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4-29 11:25: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第一篇:《xx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XX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几年来,在省农委、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XX市绿色食品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实效,下面就XX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以简要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XX市位于XX省正北方,XX市最南部,属河谷及丘陵漫岗地区。全市总面积719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万人、8.8万户,占总人口的40%,农村劳动力

7.6万人。市属9个乡镇、62个行政村、9个农林牧场,境内有4个农管局所属农场和XX个部队农场。市域耕地35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8亩。现有林地9.4万亩,草原38万亩,黑土占总面积的85%。水、空气、土壤污染相对较少,适合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业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深入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现有绿色食品标识2个;无公害农产品标识2117个,产地认定面积23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30万亩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啤酒生产项目、XX汉麻加工项目被列为省级绿色食品产业一般推进项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领导重视。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给予重视,加强领导,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以市长为组长、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副组长,农委、畜牧、林业、水产、财政、水务、农机、农技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以及各乡镇为成员的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工作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运转高效、行动统一。

二是严格管理。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中,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抓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对获证产品和企业(产地)实行年年抽查检查制度;对标志的印制、使用加大跟踪检查力度;定期检查认证质量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执行情况,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三是注重培训。我市利用“三下乡”、“新型农民培训”“科普之冬”等机会,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几年来,共举办培训班200余期,直接培训农民10万人次,发放技术操作规程5000册,其他宣传资料1000份。

四是严格执法。抓好农资市场整顿工作,严格禁止违禁农资在我市销售,禁止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使用,通过农资打假,测土配方,病虫害预测及综合防治,确保农业投入品使用做到科学、适量、标准、规范。主动协调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结合“春蕾”行动,从源头上严控假劣农资、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禁用限用农资流入基地,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成本和收益不对等。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绿色食品的质量,生产者要执行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一些额外的劳动,但在经济效益上,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与普通产品没有多少差异,根本体现不出来绿色食品价格上的优势,从而使绿色食品生产者的额外劳动得不到补偿,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企业认证的积极性较差,出现了部门热、企业冷的现象。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不强。目前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企业大多是初级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小,部分企业与基地的管理较为松散,质量意识淡薄。有些龙头企业不注重打出自己的品牌,开发并拥有自己的基地,更不注重所开发产品的质量,缺乏农产品质量管理手段,品牌意识淡薄,难以形成支柱产业。

三是产业格局尚未形成。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方面,缺乏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更没有绿色食品产业聚集的平台,很难达到规模经营和实现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三、下步打算

(一)继续抓好三品一标的认证工作。

一是抓好绿色食品的认证和管理。引导有关企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原料基地的管理力度,力争有更多的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标志。实现每年都有新的认证产品。

二是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工作。确保完成省中心下达的换证任务。确保北安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是抓好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力争在今年实现零的突破。

四是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监管,确保质量安全,确保不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加强全国绿色食品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监管。 坚持质量和速度同步,效益和速度同步的原则,加强基地的监管,提升绿色食品基地的管理标准,扩大本地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一是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要严格按照“五统一分”模式组织生产,建立健全各类生产技术档案,把标准化落到每

个生产环节,落实到生产的每个阶段,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在推进标准化生产方面的示范作用。

二是强化管理措施。完善市绿办、农技推广中心和基层农技服务中心三级技术服务管理体系,确保对基地生产过程实施科学有效管理,完善管理和监控制度,把基地建设的每个层面、每个环节都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确保违禁的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处理在源头,坚决不流入到基地,流入到田间地头。

(三)加快绿色食品品牌建设。

以提高农产品外向度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不断加大绿色食品品牌创建、培育力度,提升品牌层次,统一注册“XX”系列商标品牌。以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来抢占绿色食品市场。

释放现有品牌优势。对已形成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大扶持力度,靠现有知名品牌的带动,加快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注重特色品牌培育。依据本地特色,打造地方特色品牌,重点培育壮大“品牌,引进外县市著名品牌。提高XX绿色食品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搞好品牌策划营销。加强同知名品牌的合作,把XX绿色食品或同类产品整合到优势品牌框架下,实现借势发展。对XX现有农产品统一品牌-“XX”进行全新策划,加大宣传力

第二篇:《中国绿色食品市场调研报告》

2011-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市场调研与行业前

景预测报告

报告简介 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

中国报告网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市场调研与行业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绿色食品相关概述、中国绿色食品行业市场运行环境等,接着分析了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中国绿色食品市场运行、中国绿色食品重点区域市场运行形势。随后,报告对中国绿色食品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绿色食品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绿色食品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1

报告目录、图表部份

目录 第一章 绿色食品相关概述

第一节 绿色食品基础概述

一、绿色食品的特点

二、绿色食品的生产

三、绿色食品的包装要求

第二节 无公害食品

一、无公害食品的概念

二、无公害食品的范围和要求

三、无公害食品的行业标准

第三节 有机食品

一、有机食品的概念

二、有机食品的范围特点

三、有机食品与其他食品的区别

第四节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比

一、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异同

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共性与区别

第二章 2011年世界绿色食品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1年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世界生态农业发展

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2011年世界绿色食品

一、全球绿色食品产值分析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绿色食品营销

三、全球绿色食品市场动态分析

2

四、绿色食品包装概述

第三节 2011年世界部分国家绿色食品市场运行分析

一、德国

二、美国

三、俄罗斯

四、日本绿色食品的生产流通体系分析

第四节 2011-2015年世界绿色食品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行业市场运行环境分析【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第一节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政策环境分析

一、《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

二、《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

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四、《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

第三节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技术环境分析

一、A级绿色食品春小麦栽培技术

二、A级绿色食品红花籽生产技术

三、绿色畜禽产品的综合生产技术

第四节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 2011年中国生态农业运行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1年中国现代生态农业概况

一、现代生态农业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生态系统原理分析

三、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发展原理分析

四、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及模式

3

第二节 2011年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

一、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生态农业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生态农业安全问题分析

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分析

第三节 2011年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二、农产品基地集约高效生产模式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四、以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五、“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

六、农业综合开发经营模式

七、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八、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九、高效生态林业经营模式

十、茶—粮—林复合生态模式

第四节 2011年中国生态农业的研发与实践

一、2011年中国生态农业的研发

二、2011年中国生态产业的实践

第五节 生态农业与绿色食品关系及生态模式

一、绿色产品与生态农业的关系

二、开发绿色食品所需要的生态模式

第五章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整体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阶段演进【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一、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3)

二、加速发展阶段(1994-1996)

三、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以来)

第二节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运行总况

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

4

二、绿色食品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中国迎来绿色食品大发展时代来临

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五、发展绿色食品的必要性

第三节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结构调整

二、产业升级

三、农民增收

四、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提高产品质量

五、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严峻挑战

第四节 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对策分析

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策

二、绿色食品市场的培育

三、中国绿色食品业发展对策解析

四、五大措施构建中国绿色食品长效发展机制

五、新形势下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策略

第六章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市场运行分析

第一节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市场现状综述

一、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

二、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格率情况

三、中国绿色食品消费情况

第二节 2011年中国绿色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二、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充斥市场

三、绿色食品成本较高,价格不菲

四、经营者对绿色食品进入市场设置了重重障碍

五、中国绿色食品标准亟待与国际接轨

5

第三篇:《大兴安岭地区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调查报告》

大兴安岭地区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调查报告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资源以及政策优势,更快更好地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强省?带着这个问题,省绿办、中心调研组,深入到大兴安岭地区的一些县(局)、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不仅比较全面掌握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情况,而且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相对全省而言,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起步较晚。直到1999年底,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仅有2家,绿标产品3个,销售收入5340万元。200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后,大兴安岭地委和行署切实把绿色食品产业上升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开发,实现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2005年,全区绿色(有机)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89亿元,产量12.6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815.7%和745.6%。一是原料基地层次不断提高。根据全区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特点,积极发展各类有机食品基地。目前,全区省级以上的绿色食品基地已发展到20万亩,其中,按照有机食品生产标准种植的大豆9.1万亩,占45.5%。同时,有机山特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正迅速由种植业基地向养殖业、山特产品基地延伸,由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基地向有机食品基地方向发展。二是产品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发新产品,已形成北奇神茶、松果粉、有机农产品、精淀粉、野生浆果、野生珍菌、野生山花、野生山菜、鹿产品、蜂产品、保健酒、饮料共12大系列358个品种,并涵盖了绿色农产品、山特产品、畜禽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多个领域。三是优势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2005年,全区黑木耳养植小区发展到106个,规模达到1.1亿袋,产量达到3500吨,销售收入达到1.4亿元,分别比1999年350%、260%和600%。同时,野生浆果等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2005年野生浆果采集量近1万吨、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分别比1999年增长500%和520%。鹿存栏1.7万头,比1999年增长750%。四是“绿色加工航母”初步形成规模。坚持用大农业观点开发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用产业化模式推进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航母。目前,全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4家,比1999年增加62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2家,其中,北奇神集团辖企业22家,资产达到4.2亿元,年产值近5亿元。在64家绿色(有机)加工企业中,从事种植业加工的4家、养殖业6家、食用菌28家、野生浆果16家及其它企业10家,呈现出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势头。2005年,全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量6.6万吨,比1999年增长450%。五是“兴安”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目前,全区共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已达109个,其中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01个,不仅居全省前列,在全国地市级也处于领先的位置。同时,3户企业、4种产品获得国家“QS”认证。在取得标志使用权的产品中,有2个获得省级著名商标,有6个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大兴安岭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正逐步叫响国内外市场。六是综合效益越来越突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吸纳了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林场下岗职工,成为林区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的一条重要途径。2005年,全区直接从事绿色食品工作的人员达到8000人,间接安置富余人员40000人,拉动农民和林场职工纯收入达到120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34元,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1、坚持把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面临日益严重的“林危”现实,大兴安岭地区地委、行署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发挥优势,不断调整和深化治危兴林,重振林区的新思路。他们认为,尽管森林工业面临挑战,但也充满难得的机遇。开发建设时间晚,生产区域远离城市和工矿,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程度轻,水、土和大气都维持较好的自然水平,全区大部分地域仍处于良好的自然原始生态,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块全境无污染的净土,是最敢叫响绿色食品的地方。【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在吃透区情的基础上,他们以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食品基地为目标,确立了“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建设新型林区”的发展战略。为了保证这项战略的有效实施,一是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全区层层成立了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任组长,吸收相关部门参加。领导小组定期听取绿色食品产业开发情况的汇报,切实解决绿色食品产业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几年来,地委和行署始终都把这一工作作为重点,由各级领导挂帅,组成专门班子,实施专题推进。二是坚持有人干有人管。成立了大兴安岭地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办公室,列入政府序列,配备得力的班子,配强工作人员。县区局也大都设置了专门办事机构,并做到了“三有”,即有专门编制、有办公经费、有办公地点,为推进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纳入总体发展规划。根据大兴安岭的现实基础和潜在优势,各县区局在制定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过程中,都把绿色(有机)食品发展作为重点统筹考虑,制定了本地区绿色食品的发展规划,优先发展、重点发展。

2、坚持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一是坚持区域化发展。按照资源、环境和地域特点,他们把全区划分为4大板块基地,即沿江区,以种植绿色麦、豆、薯、瓜菜为主,适度发展绿色畜禽业、冷水珍贵水产业和山产品采集业;内陆区,重点发展黑木耳、猴头等食用菌栽培和山野果、山野菜采集及绿色畜禽业;交通沿线区,重点发展马铃薯、优质麦豆、矿泉水、食用菌、山野菜、野生浆果生产加工基地和特色果菜生产基地;岭南农业综合开发区,重点建设薯、豆、麦、杂粮、绿色畜禽等绿色食品原料和种子繁育生产基地。二是坚持特色化开发。充分发挥优势,大力开发具有大兴安岭特色的绿色(有机)食品产品,已初步形成了黑木耳、野生浆果、松果粉、鹿业、保健品、野生浆果饮料饮品、有机饲料等生产基地。一些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比如,黑木耳,全区20万袋以上的规模养植小区发展到120个, 1.2亿袋,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0.42万吨,销售收入1.6亿元。三是坚持机制化经营。强化契约联结,通过契约经营形式,不断调整利益联结关系,实现多赢,生产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订单达到了95%以上;突出服务联结,大多数企业通过“包技术”、“包贷款”、“包部分生产资料”等服务手段,强化与基地的利益联结。在此基础上,富林科技开发公司、绿源峰业有限公司、兴安有机食品公司等企业开始积极探索资产联结、资本联结等方式,努力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新跨跃。

3、坚持用高标准和先进机制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加工“航母”。一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通过引资、改制和政策吸引等各项措施,促进了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目前,全区绿色(有机)食品加工民营企业已发展到48家,其中,外商独资企业5家、内外资联营企业7家、本地民间投资企业36家,这些企业起点高、机制活,已成为拉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大力整合产品品牌。围绕北奇神等强势品牌,积极整合同类产业产品,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共有22家企业、160种产品使用北奇神著名商标,北奇神集团总资产已达到4.2亿元,年产值近5亿元,成为在省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的“绿色航母”,品牌资产、商标资产不断得到利用和发挥。三是大力开发新产品。紧紧围绕国内、国际市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新产品开发,推进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单一产品向系列化产品转变。目前,在已开发的12大系列358个品种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占30%以上。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公司和兴安有机食品公司与哈尔滨、大连的科研单位、大学建立长期协作关系,每年至少开发1—2个新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已占到总产品的50%以上。

4、坚持以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为目标建立现代营销网络。一是立足本地,积极培育区内市场。充分发挥各区县原产地优势,在全区建立了13个木耳、浆果、山野菜等绿色(有机)食品集散地,年销售近2万吨、近3亿元。去年,行署投资100多万元,在加格达奇区的繁华地段兴建了绿色食品展销中心,承担全区绿色(有机)食品的展示、宣传和销售功能。目前。绿色食品展销中心已接待大规模中外领导、客商团组75个,人数达到3200人次,现场直接销售达230万元,同时,通过现场接洽,带动企业签订合同30项,金额达1200万元。二是眼睛向外,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近年来,地委、行署以及地区绿办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组织全区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展会平台推介企业,宣传产品。先后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展销活动28次,合同履约额达到2.4亿元。今年哈洽会,他们组成了71人参加的展销团,参展

产品达10大系列238种产品,签订合同协议32项,签约金额近2亿元。三是依靠企业,建立现代化的销售网络。几年来,他们注意集中发挥大兴安岭珍贵、稀奇绿色(有机)食品的优势,通过进入超市经营,建立窗口市场等形式,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公司以大中城市超市为核心,通过委托、代理、合作等方式在全国各地建立3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销售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2005年,全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省外销售额2.2亿元,比1999年增长9倍。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已销售到28个省、市、区(包括台湾省),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5、坚持用得力的政策措施支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注意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出台新政策,全力保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去年,地委、行署专门下发了《大兴安岭地区关于发展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奖励办法》。规定: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经绿色食品办公室认定后,单个产品地区补贴认证费50%;系列产品中每个产品补贴1万元;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获得国家QS认证的,地区给予一次性补贴5万元。对具有带动作用的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种植规模在5000亩以上),就地加工和形成规模的企业,经绿办认证后,每亩地区补贴10元。对建立年加工黑木耳100吨以上的企业,经绿办认证后,购买加工设备用款的20%,由受益地政府给予投资;对专项投资建立黑木耳销售集散地的企业,年销售量1000吨、税金100万元以上的,地区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的20%给予投资。对加工野生浆果2000吨、缴纳税金50万元以上的企业,对形成加工能力的基础设施投资,经绿办认证后,地区一次性投资20%。

三、几点思考

大兴安岭地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显著成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启示之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重要保证。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委和行署始终把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作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来抓,作为治危兴林、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来抓,切实纳入领导的日程,做到了真抓真管真干。

启示之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重要前提。几年来,大兴安岭地委、行署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确立了打造有机食品产业强区的奋斗目标,从而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最佳切入点,促进了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的最大化,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

启示之三,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是重要手段。他们注意抓主要矛盾,攻重点,破难点,紧紧围绕增加总量,提高层次;打造航母,叫响品牌;开拓市场、强化监管;提高效益、确保质量这四大产业发展关键点,不断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集中力量,搞好突破,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协调发展。 启示之四,充分调动好两个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把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增加农民收入上,增加企业效益上,促进社会发展上,积极运用政策等作用调动企业和农民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引导企业和农民通过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加快致富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林区。【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启示之五,建立一支得力的队伍是坚实基础。区和县(区)有专门的办事机构,乡镇一级有人专门的抓,确保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在全区每个层面,每个角落都有人管,有人干。

同时,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凡是确定下来的事情,都坚持逐件、逐项地落实、落靠,以实效、实绩作为检验工作的最终标准。

第四篇:《湖北省绿色绿色食品调研报告》

湖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

一是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生产面积已达438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238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2000万亩。全省已建立42个地(市)、县(含8个农垦分局)286个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到238个。全省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已达到200多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就达到81个(国家级35个、省级46个)。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试验示范的带动作用,全省已累计推行标准化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0%以上,其中,四大作物(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蔬菜等农业标准覆盖率已达到75%以上;农垦系统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已达到100%。绿色畜禽饲养量1286万头(只)。绿色产业生产总量1581万吨,产值498万元。

二是绿色农产品认证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我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已达787个,生产总量1110万吨;无公害农产品238个,生产总量802万吨。同时,认证领域已扩大到粮油、饮料、乳制品、豆制品、糖酒、畜禽、蔬菜、经济作物、山野菜、食用菌、林特产品、生产资料等领域。

三是绿色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我省制定实施绿色食品技术标准49项,绿色食品开发从投入品标准、生产技术操作标准到产品加工

标准,坚持全程标准化,有效地提高了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水平。

四是绿色食品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305户,其中国家级和省级75户,全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73亿元,占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24.4%,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产供销相连接的绿色玉米、大豆、大米、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等8大产业体系。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不平衡和诸多不足之处。

一是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够。大部分的绿色食品的种养殖生产以家庭、个人为单元,规模、资金、产量上不去,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龙头企业自身不够强大,引导和带动作用不突出;

二是品牌意识偏差、狭隘。产品生产者都想出自己的名、创自己的牌子,造成一个地域同个品种多个牌子,缺乏影响力和规模效益;

三是产品生产者过分依赖天然优势,科学种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只顾眼前利益,单一追求产量,盲目滥用投入品,缺乏绿色、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

四是多数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低,生产标准不统一,操作技术不规范。原字号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统装粗货多、精包装细货少;

五是缺乏系统的、分层次的检验、检测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以下基本上没有,适时的现场鉴别性检验、检测根本没有,批量检验、检测的覆盖率极低。全方位的安全和质量

监测更是无从谈起。没有科学数据支持;

六是绿色食品市场混乱。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监管的力度和规范性,有待于加强和提高。鱼龙混杂、冒名顶替、优质不优价,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省内对外埠产品的准入滞后,缺少了公平竞争的前提。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意见

根据我局“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的职能,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奋斗目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和专项整治,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做大作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探索食品安全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具体措施

(一)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的整治

1、加强产地生态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工作。

2、狠抓绿色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

(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标准、

行业标准和参照国际农产品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全省主要农作物和畜禽等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措施。同时制定出台安全农产品的农业种植、畜禽饲养等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建立统一的农业生产管理档案,以利于农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的实施。加强对农业投入品、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绿色食品加工原料采购的监管,以保证企业按标准和要求组织生产、依法规范企业使用安全食品质量认证标志;

(2)严格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公布的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特别是严把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关,在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生产记录档案化管理,并严格监管措施,从而使农业生产者从传统的无约束、随机生产转向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生产,以保证生产中全程质量控制;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的规定,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联合检查监督,把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质量认证标志的监督管理和生产基地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依法维护全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

(4)强化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力度。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登记、生产许可使用管理工作。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支持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建设,配备现代化的检验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起内容与承担任务相适应,建设布局与无公害食品区域布局相结合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

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以省级检测为主,区域性检测为辅,以重点市县为基础,各级检测系统的配置水平达到国家农产品检测指标的基本要求;

(5)深入开展农药、兽药、畜产品、水产品专项整治工作;

(6)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兽药的行为。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继续实施对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等污染和水产品氯霉素污染的监测工作。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以蔬菜等农产品为重点,探索“ic卡管理”、“联户联保”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

(二)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整治

1、突出抓好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

严厉查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酒、饮料、儿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认真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运用政府监管、市场引导、企业自律三管齐下的办法,遏制无证生产行为;取缔无证生产的小作坊,对有制假劣迹和质量不稳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和整治,从严审查企业生产条件,督促企业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监管

全面开展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建档工作,逐一建立企业动态监管档

第五篇:《关于推动慈利县绿色食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动我县绿色食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

调研报告

发展绿色食品,是促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对打造慈利东线旅游精品,实施“旅游带动、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我们组织调查组深入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就我县绿色食品新型工业化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所到之处,既有收获成绩的喜悦,也有对存在问题的担忧,还有对怎样发展的思考,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现就推动我县绿色食品新型工业化进程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意见》和2010年元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食品产业的意见”,确立了“旅游带动、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在全县28个重点乡镇大力发展辣椒、油菜、茶叶、红薯、葛根、山泉水、畜禽、大米、杜仲、水产等绿色食品,取得了初步成效。至2009年

底,全县共发展辣椒、油菜、茶叶、红薯、葛根、杜仲等基地59万亩,全县初具规模的绿色食品企业发展到4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家,全年实现增加值6.48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6%,联结生产基地60万亩,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初具规模

全县初步建成了辣椒、油菜、茶叶、红薯、葛根、山泉水、杜仲等绿色食品的原料基地,全县有洞溪七姊妹辣椒基地6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10万亩、高山云雾王茶叶基地4万亩、优质高产红薯种植基地20万亩、葛根基地1万亩、杜仲种植基地18万亩;另有江垭米鱼、零溪蜂蜜、高峰蘑菇、溪口月饼、杨柳铺麦酱、零阳米粉等特色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已成为我县绿色食品产业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绿色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在推进绿色食品新型工业化进程过程中,通过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各生产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条件,完善生产工艺,初步形成了辣椒加工、油脂加工、茶叶、葛根粉、红薯粉丝、米粉、山泉水、月饼等八大加工系列,加工水平不断提高。洞溪七姊妹辣椒有限公司生产的“七姊妹”辣椒成为湖南最畅销产品,其生产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张家界金秋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有三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及包装设计获得国家专利保护。岩泊渡食品厂研发的杜仲粉丝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张家界华通粮油开发有

限公司生产的纯压榨菜籽油2009年被定为中央储备油生产基地。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重质碳酸钙,在张家界恒亮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获准投产。这些企业大部分都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以各种形式开展技术合作,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4、绿色食品的品牌开始唱响

近年来,通过积极开展企业技术服务,实施“质量兴县”战略,推行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慈利县的绿色食品品牌已开始唱响。到2009年底,全县有1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商标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张家界金秋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葛粉系列产品获得了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岩泊渡食品厂生产的“岩泊渡”牌红薯粉丝,在湖南省农博会上获得“优质产品奖”。

二、存在的问题

1、生产企业规模小,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县有200多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他们分散生产,分散经营,很难发挥规模优势,也不能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他们虽有发展,但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不长。远远达不到形成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有的行业有龙头企业,但基地建设滞后,产品加工的原料不能保证,如葛根粉行业,基地建设面积大量减少,原材料难以满足企业加工需要。有的行业基地发展起来了,但缺乏加工的龙头企业,如

我县的杜仲以前有25万余亩,号称“杜仲之乡”,但由于没有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种植效益不理想,杜仲削毁严重,面积锐减,到目前为止,全县杜仲面积仅存18万亩左右。

2、生产水平低,质量无保证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缺乏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耕作技术,统一收获加工。企业、基地、农户各自为营,不能从源头上真正保证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在基地建设中大多数农户凭经验和作物长势施肥,很少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由于技术和标准不统一,导致农作物品质也不一样。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企业规模较小,环境、设备、工艺、技术检测及人员都不符合市场准入的要求,从而导致质量难以控制,品质无法保证。

3、品牌意识淡薄,推介力度不大

一是品牌意识淡薄。我县大多数的农户和涉农企业缺乏品牌意识,看不到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性。二是产品的包装较差。包装设计简单,档次低,没有体现绿色理念,不利于打造和扩展产品的品牌。三是产品推介力度不大。许多食品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品牌经营较差,更没有突出张家界市旅游产品这块“金”字招牌的绿色特征,产品知名度不高,美誉度较低,很难走出慈利面向全国。

4、市场准入制度执行不到位,小作坊大量存在

据调查,全县十几个绿色食品行业,200多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获得市场准入资格的不到40家,其中茶叶、粉丝、油

脂、糕点等大部分企业都是以小作坊形式存在,他们不仅不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而且经常采取低质低价、劣质高价抢占市场,破坏获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致使绿色食品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绿色食品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5、政府支持机制不健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第一,转换支持机制不健全。从普通农产品向绿色食品转换过程中,农户的生产经营成本会显著增加,但目前转换的农户得不到相应补贴或补贴太少,导致农户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

第二,取证支持机制不健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既包含了生产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生产条件信息,又涵盖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向消费者传达着“安全、优质、营养”的质量承诺。目前,有些市县已对开展生产许可和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给予了取证支持,而我县几乎没有给予取证企业的资金支持,导致有的企业因资金困难而放弃取证,致使无证生产的小作坊大量存在,绿色食品难以健康发展。

第三,市场秩序比较混乱。食品质量良莠不齐,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常有发生。大量无证产品、劣质产品充斥市场,导致优质(绿色)食品产销脱节,优质不优价。如我县岩泊渡生产红薯粉丝的企业和个体农户近百余家,少数农户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鱼目混珠,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品牌形象。

三、推进绿色食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路和建议

第六篇:《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产品质量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发展绿色食品应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以开发无污染食品为突破口,对其产前环节的环境监测和原料检测、产中环节具体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的落实以及产后环节的产品质量、包装、运输、储存、销售等全程进行控制,以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从而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增进人们的健康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就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认识、思路和对策作一些探讨。

1. 湖北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

绿色食品产业主要由绿色食品的生产资料,绿色食品的产品和绿色营销服务业三部分组成,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1.1 区位优势

我省位于南北和东西的过渡地带,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高铁和京珠高速等都穿省而过,以武汉为中心的水路、陆路和航空等交通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为我省构建绿色通道和绿色食品走出省门、国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1.2 生态物种资源优势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我省独特的地理地貌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地丰富的小气候资源,为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有利条件。我省总面积XX区占到56%,著名的山区有幕埠山区、大别山区、秦巴山区和武陵山区等等,这些地方工业项目少,生态环境优良,生物物种资源丰富,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理想场所。我省平原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20%,著名的平原如江汉平原等是传统的粮食主产区,拥有良好的农业耕作传统和基础。另外,我省是千湖之省,水面大,境内包括长江在内的大小河流共1190条,江、河、湖、渠、库的水域面积88.87万hm2,其中可供养殖的水域面积58万hm2,有著名的洪湖、梁子湖、刁汊湖等湖泊,大部分湖泊没有受到污染。特别洪湖,它是我国大型湖泊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这是我省突出的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资源。此外,还有一批特有的农作物生态小区,如京山桥米生态区,孝感的太子米生态小区,蕲春珍米生态小区,安陆郧米生态小区,远安鸣凤米生态小区,三峡脐橙生态小区,邓村茶叶生态小区等等,这些生态资源为我省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同时,我省具有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粮食作物有十大名米,茶叶有十大名茶,油料作物有双低油菜、芝麻和花生等地方名特优品种;果品有柑桔、砂梨、桃、猕猴桃及板栗等名特优品种;蔬菜有以武汉红菜苔为主体的地方名特优品种;畜禽有清平猪、马头羊、双莲鸡等优良地方品种;水产品有武昌鱼、清江鱼等及洪湖、梁子湖和刁汊湖的莲藕、莲子、芡实等名特优水产品。

1.3 技术资源优质

我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一是技术人才资源丰富,我省从事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长江大学、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并有大量的省市州县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技术人员。二是为生产绿色食品的科研成果累累。武汉大学的赤眼蜂,湖北大学的昆虫天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武汉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昆虫病毒,省农科院、省农业厅和华中农业大学的bt、井岗毒素、农抗 120、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复合肥等。还出版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绿色农业等相关方面的著作6部。这些为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与物资基础条件。

2.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取得的成绩

2.1 我省绿色食品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我省绿色食品申报企业数、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数以及绿色食品产量在全国都列在前5位。二是申办绿色食品标志给企业带来了效益,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据市场调查,绿色食品的销售价格比普通产品高10%~30%,部分产品高l倍以上。在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空前地高涨,由最初的各级“绿办”督促企业申报变为目前企业积极主动申报。三是绿色食品品牌国际知名度在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稳步增长。2015年,我省新增绿色食品品牌206个。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1324个,总产量达到726万吨,总产值达249.3亿元,绿色食品出口达4792.2万美元,出口额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10%以上。2015年,湖北省共组织174家企业493个产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截止2015年11月底全省新增绿色食品品牌473个,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1282个,总产量达到703万吨,总产值达251.0亿元,出口约4640万美元,绿色食品技术推广面积达到950万亩。

2.2 我省绿色食品安全水平稳定提高

2015年根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质量安全年”的要求,结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派员来我省督导检查,按照部中心“三品质量安全督查”专项检查的总体部署,我们组织全省工作机构对当地超市开展“三品”标志市场的专项检查,随机抽查了绿色食品标志及包装情况,产品涉及食用油、大米、蛋制品、酒、饮料、奶制品等,抽检产品194个,省办结合绿色食品年度抽检,对全省06、07年绿色食品85%以上生产企业进行了跟踪产品抽检。 一是对武汉的商超的绿色食品进行市场监督,涉及省内外23家企业30个产品,主要对用标产品包装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超期用标及是否一标多用进行监察,其中有外省的1个产品超期用标,其它产品均用标规范。二是对我省的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进行抽检,分别有:1、农业部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杭州)对我省26个大米进行抽样检测。2、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杭州)抽检茶叶15个。3、农业部肉及肉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南昌)抽检水产品2个。4、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武汉)抽检产品135个。【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5、农业部指定的相关检测中心在其本省商超抽检的产品16个。以上产品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率达99.5%。在全省各市州进行的绿色食品年度检查中,95%以上的产品和企业能积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技术规范。从质量监察检测结果表明,我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是稳定可靠的。

2.3 我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稳步推进,省级绿色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启动

一是09年在过去已取得的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基础上,将对08年申请创建4个绿色食品原料示范基地(黄陂芦笋基地、江夏水稻基地、鹤峰茶叶基地、枝江油菜基地)进行验收。另还有一批汉川莲藕,咸丰茶叶,利川的高山蔬菜、茶叶、水稻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示XX县也正积极创建,通过原料基地的创建,为做强做大绿色食品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省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已启动,拟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帮助各地市建设100个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09年已组织建设10个省级绿色食品示范区,分别是XX县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XX县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云梦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秭归水果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武穴油菜绿色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英山茶叶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江夏有机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洪湖绿色食品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区、黄陂无公害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潜江肉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通过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推进品牌农业的发展。

2.4 我省绿色食品市场进一步拓展,绿色营销取得佳绩

按照部中心统一部署和厅领导要求,采取企业自愿,推精品,走出去的原则,我省于2015年10月21日组团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烟台举办的中国绿色食品2015烟台博览会,共组织7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7个绿色原料生产基地组成参展团,产品主要以代表我省特色的麻糖、米酒、乌龙茶、大闸蟹、山茶籽油,大米等近百种产品参展,展会上,洪湖闽洪水产品公司大闸蟹、孝感正团米酒因公司的麻糖和米酒、恩施馨源茶业的铁观音等产品受到客商和XX市民青睐,分别与烟台开展区瑞鑫贸易有限公司、山东奥德隆集团公司等多家国内外采购商达成意向性协议,经组委会和全体展团代表评选,我省的咸丰馨源乌龙茶,武穴富康油脂的一级压榨菜籽油获本届绿博会畅销产品金奖,团风兴隆公司东坡香米、咸宁黄袍山的山茶籽油获畅销产品奖,XX市、XX区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最佳展示奖,XX县、XX市、XX县、XX区、XX县获优秀展示奖,省绿办获本届绿博会优秀组织奖。通过绿色食品宣展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省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2.5 我省实施国家“绿色农业”项目进展顺利

省绿色食品办牵头,联合中南财大、省农科院、华中农大承担实施了财政部“绿色农业”项目(2060302—2015社会公益研究项目:“绿色农业发展理论研究”和“江汉平原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同时组织实施了省财政绿色农业项目。均已完成预期目标:在江汉平原的松滋、洪湖、潜江、江夏等10县市推广绿色农业模式技术200万亩以上,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有关绿色农业论文30余篇,其中6篇获国管中心和项目组优秀奖;出版绿色农业专著6部,绿色农业发展研究报告1部;拍摄《绿色农业在湖北》专题宣传片一部,组织鉴定科研成果3项,2项完成成果登记,1项成果申报奖励。

3.湖北省发展绿色食品存在的问题

3.1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消费缺乏认识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世界各国消费者越来越青睐无污染、无公害和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而对普通食品的信任度在逐渐下降,绿色食品消费已经成为世界消费潮流。而目前从我国来看,绝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只停留在“听说过”的层次上,对绿色食品的内涵缺乏足够的了解,不知道绿色食品的比较优势在哪里,不了解绿色食品对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作用,因而缺乏购买欲望。2015年4月,搜狐绿色频道与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开展了“绿色消费意识有奖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绿色消费概念理解得还不够清楚,大多数人认为“绿色消费”概念应该包含“无污染”消费,而对“经济消费”、“可持续消费”、“安全消费”的理解和认识明显不足。

3.2 部分绿色食品未用标识,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大部分绿色食品都包装精美,规范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但有少数品种由于包装成本高而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其中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如蔬菜和水产品,而蔬菜和水产品,尤其蔬菜是湖北省绿色食品数量和产量第一大户。没有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进入超市后,就不能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不能顺利实现优质优价,必然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农民种植绿色食品的积极性。

3.3 水产品的绿色食品产量不如人意

湖北省是千湖之省,水面大。有著名的洪湖、梁子湖、刁汊湖等,江汉平原更是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密集交错,且水质较好。水产品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少且产量低

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是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并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此作为农产品销售和食品加工的原料来源,尤其作为加工食品的原料来源,是绿色食品重要的质量保证。虽然湖北省绿色食品数量、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少、产量低。截止到2015年底,湖北省有绿色食品基地6个,产量62万t;而黑龙江现有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94个,产量l363万t。相比之下,显示出较大差距。

3.5 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管机制

长期以来,食品分别由农业、工商、环保、质检、食品和药品等部门各自分管,在管理上较为混乱。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违法违规经营,如有的企业在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后,由于放松了管理或追逐利润,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使产品不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往往没有及时地被逐出市场,仍带着绿色食品的标志在市场上出售;有的生产企业使用过期的商标;还有一些企业用不合格的食品来假冒绿色食品。这些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声誉,损害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3.6 绿色食品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

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等原因,造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的严重污染,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严重地影响了绿色食品的生产。【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文章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出自强化宜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调研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食品宣传活动,如可在电视台和主要新闻媒体上设“绿色食品宣传周”等,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使绿色食品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上趋于一致。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4.2 积极探索并打通绿色食品营销渠道

与其它农副产品相比,绿色食品具有无污染、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应构建专门的营销网络,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大中城市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进行连锁经营,设立配送中心进行联购分销,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大中城市居民。如何将全省的绿色食品流通到全国大中城市的超市、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近几年在周边省份城市进行绿色食品监督抽查中发现,湖北省的禽蛋及其制品、孝感麻糖、米酒进入外省超市较多,而其他产品在外省市场上则很少见到,蔬菜水果则是少之又少。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尤其是绿色食品中蔬菜、水产品、禽肉等数量多、产量高,本省是远远消费不完的,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建立健全禽肉、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的行业和商业协会等组织,大力扶持产业引路人、致富带头人、流通经纪人等,使他们多方参与绿色食品营销活动;采取网上咨询、网上销售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绿色食品的促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绿色食品生产和营销服务;要让那些市场开拓能力强、品牌已经树立、有一定的财力基础、并已赢得消费者信赖的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和专卖店,加强专卖店在绿色食品营销中的重要骨干作用。

4.3 规范市场,实现绿色食品竞争有序化

要结合整顿市场秩序,开展绿色食品的打假。越是大发展时期,越是要做好打假的工作。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管理与监督。要防止重申报认证,轻管理监督的倾向。要用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体系。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市场的监管。县以上农业主管部门要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推荐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和市场好的名牌产品和精品。切实保护绿色食品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认真落实全程质量监控措施,重点加强对使用绿色食品原料和生产资料企业的监督管理,对质量风险高的产品,要增加年度抽检次数,对敏感项目进行重点专项检测。省市(州)绿办每年不少于2次对辖区内的商超进行市场监管,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格查处假冒伪劣产品,以确保公众消费质量安全。同时,还要按照农业部要求,不定期开展绿色食品市场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

4.4 加速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主要是指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和与绿色食品销售企业相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农产品原料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中的源头,它能为食品加工企业提供绿色的原材料,是提供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是“从土地到餐桌”全程管理的起点,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

全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基地,二是加工基地。这两个基地的确定,应在开展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设计出全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总体发展规划。而这个规划必须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市场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全省的绿色食品原材料基地建设应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依据省委、省政府的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首先搞好全省农业“四优”工程的农产品(即优质米、优质油、优质果、优质猪)和以粮、油、畜牧、水产、林业、蔬菜、特产主导产业的十大名米,十大名果,十大名茶,十大名优林、特、牧、水产品的十大商品基地建设,并将其开发成绿色食品,使其成为“中国绿色食品基地”。并做到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提档升级,分期实施,稳步扩大发展规模,向与食物生产相关的领域推进,实施区域化的布局和管理。工业基地则可考虑以武汉东西湖食品加工城,台商食品业投资区为轴心,辐射东西南北中,形成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网络,扩大粮食转化增值,坚持走精深加工出口之路。并以此辐射带动畜牧业产品、农副产品等相关产品的深加工。

4.5 加强产地区划、做强龙头企业

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这就要求我们做好绿色食品农业资源调查,确定绿色食品的适宜发展区域和不适宜发展区域及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区位优势,确定重点发展品种,或者在已有的绿色食品产品基础上,形成绿色食品产业带,做强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从技术力量、项目和资金上对他们倾斜,改变过去资金鼓励上“撒胡椒面”的方法。只有这些龙头企业做大了,才能创出更多的绿色食品名牌产品,才能带动整个区域内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龙头企业是发展绿色食品的主力军,他们的管理到位,质量有保障,有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络,能够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4.6 创新技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化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色食品,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要在挖掘新经济增长点中培植主导产业,特别要注意抢占科技制高点,发挥后发优势,依靠自身力量或借助外力,培育一批绿色食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从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来培植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同时注重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建设和操作技术规程的制订。标准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它是品质的保证。例如,农产品中食品的品质包括基本特性要求和功能特性要求。基本特性主要指:营养特性(化学成分、可食性)和安全卫生特性(微生物指标、污染程度等)。【关于发展省绿色食品的调研报告】各类报告充实基层“绿办”管理人员队伍

随着对绿色食品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尤其是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监管的重心前移,如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和年检等,基层“绿办”的任务和责任在逐渐加重。而实际情况是,各市(州)县级“绿办”人员严重不足,尤其是县(市)一级“绿办”组织。2015年,湖北省有85个县(市)级“绿办”,而其中专职机构只有4个,专职人员15人;兼职机构有81个,兼职人员达140人。兼职机构同时承担有环保、食品安全、农产品检验等职能。样样工作都重要,能把本县(市)内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做完就很困难,没有充裕时间和精力抓监管等工作。因此,充实基层“绿办”人员队伍已成当务之急。尤其是绿色食品生产大县(市),当辖区内绿色食品数量、产量达到一定量以后,必须成立专职机构,使他们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抓好绿色食品的发展和监管工作。

4.9 政府要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排忧解难

绿色食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太多的困难和问题,如既要解决自身的厂房扩建、修建,加工储运设施更新、技术工艺改造等问题,同时还要应对生产基地建设与改造、原料与劳动力矛盾等难题。这些受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影响很大,发展基础脆弱,都是制约绿色食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都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帮助与扶持。政府部门应为当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寻找技术合作伙伴,帮助解决如资金、土地等困难,帮助协调企业与劳动力、扩大原料生产基地等矛盾。造就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铺就一条平坦的通途,绿色食品企业才能快速、稳步发展。

"

第七篇:《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代表了未来农业和食品业、食品消费的发展方向。本文试图通过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就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认识、思路和工作重点作一些探讨。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绿色食品开发开始于1990年。但在前10多年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进展比较迟缓,全省具有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一直在不到20只的水平上徘徊,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直到2015年,在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浙江”和省农业厅“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战略决策推动下,我们从营造发展氛围、加强体系建设、规范认证管理、提供优质服务、重视产销对接、加快市场开发等多方面入手,加大了绿色食品的开发力度,使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到今年6月底,全省已有68家生产企业累计开发蔬菜、茶叶、水果、粮油、水产品、加工食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100只。去年我省绿色食品开发的增长幅度名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预计到今年底全省可望有150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事实证明,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三是较为发达的食品加工业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四是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既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我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一是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幌喑啤=刂?SPAN lang=EN-US>2015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计1756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046个,产品实物总量达2500万吨,年销售额597亿元,出口额8.4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水域面积达到6670万亩。而我省绿色食品的品种、规模、生产总量无论是在全国绿色食品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在我省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低。 二是缺乏带动农民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大型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产业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已取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大多是规模比较小、实力不太强、技术含量比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在全国151家国家一级重点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有51家,超过1/3,而我省1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仅有2家申报绿色食品。这也是我省绿色食品发展近几年来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 三是绿色食品的市场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显现。绿色食品的市场价值还没有充分实现,没有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是部分地方对绿色食品工作重视程度和推动的力度与绿色食品在新阶段加快发展的需要还不适应,绿色食品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绿色食品是一项促进农业提高素质和效益、增进人民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积极给予支持和推动。从未来发展看,绿色食品发展将更多地依靠市场需求的拉动,而现阶段,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发挥政府职能予以推动是至关重要和十分必要的。在现阶段,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非常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帮助拉动一下。 这些问题,既是绿色食品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只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以解决,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是实施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的要求 最近,省农业厅厅长程渭山在谈到如何准确定位,理清思路,明确现代农业的路子时,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和‘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两大战略决策,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速浙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与环境、自然相协调,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认真贯彻落实这两大决策,进一步明确浙江农业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绿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当前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个观点,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生态经济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手段。生态省建设的内涵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绝不仅仅局限于保护生态环境,它既是一个环境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概念,还是社会概念、文化概念。这两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丰富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增加农产品数量,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安全水平,提供舒适、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而发展绿色食品正是符合了这样一种潮流。再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省出口的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而同期国外的“绿色壁垒”越筑越高。2015年日本对进口蔬菜的检测从6项猛增到60多项,欧盟对进口茶叶的检测从6项增加到134项,标准大幅提高。因此,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要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使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既是“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的要求,也有利于我们从容融入国际潮流,全面适应WTO规则,进而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地区面积为全

国陆地面积的2.2%,人口为10.4%,所创造的GDP却占全国的22.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和动力强劲的“发动机”。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我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是必然的选择。谁能主动接轨上海,谁就有可能先一步获得机遇并快速发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一战略举措,在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想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参与“长三角”的合作交流:一是借脑生财,即上海所拥有的科技资源包括人才优势等,能够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借船出海,即通过上海设立代理机构,为我省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出口搭建平台;三是借梯登高,即我省绿色食品企业能借上海这一平台提高其产品知名度,比如上海开世博会,发展会展业,就能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发挥其品牌优势;四是借台亮相,即上海的媒体、上海的文化产业和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通过合作使我省的绿色食品借台亮相。 三、准确定位,与日俱进,创新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思路 在新形势下,我省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从国内市场和资源自我平衡为主,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农业管理工作发生了从抓产量增长为主到注重质量安全的战略性转变。为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定位进行再认识。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领导用三句话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定位进行了归纳: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何把握机遇,创新思路,是当前绿色食品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我们至少要树立三大观念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开创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科学规划,实现绿色食品基地规模化。【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文章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出自三是改善条件,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环境生态化。从1998年起,我省着力推进“碧水、蓝天、绿色”三大环保工程。5年间,省财政共支付环保贴息资金1.3亿元,推动了1250个环保项目建设,带动建设项目总投资140亿元以上,三大环保工程的总投资则高达500多亿元。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省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5年来,我省GDP年均增长超过10%,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增反减。中科院201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浙江的环境指数排名西藏、海南之后,列全国第三,从而为在全国建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良性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依法治理工业污染,减少污染源,依靠科技增加有机肥和开发“绿色”农药,减少化学肥料,为开发绿色食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是积极开拓,实现绿色食品市场国际化。近几年来,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在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的同

时,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也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国际上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生产和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也在迅速扩大。特别是国际市场对绿色食品的潜在需求十分可观。即使在发达国家,绿色食品也只占有整个食品市场销售额的2%。目前,美国42%的超市经营绿色食品,年增长率在20%以上。日本大约有300万到500万消费者经常购买绿色食品。预计到2015年,欧盟的绿色食品市场销售额将增至580亿美元,美国将增至470亿美元,而这些绿色食品将大部分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因此,绿色食品不但能在国内市场保持较强的竞争力,而且还将成为带动农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据统计,这几年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40%的增长速度。加入WTO之后,绿色食品的优势更加显现,也为我国绿色食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在标准、技术、管理、贸易等方面进一步与国际相关行业接轨,中国绿色食品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使我省绿色食品真正融入国际大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五是规范市场,实现绿色食品竞争有序化。要结合整顿市场秩序,开展绿色食品的打假。越是大发展时期,越是要做好打假的工作。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管理与监督。要防止重申报认证,轻管理监督的倾向。要用工业产品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绿色食品质量管理的体系。切实加强对绿色食品市场的监管。县以上农业主管部门要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联合,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推荐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和市场好的名牌产品和精品。【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各类报告七是拓宽领域,实现绿色食品服务社会化。绿色食品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多门学科基础理论与高新技术的应用,而且涉及到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加工、监测、储运、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组织与管理,同时也需综合协调与之相关的教育、科研、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的服务。农业部门作为绿色食品的主管部门,需要更多地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沟通,以形成合力。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推进服务的社会化。在产业规划、生产指导、绿标申报、市场开发、质量监督、产品检测等方面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与农业生态县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县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浙江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把绿色食品工作融入农业的全局性工作之中,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中。在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科技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要立足现有基础,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省。

关于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思考(第3页)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116524/

推荐访问: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绿色食品调查报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