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来源:创业资料 时间:2018-11-28 1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资料】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共8篇)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一):

印度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什么

  比中国好,年轻人口多,不是说这低端制造业要转到印度吗?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第二大国的中国和印度,由于在世界经济发展竞争中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和迅猛发展阶段,所以,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随着这两个亚洲人口大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中国、印度以及整个亚洲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无怪乎人们称21世纪为亚洲的世纪.中印两国作为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国情和相似的发展目标,两国既是友好邻邦,也是竞争对手.本文从人口学的视角,从人口要素和发展实力方面比较中印两国未来发展的竞争潜力,希望这种比较能对我们思考远期人口发展战略有意义.
  一、中印人口现状与变化趋势比较
  1.人口现状比较
  1)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
  20世纪中叶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了旧的殖民统治,建立了新的国家.20世纪40年代末期,同为世界人口大国的印度和中国都先后成立了新的政府,迎来了百废待举的建设新时期.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人口变动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上是在一个起点上(见表1).由于中印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可以看到,中国人口死亡率如果除去非正常时期,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远低于印度的同期水平.印度死亡率变化比较平稳,渐次下降,进入21世纪粗死亡率水平才接近中国.中国人口的出生率从20世纪60年代已经有所回落,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由于实施了全国范围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而同期虽然印度政府早在1947年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思想,也提倡家庭计划,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叶有过全民计划生育运动,但出生率变化甚微,人口出生率仍高达38‰,高出中国同期水平近10个千分点.20世纪80、90年代,中印两国的出生率水平差距更大,均有10个以上千分点的差距.进入21世纪,两国出生率水平的差距开始缩小.实际上,中国印度人口出生率的变化都有着政府干预的痕迹,不过,中国更多的是政府有所为的影响,而印度则更多的政府无作为的影响.
  对于两个人口大国来说,迁移因素影响较小,因此,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就直接影响着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可以看到,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虽然,中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轨迹有很大不同,但增长率的幅度却有很大的相似性.中国人口由于死亡率下降幅度快于出生率,所以,人口增长逐步加速,到20世纪70年代,平均人口增长率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印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虽然比较缓慢,但比较同步,所以,人口增长率也保持较高的水平上.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印人口平均增长率差距不超过2个千分点.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中印两国的人口增长率开始分道扬镳,进入20世纪80年代,印度人口增长率高出中国7个千分点,进入90年代,差距进一步扩大,印度人口年均增长率高出中国8个多千分点,进入新世纪,人口增长率的差距有所回落,但也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资料来源:UN,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2Revision ),New York,2003.
  2)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
  人口出生死亡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变化,1950年,中国人口总量为5.55亿,印度为3.58亿,中国比印度人口多近2亿人.由于人口基础较大,即便是中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低于印度,但在绝对增长量上高于印度.从1950年到1980年,中印两国人口总量之差都在增加,最高值达3亿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增加的惯性减弱,而印度人口仍旧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印度人口总量增加快于中国,中印人口总量差值开始缩小.
  人口数量随着出生宰、死亡率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各个年龄组人口的比例变化来看,中印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有较大的差别.从老年人口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来看,中国人口从1950年到1970年,该比例先增后降.从1970年起,老年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起,一直在上升,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后才逐步降低.显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与中国人口出生死亡的变化特点是直接密切相关的.印度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相对比较平稳.从1950年起,老年人口的比重一直较为平缓地上升,没有波动,与中国波动变化的特点形成对比.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到1980年,印度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超过了40%,这样的高比例直接与人口的高出生率有关.随着出生率缓慢下降,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逐步下降.不过,到2000年,印度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高出中国近10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例印度则低于中国近2个百分点.
  2.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
  1)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由于中印两国社会经济基础、文化传统、人口政策以及人口现状不同,未来中印两国的人口变动趋势也不尽相同.从联合国人口中方案的预测来看,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将继续保持较低的出生率和较低的死亡水平.不过,由于人口迅速老化,粗死亡率将会不断升高,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会出现负增长.如果是按低方案预测,中国人口的负增长将会提前至2020年左右.印度人口的出生死亡变化比较平缓稳定,生育水平继续稳步下降,到2040年以后,印中人口的出生率水平接近,但仍高于中国2个多千分点.2030年以后,印度人口粗死亡率也会像其他人口老化国家一样不断回升.不过,21世纪上半叶,印度不会出现人口负增长.
  未来人口出生、死亡的水平不同,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经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总人口还将继续增加一段时间.在联合国中方案条件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然后,人口开始下降出现负增长.如果按照联合国低方案,中国人口总量将可能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13.5亿并随后开始负增长.较之中方案,低方案人口下降幅度更大、速度更快.印度人口总量变化则是另一幅图景,由于印度的生育水平至少在2l世纪前30、40年仍旧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人口总量的增加不是惯性增长而是自然增长,2050年,印度人口总量将超过15亿.中印两国人口总量的不同变化趋势,将导致中印人口大国地位的变化.2040年左右,印度总人口将首次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1.4亿左右.如果按低方案计算,印度则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人口多4亿左右(见表2).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在未来50年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将急剧地老化,但各个时期的人口老化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按联合国中方案预测,在未来的50年间,中国的人口老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20年,是较缓慢老化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例从6.9%上升到11.5%,20年的时间仅上升4.6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2020-2040年,是快速老化期.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11.5%快速攀升到21.4%,20年的时间将上升近10个百分点,老年人口的比例第一次超过少年儿童人口的比重,将首次出现人口倒金字塔现象.第三阶段为2040-2050年,是高峰平台期.这一阶段将是中国人口老化的严重阶段,但人口老化速度放缓.如按联合国低方案的结果(见表3),中国人口老化速度将会更快,老年人口比重将会更高.在未来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大致也分三个阶段:2000年至2028年平缓加速增长阶段,老年人口将从不到1亿增加并超过2亿,平均每年增加400万;2028年至2038年是急速增加阶段,老年人将由2亿增加到并超过3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2038年至2050年是第三个阶段,基本平稳阶段,老年人由3亿增加到3.32亿人,平均每年增加260多万.中国老年人口这种变化特征除了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变化外,主要是同批人效应的结果,与现行和未来至少50年的生育率高低无关.如2028至2038年出现的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实际上是1963年至1973年出生高峰的人口进入老年期.
  在未来50年,印度人口也在不断老化,但印度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相对平缓.2020年左右,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超过7%,进入老年社会的行列,较之中国足足晚20年.2020年以后,印度人口老龄化会略微加速,2050年左右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才超过14%.到2050年,印度少年儿童人口的比例仍高于老年人口的比例,仍不会出现人口倒金字塔现象.可以看出,印度人口老化并不像中国那样表现为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而基本上是一个渐变的平缓过程,也没有历史上人口大波动的痕迹.在未来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上,印度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基本上是均匀加速的过程.21世纪头10年,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以每年约170万速度递增;2010年至2020年,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平均每年260万递增;2030年以后,印度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平均每年老年人口增加400万以上.根据联合国中方案的预测,在21世纪30年代后期,印度总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国家.但就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来说,中国依旧是世界第一.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印度多出0.37亿;2020年,两国老年人口之差为0.74亿;2050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多近1亿人.
  二、中印人口实力要素比较
  1.人口劳动力资源比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取决于多方面的要素,不仅与物资资源是否丰厚、自然环境是否优越、资本是否充足、科技是否进步有关,在很大的程度上,更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开发程度有关,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有关.
  从中印两国人口实力比较上讲,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两国的劳动力资源,即狭义的人力资本.就目前而言,中国是人口第一大国,也是劳动力资源第一大国.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见表4),200O年中国15-64岁劳动力年龄人口高达8.7亿人,并将继续增长.中国劳动力人口的高峰年大致在2020左右,届时劳动力人口将达到9.9亿左右.随后,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会持续下降.2050年,按中方案预测,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降至8.5亿,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如果按照低方案预测,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将从2020年的峰值9.8亿迅速降至到2050年的6.7亿.印度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变化与中国完全不同,劳动力资源将持续增长,将由2000年的6.2亿增加到2020年的8.8亿,2050年的10亿以上.印度劳动力年龄人口将在2030左右超过中国,成为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到2050年,印度劳动力年龄人口将比中国的中方案结果多1.7亿人,比低方案多3.3亿人.从劳动力年龄人口内部来看,中国15-24岁的年轻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在下降,从2000年的23%降至2050年的18%;如果是低方案,2050年将会降至14%.印度年轻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也会下降,但由于高于中国的生育率水平,所以后续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储备要比中国丰厚,15-24岁的年轻劳动力人口总量将在2010年超过中国,位居第一.
  人口劳动力资源比较的另一个重要视角是考察劳动力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关系变化,即人口抚养比关系的变化.这里我们侧重考察中印两国老年人口比例变化从而导致老年抚养比的变化.随着中印两国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也会快速上升.从联合国中方案的预测结果看,中国老年抚养比2010年超过10%,2030年超过20%,2040年超过30%,到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上升到38%.也就说,从理论上讲每百名劳动力要赡养38名65岁及以上的老人;如果按低方案预测,中国老年抚养比增速更快,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达到46%.目前,我国是10劳动者赡养1个65岁及以上的老人,2030年将会是4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人,到2050年,就剩下不足3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者,显然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不断加重.印度由于人口也在老化,因此,老年抚养比也会在未来不断上升,但是,与中国相比,印度人口的老年抚养系数变化较慢.由于中国老年抚养比上升速度快于印度,所以中印两国的老年抚养比之差在扩大.如2000年,印度老年抚养比为8%,与中国差不到2个百分点;2030年,印度比中国的老年抚养比低10个百分点;2050年,中印两国老年抚养比进一步扩大到16个百分点.如果与中国的低方案相比较,差值更大,也即中国老年人口的抚养负担比印度更重.从劳动者赡养老人的关系看,印度2000年是12个劳动力赡养1个老年者;2020年,是9个劳动者赡养1个老年者;2050年是将近5个劳动者赡养1个老年人,社会劳动者的养老的负担虽然也在加重,但还是比中国的情景要乐观.
  从人口的总抚养比的变化趋势看,中印两国变化差异很大.虽然两国的老年抚养比都在上升,但少年儿童抚养比下降速度不同,所以,抚养比的总体变化趋势也不同.我们看到,中国人口的总抚养比由2000年到2010年,继续下降并降到历史最低点,不足40%,即劳动力年龄人口为100,被抚养人口即非劳动力年龄人口为40;2010年以后,中国人口的总抚养比显著持续上升,2050年总抚养比将上升到64%.如果按照低方案,总抚养比会下降的更低,但回升也更快,2050年总抚养比与中方案基本相同.印度人口的总抚养比变化比较平缓,目前,印度人口总抚养比大大高于中国,为64%,高出中国18%.其后,印度的总抚养比逐年下降,直到2040年的最低点47%,然后,平缓上升.对比中印两国的总抚养比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是大起大落,而印度是持续平缓;中国还有为时不多的抚养比低谷黄金期,而印度则正在步入低谷的黄金期,虽然,谷底不如中国低,但周期比中国长.
  2.劳动力资源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中印两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与结构的这种变化会怎样影响本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呢?这是我们在中印人口实力比较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争论自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人口论以来一直没有停息.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大学两位教授David E.Bloom 和Jeffrey G.Williamson以东亚人口和经济发展为例(Bloom &Williamson,1997),从人口变迁的历史角度充分论证了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本结论是:在人口转变初期,由于死亡率下降而生育率保持不变,因此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使人口年龄结构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之比下降、抚养负担加重,因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在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即生育率开始下降进入生育率转变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减缓,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即人口红利(Demographygift)阶段;当生育率下降到与死亡率水平相当,人口趋于稳定、趋于静止,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都趋于常量,趋于不再变化,因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趋于中性.所以,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被抚养人口的比例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且在转变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可见,单纯地考察人口数量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未触及到两者的本质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口经济学上一直存在人口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争论的缘故.实际上,只有考察人口数量内部的结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才能得出对经济发展的有利或不利的结论.
  依据上述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以及中印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无论是在劳动力资源上,还是在年龄结构上,都较印度更有优势,劳动力年龄人口数量多,而且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负担较轻.中国这种优势还可持续10、20年,随后,这种优势渐次减弱.印度人口年龄结构正朝着有利于经济可持续的方向变化,即劳动力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并在2030年左右这种劳动力年龄结构优势将超过中国,并将继续保持优势.从中期或更长远的视角看,仅就人口这一个方面,印度人口对经济可持续增长,较之中国更具有潜力.值得注意的是,依据联合国中低方案两个方案,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差不大,甚至低方案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总负担还比较低,似乎还更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事实上,在低方案中,总抚养比是由较高的老年抚养比和较低的少儿抚养比构成.从现有的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较高的老年人口抚养比,不仅使国家养老金迅速膨胀,也使国家医疗卫生费用的支出大大增加.一种过度老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会严重地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后劲,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单单从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变动趋势讲,中印两国相比,中国将处于潜在的劣势中,而如果选择低方案,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将会失去竞争的潜力.正如近期美国报刊指出: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在大约20年内也将很快面临老龄化问题.但目前,在印度近10亿的人口中,有一半人年龄在15岁以下,而且印度也不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此,从长远看,21世纪很可能变成印度的世纪[1]
  3.人口素质比较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发展了人力资本的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指出,人口教育的投入和健康的投入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着越来越明显效用.21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竞争,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因此,人口素质、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最至关重要的.中印两个人口大国,未来在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潜力上也会是强劲的竞争对手.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两国的人口素质以及科技投入.
  从总体水平上看,中国人口素质无论是健康素质还是教育素质,都高于印度人口.表5显示,21世纪初,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越过70岁,而印度仅为63岁;另一项妇幼健康以及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婴儿死亡率,中国已经降至30‰,而印度是中国的2倍;中国营养不良人口的比重为9%,远低于印度24%的水平;中国每10万人拥有167名医生,而印度仅有43,中国的医疗条件优于印度.无论是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还是卫生医疗条件,中国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名列前茅的.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是人口素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到,相比印度,中国的教育素质较高,成人识字率为86%,明显鬲于印度58%的水平;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综合毛入学率为64%,也高于印度的水平.不过,从国家公共教育支出上看,中国教育支出仅占GDP 的2%,而印度占4%.实际上,中国教育支出的比重一直很低,甚至还有下降,1990年,教育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2.3%,而1998-2000年,降到了2.1%;印度正相反,公共教育支出的比重在提高.当然,总体而言,中国人口素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印度,人类发展指数也可以说明这一点.2001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HDI )为104位,而印度为127位.
  4.印度新经济发展的潜力优势
  目前印度人口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人口的16%,并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为重要的是,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历届印度政府都十分重视科教人才的培养.当年尼赫鲁总理就曾指出,印度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和振兴,就必须加紧人才培养,必须依托高科技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就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投入巨资在全国陆续建起了6个印度理工学院.由于政府对科教事业和人才培养前后一贯的重视,如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始终名列发展中国家前茅,所以,印度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校大学生总人数比中国还多,科技人员的总数仅次于美国,占全球第二.目前,在美国硅谷和华盛顿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员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侨.虽然,从上述人口素质对比指标上看,印度落后于中国,但是,印度国内外都有着丰富的技术人才储备,有着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随着这种优势的不断释放,毫无疑问会对印度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一贯的重视科教人才培养的政策终于结出正果.在人才密集的计算机软件业的带动下,印度新经济产业如信息产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印度迅速崛起的新经济产业已成为推动印度经济近年快速增长的巨大动力.目前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开发大国.根据印度《商业标准报》2000年公布的印度大公司的排名显示,近年来新经济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在印度经济结构中占有突出的地位.1997年,印度50家最大公司中没有一家属于信息技术产业,1999年有3家信息产业公司进入印度10大公司之列.显然,信息技术产业的繁荣给印度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给印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不少专家学者都认为,印度具有成为今后半个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典型之一的发展潜力.
  资料来源: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三、小结
  从上述人口实力比较中不难发现,就近10年、20年而言,中国无论是在劳动力人口数量、劳动力人口总抚养比结构,还是人口健康、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明显地优于印度人口;但是从今后30年、50年长期来看,由于中国人口变化剧烈,印度将会在劳动力人口数量资源上超过中国;将会在劳动力人口总抚养比特别是老年抚养比结构上优于中国;在科技人才投入和储备上胜过中国.所以,就长期而言,仅从人口要素的视角出发,印度人口实力将会毫无疑问地超过中国,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不少国外学者认为21世纪中叶应该是印度的世纪.中印两国同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具有不少人口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与人口相关的生存发展问题.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就业、失业等问题;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与经济迅猛增长的石油、煤炭等能源短缺问题.在当今和未来,中国不仅需要逐步解决这些与人口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还需要审慎考量远期的人口发展战略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二):

how to translate in english:我每天在妇幼保健医院的公交站点下车,然后步行去公司办公室.

I get off the bus a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everyday,and then I get to my office of company on foot.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三):

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目前要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控制人口数量.1999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2.59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每年净增人口仍达到1300万左右.人口过多是中国的首要问题: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因此,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应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完备的调控保障体系,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将人口问题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发展.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有利于加速资金的积累,加快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 积极提倡优生.提倡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
三. 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是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 济发展服务,适应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四. 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总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尽快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巨大的战略任务,它包括人的体魄强健、文化修养良好、道德高尚、追求知识、勤劳勇敢,从幼儿到老年、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物质基础到家庭社会环境,要全方位地持续不懈地提高人口素质.凡是对提高人口素质有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应该坚持办;凡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碍人口素质提高的东西都应该坚决抵制.提高人口素质固然要有好的教育制度,但同时应该靠从小到老,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各方面来抓,贯穿在整个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教育人民.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四):

社会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对社会医学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研究内容的重点亦不相同,所以名称也不同,如有社会卫生学、公共卫生、公众卫生学等.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疾病模式.在狩猎社会,人类以野果和鱼兽肉为食,常因食物不足而挨饿,死亡原因多为饥饿、意外伤害、传染病和溺婴等;在农业社会,人类靠根茎、蔬菜和谷物充饥,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死亡原因多为传染病、地方病和营养不良;到工业社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动物性食物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紧张刺激频繁,死亡主要原因转为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这三类病在20世纪开始日渐增加.  可见疾病不单纯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学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疾病模式.而且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人类发现引起这些疾病的因素是复杂多样.例如,吸烟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终因肺原性心脏病而死亡;吸烟也可引起肺癌等20多种癌症,还可增加高血压病、胃溃疡等病的风险,这称为单因多果;同样,肺癌可因吸烟引起,可因工厂、汽车废气污染引起,也可因吸入镍蒸气、氢气(有放射性)引起,这概称多因单果.而且这些因素常与人们的社会行为紧密联系.  社会医学是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疾病构成变化、科学技术进化和认识层次深化等过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19世纪,一批社会医学的倡导者目睹了工业化过程给人类带来与传染病、职业病、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妇幼卫生等有关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开始认识到医学、健康和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1970年代,恩格尔提出应当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适应客观的需要.防治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要靠各行各业各部门的协作行动才能成功,这包括给人们提供体育锻炼和休息场所,丰富的业余生活,积极的休息和低胆固醇、低盐、低糖的食品.  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吸烟、吸毒、酗酒,职业危害和有损健康的业余活动,都属社会行为,靠动员全社会、各行业才能解决.  日本采取行为医学措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牛奶,少吃盐腌食品),20年内使胃癌死亡率下降30%.全球每年有1400万15岁以下儿童(绝大多数在发展中国家)死于六种可预防的传染病.这些地区的人不是不懂预防措施,而是社会因素妨碍预防措施的实施.  故国际医学界公认:社会突破是决定性的,只有政府承担卫生保健责任、动员社区群众参与、健全基层保健网发展经济、制定立法和开展健康教育(通称社会大卫生措施),才能解决防治这些传染病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减少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烈性传染病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速度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这就是搞社会大卫生的结果.总之,国内外经验证明,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速,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作用愈益明显,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医学提出了健康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双向性、同步性作用,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决定性作用,医学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卫生事业的两重性质(公益性、经济性)等理论,而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则是社会医学的灵魂用社会医学理论指导卫生管理和临床医学实践,给这些学科带来生命力.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社会医学工作者的兴趣和知识背景不同,研究的重点亦异.社会医学研究方法吸收其他学科之长,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它广泛采用统计方法、流行学方法、社会调查、数学分析、行为分析、系统分析、成本效益和效果分析和历史文献法等.  社会医学为医学的重要分支,而医学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社会医学从预防医学发展而来,是预防医学深化和发展的产物,并使预防医学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预防或社会大卫生阶段.社会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产生大批新学科(如社会儿科学、社会康复学).  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区医学着重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更多>>   实践的组织管理,偏重实践性、战术性等微观管理问题,社会医学则偏重战略性、理论性和方向性问题.卫生管理学与社会医学是姐妹学科.概论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医学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对社会医学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研究内容的重点亦不相同,所以名称也不同,如有社会卫生学、公共卫生、公众卫生学等.【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五):

英文通信地址怎么写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妇幼保健站
邮编是113001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妇幼保健站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Center
Wang Hua District
Fu Shu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113001,China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六):

影响我国人民健康,对人们身体受到最大的威胁的疾病(  )

A.传染病
B.心血管疾病
C.癌症
D.艾滋病

过去传染病曾一度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一类非传染性疾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营养过剩、熬夜、压力过大等,因此这类疾病又称为生活方式病.
故选:BC.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七):

关于大学生对养生的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医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具有巨大的的社会需求.然而,当前中医养生保健行业乱象横生,“养生专家”层出不穷,这些现象都说明人们对养生知识不够了解.那么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大学生对养生的知晓度又是多少呢?于是小组以问卷的形式对我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养生的了解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同样对养生缺乏较为明确的了解,因此,本文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大学生对养生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过调研和查找有关资料,我们提出了一些可参考的建议,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养生有一定的帮助!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ver Present Comprehension of Life Nourishment of Undergraduates: A Report.
Abstract: As living standards raise, people have been more concerned for their living qualities, which has made health a highly-stressed issue. The life nourish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TM) stands for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has been greatly demande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However, the CTM life nourishment industry has been in turmoil and experts on life nourishment endlessly emerge, which expresses the ignorance towards life nourishment of common people. So, How about the comprehension over life nourish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ntellectuals of new generation? The group thus held a questionnaire towards students on our campus for their comprehension over the life nourishment. The questionnaire shows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deficiency in their comprehension over the life nourishment. So, the thesis ultimately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rough which college students would systematically comprehend the life nourishment and form a more healthier living styles. We have raised some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by investigation and referring to materials concerned and we hope that what we have done would facilitate your life nourishment in the future.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八):

“全面、均衡、适量——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是去年中国学生营养日的主题。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营养师提供了“膳食宝塔”中种类食物的摄入量(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1)某同学牙龈经常出血,原因可能是对第         层食物摄入量不足。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它主要从第        层食物中获得;人体摄入的蛋白质在                内初步消化,然后在                 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从而被吸收。
(3)某酸奶中的钙、铁属于                 类营养物质,可促进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如果儿童时期体内缺钙,易患                 
(4)谷类食物主要为我们提供               类物质,这类物质被消化吸收后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在购买带外包装的食品时,需关注外包装上提供的营养成分、生产厂家、厂家地址以及                 、                  等信息。(答出两项即可)
(4)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天保持合理营养格外重要,你认为该怎样做到健康饮食?              。                                 

(1)二(2)三、四 胃 小肠(3)无机盐 佝偻病
(4)糖类 生产日期、保质期、食用方法、是否添加防腐剂和色素、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说明、食品安全标记等(5)答案合理即可

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在食物多样化的前提下,日常饮食应以谷类为主,宝塔中谷类所占的比例最高,排在第一层(自下而上),每天300克-500克,主要提供能量且提供一半以上的蛋白质;宝塔中的第二层是蔬菜与水果,建议每日食用新鲜蔬菜400克-500克,新鲜水果100克-200克,以提供食物中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含量;宝塔第三层是鱼、虾、禽、畜类、蛋类;宝塔第四层为奶及奶制品、豆及豆制品,每日最好摄入奶及奶制品100克,以补充膳食中钙的不足,豆及豆制品每日50克,可提供丰富的维生素B1及铁、锌等微量元素;宝塔第五层为油脂类,每日摄取植物油不超过25克。
皮下、牙龈的血管出血是坏血病的症状,小明每天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是他患了坏血病,这是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他只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类食物即可痊愈.
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我们每天都要吃较大比例的Ⅰ级食物谷类,因为谷类食物中含大量的淀粉,淀粉在口腔中被初步消化成麦芽糖,淀粉被消化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在小肠中被最终消化成葡萄糖,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会患佝偻病。
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可能改变其性质,所以购买食品时一定要注意营养成分、保质期、配料、品名、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或有效期,从而加大食品质量的有效监督和检查等措施予以保证
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并且荤素搭配合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动物性食物为辅.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才能够满足人体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54851/

推荐访问: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官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