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25 10:07:5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一)
浅谈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作者:曹允节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04期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顶层设计,描绘了法治中国的崭新蓝图,强调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因此党员干部应学会法治思维,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形成运用法治思维的定势。提高掌握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本领,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法治思维 法治信仰 法治环境 依法办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56-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顶层设计,描绘了法治中国的崭新蓝图。为实现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决定》强调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和特征

法治思维(也称法律思维),系指以合法性为出发点,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简言之,符合法治精神的思维模式就是法治思维。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观念,就是主权在民、职权法定的观念;是一种意识,即严格遵循法律规则、法定程序,切实尊重人权、维护公民权利,自觉坚持法律平等、接受法律监督的意识;是一种能力,就是运用法治方式、手段凝聚共识、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法治思维是人类多种思维中的一种思维,而不是全部思维。它与其他思维各有特点,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政治思维着重权衡利弊;经济思维侧重付出与回报;道德思维偏重善恶理念;法律思维着眼于判断合法与非法的区别。与法治思维所对立的是人治思维、特权思维。人治思维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强调人和权力的作用,忽视法的作用,特点是随意性、多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二)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 作者:王丽

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4期

【摘 要】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曾指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指出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就目前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中所存在的不足,提出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高和完善问责机制两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党员干部依法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并强调指出:“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新时期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提高有了新的要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学习、落实和贯彻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不断增强自己的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将依法治国实践于人民,充分发挥其带头模范作用。

一、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依法治国的要求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体现党依法治国的理念。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情是国家法治的决定因素。《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在于法治思维的养成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执行情况。作为执掌国家公权和执政权的特殊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起着领导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示范作用。要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不仅要注重法治理念的树立,法治意识的培养,还要注重宪法法律的自觉遵守,严于律己,以上率下。

(二)深化改革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法治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深化改革。改革需要经济、社会管理、文化等多个领域达成同样的共识,形成凝聚力。在深化依法治国的改革中,凝聚法治的根本在于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的统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法制建设的需要,党员干部需要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凝聚改革共识,规划发展行为。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提高与改革的有效性、依法治国的推行息息相关。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三)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上)94分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上) 试卷94分

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正确

2、领导干部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合法性要求。

正确

3、对法律心存敬畏,在处理人与事时才能心存善念。

正确

4、法律被无视之处:“多行不义必自毙”。

正确

5、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目标。

正确

6、法治思维的优势是它很难被权力、情感、暴力和以牙还牙的思维所取代。

错误

7、没有程序公正,就很难保证结果公正。【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正确

8、正义要以看不见的方式和步骤去实现。

错误

9、重视发挥人的核心作用,把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能产生神奇的威力,就能克服困难,无往而不胜。

正确

10、腐败公式:腐败=权力(垄断)+自由裁量权-问责

正确

11、(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法治

12、法治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是( )。

法律

13、( ),是我们党培养干部的目标。

德才兼备

14、( ),即要求领导干部旗帜鲜明地站在党和人民群众一边。

政治立场

15、作为领导干部,对个人品德上的要求标准应( )。

比公民的要求标准更高

16、中共党员作为人民公仆,最基本的官德是( )。

为人民服务

17、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的是( )。

理想信念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

社会主义荣辱观

19、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是( )。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0、求真务实是( )的本质要求。

三个代表

21、法治思维的逻辑推理至少包含( )。

四个维度

22、依法治国,首先是( )。

依宪治国

23、依法执政,关键是( )。

依宪执政

2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句话出自( )。

习近平

25、“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这句话出自( )。

王岐山

26、领导工作的第一原则是( )。

抓大事

27、“敬业”“乐业”“兢兢业业”体现的是一种高尚的( )。

职业精神

28、在工作中,领导者主要应对和处理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

“人”与“事”

2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领导者所处外部环境特征的是( )。

稳定平缓

30、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领导者首先要具备的是( )。

持续变革的思想和意识

31、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 )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

法律意识

法律体系 法治方式

3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推动形成( )的法治环境。

办事依法

遇事找法

解决问题用法 化解矛盾靠法

33、法治思维是指运用( )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

法律体系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 法律精神

34、中共第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提出:“纪检监察部门要为人民(

服好务

执好纪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问好责 把好关

35、合法性思维主要包括( )。

目的合法

权限合法

内容合法 手段合法

36、法治思维的逻辑推理包含的维度是指( )。

合法性思维

公正性思维

程序性思维 权利性思维

37、正义女神泰美斯两手持的分别是( )。

天平 剑

38、党员干部中发生的( )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贪污腐败

脱离群众【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

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

39、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变现在( )。

坚定信念

把握发展规律

践行宗旨 服务群众

40、党组织要防止“两种倾向”,主要是指( )。

防止西化思想

防止啰嗦的套话

防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防止“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四)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两个方面促使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一方面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明确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有了法治思维,领导干部才会遵从法治理念、法律精神、法律规定来行使权力、作出决策。法治思维是法治铭记内心、深入灵魂的体现。缺少了法治思维,在权与法之间,领导干部就会迷失方向,跳出法律的框架,滥用、乱用权力。让领导干部树立法治思维,不仅仅是依靠自觉能够解决问题的,离不开制度规定,从不敢以权压法、以权欺法开始,逐步过渡到不想、不愿。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
  法治思维是法治铭记内心、深入灵魂的体现。缺少了法治思维,在权与法之间,领导干部就会迷失方向,跳出法律的框架,滥用、乱用权力。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知法,懂法,才能在做决策、处理问题时主动和善于运用法律思维。因此,要提高执法人员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事务的能力,第一要务就是加强法治教育、培训,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筑牢法治思维方式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学习制度,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法律知识。领导干部在法治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信仰、自愿守法和自觉用法,是法律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领导干部主动学习宪法和法律,对于职责范围密切相关的法规制度要稔熟于心,知道哪些是应该做和不应该做的,应该做的要做到什么程度,进而为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奠定认知基础。通过强化学习,使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素养,在思想深处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信仰,使之成为在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具体工作中指引和规范个人行为的基本观念。
  (2)是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培训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掌握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已经成为了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之一。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党员干部把对法律和法治的信念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去,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之中去,从而确立符合法治要求的权力观,确立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牢固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洽思维,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二、完善法治环境,通过法治环境影响和促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1)是强化制度建设,完善法制体系。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增长的实际,及时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时将群众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升华为制度规定,既要健全实体性制度,又要完善程序性制度,既规定应该怎么做,又明确违反法规处理措施,不断构建完善系统完备、程序严密、规范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2)是建设法治文化,营造法制环境。强化正面典型的引导作用,把检查学习和遵守法规制度情况作为党内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通过评选依法办事模范人物、宣扬依法办事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使法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3)是进一步推进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确保每一项决策的目的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政府的权威,建立多元化的解决社会矛盾、争议、纠纷的机制,健全和完善调解、信访、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各项相关制度,形成良好的法治制度环境,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限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把依法依规作为一种行动自觉。
  三、坚持法治政绩导向,把依法履职水平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1)是将依法执政能力纳入考核体系。要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法治业绩”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指标体系中,并以此作为选拔、奖惩、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
  (2)是注重行政监督和问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加强监督与问责制度的完善、实施工作,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通过对在决策、执法及行使公权力过程中有法不依,滥用职权的行为依法问责,不断强化法治权威;在法治实践中强化政务公开的理念,推动行政执法规范化和政府管理方式创新。
  (3)是树立法治权威。加强对遵守法制情况的督促检查,对法治意识不强、不按规定办事的要及时提醒,对于违法的人和事及时追究并坚决纠正,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其他人从中受到警示,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切实维护法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党员干部法治思维(五)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的难点及对策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本文正是结合实际,考察在提高基层干部法治思维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应对方式。

  【关键词】法律体系;法治思维;权和法关系
  对法治思维的内涵的理解一直是法学界的热点问题。著名法学家贺卫方曾概括说法律思维有以下特点:第一,法律家运用法律的理性途径和方式实现正义;第二,法律家注重程序的意义;第三,注重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分;第四,时刻注意司法标准的统一性。台湾的王泽鉴先生认为,法律思维指“依循法律逻辑,以价值取向的思考、合理的论证,解释适用法律”。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也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的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方向及意义。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还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习近平主席经常提到: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我们党员干部在自身方面就要做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这样既是做好工作,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一、基层党员干部要了解中外法制史,努力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基层党员干部缺乏法制史知识是形成法治思维的难点之一。在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同与西方乃至其他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掌握我国的法律体系,首先要了解中外的法制史,以及中外的法制史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所受到的影响。在传统的中国,法律在社会治理中并不占主导地位,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主要依靠儒家学说下的与礼相关的等各种学说,从西周时期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以及“出礼入刑”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的出现,再到汉朝时的“春秋决狱,秋冬行刑”,以及大唐时期的《唐律疏议》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而随着古希腊、古罗马以来形成的自由平等、权力制约、等法制理念形成和发展,深刻影响着近现代西方国家,这种不同的法治理念和法治观念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法治建设。古今中外的法治理念为我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的法律制度也是通过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吸收和借鉴中国历代法律及外国法律中一切有益的精华,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现行的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法律制度。基层党员干部了解法制史,有利于提高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我国的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而各时期的法律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对法制史的了解也就认清了各历史时期法律与当时社会管理是如何进行融合的。而如今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与封建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最大区别是统治阶级为人民,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是权力的根本,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权力也是人民授予的,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基层党员干部了解法制史,有利于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理解。现行法律法规是依我国历史上的法制为背景的。也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法制进行改造和发展的结果。现实和历史不能截然分开。了解我国的法制史,不仅有助于了解现实中国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可以加深对当代法学的理解,认清这些法律发展的脉络和趋势。这些将促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对我国的现行法律法规产生敬畏感,从而增强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
  二、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形成系统的法治思维
  基层党员干部平时忙于具体工作,而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到位也是形成法治思维的难点。基层党员干部要努力学习我国的法律制度,而学习法律制度并不是一味地背诵那些法条,最主要的是要明白法条背后的法理,而不是拘泥于字面意思。因为再详细的法条也无法涵盖工作中的所有细节,只有深入领会法律原理,才能避免生搬硬套。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出现偏差,才不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
  首先,各级要对党员干部在知法学法方面施加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让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都要认识到规范执法首先要知法。规范执法也是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威信的重要途径。调动党员干部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党员干部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地学。
  其次,建立严格的学法考核机制。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在学法用法方面的考核力度,特别是要突出用法方面的考核,在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中存在着暴力执法、以权压法的现象。这些都是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各级应将这类现象直接列为考核方面的内容。
  第三,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可以借助法律培训机构,也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请法律方面的专家授课或有法律方面实践经验的党员干部进行经验的传授。鼓励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司法考试。通过培训使我们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都能领会我国法律的内涵,使其溶入到骨髓和血液,转化成为自己的法律思维。而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这样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真正做到执法为民。
  三、基层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权和法的关系
  基层社会的大环境是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淡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基层社会中法治文化的淡漠与缺失以及“权大于法”的社会现象的客观存在为基层党员干部丢掉法治思维提供了温床,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形成的瓶颈,有的干部在面对权与法的时候,没能掌握平衡。他们法治意识淡薄,有法不依、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现象仍然比较普遍。甚至一些极个别的基层党员干部胆大妄为,欺压百姓,无法无天,无视法律和法规,更有甚者还说出“我就是法”的狂言,更是拿着百姓的疾苦和怨言置若罔闻。说到底,是权力受到了利益的驱动,制度对权力监督和制约失去了效力。
  法治国家需要有好的制度来治理,这也给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造成很多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没有坚持“法大于权”,而是奉行“权大于法”。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并不排除那种具有特权色彩的人治,而这种法制其实就是一种专制;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法治则排除了这种具有特权色彩的人治,取而代之的是法律至高无上、保障人权的民主政治制度,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权力来自于法律,是由宪法法律规定的,而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宪法所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换句话就是说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所以基层党员干部的一切行为都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在具体工作中要让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明白公权力是法无规定不可为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权力约束,从严管理,树立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来主导执法行为。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5710/

推荐访问:大学生党员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