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的意义

来源:制度 时间:2016-08-13 11:2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制度】

户籍改革的意义(一)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作者:段安琪 张中坤【户籍改革的意义】

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5期

【户籍改革的意义】

摘 要:现行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情下的产物,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割性、等级性、世袭性和功能多元化特点。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形成于建国初期,当时国民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财政力量薄弱,因此国家选择了以行政的手段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的方式缓解城市资源短缺的危机,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将就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必要性;意义

一、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现状

传统的户籍制度开始于1958年,已经施行了半个多世纪,它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社会,将中国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群体。在这半个世纪中,户籍制度曾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对发展计划经济、对人口统计、提供人口资料、对维护计划经济下的治安等。但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传统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突显。户籍制度决定着人的职业、就业、社会保障、升学等一系列差异,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婚姻、家庭,还造成社会人口身份的严重不平等,影响到社会治安,同时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异、人口流动障碍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大大减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户籍制度的改革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国家区域开发总体战略,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户籍改革的意义】

不可否认,当下的户籍制度作为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结构与我国特定历史形势相结合所产生的特定产物,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一定代表着公平、平等,相反它是对一部分人自由权利的剥夺。改革紧随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户籍制度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它存在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半个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元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在体制上直接阻碍了居民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化并且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变得困难重重,导致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缓慢,城市化大大落后

户籍改革的意义(二)
户籍改革意义

2012公务员面试热点模拟题:户籍改革对民生建设的意义

来源:中公教育 时间:2012-06-14

【模拟试题】【户籍改革的意义】

201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对因户籍制度导致的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做出积极探索,对此谈谈户籍制度改革对于民生建设的意义。

【中公提示】

首先要承认户籍制度的存在固然有它的特殊历史意义,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谈户籍改革对民生的意义,可以从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其最本质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户籍制度由来已久,虽然户籍制度在稳定社会治安等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当前的户籍制度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其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民生建设,改革当前户籍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户籍改革的意义】

户籍制度急需改革,因为这一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民生建设的许多方面:

首先,户籍制度的改革为民生建设打下经济基础。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必然产生大量的人口流动。户籍改革制度为实现公民的择业、居住以及迁徙自由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而合理的人口流动则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才交流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户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顺应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新时期的要求下,二元化向一元化管理的转变,使得流动人口可以同等享受社会资源,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回报,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户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政府的规范化管理。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于政府建立全面、准确的公民信息库,这些信息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数据,为政府的民生建设提供更精准的方向。

制度的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动力,我们不仅仅期待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更希望制度能够落到实处,让老百姓真正的得到实惠,让民生问题得以解决。

户籍改革的意义(三)
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意义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摘 要:现行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情下的产物,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割性、等级性、世袭性和功能多元化特点。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形成于建国初期,当时国民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财政力量薄弱,因此国家选择了以行政的手段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的方式缓解城市资源短缺的危机,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将就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必要性;意义

一、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现状

传统的户籍制度开始于1958年,已经施行了半个多世纪,它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社会,将中国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群体。在这半个世纪中,户籍制度曾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对发展计划经济、对人口统计、提供人口资料、对维护计划经济下的治安等。但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传统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突显。户籍制度决定着人的职业、就业、社会保障、升学等一系列差异,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婚姻、家庭,还造成社会人口身份的严重不平等,影响到社会治安,同时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异、人口流动障碍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大大减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是扩大内需促进国

户籍改革的意义(四)
浅谈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摘 要:现行的户籍制度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情下的产物,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分割性、等级性、世袭性和功能多元化特点。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形成于建国初期,当时国民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财政力量薄弱,因此国家选择了以行政的手段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的方式缓解城市资源短缺的危机,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的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将就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必要性;意义
  一、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现状
  传统的户籍制度开始于1958年,已经施行了半个多世纪,它将中国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社会,将中国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群体。在这半个世纪中,户籍制度曾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对发展计划经济、对人口统计、提供人口资料、对维护计划经济下的治安等。但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传统户籍制度的弊端日益突显。户籍制度决定着人的职业、就业、社会保障、升学等一系列差异,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婚姻、家庭,还造成社会人口身份的严重不平等,影响到社会治安,同时由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差异、人口流动障碍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大大减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户籍制度的改革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国家区域开发总体战略,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不可否认,当下的户籍制度作为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结构与我国特定历史形势相结合所产生的特定产物,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阶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一定代表着公平、平等,相反它是对一部分人自由权利的剥夺。改革紧随时代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户籍制度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它存在的不合理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半个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二元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在体制上直接阻碍了居民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化并且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变得困难重重,导致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缓慢,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而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推进,甚至超过工业化进度。由于城镇发展缓慢使得工业布局分散,不仅自身缺乏集聚效应,对拉动经济发展效应也不高,最终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进步。
  2.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紧密相连。在我国,受户籍制度的限制,不同的劳动力依据其身份不同被分割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内,接受不同的就业政策。这一方面降低了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的收益期望值,削弱了城市化效应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了进城打工农民与市场融合的难度,无法彻底实现空间迁移与职位转换。城乡的分割,使农村人口负担过重的状况无法改变。
  3.加剧了社会分化,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二元户籍制的城市偏向削弱了农业自身积累能力与再生产能力,阻碍了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从而使农业停留在低水平的状态下,扩大了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距。落实到个人,农村与城市居民在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必将激化社会矛盾,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现如今,全国各地正陆续出台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改革将打破原有二元户籍制度的桎梏,实现对人口进一步有效的管理,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户籍制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1.有利于打开农村通向城市的道路,推动城市化进程
  取消二元户籍制度,让农民带着财富与尊严进入城市,将使得城镇人口增加,有效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同时人口的大量涌入也为城市带来大量劳动力,这也将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2.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尴尬的户籍身份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将打破农民公与城市居民的之间的屏障,进城打工的农民将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益。
  3.有利于保证和谐社会的稳定建设
  根据户籍改革内容,农民转户后,将可以享受城镇上学、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政策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二元户籍制度改为居民制度,将社会权益也下放到农村,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化,减少待遇歧视,也是在尊重人权,稳定社会治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4.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升,发展农村经济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后,将能够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之后对农村的大量耕地进行统一规划,进而推动农村的生产模式从落后的人力生产向先进的大规模机械生产转化,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实现农场化的生产。
  参考文献:
  [1] 李林,韩明军.新时期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思路研究[N].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5月第20卷第3期
  [2] 王威海,周乃宁,张雄,蒋泽.户籍制度改革的动力、阻力与途径探讨[R].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04
  [3]杨红香.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现状[N].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4月第21卷第2期
  [4]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作者简介:
  段安琪,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安全工程1002班。

户籍改革的意义(五)
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我国的户籍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形成,从体制上稳定了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城乡人员流动。80年代以来,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使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差距扩大,危害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频频出现。想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城,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一元户籍制度就是最理想的户籍制度,在众多的农民的期望中,我国正在一些地方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试点,以期更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保障更多农民的利益。

  一、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
  1.就业。现在的企业、单位招人首先都会查户口,甚至有些岗位只为城市户口而设置,将农村户口的求职者拒之门外。现在很多地方的高速路收费员都只限制当地人,外来求职人员是不可能在那个岗位工作的,不管他有多优秀,业务技能多熟练,这都是不可能的。
  2.教育。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的受教育的权利却是不平等的,一些教育质量好、师资强的学校都有相应的区域划分,农村孩子想要入学的话,只能是望穿秋水了,除非你能够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另外,户籍制度影响教育的以重要方面在于高考录取分数。由于北京的教育很发达,持有本市户口的考生即使总分比其他省市的考生低,也比其他考生更有机会被录取。据报道,北京的朝阳区出台了一个限制外地生源进京的规定。这是二元户籍制度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最深的阴影,有多少学子在翘首期盼户籍制度的有效改革,给自己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3.社会保障。户籍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阻碍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绊脚石。户籍将中国的社会保障资源分为细细的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着不一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户口的居民因为其户口性质,就没有办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社会保障权利。例如,对于交通事故的赔偿,农村户口如果因交通意外去世的赔偿标准就低于城市户口,这是极为不平等的,这是对生命的侮辱,也是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已经变的迫不及待,只有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户籍制度才是最好的改革之道。
  二、一元户籍制度是理想选择
  1.公民利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基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很多农村居民没有办法
  自由迁徙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但是,作为中国公民,在我们的国土上我们都有自由迁徙的权利。但是,我们因为二元户籍制度丧失了这项权利。人们最关心的社会保障,原来的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发展和畸形,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和安全感,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实行一元户籍制度后,没有所谓的“城乡区别”,城市人和农村人都是人,没有所谓的“区别”。在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有着统一的标准,有着相同的权利。对于前面提到的死亡赔偿金那个例子,在社会保障上的平等,也就没有了生命和灵魂的侮辱,也就没有了户口歧视和区别了。公民利益得到了保障,才能推进城乡和谐、统一发展。
  2.经济发展。二元户籍制度下人口迁移受到很大的限制,农村居民永远只能“画地为牢”,封建文明流传下来的各种思想在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居民心里扎根,不易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户口导致城市发展只能依据人口自然增长,而不是依赖机械增长,大大的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盲目发展,但是不改变户籍制度,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各国进行横向对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很滞后,并且低于亚洲平均水平。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靠市场的自我调节,其次需要宏观调控。人力资源则是宏观调控重要的部分,户籍制度的改革对于人力资源的调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三、一元户籍制度的思考
  1.增加了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预测的难度。由于人口的机械增加,使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剧增,而且不易于人口的统计,最后也就不了解该城市到底有多少人,会导致城市化水平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城市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出现混乱,也会引起一些城市问题,例如:住房、交通等。
  2.城市的发展、空间拓展规模等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新的户籍制度,刺激人口按市场经济规则进行流动,人口流动的强度、方向都是不能预测的,就像一个谜一样。城市始终要发展,始终要规划,但是规划的前提是以城市的人口的基本情况来确定的。流动人口很多信息的不确定性给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带来了困难,也会形成盲目的城市转移,不管自己适不适应那个城市的生活都迁移到那里,最后带来的是生活不适应,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随之,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偷盗、抢劫等犯罪事件。
  3.户籍制度改革后以前农村居民的心理影响。对于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大半辈子都在农村度过,突然成为了城市人。他们还来不及进行角色的转化,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把自己看做一个农村人,和城市人有着一定的差距,有一种自卑的心理。特别是和城市人聊天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城市不相符合,自己的衣着和城市也不相符合,自己的见识和城市也不相符合等等。从心里没有办法承认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城市人。
  户籍制度牵涉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推进户籍改革,既是维护大多数公民的利益,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措施,应当稳妥而积极地推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千差万别,中央政府应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因地制宜,在各个地反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在经济较发达、城乡差别较小的地区,可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通过适当的行政、经济手段促进一元户籍制度的改革。其他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革,分地区、分层次的实现户籍一元制,最后在全国实行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
  参考文献:
  [1]陶志峰,陈光普,刘远立.社会组织在中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8期
  [2]朱中原.“户籍改革”:统一城乡户口并非终点[J].时政
  [3]陈金田.打破户籍制度“瓶颈”是有效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雅安 625014)

户籍改革的意义(六)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新型城镇化建设遇到了诸多难题。文章剖析了当前户籍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思路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户籍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2-736X(2014)01-0090-03
  新型城镇化是2013年全国两会的重点讨论议题,也是中共十八大精神的精髓所在。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和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一、户籍制度改革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首先涉及的是户籍问题以及由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一)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现行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既缺乏效率、又欠公平。它阻碍了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1.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现行户籍制度是在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的特点就是规定了户口不可迁移。这一制度的规定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原则,大大延缓了我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成熟。
  2.现行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化进程。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城市在户籍管理制度保障下通过人口控制实现神会需求,使得城市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弱化,市政及城市管理难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但是,由于他们无法取得城市户籍,难以在城市长期定居,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3.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现行户籍制度人为地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并在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上实行差别对待,拉大了城乡距离,对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
  4.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由于现行户籍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需要,很多省份在实践中出现了“人户分离”的不合理状况,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5.不能对中国的人口流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相当一部分人有籍无户,农村“空壳”现象较为突出;很多住在城市郊区或者“城中村”的居民,完全不从事农业,却仍然是农业户口,而很多来自农村的居民在城市工作,却无法获得非农业户口。
  现行的户籍制度对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确实起到了“铁篱笆”似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户籍制度已经明显适应不了时代的需要。它钳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市场对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现行户籍制度改革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发展中国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但是,南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流动与其市民化是分离的,他们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得不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影响到社会和谐,制约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因此,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现行户籍制度是一种低效的人口管理模式,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一项“管人”的手段,我们当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而市场经济却要求作为最具能动性的生产要素——人能够合理有效地流动,现行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管理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矛盾。所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当务之急。
  2.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转移人口从离开农村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市民化进程。河南省自2008年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持续增加,2012年,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全省4200个农户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200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占期末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22.6%,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30.5%、31.4%和32.0%,呈稳步增长态势。
  3.可以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平等的就业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在户籍制度管理方面分别出台了一些积极的政策措施。但是长期户籍制度所造成的一些不平等因素依然存在,如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不合理收费等。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可以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居民一样在平等的条件下择业。
  4.可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现行户籍制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管理制度,在其背后附加了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住房补贴等权益。现有户籍制度下农业转移人口无缘享有城市的各种福利待遇,也就很难融入城市。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就必须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也就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业转移人口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经济和社会权利。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遇到的问题
  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曾提出两个命题:“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这两个命题在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里都是基本同步的,但在我国这两个过程却不同步,城乡之间这道无形的“户籍墙”,严重阻碍了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
  (一)受城乡分割体制影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目前,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户籍差别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认识上存在重重误区,如:放松户籍限制,会导致城市人口膨胀,出现同拉美国家一样的城市化陷阱;让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市民,城市要为此付出成本和代价,同时会造成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紧缺,加大城市的管理难度;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市民进而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会影响城市原有居民的权益保障等。对于这些认识上的误区,短时间内还无法扭转。   (二)户籍制度造成的社会福利壁垒加剧了城乡分割
  我国户籍制度不仅仅是一种人口管理制度,它与一系列成文、不成文的法律制度、政治环境及社会福利紧密结合,被赋予了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许多政治、社会和经济功能,并在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地强化和放大。与户籍制度相关的社会福利壁垒以及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农民工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生力军的同时,却难以分享城市经济社会资源和发展成果。这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平,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三)由户籍制度引起的社会管理制度问题严重
  在我国现行户籍制度下,因生计所迫而大量涌入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在城市里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来源,但却不能取得合法的“市民”身份;他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与其他市民没有本质差别,但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市民,在非体制内单位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在技能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障碍,这些都使他们仅仅把所在城市当作谋生的场所,始终无法产生家的归属感,由此制约了他们投身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调研中,在城市长年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转户定居的不足总数的7%。
  近年来,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上学问题一直都是个社会问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为26138,61万人,其中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达到8587.63万人。根据教育部门统计,201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260.97万人。随着家长、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工作、学习年限的增加,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在分省命题、分省录取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下,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日益突出。
  (四)户籍制度改革不匹配、不协调、不同步
  1958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如今“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逐渐显现,虽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效果不佳。在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中同工不同酬、同伤不同赔和工资拖欠等问题普遍存在,造成了他们在维权、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系列的“瓶颈”问题,而长期城市工作、生活的习惯已使他们无法再回到农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问题,出台了许多社会政策和保障制度,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处境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住房保障、子女升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受到户籍和身份的制约,无法使他们真正“市民化”。
  (五)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成本和风险加大
  经过10多年的改革,曾经附着在小城镇户籍上的各种福利已经基本剥离,在小城镇务工经商的人员落户基本无障碍。但是,没有其他制度配套改革,靠小城镇户籍促进转移农业人口的作用微不足道。
  目前,大中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歧视政策已基本废止,但是一些附加功能仍然存在。石家庄是户籍制度改革最早、力度最大的城市,2001年8月1日开始实行新的户籍迁移政策时规定:凡在市区购买商品房者,可进人本市;在市区投资兴办实业及经商者可将户口迁入本市。这样,城市门槛是降低了,但进城的成本却加大了。当前河南郑州商品房房价均价在每平方米7000元~8000元,即便是二手房也在4000元~5000元,而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月收入在1000元~2000元,低微的收入和高昂的房价,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来说很难达到转入城市的要求。还有子女教育成本、生活成本等只能使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户口望而却步。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改革思路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由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过渡和改革为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使公民获得统一的身份,均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权利。
  户籍制度的改革思路是解放户籍制度本身,还原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和人口管理功能,把户籍制度从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制度的纠缠中解放出来。其做法是:首先,让户籍制度与各种社会福利脱钩,淡化城市偏向和户籍意识,尽量减少改革进程中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其次,在户籍与社会福利尽可能脱钩的情况下,废除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划分,建立以登记为目的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最后,把户籍改革同劳动就业、土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改革结合起来,建立城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倾向性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放宽农业转移人口的设定条件,采取大中小城市梯度推进的措施,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身份转变。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改革建议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改革具体建议如下。
  (一)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障碍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对于户籍制度改革认识上的误区,要适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的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和方式,重新调整失衡的利益格局,优化农业转移人口立足城市的制度环境,以开放、包容、民主、平等、竞争、创新的城市精神,塑造向全体居民负责的服务型政府,塑造和谐的城市市民主体,构建准市民与市民共处的城市和谐社会。
  (二)以人为本,执行“户口迁移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适应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让人口完全自由地流动。
  1.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界限,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废止阻碍公民迁徙就业的行政限制,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以落户条件取代计划指标,用社会经济控制手段取代行政审批。
  2.户口登记应依法履行手续。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准入条件代替指标控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促进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登记户口应该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不再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以及“小城镇户口”等,只依据职业确认身份。   3.以户口管理为重点转为以人口管理为重点。要以身份证制度作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依据,实行一人终生一个代码制,实现开放、动态的户籍管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储存完整的个人信息,确保身份证的“唯一性”,提高人们的身份证意识,强化个人权利的观念。
  (三)优化人口管理,实行“人口登记制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的户籍制度基本上是以人口信息统计为核心职能而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比如美国、法国、瑞典、印度以及日本等国家,其户籍制度的主要职能是登记人口的经常性出生、死亡、结婚、离婚、分步、构成、增长速度与发展趋势等,以便于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针。欧美曾对外来移民进行过大赦,我国大城市也可以对长期居住的这部分外来人群放开户籍。彻底废除户籍壁垒,以登记制代替户籍制。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应当由现行的户口登记逐步转变为人口登记,并进一步改变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居民身份证制度。
  (四)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户籍制度改革关键在于取消城市户口背后各种复杂的附加利益,让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逐步取消城乡之间利益分配的差距,实现城乡融合。户籍制度改革要有系统的或配套的措施,与其他各项政策配合。一方面,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必然要牵制到政府的有关政策和社会系统的某些规范。在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时,必须做好相关的配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另一方面,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还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改革措施配合起来,如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等。
  (五)放宽设定条件实施大中小城市梯度推进措施
  首先,小城镇要把已经确定的开放型户口政策落到实处,使小城镇不仅对当地农业转移人口开放,也对外来农业专业人口开放;其次,在大中城市,尤其是省会以下城市,应放宽入户条件,对在城市有合法住所(包括租借房屋),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允许在当地登记户籍定居,应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再次,对于少数特大城市,为防止人口膨胀过快给城市发展造成压力,可以学习上海市的做法试行居住证制度,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地位予以承认和保障,再逐步在城市落户。
  总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利国利民的举措,必须在消除认识误区的基础上,恢复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剥离附加在户口上的不合理附加,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条件的设定,解除户籍制度壁垒,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傅冬华.城镇化视域下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Ⅲ.决策咨询,2012,(6):55-59.
  [2]刘丽.河北省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3]蒲文斌.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转移就业与市民化问题研究[J].农业考古,2011,(6):81-85.
  [4]王献之.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2-106.
  [5]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
  [6]于建嵘,李人庆.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实践政策建议[EB/OL].http:∥www.gdcct.gov.cn/politics/thinktank/201203/t20120331_676471.html#text.
  [责任编辑:梁小楠]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27501/

推荐访问: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吉林户籍改革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