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

来源:百科 时间:2016-11-27 12:00:3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一)
令人吃惊的发现:奥巴马和希特勒有十二点相似!

令人吃惊的发现:奥巴马和希特勒有十二点相

似!

奥巴马

希特勒

如果回顾1900年到2009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只有历史上只有一个人的影响力可以与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德国纳粹领袖希特勒。《真理报》日前盘点了奥巴马与希特勒的十二点相似之处。

1、奥巴马和希特勒拥有类似的祖先血统,奥巴马的祖先是德国人,希特勒的祖先是奥地利人。

2、两人的出生证明、公民身份以及宗教信仰,都存在很多争议。

3、“父亲”对于奥巴马和希特勒都是不愿提及的往事。奥巴马2岁时,他的父母就离婚了,他的父亲后来回到肯尼亚。奥巴马只在1982年父亲出车祸即将去世时,见过他一面;而希特勒与思想保守的父亲关系也很糟糕,父亲经常打他。

4、两人年轻时,都曾酗酒。奥巴马称那段日光是他“最大的道德失败”,而希特勒称那是他“一生中最感到羞耻的经历”。

5、两人都不受犹太人欢迎。犹太人憎恨希特勒的原因是他的大屠杀恶行;而对于奥巴马来说,他取得美国总统大选的胜利,但在以色列并不受欢迎。

6、都曾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年度人物。奥巴马当选《时代》杂志2008年度人物;希特勒当选《时代》杂志1938年年度人物。

7、奥巴马和希特勒都曾出版过畅销书:奥巴马写过回忆录《父辈的梦想》和政治宣言《无畏的希望》;希特勒写过《我的奋斗》,里面既包括了希特勒的自传,也描述了他的政治理想。

8、奥巴马曾深受非洲裔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影响,而希特勒也受到德国宗教改革人物马丁·路德的启发。

9、奥巴马和希特勒掌权时,都正值经济衰退期。奥巴马于2009年初就任美国总统,希特勒在1933年大权在握。

10、两人都是深受民众崇拜的领导人,他们被描述成政治和经济衰退的救世主。只有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被媒体创造出理想化和英雄化的形象时,才会出现个人崇拜现象。

11、奥巴马和希特勒都是天才的演说家,能够吸引广大听众的兴趣。他们演讲时,通常都配以手势,增强演说效果。

12、两人都推行了医疗卫生改革

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二)
奥巴马可能成为美国被暗杀的第八位总统

奥巴马可能成为美国被暗杀的第八位总统

作者:午夜星辰1968/应县章春成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4日晚发布国情咨文中说:“我们需要改变税收机制,以便让与我和大多数国会议员一样的人公平承担纳税份额。”他认为,如果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应该支付30%的税”。

奥巴马向富人征税的计划是不大可能实施的。如果这个计划真得被实施了,奥巴马的死期可能就不远了,奥巴马就可能成为美国被暗杀的第八位总统。

奥巴马的计划要严重损害美国富人集团的利益。在美国已经有七位总统因为触及富人集团的利益而遭到暗杀,其中有四位死亡,并且这几起总统遇刺案都没有被彻底侦破,还有两位刺杀总统的凶手被法院宣布无罪释放。

为什么美国的总统要频繁地被暗杀?

美国自建国以来,货币发行权不是掌握在政府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大金融资本家的手中,为此,美国政府每年都要向这些金融资本家支付高额的利润,金融资本家依靠货币的发行权,掌握着国家的金融命脉,影响着国家的内外政策。

我们这里重点分析一下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被暗杀的历史:

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财政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没有钱就无法进行战争。这时,金融资本家们找到林肯总统,说愿意把钱借给美国政府,当金融资本家们开出的利息要求高达24%~36%的时候,惊得目瞪口呆的林肯总统立即指着门让这些金融大鳄们离开。这是一个彻底陷美国政府于破产境地的狠招,林肯深知美国人民将永远无法偿还这笔天文数字般的债务。

林肯总统决心摆脱金融资本家们的控制,决定由政府自行发行货币。这一政策让美国政府摆脱了金融资本家的控制,让美国政府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使得美国政府打赢了南北战争。

林肯在解放了黑奴、统一了南方,符合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林肯的货币政策,严重伤害了金融资本家的利益。为了报复林肯,更是为了颠覆林肯的货币新政,他们纠集了对林肯总统不满的各种势力,严密策划了刺杀行动。 林肯遇刺后,在金融大鳄势力的操纵下,国会很快就宣布废除了林肯的新币政策。

在南北战争前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围绕货币发行权这个金融制高点,进行过反复的殊死搏斗,前后共有包括林肯、肯尼迪、里根等的7位美国总统因此被刺杀,多位国会议员丧命。

在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下,任何损害了富人集团利益的政策最终是要失败的。 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成立,标志着金融资本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图谋让政府夺回货币发行权的努力宣布失败!

【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

奥巴马向富人征税的计划当然是很难在美国实施的,即使付出了血的代价,也只可能是短暂的实施,最终结果必然是和林肯的新货币政策一样被废除。在美国,表面看起来,有所谓的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但美国的实质是一个富人独裁的国家,富人控制着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总统只是富人集团的一个大管家而已,富人集团是不会让损害他们利益的政策实施的。

奥巴马是一个比较清醒的资本主义政治家,在去年如火如荼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推动下,他清醒地看到,要让美国的富人集团的统治长久地维持下去,就要增加就业,提高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就必须要有经济的支持,就必须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就必须向富人集团加税。

资本的贪婪决定了奥巴马无法说服富人集团支持他的加税的计划。很快,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就强烈反对了奥巴马的计划,他说:“一位总统竟然利用国情咨文来分化民众,多么可耻。”他还戏谑奥巴马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

客观现实也决定了奥巴马的计划基本上没有实施的可能。奥巴马的计划要真正实施,需要美国参众两院的一致通过。且不要说这个计划在反对党共和党人站多数的众议院无法通过,就是在民主党占多数的参议员,通过的可能也是不大的。这样的议案,就是和奥巴马来自于同一党的议员,也不会有多少人支持的。美国的这些国会议员,都是在富人集团的支持下才成为议员的,他们是富人集团的代表,他们是不大可能支持损害富人集团利益的议案的。

在一人一票的美国,为什么对大多数人有益议案会无法通过?这个奥妙就在资本的私有制。在美国,一切社会资源都被资本集团控制。社会资源被富人集团控制了,再好的制度都只能是为富人集团服务的。

私有制决定了美国选举出来的总统、议员,绝大多数是富人集团的代表。首先,美国搞选举,普通老百姓把选票投给谁,由什么决定?对于那些候选人,普通选民是不可能去亲自了解的,只能通过媒体进行了解,这样,媒体就成了美国选举决定性的因素。而美国的媒体是掌握在富人集团的手中,这就决定了选民只能将选票投给那些富人集团的代表。另外,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政治家都是在富人的支持下成长起来,他们几乎都是富人的代表,不管谁当选,他们都代表富人集团的利益。

就是有例外情况,比如有一个代表普通人民利益的人当选了总统,但因为总统的权力要受到议会的牵制,而代表普通人民利益的议员在议会中又不可能占多数,这就决定了这样总统不会什么作为,不可能把符合普通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实施下去的。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美国这一套完善的维护富人集团利益的制度也可能出现例外。如果出现了例外,美国的富人集团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补救方法,那就是暗杀。

就这样,美国有许多的总统、议员被暗杀。奥巴马的命运会如何呢?如果奥巴马向富人征税的计划被国会否决了,奥巴马就是安全的。如果这样计划被侥幸通过了,奥巴马或许离第八位被暗杀的总统的距离就不远了!(午夜星辰1968/应县章春成)

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三)
奥巴马最害怕的事情曝光

瞒不住了:奥巴马最害怕中国的事情终于曝光

时间:2014-9-12 9:06:23 点击:257 【大 中 小】

一句话:”所有的上层建筑都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上。

”中国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人对这个不以为然,主要是两点原因:【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

一是认为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GDP主要是靠房地产、能源和低等的加工业拉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够发达。

【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

二是中国人口众多,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较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两点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在这里先不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实际购买力的差异。单就经济总量和经济活力而言,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自胡总上任以来,到习主席接棒,中国在外交事务上的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越来越坚定。【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

面对周边国家的无理挑衅,回击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这样的自信心,表面看是我们军事实力的增长,归根到底其实还是经济实力作支撑的。商务部部长高虎城14年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

这个非常厉害,连法国人面对美国司法部给法国巴黎银行开出的巨额罚单,也在用法国企业或将因此停止使用美元结算,用欧元和人民币直接跟中国做生意来威胁美帝。

说明中国已经真正成为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在军事实力上,我们与美帝的差距不是10年20年能赶上的,但是经济,10年20年内超越美国,绝对是可能性很大的。

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欧盟

美帝军事实力再强,也不是想打谁就打谁,这些小弟能够为美帝马首是瞻,看重的并不是武力上的保护,毕竟现在是和平年代,他们看重的更多是美帝作为第一经济大国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支持和援助。随着美帝经济第一的位置受到中国冲击,美帝在小弟们中间的话语分量也在不断降低。

这是美帝最担心的事情,说话不好使了,难道真的要为他们和中国彻底翻脸吗?同为世界五巨头之一的中国,不比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美帝在朝鲜和越南吃过两次亏了,和中国爆发军事冲突是最愚蠢的。

那经济制裁?抱歉,中国恰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欧盟。经济制裁中国,哪边还有欧盟,中国买不到波音飞机,还不能掉头去买空客么?这就相当于推进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关系,使美国对欧盟的影响力进一步降低,那不是法国已经公开叫嚣了,到底是谁在制裁谁? 美国媒体文章,原题:中国伸展肌肉之际,奥巴马担心对手的弱点 中国正紧跟日本战机,与越南船对抗,质疑美国的强硬„„但最令奥巴马担心的并非中国的力量,而是中国的脆弱。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为24年里最慢,此种背景下,中国的国内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就在美国人发愁可能被新兴超级大国超越之际,他们的总统却在为第二大经济体 的不稳定而焦虑。奥巴马不久前接受采访时说,“从很多方面讲,如果中国开始崩溃,那对我们将是一个更大的国家安全问题。”

没人预料短期内会发生这种事,但北京确实面对一连串容易引发动荡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增长,中国人均收入已是1978年的17倍多,危险却有增无减。克

林顿任总统时处理亚洲事务的李侃如说:“中国正经历建设现代社会所需的大转型,但每种情况都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他们做的每一样事,其速度、范围和规模都是 以前没有国家尝试过的。”

奥巴马

其结果如何对美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持有1.3万亿美债,是美债最大单一持有者,去年中美贸易达5620亿美元,比5年前增加38%。李侃如说,在极端情况下,大动荡可能引发难民潮,甚至危及对中国约250枚核弹头的控制,“这不是我们想要考虑的未来。”【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

中国主席和奥巴马

美媒称令奥巴马担心的并非中国的力量,而是中国的脆弱。

多数分析家认为中国不会面对这种情况。该国的权力和繁荣似乎与日俱增,正处于相对鼎盛时期。上一次中国出现如此盛况可能是200年前了。但对中国弱点的思 量确实影响了美国的政策制定,前国务院中国事务部政治主任埃利·拉特纳如是说。比如,美国在发展清洁能源上进行对华合作,以便让这个“有时的对手”能达到 其国内目标;虽然屡屡谈论****令中国领导人不满,但美国并不支持直接挑战中~共统治。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拉特纳说:“美国很想支持中国的稳定和经济增长。我们不搞会损害他们经济和政治稳定的一些活动,部分原因在于那不符合我们(自身)的利益。”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安德鲁·纳森却认为,奥巴马的讲话可能并非真正担心中国的稳定,而是试图安抚北京对华盛顿决定更加关注亚洲的猜疑。 前些年,美国宣布要“重返亚洲”。

从战略上说,这次“重返亚洲”很显然是针对中国的。不过,从长远来说,“重返亚洲”会成为美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大失误。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

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自身的衰落。很多美国人不相信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会衰落,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也不相信,甚至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也不希望美国衰落,因为美国的衰落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处。

如果美国把中国作为“敌人”来作战略大调整,必然会加速美国的衰落。这倒不是因为中国和美国会大战一场,或者中国能够打败美国,而是因为美国的自我击败。这里有几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是中国的战略态度。在国际关系上,中国历来就持“息事宁人”的做法,除非被

逼到墙角,否则根本就不想把谁当成敌人。这也就是今天中国所说的“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态度。

美国数次把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者或“潜在敌人”,但中国却用经典的“太极拳”的方式回应,躲开了和美国的正面冲突。

美国包围中国的十大军事基地

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四)
美国总统的广岛策略

  71年前,因为那数十万逝去的生命,两国几乎成为生死仇敌;71年后,两国领导人却视彼此为盟友,并肩行走在这片重建的土地上。也许在他们眼中,什么敌人、什么盟友,一切都不如现实利益来得永恒。

  作为首位访问广岛的在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只在这块敏感的土地上停留了1个多小时。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经历原子弹恐怖的城市,广岛已经在那场灾难后走过了整整71年。
  1945年8月6日,美军战斗机飞临广岛上空,投下人类使用的第一枚原子弹。共有7.815万人在当天死亡,此后又有近20万人死于核辐射引起的各种病症……71年间,日本人始终认为美国应直面罪恶、坦诚道歉,美国人却坚信,那是当时结束战争的必要选择。而广岛这座城市的命运,从此成为美日两国关系中不可回避的关键点。

71年后的到访


  奥巴马是在七国集团首脑(G7)峰会结束后访问广岛的。峰会现场,当日本外务省官员被询问访问细节,总是摇头:“细节还没确定。”不确定的原因无外乎两个:奥巴马会不会参观展示着广岛核爆实物资料和悲惨照片的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他会不会与原子弹爆炸受害者代表见面?
  5月27日中午,奥巴马吃过午饭便启程前往广岛。日本各大电视台也拉开跟踪直播的架势,好几架采访直升机在广岛上空盘旋。17时20分,奥巴马的车队驶达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他拉开车内窗帘,向等候的人群挥手。
  车队停到资料馆门口,奥巴马下车开始参观。资料馆馆长事后告诉媒体,参观过程中,奥巴马仔细听着介绍,并俯身细看核爆遗物,“神情始终凝重而忧伤”。10分钟后,奥巴马在贵宾簿上写道:“我们经历了战争的苦难。让我们鼓起勇气追求一个没有核武器的和平世界。”
  奥巴马还向纪念碑敬献了白绿相间的圆形花环。整个过程中,他的身板一直保持笔直,只在放花环时稍微欠了一下身,却远远算不上鞠躬。献花之后,他依旧保持着身板的笔直,稍微闭眼冥思了一会儿。一些媒体解读认为,他这是极力避免让日本人认为自己在道歉。
  随后,奥巴马在广岛、长崎核爆受害者等相关人士的注视下发表了17分钟的演讲。他说,“我们不能忘却被夺走生命的无辜市民,要共同承担正视历史的责任”,还强调若要追求“无核世界”,美国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需要勇敢摆脱“恐惧的逻辑”。
  坪井直是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受害者,已经91岁,身上还能看到当年的伤痕。他完全没有想到,奥巴马会在演讲结束后径直走到自己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听他的倾诉,并说“谢谢你”。而在见到另一位受害者森重昭时,奥巴马甚至将他拥入怀中,给世界留下一张“同悲相怜”的定格。
  整个访问过程中,奥巴马并未道歉,也没有解释当年投放原子弹的缘由。但他和安倍都提到,“当年血战的敌人,成为今日的盟友,这是世界走向和平的一个典范”。可见,此次广岛之行不过是这对盟友合作的一场“政治秀”――曾因推动无核化努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奥巴马,最关心的是在任期所剩不多的情况下抓紧推动实现“无核世界”,为自己多留些政治遗产;而对安倍来说,美国总统访问广岛,有助于淡化日本二战时的侵略暴行。

奥巴马:争取最后政治遗产


  作为战后第十二任总统,奥巴马能踏足广岛,并在美军当年扔下原子弹的地方哀悼逝者,这本就创造了历史。为了这个历史时刻的实现,不少人已经忙碌了多时。
  2013年10月,奥巴马最积极的支持者,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肯尼迪被奥巴马任命为美国驻日本大使。当时,许多日本媒体认为,这无非是奥巴马的政治回报,毫无外交经验的卡罗琳只是美国大使馆中的一只花瓶,对日美关系不可能带来什么建树。但事实很快证明,他们小看了这个美丽的女人。
  今年以来,为了在任内达成宪法修订的大目标,安倍不得不整点动静出来,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左右政局走向的“存在感”。恰逢日本是本届G7峰会的轮值主席国,安倍于是绞尽脑汁,想要推动美国现任总统首次访问广岛。
  3月,安倍夫妇邀请卡罗琳夫妇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不久,卡罗琳给奥巴马写了一封信:“您来日本出席G7峰会时,如果能顺访广岛,不仅能满足日本政府和日本民众多年的愿望,更重要的是,您提倡的‘无核世界’的宗旨与目标将会在您最后的任期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宣扬。它还能向世界证明,往日的敌人也可以成为今日的盟友。毫无疑问,广岛之行将有利于增强美日新型同盟关系,向世界展示两国牢固的友谊。”
  这封信触动了奥巴马的神经:自己应该有惊人之举,为世界历史树立一个“化敌为友”的典范。加上共和党人特朗普近期在选举中不断对美日关系放炮,引起日裔美国人等利益攸关方的骚动和不满,奥巴马及民主党不得不筹策应对。
  于是,以卡罗琳为核心联络人,白宫、美国国务院、东京大使馆、日本首相官邸间串起了一条秘密联络热线。
  安倍也没闲着。他将七国外长峰会安排在广岛举办,意欲先促成美国国务卿克里对和平纪念公园的访问。此前,到访和平纪念公园的美国最高官员只是驻日大使。
  4月11日,七国外长峰会期间,克里和其他六国外长一同踏入和平纪念公园,献花并参观了资料馆,打破了70年间美国现任内阁成员访问广岛的零记录。参观结束后,克里说:“原子弹爆炸后蘑菇云升起,城市被摧毁了,那里的景象令人震惊,令人心碎,触动人的心灵。我会如实报告给总统,访问核爆地是如何的重要。”
  克里随后的进言,及其访问后美国国内还算平静的舆论反映,成为奥巴马同意前往广岛的要因。5月10日,美日两国政府同时宣布:奥巴马将于27日访问广岛。

罗斯福:埋下核攻击的伏笔


  很少有人知道,第一个为广岛命运埋下伏笔的美国总统,是罗斯福。
  由于在一战后的“分赃”中受到老牌帝国英、法等的排挤,美国的国际孤立主义情绪一直非常严重。二战爆发之初,美国并未真正参与到反法西斯战争中,甚至为了使日本成为远东重要反共力量而不断为其输血。
  当时,许多科学家为逃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国。他们知道德国已经开始研究原子弹,忍不住忧心忡忡――如果希特勒抢先获得原子弹,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将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科学家们立即将德国研发原子弹的消息告诉军方。但由于不了解原子弹的威力究竟有多大,这个消息并未引起军方的重视。1939年8月2日,心急如焚的科学家们推举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介绍这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并请罗斯福的私人顾问转交给总统。
  罗斯福看过信后,起初并未在意。私人顾问随即给罗斯福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拿破仑因为没有使用新发明的蒸汽船,没有建立起先进的海军舰队,最终在滑铁卢打了败仗。“如果当年拿破仑采纳了使用新发明的建议,欧洲历史就要重写了。”听到这里,罗斯福表情严肃,沉默许久才开口:“我不会成为第二个拿破仑。”
  得到总统的认可后,美国很快就建立了一个铀委员会,开始进行原子弹的研究。但罗斯福最初只拨出6000美元的研究经费,相比于同时期希特勒对原子弹工程投入的100万马克(约合74万美元),只是l/120。所以铀委员会起初实际上是无所作为。
  但国际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1940年12月19日,因为看到日本“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企图,罗斯福宣布对中国进行军事援助,意欲将日军“拴在中国”。几个月后,他又批准对日本实行战略和武器物资禁运。本就面临巨大经济压力的日本,―下子陷入了更大的窘境。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当罗斯福从三军参谋长马歇尔那里听到遇袭的惨状后,表情凝重,迟疑片刻,拨通了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的电话:“铀研究有什么新进展吗?”很快,一份关于加速原子弹研究进程的报告送到了罗斯福的手里。而这份报告,从此改变了世界历史。
  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帮助”美国瞬时摆脱了孤立主义和中立的羁绊,正式加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中。
  1942年6月,美国研究原子弹的计划正式启动。由于计划总部最初设立在纽约曼哈顿,所以计划得名曼哈顿工程。罗斯福任命美国陆军工程兵工程局副局长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为工程总负责人,随后又在他的建议下,起用年仅38岁的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为技术总顾问。奥本海默招揽了大量优秀的物理学家、技术人员,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至研发成功,美国共在这个计划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
  1944年9月,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缔结了一个秘密条约,决定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1945年,盟军牢牢掌握了西欧战场主动权。虽然美国国内对原子弹的研制已经出现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既然德国败局已定,就没有必要研制这种恐怖的武器了。但此时的罗斯福已经非常虚弱,再无力处理此事。

杜鲁门:用“小男孩”改变历史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当天,副总统杜鲁门继任。同天下午,陆军部长史汀生就来到总统办公室,向杜鲁门汇报了关于曼哈顿工程的进展情况。
  虽然史汀生曾提醒杜鲁门,原子弹的威力有可能使人类文明毁于一旦,但当时的分析报告显示,如果使用原子弹,可以替代美军在日本本土登陆,减少牺牲约100万人,并确保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两相比较,杜鲁门显然对原子弹可能带来的巨大军事优势更有兴趣。更何况,它还能给苏联一个大大的下马威。
  1945年7月16 日,波茨坦会议召开前一天,曼哈顿工程研发的首枚原子弹试爆成功,试爆威力超过了在场所有人的想象。消息传到波茨坦,杜鲁门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斯大林炫耀美国已拥有了超级武器。斯大林只是淡淡说了句:“那很好啊,希望可以用来对付日本人。”
  第二天,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举行会议,以公告的形式对日本发出最后通牒。公告中提到,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否则只有迅速和彻底的毁灭。在得到日本方面“默杀”的回复后,25日,杜鲁门下达了向日本投下原子弹的指令。
  通过多次侦察比较,美军把投掷第一颗原子弹的目标选在了广岛。这里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市内多木质建筑,军事工业十分集中,公用事业和市内交通较为发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海港。日本的陆军总部也设在这里,军事、政治地位十分重要。
  8月6日凌晨2时45分,美国第509轰炸机大队指挥官保罗・蒂贝茨驾驶着序号为82的B-29轰炸机向日本上空飞去。飞机上装载的,就是那颗著名的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
  9时14分17秒,那架装载着原子弹的美机上的视准仪对准了广岛一座桥的正中时,自动装置被打开,60秒后,原子弹从打开的舱门落入空中。45秒后,原子弹在离地面600米的空中爆炸,立即发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强烈的白色闪光,广岛市中心上空随即发生震耳欲聋的大爆炸。顷刻之间,空中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接着便竖起几百根火柱,整个城市即刻沦为焦热的火海。
  广岛的命运从此被改变,日本的命运从此被改变,人类的命运从此被改变。
  8月9日,美军在日本长崎市投下第二枚原子弹,造成8.6万人伤亡。两次轰炸,直接导致日本宣告战败。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战后,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巩固亚太布局的目的,将对日政策从“抑制”变为“扶持”。两国重新变回盟友,却始终因为广岛问题纠结着、辩论着、权衡着。
  71年前,因为那数十万逝去的生命,两国几乎成为生死仇敌;71年后,两国领导人却视彼此为盟友,并肩行走在这片重建的土地上。也许在他们眼中,什么敌人、什么盟友,一切都不如现实利益来得永恒。
  (崔航荐自《环球人物》)

为什么想要杀奥巴马的人那么多(五)
从齐默尔曼案看美国庭审

  今年以来,随着薄熙来案和李某某轮奸案等相继落幕,与之相关的话题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热点。特别是薄熙来受贿、贪污和滥用职权一案,在其审理期间和宣判后,引起了全球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我们读到了许许多多报道和评论意见。但是不管各方对此案的审理和判决有什么样的意见和观点,大家几乎一致认为,这次审理过程中,济南中级人民法院以微博直播的方式非常详尽地报道了五天审理的全过程,特别是展示了控辩双方以及当事人和证人唇枪舌剑的对峙,为我国此类案件的审理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先例,肯定将成为我国依法治国历史上浓重的一笔。李某某等轮奸一案,则由于涉及未成年人而采取不公开审理的方式,使我们难以了解庭审的具体情况,更多地只好通过双方律师及当事人家属的舆论战来了解某些事实,不免有点隔靴搔痒之感。然而从法庭最后的宣判看,法庭还是认定李某某等五人轮奸为事实,并据此作出了判决。

  其实,在上述两案宣判前的两个多月,在美国也有一个案件的宣判震动全国,掀起不小的波澜,那就是齐默尔曼(也有翻译成“辛默曼”的)杀死黑人少年马丁案。平心而论,此案在宣判前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特别在华人圈中关注者更少,我也是因为它引起的强烈反响,再回过头去关注它。
  虽然中美两国的司法制度有相当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在中国常说的两句话,叫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其实倒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你想,审理阶段,就是在法庭上弄清相关的事实,至于如何弄清它们,各国有自己法律规定的方法和手段,接下来就是依据各自的法律来判案了。
  齐默尔曼案的基本事实
  在美国,齐默尔曼案就其基本案情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大案,只是其中的某些敏感因素,引起了汹涌的民意表达,才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大案。
  本案的被告是29岁的齐默尔曼,其父亲是白人,母亲是拉美裔。他涉嫌枪杀17岁黑人青年马丁。这宗案件发生在2012年2月26日傍晚,发生地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小城镇。当时在巡逻的社区协警齐默尔曼因认为身穿连帽衫的马丁形迹可疑,于是开车尾随,之后两人发生冲突,齐默尔曼开枪将马丁射杀。应当补充说明,美国的社区协警又名邻里联防,指通过邻居联合行动,保护社区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之不受犯罪活动的侵害,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推行社区警务的重要措施。社区协警的主要职责以督导巡视为主,遇到紧急情况时要向警察报告,一般不允许随身携带枪支,但齐默尔曼从2009年起被允许携带枪支。而在我国城市也有协警,比如在上海,笔者居住的小区对面恰为一间警署,晚上常见到协警们穿着统一制服,在民警指挥下进行夜间治安巡逻。我想,美国的协警的公务成分恐怕要比我所看到的上海协警更逊一筹吧。
  发生冲突前,齐默尔曼曾打911电话报警,警方只是称知道了,并未指示他做什么,但他依然坚持跟踪,才酿成惨剧。齐默尔曼声称,开枪是出于自卫,因为马丁把他压倒在地,把他的头撞向人行道的水泥地时,他才被迫开枪。马丁最后因胸部中弹而死亡。齐默尔曼对稍后赶到的警察表示,他是担心自身安全才拔枪自卫的。
  然而,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可以确定的是:马丁当时并未携带武器,也没有发现他有任何犯罪的动机和迹象。事发当时,当地警方采信了齐默尔曼的解释,认为是一个自我防卫事件,除了在警察局的进行6小时问询之外,并没有拘留他。
  这一悲剧性事件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民众,特别是黑人团体的大规模抗议。于是,2013年3月2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检察官决定成立特别调查组接管该案的调查。到4月11日,该州检察官以二级谋杀罪起诉齐默尔曼。齐默尔曼在案发的44天后到警察局自首,被扣押,后来得以保释。
  齐默尔曼案的审理、宣判以及引起的反响
  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准备后,这个全国瞩目的案子于2013 年6月12日在佛罗里达州的案发地桑福德郡法庭开审。根据复杂的程序,控辩双方同意选择六名陪审员(全部为女性,其中5名是白人,1名是拉美裔)。被告人齐默尔曼拒绝认罪,但无需答辩,全程由控辩双方律师要求在法庭质询涉及该案的各种证人。这些证人包括被害人父亲,马丁遇害前与其通过电话的女性朋友,在现场的证人,到场的警察、医生、法医、各种证据鉴定专家,当事人的老师等等。
  美国电视台对齐默尔曼案的审理过程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共14天数十小时,仅最后一天的总结陈词就长达4个半小时,现在在美国的视频网站上还可以找到全部录像。而且通过各种媒体的报道,也可以了解其详情。
  从录像上看,法庭面积似乎也不大,由一位中年金发的白人女法官黛博拉·奈尔逊控制整个庭审的进展。她可以决定某一段证词是否可以使用,可以决定控辩双方争论的质询问题是否要进行下去,决定每天何时休庭。而坐在电视屏幕左方的被告人齐默尔曼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人,屡屡出现他的镜头,但他一言不发,真正做到不使用嫌疑人的口供。其过程也与我们的法庭差不多,由检察官和辩护人提请证人出庭,各方盘问证人,大家的说话都很平和,就像平时谈话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当检察官和辩护人作陈述时,都面对屏幕的右方说话,但右方坐的是什么人,电视上始终未露过面,其实,那就是本案的陪审团成员。
  法庭上的举证和质证的焦点是,齐默尔曼是如何杀死马丁的,因为当时除了他们两人,并无其他目击者,只好根据所有证人的叙述以及相关证据来确定。接下来则需要陪审团作出判断,他是否有罪。需要注意的是,检察官所指控的二级谋杀,在美国是指有杀人的故意(这里是指行为人本身对其杀人行为有认知,而不是指一般所谓的“想要”那种“故意”),而其杀人行为并非经预谋或计划,且非出于义愤。死亡结果的产生乃是肇因于行为人之危险行为且行为人对其危险行为有未加以注意的明显过失。一级谋杀与二级谋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杀人意图及杀人预谋策划。历时总共数十小时的庭审结束后,大家都在等待六位陪审员最后的结论。包括法官在内,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一控罪是否成立。只有当陪审员作出结论,法官才可以根据陪审员确认的控罪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出判决。例如误杀罪在佛罗里达州是10年到30年,没有保释。量刑是法官的权力。但如果陪审员的结论是无罪,法官没有任何选择,只有将嫌疑人当堂释放。   7月13日晚间,陪审员在经过16个半小时的讨论后,终于宣布,她们认定齐默尔曼无罪。这一裁定宣布当晚,许多民权人士便举行了抗议游行示威。从宣判后第二天(星期天)到第二周的周六和周日,全国更有100多个城市的数十万人继续游行抗议。在关心美国种族歧视的人士看来,这就是一个白人杀死一名无辜的黑人青年,却被全是白人的陪审团裁定为无罪,无疑是种族歧视依然存在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游行的行列中,也有许多是白人和其他族裔的人士。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则敦促全美上下接受这一判决结果。在马丁被杀后不久,总统曾表示,如果自己有儿子的话,或者35年前的自己,也许会有与马丁相同的遭遇。在后来发表的正式声明中,奥巴马说:“马丁之死是个悲剧,对他的家庭或任何一个社区来说都如此,对整个美国来说也是如此。我知道,这宗案子已经引发了强烈的情绪。我知道,随着判决出台,这种情绪可能会更加强烈。然而,我们是一个法治国家,陪审团已经做出了判决。”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也是黑人)则称,司法部正在审查这个案件,以决定是否按照联邦法律对齐默尔曼提出起诉。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至今为止人们仍在广泛讨论这一案件,游行示威规模虽大,总体上来说比较平和,少见打砸抢事件。我这样说,是因为人们对1992年4月29日至5月2日,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爆发的上世纪以来美国最大的种族骚乱尚心有余悸。那次骚乱持续3天,波及整个美国,震惊了世界。当时,各种暴力事件共造成58人死亡,2300多人受伤,11900多人被捕,5000多座建筑物被毁,财产损失达10亿美元。而其起因,也是一起案件的宣判,即对四个洛杉矶白人警察长时间殴打黑人罗德尼·金一案的不公正裁决。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奥巴马提到的陪审团判决,许多人虽然对其结果极为不满,却鲜有人质疑这一美国司法制度的重要一环。
  所谓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务。但是不满21岁、不在本土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者,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陪审团制度设计立论者认为,如果一切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话,一般常人的智力就足以判断。美国人之所以坚持用陪审团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纵控制的。
  从制度和流程上看。美国的司法制度尽最大的努力防止陪审团成员受人情和舆论的干扰。本案中被选定的六名陪审员是控辩双方都同意的,她们在整个审讯期间,实际上失去自由,不能回家,不能看报、看电视,不可以上网,不能使用手机和任何电子技术了解案情和社会反映。她们彼此之间也不被允许私自讨论甚至核对案情和笔记。她们的背景可以为公众知晓,但她们的姓名,住址和照片是绝对不许透露的。在近一个月的电视现场直播中,陪审员没有一秒钟入镜。这些陪审员都不懂复杂的法律,她们被要求根据控辩双方的举证、发言,传招的证人讲话做出合理的判断。在这个案子中,检察官提出的控罪包括二级谋杀和误杀。陪审员们有四个选择:二级谋杀成立,误杀成立,无罪,无法判断。如果是最后一种结论,这次审判流产,必须改期再审,同时换一批陪审员。需要指出的是,陪审员的结论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是必须全体一致,才能生效。
  这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怎样弄清事实,并据此作出判断,美国司法制度是这样规定的。
  然而,从本案的电视直播中可以看到,从法官到控辩双方的检察官和律师,再到陪审团,清一色的全部是白人,好像是一群白人在审理一件白人杀死黑人的案件,我想,这也许是此案激起如此之大反响的原因之一吧!
  饱受争议的不退让法
  在本案中饱受舆论质疑的则是所谓“不退让法”。连司法部长霍尔德在宣判后也呼吁,对存在争议的“不退让法”进行重新思考。
  所谓“不退让法”,即公民有权在担心遭受死亡或伤害威胁时,使用致命武器自卫,在此情况下致伤或致死将被视作正当防卫。“不退让法”在美国大约30个州被定为州法规,但具体规定有所不同,比如加利福尼亚州的规定是必须受到致命威胁,但本案所在的佛罗里达州则规定受到伤害威胁时即可适用此法。
  其实,齐默尔曼的辩护律师在法庭上并没有明确引用“不退让法”,仅强调齐默尔曼在与马丁的冲突中进行了自卫,但这一案件还是引起了人们对“不退让法”的激烈争论。分析人士称,正是由于“不退让法”的存在,使协警齐默尔曼怀疑和跟踪没有任何犯罪记录的黑人少年马丁的行为是否合法,以及他是否存在随意掏枪并最终导致马丁丧命的行为,在法庭上显得毫不重要。开枪者只要强调自己的行为是在担忧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采取的,佛罗里达州的法律便可以使这种枪击行为合法化。
  正如许多观察家所指出的,“不退让法”之所以一方面饱受争议,另一方面却在越来越多的州获得生效,关键在于其迎合了美国公众的不安全感和自卫需求。既然一再发生的恶性枪案、校园枪案,对“禁枪”都推动有限,仅仅一个齐默尔曼案件,恐怕也很难令“不退让法”去“退让”。
  媒体在本案中的作用
  在齐默尔曼案的审理期间和宣判以后,美国不但由电视台全程转播法庭审理实况,各类媒体也对此作了连篇累牍的报道。虽然美国的媒体一再宣称其公正和客观性,但由于媒体从业人员也都有倾向性,也发生了一些有意无意的报道“乌龙”事件。
  比如,某电视台曾报道说,据警方公布内容,齐默尔曼在打死马丁之前曾打911电话报警。该电话说,他在社区内看到一个可疑的人,可能用了毒品或要干什么不法的事,“他是一个黑人”。该台还播放了警方公布的齐默尔曼电话的“录音”。 这一报道使很多人倾向相信,齐默尔曼事先认定这是个黑人,然后跟踪他,最后把这个黑人杀了。其起因和动机,都和马丁是黑人有关,因此就有种族歧视谋杀的嫌疑。但这段录音却是该台做了手脚,被剪辑过的。事实上,齐默尔曼在报警时没有主动提到黑人,而是在警方追问“是黑人、白人还是西裔”后,才回答说,“好像是个黑人”。NBC把警方追问句刻意地删掉了。这一删,变成齐默尔曼主动认定那是个“黑人”。
  就这一故意剪辑录音事件,齐默尔曼起诉该台诽谤。在事实面前,该台不得不表示“我们深深地道歉”。最初动手脚做这个剪辑的该台记者和制片人被解雇,还有两名相关人员被惩戒。
  再比如,在本案中,无论是最早赶到现场的警察拍的照片,还是好奇邻居拍的照片,都显示,事件发生后齐默尔曼后脑勺有两条伤口,鼻子出血;而且头和后背都沾着草沫和泥土(因当时下雨)。这些证实了齐默尔曼的描述:他当时被马丁压倒在地。
  但有些人认为齐默尔曼脑后受伤是假的,因为在另一家电视台播出的齐默尔曼后脑画面录像中,就看不出受伤的迹象。这一报道给人感觉是,齐默尔曼并非出于自卫而导致马丁丧生。事实上,该台播出的齐默尔曼后脑录像很模糊,黑乎乎一片,所以看不出伤口。但原始照片非常清晰,电视台播放时为什么弄模糊?后来有心人把ABC电视画面定格后扩大,就可以看到齐默尔曼脑后那两处长条伤口。在事实面前,该台承认,他们对录像做了“技术处理”。
  各大媒体使用的照片,也有故意误导之嫌。对黑人青年马丁,特意用他三年前13岁多时的照片,以显得他是个“娃娃脸的孩子”,在游行示威中人们所举的也多为这张照片。从照片看上去,马丁好像也就是大约1.6米的身高,45千克左右的体重。而对齐默尔曼,媒体则选他几年前很胖的照片,在法庭转播中他的形象也是白白胖胖的。两相对比,明显暗示齐默尔曼以大欺小,根本不可能受到马丁的威胁。某一著名媒体虽然有倾向性,也看不下去,撰文批评说,这是媒体偏见。
  事实上,齐默尔曼虽然目前很胖,据他的律师说,是因为在案发后因遭追杀而躲起来,体重暴增了40多千克。而被某些媒体称为“孩子”的17岁的马丁,实际上体重80千克,身高约1.83米(也有说法是1.90米以上)。高大的马丁把齐默尔曼按倒在地上,完全是有可能的,因此6名陪审员显然一致同意“齐默尔曼是出于自卫(认为自己生命有危险)才开的枪”。
  由此我想,由齐默尔曼案引发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总体上在可控范围内,与美国各媒体不遗余力的报道造成的透明不无关系,而之所以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议,也许正是某些媒体的“乌龙”报道所致。正所谓“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也。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545316/

推荐访问:奥巴马蜥蜴人 奥巴马眼神杀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