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示行为

来源:作文 时间:2016-09-01 09:10:5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作文】

呈示行为(一)
化学课堂教学中媒体的选择与呈示

龙源期刊网 .cn

化学课堂教学中媒体的选择与呈示

作者:李继文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3年第09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 媒体 选择

呈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0014-02

关于课堂教学呈示行为的概念,施良方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研究》一书中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着眼于教师呈示知识与演示技能为主的行为,称为呈示行为。”一般又将呈示行为分为非媒体呈示行为(口头语言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和媒体呈示行为。媒体呈示行为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教师有效的媒体呈示行为,可以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媒体呈示行为的有效和高效性,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n,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信息接收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传统教学主要使用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教科书、实验等教学媒体,而近年被开发引进教学领域的一批现代传播媒体,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电视、录像、光盘、电子计算机等硬软件及其相应的组合系统等,被统称为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呈示知识的工具,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是确保媒体呈示行为有效的基础。

一、媒体选择的多样性

在任何一节课堂中,使用的教学媒体都不可能是单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我们使用最多的教学媒体是教材、黑(白)板与板书,这是最传统、使用最频繁同时也是有效的教学媒体。教材是传承化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课件,课堂上基本不要求阅读教材;一些教师过分要求学生脱离教材做笔记;一些教师离开教材,转而依赖教辅资料等,这些行为脱离了教学的根本,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物标本、化学实验(演示及学生分组实验)、模型是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媒体。实物标本、化学实验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的信息。标本表现出的直观可见的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化学实验的现象、产物的物理性质等信息,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助于学生自

呈示行为(二)
第三章 主要教学行为

第三章 主要教学行为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主要教学行为的分类及其基本含义

2.了解九种主要教学行为的功能与表现形式

3.分析不同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

4.明确课堂问答的基本过程

5.知道如何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各种主要教学行为

第一节 呈示行为

呈示行为是教师以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为主的行为。依据使用手段的不同,主要有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和动作示范四种方式。

一、讲述

讲述是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知识、说明和解释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的行为。从信息传播方向看,讲述具有单向性,它不要求学生有对应的互动行为。 讲述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最广泛的行为。

(一)讲述的功能和表现形式

1.功能

(1)说明是什么或怎么样,使学生理解某个概念、观念、程序或规则。

(2)解释为什么,如分析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告诉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按某些程序去做,给出制定某些规则的理由。

2.表现形式

从讲述内容的性质差异看,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

【呈示行为】

诠释性讲述,介绍概念或术语的含义;【呈示行为】

描述性讲述,说明一个过程、一种结构或一系列步骤;

说明原因性讲述,说明为什么做某件事或某件事发生的原因。

(二)讲述的维度分析 1.讲述的形式维度

【呈示行为】

讲述的形式维度指言语表达的外在形式,包括语音、语流、语速等方面。就发音准确性而言,我国曾有人进行过教师标准发音 (普通话)与方言发音 (地方话)两种情境下,学生对教师人格特征、讲课效率和人际吸引等方面评价的对照研究。结果发现,讲普通话教师各年级组学生评价中的等级均高于讲地方话教师。在中学生大学生的评价中,与男教师相比,讲普通话的女教师获得更高评价,讲地方话女教师获更低评价。这一结果意味着,教师用普通话教学之效果优于用地方话教学之效果,对女教师来说尤其如此。据希勒 (Hiller,J)等人研究,教师语流的流畅性与学生成绩之间显著正相关。另外,还有人研究发现,教师语流中断可造成学生成绩的显著下降。语流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发出音节的多少。语流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学生成绩提高。如果速度过慢,教师教学节奏变缓,教师单位时间所讲授内容就

会减少,这势必会降低教学成效。教师语流速度过快,超过学生短时信息加工极限,教师之讲授效果也会降低。

2.讲述的内容维度

教师能否就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清晰、明了的讲解,对帮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有重要影响。教师能否使学生明白学习内容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用词的精确性与模糊性;二是专业术语使用的时机;三是讲授内容的组织性、逻辑性。

(1)教师经常使用诸如:某地、所有这些、大约、有点、差不多、实际上、也许、可能、一般、大概等模糊用词,研究表明教师的模糊用词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

(2)教师使用专业术语的时机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影响。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专业术语时,适当运用该术语的日常生活词汇、俗称来描述,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术语。但在学生己经掌握新术语,并能够运用专业术语解释新现象、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使用非专业术语则会失去所学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严肃性,甚至引起学生错误理解。当然,滥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尤其是在学习某个新概念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

(3)讲授内容要有组织性、逻辑性。许多研究认为,通过某些对讲述内容进行组织以及精心安排所呈现的内容序列,可提高学生成绩。研究的学者一致把组织学习材料并使其富于逻辑性作为重要核心行为,而且许多研究也证实教师呈示清晰性与学生成绩和满意程度之间有实质性联系。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向学生呈现的内容线索不明而且信息量超过学生短时记忆的限度,学生就会只加工其中的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倘若教师精心组织新信息,并合理安排呈现顺序和步骤,学生则倾向于依次对信息作加工处理,而不会漏掉其中的某一部分。简言之,教师讲授富于组织性、逻辑性可促进学生对新信息的解码过程,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讲述的优缺点分析(主要见教材)

1.优点

2.缺点

讲述主要是单向交流,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教师讲述,记笔记,因而最大的缺点可能是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常常被描述为不必要的,单调的,浪费时间的。

有的学者认为,讲述时学生长时间坐着被动地听,会导致他们分心,从而影响讲述效果。

(三)讲述的运用策略

1.组织有条理的讲述

典型的讲授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因此,讲述的组织条理性对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技能至关重要。组织有条理的讲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系统、有组织、有条理的方式讲述教学内容。

(1)为什么要有条理性

一方面,学生对组织条理化的教学内容注意、接受、编码、储存的量大大的多于零乱的、没

有联系的知识的量,从而可以提高记忆速度。另一方面,组织条理化的教学内容会使学生理解得更清晰,保持得更持久,遗忘得更少;再次,讲述的条理性使学生 获得了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在学生需要应用时,能更快快速地检索、提取。从相反的方面说,没有组织条理性的讲述,会导致学生的混淆,不知教师讲什么,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呈示行为】

(2)教师讲述条理性的策略

讲述思路的连贯性。以一种快速推进的方式进行讲述,讲述顺畅、自然、连贯,没有思路的突然中断和缺乏关联的过渡。

讲清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揭示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内容的异同之处,使它们关联起来,并将新的内容置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中,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者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讲述内容的条理化。在板书上采用标题、小标题、画关联图、列关联表、概要、斜体、着重号等使讲述内容组织条理化,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

周期性小结或归纳。小结或归纳可以在一节课的讲授中进行,也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进行,还可以在单元或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小结或归纳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组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运用“先行组织者”和进行支架式教学。帮助学生组织他们所接受的知识并使知识结构化。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概念。是指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如果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缺乏可以利用的知识来理解这些新内容,便提供先行组织者(帮助学生理解的引导性材料),从而在新内容和原有知识之间架设一座认识的桥梁,使学生理解这些难于理解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供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支架式教学是讲授时提供一个适当的概念框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建构知识的意义。

2.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

教师语音应以普通话为准,保证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字。教师讲授中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教师也要适时、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词汇,避免使用日常生活词汇。为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教学内容,教师应选择精确的词汇,防止使用笼统和容易引起歧义的词汇。为了表达连贯流畅,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化的语言。讲授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语助词的不良习惯。教师讲授时的语速要稍慢于日常生活中讲话速度为宜,大致在每分钟200—300字。

3.讲授内容分阶段展开

一般地说,讲授大体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介绍讲授纲要。在讲授一章一节或一课时,用很短的时间,介绍一下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或基本概念,并略加说明。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有一整体了解,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也能抓住学习的重点。

第二阶段:详述内容。介绍完纲要后,按照纲要所罗列的内容顺序逐一讲解。讲授的内容要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讲授要注意带有启发性,在讲授过程中,可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朋 尤其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要注意结合运用其他方法,如讨论、问答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第三阶段:综述要点。教师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或结论再次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形成对本单元的完整印象。

二、板书

【呈示行为】

(一)现代课堂还要不要传统板书?(讨论)

板书、行为和普通话,是教师三大基本功。然而,随着电脑和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起方便、简单的课件演示代替传统板书。不少老教师为此感到担忧,教学手段搭上现代化快车后,老师的一手漂亮板书,到底还需要吗?

【声音】

板书是一种文化熏陶

胡敏(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教师):如果老师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学生会对他佩服、模仿。所以字写得好的老师,其学生的字也往往漂亮。低年级学生最好的识字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观察老师板书,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和字形结构。作为中国文明一部分,书写汉字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民族文化熏陶。

手写板书更亲切

雷瑜歌(高一学生):我们更喜欢老师的手写板书,因为它显得人性化。电脑演示的课件总给人冷冷、疏远的感觉,有时还会影响学习兴趣。比起鼠标点击,看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写板书,更容易理解。如果老师板书写得不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会打折扣。许多同学还觉得,文科科目比较适合用板书,理科科目涉及实验的,用电脑演示比较直观、清晰。 电子课件更“绿色”

顾晓玲(浦东新区高桥中学教师):现在我们手写板书机会很少。时代不同了,电子课件毕竟给我们带来许多便捷,不会再出现老师拎着一块大黑板穿梭于各教室的情景了。老师手写板书会吸进不少粉笔灰,前排同学也不能幸免,用课件演示就“绿色”多了,字体还大得多,后排同学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不过有的教师太专注于制作花哨的课件,那就过犹不及了。

写板书浪费时间?

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有着把一个普通农村中学办得全国闻名的经历。他的课堂不提倡写板书。他认为5到10分钟的板书时间,就可以多讲一道题,多和学生交流一个问题。每一节课都“浪费”这板书的时间,那积累起来就难以想象了。而且,老师在写板书时学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开小差”难以避免。陈康金说,板书内容可以事先准备好,写在小黑板上挂起来,或者利用现代多媒体解决。

西南位育中学的李老师刚踏上岗位时,老校长就告诫她要写好板书。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碰到文字量较大的应用题等题目时,她便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把题目在黑板上抄写一遍的确浪费时间。”李老师认为,PPT信息量大,生动活泼,融入课堂教学很有必要。

【专家观点】汉字韵味无法替代

仲立新(华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图画性赋予字形本身一定意义。汉字书写过程中充满了情景性,很传神,这是高科技所不能传达的。老师脑子里想什么,只有通过手中的笔才能同步表达出来,而电脑的节奏和人脑的节奏毕竟不一样。学校教育中电子课件逐渐取代了板书,不能说不对,但不希望看到人们书写能力普遍退化。

多媒体教学要防形式主义

何晓文(华师大二附中校长):有了电脑和投影仪,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课件内容,节省大量重复劳动时间,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学生更乐于接受。但要防止形式主义,即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一律采用电脑、网络和多媒体。课堂上最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件可以事先准备,但教学过程不可能事先完全设计好。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学设计以外的问题,往往是最有亮点的地方,老师一边在黑板上写字,一边与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这种“及时反馈”的优势,是预设多媒体课件不可比拟的。

好板书越来越少

在板书受冷落的同时,能写一手漂亮板书的教师也越来越少。在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课程教学专业研究生录取工作中,手写板书是一项常规考核内容。但遗憾的是,多数考生板书内容不流畅,字体七歪八斜,笔顺写错的也大有人在。

华东师大课程教学专业王意如教授说,“听、说、读、写”是老师的基本功,四者不能偏废。但也不能否认,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图片、声效等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它们作为教学补充方式,也应该被教师适时采用。王意如说,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就把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了起来,互通有无,效果比较理想。

但王意如同时指出,PPT课件只是一种“预设”,在实际课堂中能生成的教学重点很多,不可能完全在预想范围内。因而,传统板书有其存在价值,但板书不仅须重点突出,逻辑清楚,还要写得漂亮,才能让学生信服。

【总结】【呈示行为】

“听、说、读、写”是老师的基本功,四者不能偏废。但也不能否认,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图片、声效等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它们作为教学补充方式,也应该被教师适时采用。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把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了起来,互通有无,效果比较理想。

PPT课件只是一种预设,在实际课堂中能生成的教学重点很多,不可能完全在预想范围内。因而,传统板书有其存在价值,但板书不仅须重点突出,逻辑清楚,还要写得漂亮,才能让学生信服。

(二)板书的运用策略

1.教师在课前要预先设计好板书

2.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反应

3.教师写板书时应做到字迹清晰、醒目

4.教师应尽量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干扰学生注视板书

5.不要连续长时间板书。

三、声像呈示行为

(一)含义

声像呈示行为是教师运用视觉和听觉媒体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学习知识的行为。

(二)功能

1.使学生各种感官得到延伸,把学生的感官所难以感觉到和不可能感觉到的事物、现象、事件直观、形象地再现给他们,拓展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时空广度。

2.声像呈示还可改变知识的抽象、概括化层次,适应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便于学生接受。

呈示行为(三)
教师课堂语言呈示行为中的问题及对策

  语言呈示行为,又称讲述行为,是指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示、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它的表现形式为诠释性、描述性与说明性。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在对大量课堂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分之二律”,即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二是教师讲话,教师讲话时间的三分之二是向学生讲话而不是与学生对话。施良方、崔允�在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后也发现了类似结果,讲述平均占课堂时间的65%左右。这是因为,在接受学习中,课堂讲述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与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而且在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在接受学习过程中,讲述技能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常用的技能。所以,对一名教师而言,掌握讲述技能至关重要。
  当前教师语言呈示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课堂上“一言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讲述行为因其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知识而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语言呈示行为。而当前教师语言呈示行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课改十二年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改提倡教师应放手少讲,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学习方式更是深入人心,但随之暴露出来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是:一部分教师生怕满堂灌,害怕讲了,当讲不讲,当说不说,畏手畏脚,瞻前顾后,而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而结果只会使学生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或者表面学习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深化和拓展。研究表明,如果讲述技能运用得好,在知识的传授中可以达到省时、省力、高速、高效的目的。
  教师课堂语言呈示行为中:当讲还须讲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宰权、话语权还给学生,并不等于把所有形式的讲都舍弃掉,教师当讲还须讲,还要理直气壮地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者,讲则讲,讲必解惑.这是教师的天职。当讲不讲,是缺位,是失责。该讲则讲,有的放矢精讲,真正体现出“成在舌耕,功在思考”。
  既然教师当讲还须讲,那么教师何时讲,讲什么?如何才能讲在“点子”上,讲得适时、适度、高效呢?
  一、何时讲
  教师要把握“讲”的时机,引导性地讲。教师要讲在学生认识模糊时,讲在学生探究遇“卡壳”时,讲在学生走不出误区时,讲在学生背景材料匮乏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教师就不去开导他;如果学生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老师只有抓准了“讲”的时机,才能让学生有“醍醐灌顶”的顿悟。《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论述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引导但不要牵制,激勉而不能强迫,启发而不去包办。这样才能达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的理想境界。我校的教风就是“道而弗牵”,我们的老师正着力追求这种理想境界。
  二、讲什么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讲授的内容,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或者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能够掌握的,或者是通过与同学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应少讲或不讲,教师所讲的应是学生必听的、想听的、愿听的、能听的重点难点关键等,概括起来为“三讲”“三不讲”。
  “三讲”:“核心内容和问题必讲;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必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必讲。所谓“三不讲”指的是:学生自己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三、怎样讲
  不管是讲授、讲述还是讲解、讲读,都要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按照教材的系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用较少的时间讲清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拥有充分的时间和良好的知识条件下进行学习。如:“讲重点”要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对于“三讲”中的“讲难点”要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教师引例和学生举例相结合。对于“易错易混知识点”可以通过习题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对于“三不讲”的内容,教师也要将知识问题化和要点化,让学生在自学中解决。
  1.重点处浓彩重墨讲
  《学记》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见解:“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论,而要讲精华,抓住规律,讲重点,不离核心,讲关键,带动全文。所谓重点,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重点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诺贝尔》这篇文章以朴素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教学本文必须让学生真切感受、学习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处理重点段3―9自然段时,找准主题,重点突破,以精讲点拨为主,尤其是第8、9自然段对动作、心理、声响、呼语的描写,可以说是对诺贝尔的一个特写,教师千万不能吝啬少讲,而应浓彩重墨,形成“群山万壑赴荆门”的情景,充分体会诺贝尔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2.难点处逐层剥笋讲
  所谓“难点”,就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共性问题。当然讲难点并非让教师唱“独角戏”,不是把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教师事先知道学生“疑”在何处,产生疑惑的原因,事先设计好一系列富有层次的问题,如竹笋剥壳,一层层、由浅入深,一步步、由易而难,启发诱导,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学生就会有一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痛快感。
  如在《诺贝尔》一文中,“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整个生命。”这句话可说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在教学时,可抓住这句关键句,来突破难点。但是,一开始,学生并不能深层次地体会“整个生命”的含义,仅仅知道这表示一辈子。在教学时,笔者就穿插在交流读书体会时进行讲解。
  (1)诺贝尔的实验室毁了,弟弟死了,父亲也残了,但是诺贝尔没有放弃。因此,“整个生命”里包含家破人亡;(2)四年几百次的失败。这时的“整个生命”又包含了他失去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同时也耗费了全部的精力。(3)他紧盯燃烧的导火线,期待着炸药爆炸的那一刻,他守候的不仅仅是炸药,还是随时可能的死亡。(4)除此之外,“整个生命”还包含着他在研究过程中要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忍受着周围亲戚朋友的不理解而产生的排斥,等等。
  由于老师如竹笋剥壳般逐层引导,学生的感悟逐步深刻,体会诺贝尔这种奋不顾身、锲而不舍的精神已水到渠成。
  3.知识拓展点因时适度讲。
  所谓“拓展点”,是指教师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而适当补充的一些拓展延伸性的知识,一是对课堂知识范围的拓展。学习的教材虽有一定的范围,但学生对所涉及的内容知晓后,可能并不一定受限定范围的约束,有时会主动要求扩大知识的范围。二是对知识深度的掘进。三是对知识细节的追踪了解。
  4.能力培养点精选精讲。
  所谓“能力培养点”,是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知识的讲解一般体现在单元总结课和期中、期末复习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前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并从中抽取一些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举一反三,逐步提高能力。此类知识的讲解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归纳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当讲则讲,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教师的独角戏。要使教师的讲授卓有成效,必须依靠师生之间的积极对话与交流,就要关注听课学生的反应,学会透过外显的表情、动作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并据此进行必要的调整。
  当讲则讲,这也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江苏】

呈示行为(四)
运用任务分析技术细化高中作文指导

  【摘 要】任务分析理论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项专门技术对作文教学有着指导作用。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编写使能目标将目标细化,明确教什么;分析各类学习结果的学习条件,确定怎么教。这样作文教学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关键词】任务分析理论;使能目标;起点能力;学习条件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在浙江使用后,总体上评价,其作文指导比较概括、抽象,操作性不强,以苏教版必修三《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为例,教材这样说:“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就必须写出人物生存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要熟悉生活。”“写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就必须写出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要注意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这些指导,可操作性均不强。几轮下来,课本中的写作训练体系没有被大家认可,写作训练的实际情况是随意、散漫。如何细化作文指导,提高作文教学实效呢?笔者试用任务分析技术细化作文指导,取得良好效果。
  一、运用任务分析技术指导作文教学的可行性
  任务分析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任务分析的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上世纪90年代初由华东师大皮连生教授等人介绍引入,产生了很大影响。
  任务分析作为老师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环。同时,任务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蓝图,指导教学设计以后的环节。教学设计的接下来的环节,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都据此为依据逐一开展。尽管一份好的任务分析方案并不一定导致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任务分析的效果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它仍是好的教学设计的必要条件。
  任务分析有以下几个重要任务:“①将教学大纲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陈述得具体,具有可操作性;②对教学目标所蕴含的学习结果分类,并揭示学习的支持性条件;③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④揭示达到终点目标所要先行学习的使能目标和它们的层次关系;⑤分析要达到终点目标的关键环节;⑥进行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分析。”归纳这些任务,①与④⑤涉及到目标及关键点,③为学情分析,②⑥则是在达成目标的支持手段。因此本文就“目标”“学情”“手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但这三方面是比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时不能作前后时间上的区分,因为有些“目标”的确定,是由于“学情”在前;有些“目标”的确定,是由“手段”决定。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于写作的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是“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培养多角度观察生活的能力,写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真切独特的感悟与理性思考。”作为必修课程,其写作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这是一种基础训练。因此,将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陈述得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要分析使能目标。使能目标是指从原有知识基础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次级目标。分析使能目标,可以使用递推法。即从终点目标开始,揭示学习它们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学生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些条件就成为使能目标。然后再分析,学习这些使能目标,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这样一步步推理到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止。即“起点能力――使能目标1――使能目标2――使能目标3――终点能力”。
  二、运用任务分析技术了解学生写作的起点能力
  使能目标的前提是对起点能力的了解,这是了解“学情”的一部分。学生的起点能力从起点上决定了他们后续学习活动的效果。以往老师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多是凭感觉和经验,对具体要分析哪些起点能力不能明确。现在我们可以运用任务分析理论中的“学习条件分析”来科学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者、刺激情境、认知结构和反应相互作用而影响学习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成为影响学习的条件,除了学习的外部条件(家庭、学校、教学),学习的内部条件更加重要,根据影响学习的成败还是影响学习的效率,将内部条件区分成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学习的支持性条件。学习的必要条件包括学习的起点能力和与新知识相关的前知识。而支持性条件包括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
  就本次写作而言,学生起点能力即是指学生在学习记叙文时需要具备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记叙文体知识。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要写记叙文,知道写人类记叙文的基本要素,知道这种文体的一般写作顺序怎样,要知道这种文体的语言风格如何等等。另外,还应知道什么叫个性,什么叫有鲜明的效果。了解学生起点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往届学生同题的“作业样本”,这属于“学习结果评估”研究;二是对现届学生的作文水平的了解,主要通过批改每周练笔及课前的谈话。
  高一学生写人一般存在着什么情况?①多“共性”而少“个性”。写人时,基本上还是共性化的:爸爸是辛勤的,妈妈是善良的,弟弟是调皮的,妹妹是可爱的,爷爷是慈祥的,老师是负责的。他们认为这便是有“个性”的人,这说明了他们还停留在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写作”上。②人物语言的“学生腔”。③缺少细致的描写,多记叙,甚至以空泛的抒情议论代替事实描写。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看“学情”。一些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往往对于人际环境的感知能力差,观察力低,兴奋度不高,思维力不强。具体表现在:尽管他们有完好的感官,但却不能精确地反映各种刺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于从背景中觉察出对象;对于周边的人与事的态度较冷淡,缺少兴趣进行细致的了解;他们在概念、分类、推理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对于同类人的特点的归纳,对于不同类人特点的区分能力与分析能力不强。
  三、运用任务分析技术确定作文指导的教学目标
  以上这些学情决定了教师在目标分析时要解决以下问题:①对“个性”的理解。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性格、文化教养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一个概念核心在教本中得到了体现。②对“特点”的分析。特点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特点也往往指“个性”。本来“特点”一词似乎不必再解释,但一次课前的谈话让我改变了看法。我校校园建筑很有“特点”,有一年我问学生:“我们学校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不能说出,说明学生对“特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虽然他们经常接触此词,我们以为他们懂了,其实不懂。对于概念,如果迁移不够,就不能真正地化为基本知识的。③个性特点的表现。最主要的外显表现为:身体容貌特点,言语行为等。④促使人物“鲜明”的手段。   通过分析,笔者列出了这样的表格:
  《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目标分析
  注:如果某一点目标具备了,则不作使能目标。
  通过目标分析,教师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会有更清晰的了解。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就有可能诊断出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发现哪些环节有缺陷,在教学时进行补救。教师只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与关注,才有可能真正弄清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兴趣所在。
  四、运用任务分析技术拟出作文教学的指导内容
  通过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编写使能目标,将目标细化,我们就可以明确“教什么”:
  要点1:人物有个性
  笔者指导学生关注不同于一般人的外貌、行动等:
  妈妈的鼻子也很大――那是遗传的,外婆的鼻子大外婆的父亲也是大鼻子,我妈妈的嘴巴也大,声音也响,打电话“震耳欲聋”。(江诗梦)
  一身褐色的穿着显得有点单薄,虽然没有补丁,我却感到它的陈旧――它已被洗得发白。他的直筒裤腿往上翻着,夹杂着几点泥巴。一双白灰的布鞋贴在脚底,仿佛吸着他的脚似的。(蒋鹏迪)
  笔者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缺点。人的优点往往是共性的,而缺点则可能更有个性,所以笔者让学生放开胆子,不粉饰自己的亲人:
  我母亲其实是一个挺懒的人,她很喜欢躺在床上看电视,睡觉。家里如果还看得过去,她是不会打扫的。因此我爸也因为这个时常骂我妈,我也有时因为这个而怪她,怪她不爱干净,什么也不做。(林苗)
  那年爷爷不知为什么住在长屿屿山上面,上面有他种着的一小片桔子树、一棵枇杷树,还养了一只鸭――拣的。我和父亲来到半山腰,找到了爷爷,爷爷开始很高兴,笑着说道:“儿孙都没忘记我这老骨头啊!”可不知为什么,当父亲提出要爷爷离开这里,来和我们一起住,他的脸一下子变得难看了,生气地拿出一把扫把,将我们赶走,我和父亲只好离开,到了山脚以为会没事了,哪知爷爷竟追了下来,手里还拿着一块比我现在的头都大的石头,就这么对着我们扔了下来,石头掉进了我们旁边的水沟里,溅得我们一身水,我们只得仓皇离开。(金天锡)
  要克服人物语言的学生腔,笔者要求学生用方言来验证一遍所写的话语,看看我们平时是不是如此说话?
  老妈使出当初生孩子的力气破口大喊:“吃饭了!”她冲上楼来,一脚踹掉她卧室的门,穿着高跟鞋,双脚踏在木地板上,每步的频率都快赶上心跳的速度了。接着,她掀开爸爸的被子,“吃不吃啦!我接连三天做每一顿饭,毫无怨言,还得辛辛苦苦地‘请客吃饭’,你们倒潇洒。”(施思)
  要点2:达到人物形象鲜明的效果
  加了鲜明,教师可以强化其特点,强化的方式有反复、夸张等手法:
  “啊呀!我们家的爽爽回来了!啊呀!爽爽回来了!”每次回到家,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是奶奶。然后,奶奶便把我拉到她的跟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将我仔细打量一番,还时不时的用她那皱巴巴的手摸我的手,像是块粗糙的木头在我手上剐一样。她的嘴里还叨念着:“爽爽回来了,爽爽回家了。”接下来就是我硬生生地把我的手从她的双手间抽回来,径直向房间走去,直到我走进房间之后,还能够听到她在说:“啊呀!爽爽回来了,爽爽回来了!”(郑爽)
  晚上,他沾床就睡,就像是一个快要病逝的人,在争分夺秒地休息,想要抓住所有可利用的时间,令自己舒适。(杨琴幼)
  老人都是穿着一件中山装的,他不管天气寒冷还是炎热,外面始终都是一件中山装。冬天在中山装里多穿几件厚衣服,夏天,就是只穿一件中山装,要是大热,就多开个纽扣并挽起袖子散热。(赵嘉欣)
  五、运用任务分析技术优化作文指导的教学策略
  分析各类学习结果的学习条件,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怎么教”,从而优化作文指导的教学策略:⑴针对学生写作动机不强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如下一些话:我们的写作不单是为了高考,因为能够写出一个人的个性来,说明了你对一个人的观察到位。观察力提高,是极为重要的,福尔摩斯的破案能力,很大方面得益于他的“鹰眼”一般的观察力。如果你以后当了老板、领导……⑵针对一些写作能力不强的学生对于人际环境的感知能力差,观察力低,兴奋度不高,思维力不强的情况,可以灵活运用教学中的呈示手段。教师课堂呈示行为有“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和动作呈示四类”。而声像呈示手段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我放了一段街头VCR,叫学生来评一下一些人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兴趣很好,效果不错。⑶针对一些学生对“共性”与“个性”的机械认识,我说“就普通人而言,‘热爱生话’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也是相对的,因为如果写一个乞丐是如何热爱生话的,也就写出了他的独特之处”。这是蕴含了辩证的思想:对象变了,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而这恰是一种写作的智慧技能。
  教材是这样引导:“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是真诚的写作态度。写出自己亲人的缺点,实际上也表明自己写作态度真诚。这便是加涅五大类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中的“态度”。
  综上所述,用任务分析理论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制定使成目标,解析学习条件,可以全面地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剖析学习要素,可以科学地择定适宜的教学方法。经过上述操作,原先比较抽象的作文指导就更符合“教学内容教学化”的要求,语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将大为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心德,徐钟庚.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心德,徐钟庚.教学设计中的任务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374669/

推荐访问:新课呈示行为策略包括 呈示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