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3-21 12:24: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第一篇:《早晴至报恩山寺》

早晴至报恩山寺

作者:文同 年代:北宋 体裁:七律 类别:山水

山石馋馋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落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诗的开头,“山石巉chán]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巉巉”,山石的高峻险峭。“磴”,石级。意思是说,山石险峭,有一条依稀可辨的石级山路。人从拂面的松枝竹梢中穿过,露水打湿了衣裳。这里,拂松穿竹,不是分指从竹丛中穿过,松枝拂人,而是合指穿过松林竹丛,松枝竹梢拂人。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说远处水上,淡烟消散,落下双鸥;太阳照着高高的树林,飞起一只野鸡。描绘出一幅远水高林,野鸟飞翔的画面,色调鲜明阔朗,是全诗中的突出部分。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写山村暮春初夏之交的生产状况。大麦没有收割,整治菜园子已经晚了;春蚕还在喂养,桑树也显得枝叶稀疏。从这一联诗看,作者对农家生活还是比较熟悉的。大麦收割前就得整治菜园子,春蚕也是到了吐丝做茧时才停止吃桑叶。这一联诗描绘了又一个画面,从远水高林,移到村外麦地桑丛,视点从远到近。末一联,“暮烟已合牛羊下”,写村庄中的晚景。暮霭笼罩,放牧的牛羊

从山上下来了。这一句的意境,是从《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句中化出来的,用在这里,写山村的晚景,很妥贴。“信马林间步月归”,是说自己,骑在马上,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写的是山村中的画面,视点从村外移到村中。

全诗八句,时间是从清早露水未干时出发,一直到了晚上月亮上来,才到达住处。一路上,信马慢行,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画面,视点随着移动。这里正表现出一位画家诗人作品中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文同(一○一八———○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国节度判官,嘉佑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历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为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凡渊集》(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评述

评述: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自号笑笑居士,梓潼人,有“丹渊集”。他跟苏轼是表亲,又是好朋友,所以批评家常把他作为苏轼的附庸。其实他比苏轼大十八岁,中进士就早八年,诗歌也还是苏舜钦、梅尧臣时期那种朴质而带生硬的风格,没有王安石、苏轼以后讲究词藻和铺排典故的习气。他有一首“问景逊借梅圣俞诗卷”诗,可以看出他的趋向:“我方嗜此学,常恨失所趋;愿子少假之,使之识夷途。

文同是位大画家,他在诗里描摹天然风景,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泛泛的说风景像图画,例如:“峰次青松,岩悬赪石,于中历落有翠柏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图绣矣,这是很早就有的。具体的把当前风物比拟为某种画法或某某大画家的名作,例如:“律以皴法,类黄鹤山樵,或者:“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宫僧寮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似宋人赵千里的一幅‘瑶池图’”,这可以说从文同正式起头。例如他的“晚雪湖上寄景孺”:“独坐

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长举”:“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长举驿楼”:“君如要识营邱画,请看东头第五重。”在他以前,像韩偓的“山驿”:“叠石小松张水部,暗山寒雨李将军”,还有林逋的“乘公桥作”:“忆得江南曾看着,巨然名画在屏风”,不过偶然一见;在他以后,这就成为中国写景诗文里去找绘画题材和布局的试探,都表示诗和画这两门艺术在北宋前期更密切的结合起来了。

第二篇:《第二中学2015届高三1月检测语文(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26》

第二中学1月检测语文试题

(文科语文)2015.1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起哄/内讧 空想/空架子 颈椎/泾渭分明 ......

B. 辍学/啜泣 倒戈/倒春寒 自诩/栩栩如生 ......

C. 症结/症状 蓬松/敞篷车 饶恕/分外妖娆 ......

D.皱纹/骤然 皎洁/广角镜 贮藏/自出机杼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编揖 杀风景 躁动不安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B、渲染 吊角楼 云销雨济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C、厮打 俱乐部 归根结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通牒 打哆嗦 礼上往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网络歌曲词作者刻意追求“陌生化”、“小清新”等效果,导致不少歌词出现直白、浅俗、口水化等问题, 业界诟病。

②为破除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怪圈,留住齐鲁特色乡愁, 地方历史文化,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全面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③在《咬文嚼字》发布的“2013流行语排行榜”中,“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民的风格广为民众认同, 十大流行语排名榜第一位。

A.备受 继承 位居 B.备受 传承 位居

C.倍受 传承 跃居 D.倍受 继承 跃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

水起,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往往达到上万件。

B.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大气污染防治等事项,决定在全省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工程,加大对重污染源及白山黑水的治理力度。 ....

C.上海黄浦江死猪漂流事件持续发酵,除事件本身的反常和诡异外,民众追问最多的是为何不能让病死的畜禽死得其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

D.为惩前毖后,省城工商、卫生、食品等部门对消毒餐具抽检不合格的多家餐饮企业予以....

相应的处罚,使餐饮企业的卫生意识有很大提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收录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作品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B.易建联现身深圳,除了球员的身份,他的新标签是US17篮球文化体验店的老板,昨天,在南山区保利文化广场正式开业。

C.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仅在

国内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在国际反腐败合作方面也频出新招、狠招,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初步形成合力。

D.《京华时报》曝出新闻,称已拍摄过半的长篇音乐电视剧《幽兰操》,是姜文最想要出演的人物。该说法被质疑为炒作并引发网友的强烈不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论文雅

孙 克 强

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典型的雅俗差异表现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熟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 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丈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臵而更美。”

6.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是和野俗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7.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三段引用清人毛奇龄的话是为了阐明“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

②③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

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

④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得焉 . 得:恰当、适合

与:结交

数:列举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 .C.数以杀忠臣之罪 .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徒:仅仅 .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B.①一举而胜焉 .

D.①吾以情得之 .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12.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山东省沂水县第二中学1月检测语文试题

(文科语文)

第Ⅱ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3分)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4分)

(3)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 同

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夏曰:“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2)故不积跬步, 。 (《荀子·劝学》)

(3)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4)三杯两盏淡酒, 。 (李清照《声声慢》)

(5)纵一苇之所如, 。 (苏轼《赤壁赋》)

(6)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王勃《滕王阁序》)

五.(12分)

16. 阅读下面文字,请用三个简明、结构整齐的短语来概括国家公祭鼎的历史意义,每个短语不得超过6个字。(4分)

2014年12月1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少先队员代表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最高规格的祭祀仪式。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逢有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有勒石刻碑、铸鼎纪事的传统。设臵国家公祭鼎纪念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举行首次国家公祭活动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符合传统礼制。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设臵国家公祭鼎并永久陈列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无论对历史记事,还是凝固社会记忆,都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篇:《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3、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

2、文言基础知识的整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引导法 课外拓展法

教具准备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电脑和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料肠处;明月夜,短松 冈。”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一首词,感情真挚,让人潸然泪下。的 确,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为痛苦的事情,下面我们欣赏一下苏轼悼念 亡友的作品《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见课件)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自动便立有大志,因不 赞同王安石变法主张,先后担任一些地方长官。著有《苏轼文集》 《东坡全集》《东坡词》词作开一代豪放词风,文列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

2、背景介绍

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竹,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他的表兄。宋神宋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任洋州府,筑亭 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幅水墨偃竹赠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 同时在绘画理论上给予文与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浓厚友谊。 文与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赌物思 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的主张。

3、解题

题目的结构应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作者表兄, 善画竹。筼筜谷,山谷名。偃竹,仰斜的竹子。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诵,注意情感,朗诵节奏及个别字的读音。

2、教师正音,学生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注意断句和情感。

四、疏通文意,归纳知识。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2、学生串讲课文,教师质疑解疑。

知识要点归纳:(见课件)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①重点实词,虚词

遗、发、少、诸、然、以、之、而、为、与、

②通假字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少”通“稍”,稍微)

与可没陈州(“没”通“殁”,死亡)

③词类活用

⑴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近语士大夫(告诉)

子由未尝画也(作画)

名词作状语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像剑出稍一样)

⑵动词的活用

动词作名词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芽)

⑶形容词活用

而节叶具焉(具备)

初不自贵重(看得贵重)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养老)

余因而实之(证实)

⑷数词作动词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一致)

④古今异义

(1)而心识其所以然

古义:表原因,„„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1) 吾将以为袜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2) 余因而实之

古义:因,天是;而,连词。

今义:表示结果。

(3) 初不自贵重。

古义:看重。

今义:价值高。

(4) 月落庭空影许长。

古义:这样。

今义:也许。

(5) 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停下,放下。

今义:废弃。

(6) 发函得诗

古义:找开。

今义:发送。

(7) 而读书者与之

古义:赞成。

今义:给。

(9)以书遗余日

古义:赠送。

今义:遗失。

⑤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疱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 过也。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2) 状语后置句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现可是日与其妻洲谷中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足相蹑于其门

(3) 宾语前置句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4) 省略句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吾将以(之)为袜

是日与其妻洲(于)从谷中

《筼筜谷》(为)其一也

五、布置作业

1、归纳本课古汉语知识,

2、完成模块作业本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本文思路,领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一、齐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明确:第1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

第2段,追忆二人交往中与画竹有关的几件趣事。

第3段,交代写作的缘由。

二、诵读课文,探究鉴赏,了解文章散而不乱的特点。

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文笔似闲散,意 脉却流畅而完整。探究下列各题,注意贯串其中的情感逻辑和思 想逻辑,把握其形散神聚的特点。

1、 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引用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 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1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 的体会。第2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 一件事,写文与可把求画的人拿来的谦素扔到地下,并说要拿它做 袜子;第二件事记文与可与苏轼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 之竹开的玩笑,并加快起“谷偃竹图“的来由;第三件事,追述文 与可在洋州时,苏轼的一首“谷”诗曾引得文与可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引用的诗文有:曹孟德祭桥公文。 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2、 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 种种有关琐事,它立足于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 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都是围绕着文与可, 苏轼与竹的这段浓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 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 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见课件)

明确:

1、 形式新颖,文章开头别开生面,打破了一般画流程式:记画的内 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情况。也突破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 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刻意创新,独辟蹊径,以议论为先导,辅以叙述 和抒情,给人一种独特新奇的美感。

2、 缘由,始终围绕着《谷偃竹》图来抒发悼念亡友的沉痛心情,使文意一 脉贯通,疏而不漏。

3、反意作笔,以喜表悲

愈写戏笑无忌,愈显友情的深厚,怀念的深切,哀悼有深沉,比正面的 写法,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4、细节生动逼真

如竹之萌生,兔起鹘落,二问三答,夫笑喷饭等处的细节,写得十分 生动形象,有逼真伟神的功效。

四、课文小结(见课件)

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文中有正论,有戏语, 或引诗赋,或摘书,时而讲锁事,时而讲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 通篇以画相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显得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 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

第四篇:《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文与可

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8. 钱钟书在《宋诗评论》中评价文与可“在诗里描摹风景, 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5分)

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8.【参考答案】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3分)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1分)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1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9. 【参考答案】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2分)。首联诗人清晨沿着山路拂松穿竹,露水打湿了衣裳。(1分)颔联和颈联写太阳升起后诗人所见的清新明丽的山林乡村景色。(2分)尾联写在村庄的晚景中,诗人踏着月色信步回到住处。(1分)这些无不流露出诗人对山寺的喜爱和内心的闲适恬淡之情。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

《娱书堂诗话》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评此诗“清拔可喜”[44]。又如《早晴至报恩山寺》: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文章早晴至报恩山寺文与可阅读答案鉴赏出自

第五篇:《文与可《早晴至报恩山寺》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

早晴至报恩山寺

文与可

山石巉巉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

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犹卧斫桑稀。

暮烟已合牛羊下,信马林间步月归。

【注】①磴:石级。

(1)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文与可《早晴至报恩山寺》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文与可《早晴至报恩山寺》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描绘了一幅清新、祥和、丰饶的山村图景。烟雾散开,远处水面上双鸥飞落,太阳高照,雉鸟飞起,大麦满园,蚕卧桑叶。(2分)②采用了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颔联“烟开远水”“日照高林”是远景描写,“鸥落”“ 雉飞”是动态描写;颈联“大麦未收”“小蚕犹卧”是近景和静态描写。(2分)

(2)本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2分)早行时,山高路窄,拂松穿竹,晨露沾衣;登高处,景色怡人,田园丰美;归来时,暮霭笼罩,踏着月色,信马慢行。【文与可《早晴至报恩山寺》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文章文与可《早晴至报恩山寺》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出自常跟绘画联结起来”,创造了以画写诗的手法,请结合本诗的颔联和颈联,谈谈你的理解。(5分)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两联的景色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相生,形色相映,很有画面感。(3分)颔联描绘出一幅烟开远水,日照高林,鸥落雉飞的动态画面。(1分)颈联描绘的则是一幅大麦满园、蚕卧桑叶的静态画面。(1分)

2. 本首诗表现诗人闲适、恬淡、喜悦的心情(2分)。【文与可《早晴至报恩山寺》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古诗词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1409/

推荐访问:早晴至报恩山寺 早晴至报恩山寺赏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