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9-27 10:57: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一)
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构件【论文】

摘要: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有源有流,有主流有支派,渊源则流长。文化的继承和积累与江河之源同理,割断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文化的变革不同于政权的转移,它具有传承的特点,中国古建筑脊饰文化也是这样。屋顶脊饰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发展到成熟,故而带上本时代的烙印,但不同风格的艺术表现却源自于同一条文脉,正可谓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形式与手法已在广袤的土地上延续千年。

关键词:古建筑 屋顶 屋脊 装饰构件

1屋脊的组成

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脊是屋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位,特别是在皇家建筑或大型寺庙的主殿上,屋脊上都有一些兽形的装饰瓦件,根据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称呼和定义。

1.1鸱吻

鸱吻是指正脊两端各有一兽形装饰,两者相向口吞正脊,又称正吻或吞脊兽。早期称鸱尾、蚩吻,祠吻等,这些名字的出现和更替表明鸱吻的发展有漫长的历程。

“鸱尾”的称呼早在东晋时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各个国家都在使用,直至后世,历代沿用,自唐开始广泛使用“鸱吻”二字,且宋

代民间称“鸱吻”也比较普遍,大概是但是鸱吻的形状多是张口吞脊的缘故吧,也正因此又有了另一个称呼“吞脊兽”,多用于清代。从元末到明、清时期鸱吻的形象逐渐从兽头演变为龙头,龙的形象更加清晰,直至完全变为龙躯,所以“龙吻”的称呼也应运而生了。清代北京民间多称“正吻”明代称宫门等的脚“兽吻”它和正吻有区别,兽吻是北京宫殿等垂脊前端的垂兽以及戗兽。

1.2垂兽及戗兽

在正脊的两端是四条垂脊,它们两两相构,构成人字形,垂脊上的装饰构件是垂兽。以垂兽为界分成兽前和兽后两部分,垂兽之后叫垂脊,垂兽之前叫角脊。

在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中歇山顶比较特殊,除了正脊和四条垂脊之外还有四条戗脊,在垂脊端部有垂兽,在戗脊端部有戗兽。

1.3正脊兽

城楼或一些府邸建筑的正吻常改做“正脊兽”。正脊兽也叫“望兽”,俗称“带兽”其形象与垂兽相同,放置时应将兽的嘴唇朝外。

1.4脊兽

在角脊上列着一排动物雕饰,成为脊兽。最前面的是个成为仙人,哈皮面的小兽多做蹲踞状,清代成走兽,宋代成蹲守。这些小兽使用的种类和数量与其所处的朝代和建筑等级有直接关系。

1.41套兽

套兽记套在仙人之下仔角梁的预留榫上的兽头形陶制装饰构件,即美化了檐角又可以保护仔角梁的顶端不受雨水侵蚀

1.42宝顶

中国古建屋顶中有种较为特别的形式:攒尖顶。其特点是没有正脊,无论几个坡面最后都交汇于一处,其上再覆以宝顶。宝顶除了可以用于攒尖建筑上,偶尔也可以用于正脊上。

屋脊上的这些兽形装饰是高贵尊严的象征,至于消灾化吉,辟邪除凶的说法是封建社会下的一种精神寄托,然而它却装饰了中国建筑的大屋顶,威严的吻兽,飞檐直下的垂兽和脊背上那整齐的一排小兽,三者浑然一体,在变化中得到和谐,在神奇中显出韵律,从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那美妙而又尊贵的冠冕。

2中国古建筑脊饰的功能特征

中国古建筑屋顶脊饰文化源远流长,脊饰的发展演变与封建礼制、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结构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古建筑脊饰本质特征就是不能割裂的传统,它自古以来就自然含蓄的踞于大屋顶上,以传统的线条与形象去修饰着这个庞大的几何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美学特征

单体建筑的边际线构成了建筑的轮廓剪影,也成了装饰分布的着力点,在这方面建筑的“下分”和“上分”也表现的很明显。如果说下分主要通过石栏杆形成丰美的剪影,那么上分则通过各式屋顶的外廓形象,通过屋脊、吻兽、宝顶、屋檐、墙檐、墙头等的美化来处理表现。由于屋顶处于建筑的冠载部分,体量和尺寸又很大,因此屋顶所构成的天际线剪影具有突出的作用,对于部分剪影的处理也特别用心。鸱吻、垂兽、戗兽、仙人走兽的形象,都从美化屋顶的角度经过悉心的推敲,处理的恰到好处。

官式做法的仙人走兽,一仙人打头,以此排列着龙、狮子、天马、海马、押鱼、斗牛等走兽,这些走兽的形态原本差别极大,而在队列中,却都统一的采取蹲坐的姿势,形成大同小异的造型,只有仙人骑鸡的姿势与走兽有区别,恰当地作为队列端头的收束。这样一组天际线剪影装饰,多样中有统一,同一种有变化,确实煞费苦心。

屋顶的美学特征,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故而必然带上本时代的烙印,汉代的古朴朴实,唐代的端庄雄浑,宋代的轻盈秀丽,明清的严谨富贵,中国建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在这小小的脊饰上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地域上脊饰的艺术风格和题材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南方的轻盈灵巧而北方的沉稳严谨。虽然南北风格迥异,但却一脉相承,可谓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在广袤的土地上延绵数千年之久而从未遭到废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建筑形体之美照应的应有一个良好的观赏视线,而在中国古建

中,匠师们早安排了一个宜于欣赏屋顶的环境——四合院。1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在传统建筑中很早就已定型,人们习惯了庭院的生活环境,而建筑立面既是房屋的外观,又是庭院的背景屋顶脊饰恰好供人们在院子中悠闲欣赏。所以脊饰着重于近观性质的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室内设计的装饰性质,大可将其作为雕塑作品来对待,或许这就是脊饰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而大体型像上没有根本变化的原因之一。

2.2寓意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寓意吉祥图案更为其添了瑰丽的一笔。中国人喜爱圆满,追求喜庆吉祥、富贵平安,这些在传统建筑的大门、墙壁、窗棂、瓦当等处的精美雕饰,都成了人们热爱生活、寄托美好生活愿望和祈求祝福的外在反映,屋顶脊饰也不例外。

建筑不单是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建筑作为蕴含了一系列文化信息的载体,展现出了独特的美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装饰是建筑华丽的外衣,彰显了建筑物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巧妙地表达了他们的内心祝福和心性品格。建筑屋顶脊饰真是由于象征意义上的驱邪避凶才得以存在并拥有着至高的地位。通常情况下人们不能单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它,每种形象似乎都有着它的寓意和象征,人们用“鸱尾”去象征降火避凶,用兽头渲染着威武和力量,连檐背上也整齐的排列一行瑞兽来祈求吉祥。诸如此类建筑艺术1

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二)
古建筑论文

中国古建筑与传统文化

作者姓名:崔清林 学号:10199581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称得上是三千年不变,从殷周进入文明时代开始,直到19世纪中叶,其建筑形式及其空间形态,没有太大的本质性的变化。这其实正是建筑的文化背景所致。中国古代文化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形成了建筑及其空间上的不变形,所谓改朝换代,结构不变。本文着重介绍古代建筑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对建筑形式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古建筑 建筑等级制度 风水 建筑布局 影响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连接中华民族的是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份遗产,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遗产。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古建筑,给我们后人细细品味,而我们也能从古建筑中看到古代文化。古代建筑文化中的那份厚重与天人合一,也让如今的建筑设计者们汗颜 。古建筑中强调的个体与整体,个体与环境的统一是现代大多建筑所不能体现。本文从古建筑的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来论述这些文化对古建筑的影响

1、 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与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各级城市、衙署、寺庙、第宅建筑和建筑群组的层次分明、完美谐调,城市布局的合理分区,次序井然,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建筑等级制度在其间起了很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建筑等级制度也束缚了建筑的发展,成为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发展和推广的障碍。凡建筑上发明新的形制、技术、材料等,一旦为帝王宫室所采用,即著为禁令,成为禁脔。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建筑等级制度的限制也是一个原因。

1.1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度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下面列举几个典型例子。

1 / 5【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

周代: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

唐代: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明代: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宫殿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琉璃瓦。对油饰彩画和屋顶瓦兽也有等级规定。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级差别,违者勒令改建。

1.2建筑等级制度下的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

例如紫禁城的布局就以一种无言却有形的方式体现了尊卑、上下、亲疏、贵贱、男女、长幼、嫡庶等一整套伦理秩序,从而赋予本无意识的建筑以浓厚的伦理意识。这种建筑布局造型,不仅是一般家庭建筑的特点,也是宫殿建筑布局造型的规范。

在紫禁城中,前三殿、后三宫等主要建筑都集中到居中的主轴线上,在主轴线上,又把宫城的主体——前三殿置于核心部位,这种层层“居中为尊”的“择中”布局,体现着礼制规范要求。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建筑,占地面积85000 m2,其中的太和殿庭院,东西宽200 m,南北深190 m,占地面积达38000 m2。太和殿建筑自身也用了最高的建筑等级,采用了三重须弥座台基,面阔11开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顶,殿内面积达2370 m2,从建筑形制到建筑规模,在古代建筑中首屈一指。乾清宫和坤宁宫也处于中轴线上,采用的也是重檐庑殿顶。按礼制,后寝比前朝要低一等级,所以这里的台基只有一层。位于中轴线上,从南到北的四个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也各不相同。午门是整个宫城的大门,

2 / 5

神武门是宫城的后门,屋顶采用的都是最高级样式的重檐庑殿顶,然而神武门的大殿只有五开间加周围廊,没有左右向前伸展的两翼,所以在形制上比九开间的午门低。太和门和乾清门在形制上更低。太和门采用的是重檐歇山式屋顶,比重檐庑殿顶低一级;而乾清门只能采用单檐歇山式屋顶。 此外各门、各殿的面阔大小、台基高低甚至于铜狮子的形态在礼制上都有严格的

规定。

2、 古代风水文化与古建筑

2.1风水术介绍:中国古代风水术积累了先民相地实践的丰富经验,承继了巫术占卜的迷信传统,揉合了阴阳、五行、四象、八卦的哲理学说,附会了龙脉、明堂、生气、穴位等形法术语,通过审察山川形势、地理脉络、时空经纬,以择定吉利的聚落和建筑的基址、布局,成为中国古代涉及人居环境的一个极为独特的、扑朔迷离的知识门类和神秘领域。它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已孕育萌芽,汉代已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逐步走向成熟,到明清已达到泛滥局面。它对中国建筑活动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上至都邑、宫庙、陵墓的选址、规划,下至山村、民宅、坟茔的相地、布局,都深受风水意识的制约。风水学中说的“阴阳五行说”实际上源于《易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这八卦再上下重叠组合,便推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的任一组卦,都由上下两卦组成,如泰卦就由上坤下乾两卦组成。对居住建筑而言,坐北朝南最理想。正房建在北端,卦位为“坎”,称“坎宅”。宅门修在东南“巽”方或正南“离”方皆大吉,如“巽门坎宅”则以东南方为宅门,排布吉凶星位,北向正房为“生气天狼木星”,上吉;西南向为“五鬼廉贞火星”,大凶,一般为厕所使用。许多传统民宅,如北京的四合院都采用这种类型。“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突出的哲学思想,认为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自然和人际是相通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正是风水学说的思想根基。风水学说的前提就是认为天、地、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时、地利、人和存在着密切的制约关系。同时风水学说认为所有人居环境,无论是建筑内环境还是建筑外环境都受到风水的影响,居住环境的“安”与“不安”都关系着直接影响到家族兴衰,因此风水术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人居环境的吉凶问题。以陵墓为例,在汉代,葬地堪舆之术就已被得到重视。古人把死者葬地的优劣和后代贫富贵贱相联系,葬地的选择关系着人间的凶吉,因此建造陵墓除了有侍奉、祭祀祖先的意义外,还有求得祖先荫庇的目的。在《阳宅十书》中说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

3 / 5

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具体来说就是背靠祖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二山相辅,前景开阔,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地段。这种“聚风藏气”的模式在风水术中被认为是理想环境,因此长时间以来建筑选址甚至村落选址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的。例如浙江兰溪市诸葛村的选址就是依据这个理念。

2.2风水学说下的古代建筑

风水术热衷地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和一”融洽境界,同时也很注意以人工弥补自然的缺憾,对环境进行改造,使环境由不利转为有利,能逢凶化吉。这种改造之法归纳起来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自然界的山、水、地势本身进行改造。如遇到缺水或水势不佳的地区,则用开沟引水,挖湖、塘蓄水,筑堤坝拦水等办法取得宝贵的水;遇到不利的山则用山上植树,挖补山形以达到逢凶化吉。如兴建紫禁城时,为了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环境,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在宫城的北面堆筑了一座景山,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并让它流经几座重要的建筑前面。其二是采用象征性的改造办法。如水口建桥、造亭以锁住水源;村头筑塔建阁以保住文运等等。如在风水理论中认为,村子进水口大,则财路通畅;而出水口太大,则留不住财,因此石桥村建了一座“丰稔堂”镇守下水口。

3、 建筑布局艺术与古建筑: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4 / 5

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宫就是最杰出的一个范例,人们从天安门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变换,给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宫的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

【结论】: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风水术、建筑布局艺术只是绵延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国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建筑上的运用,给了我们后代无尽的遗产。中国古建筑上所体现的建筑并非一般的建筑而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与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这让我们这些身处现代,从事建筑领域的人来说值得学习和传承。

【参考文献】:【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

[1]姜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N]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2 第一卷第四期.

[2]宋昆,易林.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70.

[3]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92.

[5]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历代规定

5 / 5

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三)
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启示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启示

摘要: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它们在建筑的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灼灼光华。而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从建筑文化思想到建筑实践都有极其深远的的影响。现代建筑继承传统建筑的结构优点,吸收西方建筑的可取之处,并且运用现代建筑技术予以表现。传统建筑赋予了现代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现代建筑在秉承传统建筑文化、建筑工艺的同时,又向其中融入时代气息,使其发展变化。即中国现代建筑对古代建筑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 消费者、开发商和设计师都在觉醒,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需要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建筑文化。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中式建筑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获得了成功。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贝幸铭的香山兴建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这些具有强烈观感特征的中式建筑,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是中国人渴求本源、逐渐自信的一种必然反映。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现代建筑 文化 继承与发展

【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

正文:

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是“ 天人合一”、“ 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的建筑特色正是其蕴含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体现。无论是苏州建筑园林的“ 风流” 、徽州建筑的“ 理趣”,还是北京四合院的“ 厚重”,都根植于当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古建筑屋顶论文】

现代建筑同样越来越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设计观念,是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婉约、素雅之美,但并不是单纯的复古,在设计中同样要考虑到现代和简洁的建筑元素。设计中,一方面要使建筑与环境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要合理的运用适宜的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示例: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在结构上最具有中国元素特点就是这方面的优秀实例。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429183/

推荐访问:古建筑屋顶论文范文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