [3][5][6]刘超良,唐东阳.高校教师师德的调查与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6):123-126.
  [7]冉汇真.教师职业品德心理结构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6):259.
  [8]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冲突[J].哲学研究,2001(11):22-2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11]安云凤..高校师德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93-94.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五)
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各高校教师数量不断增多,但是教师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观念、育人意识、敬业意识等各有差异,导致了高校教师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下出现了一些让人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出适当对策和相应措施。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职业素养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个人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教师和学生,且占主导性的是教师,因此,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是我们教育事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国之根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要想稳步发展,就必须解决教师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师德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敬业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
  早先,教师是一个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职业岗位。现今,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这类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且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当今社会物质化情况过于严重,早先那种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坚持奉献的教师精神需要当今社会普遍倡导。
  物质层面的东西发展过快,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自然跟不上其过快的发展。因此,现在的教师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变得愈来愈功利化,越来越物质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只注重自己在教育事业中所获得的利益,很容易忽视教育事业的本质(教书育人),甚至容易丧失自己的职业操守。为了利益,所谓的敬业意识,早已被抛之脑后,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修为。
  2.育人意识减退,教育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质,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但现今大多数教师把教学当成是谋取利益的手段。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喜欢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小孩进行比较,教师抓住家长这一心理,大力创办私人教学培训机构,这导致教师把投入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缩减,大多数时间只注重培训机构的盈利情况。
  虽说教学培训机构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成绩,但是总的来说,教学培训机构的创办,大大占用了高校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高校大多是国家投资创办的教育机构,而教师为个人利益出卖知识能力,使得教育商业化发展,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以及教育的初衷。教书育人,不再占首要地位,而逐渐被教师遗忘甚至是抛弃。
  二、应对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措施
  1.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提高教师的敬业意识
  现今,绝大多数高校的奖惩制度,职称评价体系都不够完善,因此导致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发展,而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制定明确的、科学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敬业意识。
  可以颁布、制定明确的奖励体制,以书面或是规章制度的形式条例出来。在奖励体制中,应当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敬业意识,切不可只注重教师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研究,这样是不全面的,还应当鼓励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教学中去,这样有利于教师敬业意识的不断提高。也可以校园论坛、校园网络为平台,鼓励学生监督教师的各项教学,对教师的不当之处、教师的不足之处进行投诉,或是提出一定的意见,促使教师在完成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修养,不断改善教学质量,这样也有利于完善教师师德的监督制度,提高教师的敬业意识。
  2.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人的自我修养与成长环境和自我意识有关,环境因人而异,人因环境而异。教学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的,但是人是可以随环境的变动而变化的。你可以“以静制动”,但不可以随波逐流、一成不变。
  教师可根据社会发展环境的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而做出适当的改变。在教育环境变得物质、激进的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加强自我文化修养的方式、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坚持底线。通过这种自我激励、自我改进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自身的育人意识。
  3.领导组织以身作则,增强师德建设的感召力
  领导组织要以党的思想纲领为导向,尊重和信任教师队伍,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加以人文关怀。要做到民主管理,校务公开,向教师征询办学建议,为形成良好的师德以及办学合理奠定基础。同时为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要经常为教师队伍提供再深造、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对自己岗位的使命感与荣誉感。
  总而言之,教学环境和个人观念的不断改变,迫使教师也不断做出改变。只有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敬业意识;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才能更好地解决高校教师的师德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小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08-110.
  [2]肖志勇.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金芳英,石宏伟.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及改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85-88.
  编辑 薄跃华

高校师德存在的问题(六)
我国高校师德现状调查研究及启示

  摘要:为掌握高校教师基本师德现状,对南京市三所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较好,但还存在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课题组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塑造现代大学精神、完善考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

  关键词:高校师德;职业道德;大学精神;发展性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54―03
  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我国师德建设现状,厘清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课题组针对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别制作了《高校师德建设调查问卷(教师卷)》和《高校师德建设调查问卷(学生卷)》,在南京市3所"211工程”高校(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能深入了解师德建设的现状,并为高校构建科学的师德建设体系提供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200份教师问卷、300份学生问卷),回收率100%。两份调查问卷均为自编问卷。第一部分是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高校师德现状的调查。课题组采用定性分析和复杂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
  接受调查的教师男性62.9%,女性37.1%;从事教育工作5年以下和5―10年的均占22.9%,从事教育工作10年以上的占54.2%;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者48.6%,副高及以上职称者51.4%。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生33.3%,女生66.7%;本科一二年级学生67.1%、本科三四年级学生lO.3%,硕士研究生11.5%,博士研究生11.1%。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总体情况较好调查问卷对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表现进行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1.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高,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比较满意。83%的教师和66%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教师整体素质较好,77%的教师和75%的学生对所在院校教师的整体道德素质比较满意。
  2.大多数教师能做到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调查显示,97%的教师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93%的教师能认真组织教学、80%的教师对学生有学习以外的困难时愿意伸出援手、86%的教师能课后答疑指导学生学习、86%的教师愿意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电话、97%的教师能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77%的教师关心学生全面发展、60%的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3.多数师生能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不少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建议措施,排名前三位的建议是:把师德作为评价指标列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74%)、抓好教学科研环境建设(83%)、引入教师上岗竞争机制(86%)。
  总结调查结果,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教师能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滑坡、价值取向偏差等问题
  1.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够,职业忠诚度不高。74.3%的被调查者热爱高校教师职业,其中62%以上具有副高职称,选择热爱本职业的主要理由是教师职业社会评价较高(50%)、工作稳定并有带薪寒暑假(69%)、喜欢和年轻学生相处(62%)、有机会学习更多知识(46%)。25.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缺乏认同感,其中80%具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缺乏认同感的原因主要是待遇差而且工资低(56%)、工作任务繁重并且压力大(44%)、社会地位不高(22%)。
  2.部分教师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经济利益。一项对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态度的调查显示,48.6%的教师认为教职工从事第二职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持赞成态度;37.1%的人认为教职工从事第二职业会分散教学和科研精力,持反对态度。
  3.部分教师师德状况滑坡。主要表现在对校、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不关心(68.6%)、对国内外重要时事不关心(37.2%)、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不管或不及时处理(22.9%)、不约束个人作风(14.3%)等方面。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形成冲击。调查显示,最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三个现象分别是“谋取私利”(62.9%)、“学术造假”(60%)和“工作敷衍”(28.6%)。在当前社会上逐利思潮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丧失了基本的师德,把追逐经济利益、谋取个人私利当成了主要追求,出现价值取向偏差、政治信仰不坚定等问题,个别教师甚至公然在课堂向学生散布不良言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导引下,有的高校教师把挣钱当作第一要务,热衷第二职业,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在职称评定和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公信力。
  2.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形成的对教师的引入和评价考核机制对高校师德整体滑坡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调查显示,在职称评定系统中越难以胜出的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度越低。高校扩招导致教师队伍的迅速壮大,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高校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和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75.6%和45%,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往往缺乏对师德的深刻认识。即使许多高校及时注意到师德建设滑坡的倾向,要求将“德才兼备”作为教师选拔和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来加以纠正,但是由于“师德”作为思想道德范畴的内容之一,很难量化,因此实际上,师德在教师的引入和评价体系中还是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政策的导向作用既导致教师自身忽视师德建设,也导致管理部门难以建立起对高校师德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3.高校师德建设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高校师德建设发展性模式尚未建立。在调查中,有85.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也是师德建设的范畴,教师应加强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91%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这说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比一般公民道德更高更全面的道德水准和行为要求。强调高校师德建设,不能忽视教师的物质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要求。但是,传统的师德建设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应弘扬奉献和牺牲精神,对教师作为自然人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新途径
  (一)通过塑造现代大学精神来强化高校师德建设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明确规定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应遵循的六个基本规范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施教者,除了应遵循这些基本规范,还应具有大学教师特有的师德风尚。本课题组研究认为,这种特有的大学师德师风,即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现代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包括学术自由、独立自治、科学人文精神、开拓创新和理性批判等。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师德共契共通。一方面,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要靠大学师生共同努力,但高校教师在大学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更长,因此,高校教师是比学生更稳定的大学精神建设的主体,是大学精神的建设者、践行者、承载者和直接体现者。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否。另一方面,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的师德形成和发扬具有良好的定向与规范、激励与感染作用。通过塑造充满科学和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理性批判的现代大学精神,能够使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责任观、学术自由观、社会责任观和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承载着大学精神的学者的学术追求与思想、治学态度与精神面貌、坚持真理的执着于超越、睿智的言行与洒脱的举止等,无不对学生产生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这种渗透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但其作用效果却是深远而持久的。
  (二)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建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1.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聘用制度,重视教师职后教育。严把教师人口关,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保证教师队伍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比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教师入职后的岗位培训工作,加大对高校新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新教师岗前培训绝不能仅限于组织新教师参加一场考试获得合格证书而已,应当通过入职考试、老教师现身说法、课堂观摩、案例讨论和研讨交流等手段切实提高新教师的师德水平。强化学术和学风规范教育,对辅导员、班主任等德育工作者要进行德育教育专题培训。
  2.不断建立健全各类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将高校教师师德评估结果引人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应制定具体的师德规范,实施教师综合素质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的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评模等的重要依据,师德师风实行“一票否决”制。
  3.建立劝诫奖惩制度,对师德不佳的教师及时劝诫,经劝诫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其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德育先进集体、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大力进行表彰,并将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以达到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作用。
  4.坚持长期教育。在当前的师德建设模式中,常见“师德教育一阵风”的倾向。其实,良好师德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师德建设要有计划,从小处着手,从具体处起步,使师德建设真正落在实处,富有实效。
  (三)以人为本,探索高校师德发展性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对教师有很高的道德期望,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表率,还要是社会的楷模。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工作和道德的压力都比较大。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不能无视教师的个人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精神,探索高校师德的发展性建设模式。
  1.把教师工作摆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制度上确立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这是增强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师德建设自觉性的重要保证。
  2.转变观念,重塑教师精神。长期以来,人们侧重于鼓吹和赞颂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却忽视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应遵循现代人文关怀精神,鼓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得“双赢”,即通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另一方面教师也能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全社会和高校在教师的职称晋升、在职进修和科学研究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教师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3.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师德提出的新要求,改善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受全球化冲击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现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实现需要靠一支具有一定素质条件的教师队伍支持,因此,高校教师除了要具有传统意义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丰富的专业知识、适当的教育技巧和关心学生,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道德意识,如有效的沟通能力、和谐的师生和同事关系、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专任教师年龄情况[EB/OL].[2014~03-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255/201303/149882.html.
  [2]教育部,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Z].教人[2011]11.
  [3]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6):62-65.
  [4]郭大成,孙刚成.大学精神是大学素质教育之魂[J].教育研究,2013(10):52-56.
  [5]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73-76.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76275/

推荐访问: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师德考核存在问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