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对比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9-27 11:48: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中日教育对比(一)
中日教育观的对比

中日教育观的对比

系部:教育系 班级:10级小教3班 姓名:朱赛红 学号:1005403013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作为国民教育的对比,大概可以分为体制、内容、目的以及对象等几个方面,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其理解和实践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现出的结果也有分别。比如同样被认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在这方面的差别就相当明显。甚至可以说,中国与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导致两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直接地说,日本之所以总是能比中国先一步实现国力的腾飞,不论是明治时代还是二战之后,其教育优势的作用最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日本,日本是一二战中的战败国,经济曾经一度崩溃,但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这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弹丸之国却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不得不另我们深思。现就中日幼儿教育的差异来谈谈中日教育观的差异:

日本:

在日本的幼儿教育中,很少看到文化知识的影子,他们更多是教小孩子生活中的小事,如教2—3岁的小孩剪纸,绣十字绣;教3—4岁的小孩叠被子,衣服;到了五岁以后,男孩女孩逐渐分开进行教学,如5岁以上的女孩开始学习切菜,做简单的菜;而5岁以上的男孩更多的是从事一些体力活动,如做凳子,梯子。

中国:

我们国内的幼儿教育机构却大不相同,由于国内的浮躁气氛,导致众多家长不想小孩输在起跑线上。众多的幼儿教育机构的为了满足家长的这一需求,在学前教育阶段给小孩灌输过多的文化知识,使应试教育这一倍受诟病的现象进驻到了幼儿机构。这种揠苗助长的现象如不加以改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从上面的比较来看,不难看出,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教育所存在的差距。

【中日教育对比】

在日本,幼师们还通过教小孩做某些简单并有层次的事,逐步锻炼小孩的意志力;通过组织小孩做某些野外集体活动,培养小孩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意识等等。他们的幼儿园仿佛就是一个个小小的活动中心,是小孩们游戏娱乐的天堂。【中日教育对比】

而在中国,虽然国内的幼儿也相应的开展活动课程,但这些活动仅仅局限在唱歌,跳舞这些室内活动让,却很少开展室外活动课程,并且当今国内幼儿教育中缺乏相应的性别差异教育,致使男孩缺乏了男孩应该具有的特性。正是当今所流行的这种幼儿教育范式,过多的使幼儿接受文化教育,使幼儿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生活,这会严重阻碍幼儿以后的身心发展,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中日的教育目的:日本农民说,教育“对于提高常识是必要的”,这点和中国人“从单纯的日常需要出发”大不相同。在没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外语教育在中日两国的状况最能够说明问题。中国的外语

教育是和应试、升迁、评定职称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连的,有些时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日本则更注重外语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裨益,虽然也有一些资格考试,但仅限于有必要的相关人士。日本的业余外语学校NOVA和中国的“同行”新东方。后者把应试型外语教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前者的学员是社会各界对某种外语感兴趣的男女老少;后者的终极梦想是能够轻松应对外国的偏狭的语言测试,前者的宣传材料上写着最高目标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国电影”。此外,目前的日本正在进行的是推进“终身教育”。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以退休老人为教育对象的各种产业前景看好。退休老人的学习热情,当然没有什么选拔和目的,但这种素质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国人汗颜。

一种功利当先的教育理念,一种素养至上的教育理念,其分歧表现林林总总,每一种都恰好是中国的弱点和日本的长处。中国人有必要向日本学习,首先应学习的就是教育。 不可否认,我国教育曾经造就了一批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但是现今我国教育体制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为了使我国的教育体制得到完善,我认为我们必须改革!

中日教育对比(二)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浅谈中日教育差异对比

11汉本2班

1117060117

黄文力

【摘 要】 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在经过长年客居欧美的生活后,于1874年来日本教授外语,后来写有《回忆明治维新》。他在书中写到,日本的苦力、女佣、马夫等社会底层人民也常常拿着书看,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但这样高的识字率还是令他吃惊。和西方国家的经验相比,他不吝称之为“异常”。现代的教育水平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肯定。反观我们的教育发展状况,为什么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两国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异?下面我想通过两国的教育政策理念和教育目的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日;教育;差异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日本曾经向中国学习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日本曾经毫无保留地学习和沿用了中国的语言和习俗,又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然而同属于一个文化圈的两国现在教育水平确是差异明显。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 %相差25%。 相比之下,日本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 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忽略历史的原因造成我们两国差异外,现今,处于和平发展的两国为什么差异还是那么大?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缺陷,以及迎合我们现

在发展大潮急功近利的心态,都忽视了教育本身的最终目的。

一、

中日两国教育政策理念的差异。

据估计,全民入学,中国的初级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约与日本相差二十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70年左右的水平。再来看与百姓智力关系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指标:2009年底,中国网民数已接近4亿,一个庞大“E国”诞生,全中国上网普及率大有提高。日本的人口比中国少得多,但同一时期上网人数达到8500万人,普及率突破70%,几乎所有14~75岁的日本人都可以上网。 此外,日本的网络更加发达,宽带通信费用低速度快,宽带上网费占每个家庭收入的比例才0. 8%,被评为世界第一。而中国的网络速度慢,服务差,宽带网正在普及当中,全国一般地方水平则相当低。中日两国的教育都提倡新意识,都十分重视教育。日本每年的科研经费占GDP的3。1%,位居发达国家榜首,中国经济的蒸蒸日上也同时提高了中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然而,两国间教育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相比中国教育,日本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日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时要带几个大大小小的包去学校,所有的包都要小孩子自己提。他们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引导孩子渐渐养成独立意识。更有趣的是日本小孩每天上学都要带几套衣服,在教室里穿的休闲服、去操场穿的运动服等,去不同的场所就要换装,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另外,日本相比中国也更重视身体素质的培养,比如一年四季都穿短裤短裙,0岁开始参加运动会,女孩子踢足球等。比较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受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成仁”的影响,从幼儿园开始就带有全面发展孩子德智体美劳的目标,虽然平时也教授生活中基本礼仪,但是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习得,“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笨鸟先飞”仍然存在于很多中国家长的理念中。而在日本,让孩子学会生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更致力教育孩子基本礼仪与人际关系。比如,有很多幼儿园就要求孩子带到学校的包必须由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缝制,孩子中午吃的便当由妈妈准备,从而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甚至有些幼儿园似乎完全不重视孩子们的知识教育,孩子们没有课本,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完全没有数学、假名、绘画、音乐这些项目,他们的教育内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笑”,学会说“谢谢”等基本礼仪。在日本小学教育中

笔头作业很少,课后作业有时候仅仅是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对父母说一句“我爱你”等,这跟当前中国小学生每天扛着厚重的作业回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中国借鉴。 日本比中国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日本小学教育中特别设置家庭课和很多实践课,教学生做便当、种花草、甚至让孩子自己安装笔记本电脑,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同时日本注重的是课下的教育,而不只是在课堂,比如说学生一起参加野餐,合宿,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生在毕业时都会举行毕业旅行,与同学们共度美好时光同时培养集体主义意识。而中国秉承着“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从小学开始就进行压迫式学习——老师将书本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靠死记硬背以及题海战术求得高分。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中,学校和家长都过分重视考试,教育充满了功利性。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经受非常功利的考试,而每一次考试都会被劝戒分数与你的前途与你的命运紧密相联,尤其是中考和高考。讽刺的是,中国教育就像“赌博”,每次考试来临,教师与学生就开始猜题估题了,如此教育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远离善良的本性,走向教条,封闭,走向厌烦,消极,虚浮,不重实际,有的走向反人性的死胡同。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钻研以及创新精神,而中国似乎正在不断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另外,日本也很重视防灾抗险教育,这与日本多地震火山有着直接关系。而我们由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开始才真正重视到防灾抗险的重要性。

二、中日两国的教育目的差异。

众所周知,从社会信用和国民素质看,日本人普遍被认为工作认真、讲求效率,守时、重信用、讲礼节;日本的企业亦以讲究信用、产品质量精良著称于世;在日本的大街小巷,你看不到垃圾,无论是走到拥挤的地铁,还是人头攒动的商场,大多保持了清洁;日本人很少在公共场所抽烟和吃零食,更没有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日本人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繁华的东京、大阪,还是古老的京都,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交警,汽车、人流严格按红绿灯指示行动,一丝不苟。反观“文明古国”的我国,情况如何?如果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物质文明还不够,“仓禀实而知礼节”。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强调“客观原因”的民族了。可是,中国人如今的收入水平相当于1990年的日本,文明

礼貌却远不及,也比不上人均收入水平相差好几倍的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更没有盛唐时期的风雅儒爱。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国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比如说孔子的有教无类,其真正内涵应该只是强调教育的普及性,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异而有别,并没有从中选拔的意思。中国过去的教育制度虽然看起来是“无类”,贫民也有中举当官的机会,可这个“出人头地”的结果正好是对“无类”的破坏。至于今天的中国教育,则连表面上的有教无类也难以做到了。 在学习的目的上,依田熹家听到很多日本农民说,教育“对于提高常识是必要的”,这点和中国人“从单纯的日常需要出发”大不相同。在没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外语教育在中日两国的状况最能够说明问题。中国的外语教育是和应试、升迁、评定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连的,有些时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日本则更注重外语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裨益,虽然也有一些资格考试,但仅限于有必要的相关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业余外语学校NOVA和中国的“同行”新东方。后者把应试型外语教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前者的学员是社会各界对某种外语感兴趣的男女老少;后者的终极梦想是能够轻松应对外国的偏狭的语言测试,前者的宣传材料上写着最高目标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国电影”。然而,NOVA是东证大型上市企业,2003年外语教育产业营业额达到615亿日元,整个日本的业余外语教育产业营业额竟达1233亿日元。这个数字清楚表明了日本人对素质教育的持久热情。目前,日本正在进行的是推进“终身教育”。在老龄化的趋势下,以退休老人为教育对象的各种产业前景看好。退休老人的学习热情,当然没有什么选拔和目的,但这种素质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国人汗颜。 结束语

从中日两国教育的理念和目的就可以看出,一种功利当先的教育理念,一种素养至上的教育理念,其分歧表现林林总总,每一种都恰好是中国的弱点和日本的长处。现在我们已经推行并进行着课改,但处于初期的我们有很多方面都可以和日本学习着。不要让我们的新课改变成挂羊皮买狗的幌子。日本是个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他们既不是全盘拒绝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巧取精华。日本今日的教育既保留了东方国家重基础、重训练的教育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国家重个性、重自主性的【中日教育对比】

教育传统。这种集东西方教育传统为一体的教育新体制,其优势和能量是不可低估的。相比较,我国在学习他国的经验时,常常是只学其表,外在的包装尽管不断地翻新,传统的弊端却始终难以摒弃。东西方两种教育传统的互补性融合是教育改革的良好出路。

参考文献:

【1】 吕顺长.清末中日文化教育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

【2】 王丽荣. 当代中日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3】 赵霞.中日教育交流的变迁[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中日教育对比(三)
中日教育差异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作为国民教育的对比,大概可以分为体制、内容、目的以及对象等几个方面,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其理解和实践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现出的结果也有分别。比如同样被认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在这方面的差别就相当明显。甚至可以说,中国与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导致两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

中国和日本的教育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当然各有所长,需要互相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们需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更多。比如,“80后”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些年轻人有许多地方需要向日本同龄人学习,家庭以及学校都应该对此引起重视,只有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中国的经济才能持续发展,中华民族才能进步,中国才能成为世界强国。

中日教育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教育现状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已经有40%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每年全世界对旅游者的评比中,日本人总是名列前茅, 2006年日本排位第一,中国排倒数第三。

日本的教育机构中有70%以上是私立大学,有80%以上的短期大学也是私立性质的。由此可见,日本私立大学承担着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日本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每年都给私立大学拨不少补助金。当然日本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自从80年代开始,日本实施“宽松”式教育,几次减少了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因此造成了学生不爱学习、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无理想的人日益增多,并且出现了60万不愿意学习和工作的日本青少年,日本政府和民间有关人士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正在进行改善,但是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能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一向重视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最高学府——“太学”,并设置了博士。中国这一传统的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在日本根深叶茂,而在中国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落后了,现在有人讲,美国沉疴太久,日本日臻极限,中国才刚刚起飞,并有巨大潜力,我国要想抓住这一机遇,保证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就必须重视加强发展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在于教育。

2. 教育制度

教育的根本是对人性的修养。日本的教育制度和中国一样,是6、3、3、4的格局,其中前两项为义务教育阶段。早在1920年,日本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就达到了99%,其中6~12岁的小学阶段教育尤其值得称道。儿童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尤其应该注重对道德、观念、能力的培养。我们通常在孩童阶段学习明辨是非、读写记忆。就像人的初恋一样,对事物最初的印象,往往决定了成年后的心之所向。

中国人一向自认为最重视教育,并一再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中国父母也的确是对孩子不惜一切,可是由于国家教育经费缺乏,由于普通教育制度缺陷,今天的中国人中,成人识字率才81.5%,文盲半文盲人数约占人口15%以上,离教育现代化的起限相差8.5%;大学毛入学率为5%,离教育现代化起限30 %相差25%。【中日教育对比】

相比之下,日本不愧重视教育的美名。日本早已达到了100%的小学教育和100% 的初中教育;大学毛入学率为40.3%,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8%;成人识字率近100%。

中日两国的教育相差多远呢?据估计,全民入学,中国的初级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约与日本相差二十年,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教育经费只相当于日本1970年左右的水平。

3. 家庭教育

4. 社会教育

日本的社会教育含义与我国的社会教育含义稍有不同,它具有区域性和公共性两大特性。与我国所指的社区教育这—术语非常接近。

现在,在日本从事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有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设施、妇女教育设施等。这些机构十分重视与其他—些社会机构(如社会福利设施、职业训练设施等)的协作、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吸引它们从事与配合社会(社区)教育活动。 这些功能不同、对象各异的设施为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场所。这些设施,除用于开展《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学校教育活动,还被用于开展以社区内全体成员为对象的人生发展各个时期的有组织、有目标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社会教育活动。其中有主要对年轻父母进行有关组织家庭,实施家庭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幼儿教育;在实施各种对象的社 会教育活动时,其形式亦是丰富多彩的,有青年学级、成人学级、妇女学级、高龄者学级等各类学级,有青年教室、老年教室及各类讲座和集会等。日本的正规学校也对社会开放,各种综合性大学、短期大学、业余大学及名目繁多的专业技术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在学校假期及普通节假日,有不少学校对社会开放,给学校周围的一般居民利用学校各种设施的机会,并由学校的教职员在这种场合向一般市民传授各种知识,这是日本实施社会教育的又一种途径。

而中国的社会教育没有这样的开放性和普遍性,以至于出现民族及个人的素质文化差别。只听伟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没听说过“死记硬背使人明智”的,背出书呆子的倒是不少。造成中国中学历史教育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现今教育体制、高考制度等都在其列。这里仅就传统文化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影响发表个人看法。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七八点钟出生的太阳”,虽然我们中国的教育有些不足,但

是我们应该努力弥补,做好自己。第一,竞争意识。其实,我们每个中学生都懂得所谓“竞争意识”的含义,但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呢?我们之所以要做,正因为它很艰难。 第二,创新意识。事物是在不断创新中寻求发展的。一个民族若想崛起,一个国家若想强大,它的人民必须有这种意识。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大有必要的。 第三,自我表现意识。我不希望中学生说“我行”的欲望被压制、被束缚,就像老北京的一句俗话: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如此“眯”下去,何时是尽头?

在21世纪,作为国家的栋梁,我们每个中学生都应以全新的自我姿态出现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超越自我,努力创新,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现代社会没有坐而论道,只有学以致用。中国不需要高谈阔论的“坐谈客”,而需要能办实事,能拿出可行方案,能提建设性意见的应用型人才。我们的历史教育,也不该是死记硬背教科书上那些史数字、史料,而是能解决现实和未来的问题。

中日教育对比(四)
中日教师的能力比较

  【摘 要】教师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础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本文主要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与课程评价能力出发,对中日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能力进行比较。

  【关键词】教师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26-01
  一 中国关于教师能力结构的典型研究
  教师能力指的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具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往往带有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能力,一方面是由多种单项能力有机组合而成的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又可根据各自的作用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五种能力:教师的基础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其中,前四种能力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必须具有的带有专业性质和职业特点的能力,即教师的职业能力,而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则是建立在前四种能力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能力。五种能力共同组成教师能力的完整结构。
  二 日本关于教师能力构成的典型研究
  日本的学者西昭夫通过研究,曾提出教师应具备八种基本德能力:客观地把握学生个性,并能对其进行个别指导的能力;深入探讨所教科目和教材,研究、充实教学指导的能力;熟悉教育方法、技术和学习内容,应付各种教学情况的能力;教育评价的能力;正确处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帮助和督促学生自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协助和指导学生升学就业的能力。
  日本文部省的咨询机构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在《关于提高教员师资能力的措施等》的咨询报告中,就现行的教师资格证提出了建议。经过不断的探讨与修改,日本提出以下几点有关现代教师能力的要求:(1)必须具备富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能力;(2)必须具备对学生强有力的生活指导能力;(3)必须具有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4)必须具有教育管理的能力;(5)必须具有独立的自修能力。
  三 中日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比较
  课程资源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完成课程目标有利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是指形成各种课程的因素的直接来源。
  课程资源可分成素材型资源和条件型资源两类。素材型资源包括教师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型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人员、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十分狭隘,许多学校和教师只看到教材(主要是教科书)这个唯一的课程资源。对广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没有形成意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现今的日本学校中,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时间。教师应教给学生的内容不仅仅是教学大纲上的示例,教学的内容还应由教师自己加以发挥创造,普通教师也必须进行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教师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成为日本教育界对教师们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主体,教师应具有能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发及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型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实际上,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直接资源。
  四 中日教师课程评价能力比较
  课程评价的目的功能、目标体系和方式方法对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着直接影响,影响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课程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能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并帮助其发展,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各种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现的是应试教育的倾向,评价的形式单一、内容片面、方法手段不科学,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形成新的课程评价理念,掌握科学的评价形式和方法手段,以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的目的。
  然而在日本,一方面教育课程的立案、构成进行得很顺利,但另一方面,在检查、评价现行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或经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或将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编写教育课程的学校却很少。这说明日本有些学校课程评价意识淡薄,教师课程评价能力欠缺,课程研究不景气。课程评价本来是蕴含在课程之中的,应把它和教育实践相联系,成为促进课程编成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任友群.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J].外国教育资料,2000(5):49~53
  [3]韦世祯.提高教师能力,适应课改要求[J].柳州师专学报,2004(2):91~93
  [4]李斌.关于教师能力结构的分析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4~56
  〔责任编辑:高照〕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430000/

推荐访问:中日教育对比研究 中日幼儿教育对比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