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8-26 10:33:4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一)
浅谈红岩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浅谈“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钟 霞

红色重庆、英雄城市是重庆人文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概括。红岩是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是重庆历史文化中最具成长性和现实性的主流。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一是由于远古巴文化源远流长;二是因为抗战文化在我国历史上蜚声中外。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所奉行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它所包含的对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和廉洁奉公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当前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教育意义。

一、红岩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远东的指挥中心。国共两党长达八年的合作,为赢得百年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抗战八年中,国民党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断进行‚溶共、限共、反共‛。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实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策,不断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合作。全社会、全民族不分老幼、不分南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抗战文化,为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红岩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中

心重庆。在极其复杂险恶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在特殊的战场上,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团结带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他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怀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不顾个人安危,不怕流血牺牲,出生人死,在革命斗争中千锤百炼、培育形成了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理想、坚定信念、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的民族民主运动走向全国胜利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仍然是鼓舞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科学认识红岩精神的内涵

2003年4月,李长春同志视察重庆,要求‚要落实好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红岩精神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红岩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红岩精神包含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情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的人格。简单地来说,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爱国、团结、奋斗、奉献。它集中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貌。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四个方面,其实质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精神风范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在这一层面上,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同具共性,因此,‚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红岩精神独具个性。我们在这里着重探讨红岩精神的个性。

红岩精神是由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锻造的。红岩精神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共产党人品德情操、人格力量、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在特定的斗争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共产主义精神。这种崇高的精神,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就其精神实质来讲,属于高层次的、特别针对我们社会中的先进分子的价值导向,是当今历史条件下,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历史使命的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尤其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的价值要求。

三、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重庆市广泛深人开展‚弘扬红岩精神,塑造 当代重庆人‛活动,使‚红岩精神‛成为全市干 部群众统一认识、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成为重庆人民奋发向上、负重自强、艰苦创业、加快发展,全面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中,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 精神,牢牢把握‚育人兴市‛这个主题,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重庆的振兴和发展服务。一是狠抓宣传发动,让 ‚红岩精神‛家喻

户晓,深人人心。二是在‚塑造人‛上下工夫,努力培育‚四有‛重庆人。

(二)渝中区响应市委号召,传承红岩精神,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比如开展主题为‚创先争优见行动,我为红岩添光彩‛的‚渝中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日‛暨机关干部‚周六社会服务‛活动,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治三化三创‛工作紧密结合。机关干部党员和社区党员群众一起动手开展卫生死角清扫、义务植树、文明劝导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以实际行动净化、绿化、美化家园,积极提升渝中城市形象。活动还与区‚三项活动‛暨‚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在各社区,党员群众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颂歌献给党‛唱读讲传活动,积极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纷纷深入开展‚党课进社区‛活动,为居民党员、‚两新‛组织从业党员以及社区居民群众上党课,把基层党员和群众凝聚在鲜红的党旗下。同时,全体党员干部根据社区群众所需所愿,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广泛开展上门慰问、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医疗保健、职业介绍、家政服务、文体娱乐、市民教育、美化环境等服务活动,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倾情倾力打造‚党的建设先锋区‛。

(三)在新时代的条件下虽然没有交战的烟火,但是同样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红岩英烈们的伟大人生实践昭示我们: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武装自己,找到自己准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创造一流业绩。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正气,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在租赁中心工作的党员,我庆幸遇上了今天好的年代,我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于工作中,切实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学习,身体力行,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履行本职,遵守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继承和发扬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

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培育和形成的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理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至今仍然

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二)
会师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会师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和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不得不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为争取主动、图存发展,并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0月,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也相继撤出了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南方革命根据地,踏上了征途。在战略转移途中,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同数十万围追堵截的敌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战胜了峡谷激流、雪山草地、物资极端匮乏等艰难险阻;克服了王明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错误,终于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实现了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这是一个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共党史、军史和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会宁也因此被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1936年夏,为了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伟大战略决策。5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西方野战军挥师西征,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相继北上,挺进甘肃,向红一方面军靠拢。9月下旬,三个方面军从不同方向迅速向会宁地区集中。

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攻克会宁县城,随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率部到达会宁,与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会合后,积极做好迎接红二、四方面军的准备工作。【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10月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四军十师到达会宁县城。8日,红四军一部进到会宁县青江驿,分别与红一方面军迎接部队会合,揭开了会师的序幕。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方面军总指挥部和直属队抵达会宁县城,受到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师长陈赓、政委杨成武及所属部队的热烈欢迎。同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中共中央西北局、红军总司令部、总政

治部和总直属队到达县城。10日黄昏,红一、四方面军在县城文庙大成殿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大会由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朱德总司令在会上宣读了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发的通电,徐向前、陈昌浩和陈赓分别在会上讲了话;大会向党中央发了致敬电。

10月15日至17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关向应率总指挥部和二军、三十二军,相继从通渭县进入会宁县南部的侯家川一带;六军在军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率领下到达会宁县东部的青江驿与红四方面军九军会师。18日,红二方面军主力向会宁县的老君坡、苏家堡子一带转移,受到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五团的欢迎,并在老君坡进行了会师联欢活动。

经过休整,10月20日,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司令部及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一部分人员离开会宁城北进,23日到达靖远县的打拉池,与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司令部及所属的十五军团会合。21日,贺龙、任弼时等率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离开会宁境东进,22日与一军团司令部会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实现了以会宁为中心、以周边多处为会合点的大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历经千难万险,实现战略大转移的伟大胜利;也是党中央坚持北上方针,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的伟大胜利。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中国工农红军实现了空前的统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局面,从而也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崭新的一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红军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从1934年10月红军从苏区开始战略大转移,至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获得了北迄长城、南至淳化、西邻固原、东抵黄河,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的稳定的西北根据地。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曾写到:“西北的红色区域目前已拥有陕西省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西安至兰州公路以北的甘肃省事实上全部地区,包括富饶的黄河河谷,以

及长城以南黄河以东宁夏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外,陕南、甘南、山西省西北角、绥远省南部长城一带以及兰州以西的青海省,都有红军游击队的小部队活动。”“目前苏区是红军迄今占领过的最大的连成一片的土地。”这一大片苏区正是红军长征结束的落脚点和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正像聂荣臻元帅说的那样,“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张爱萍上将1996年5月接见会宁同志时也说:“如果不在会宁会师,革命如何由失败转向胜利就很难说了。”

红军会宁会师是革命力量团结的象征。从长征开始到三军会师,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宁会师克服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解决了党的组织问题,完成党对三个方面军的完全领导,实现了党内空前的团结。1936年10月10日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中称“证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全国同胞有了团结御侮的核心了,证明正在抗日前线的爱国工人、爱国农民、爱国军人、爱国记者、爱国商人,英勇的东北义勇军以及一切爱国志士是有了援助者与领导者了”。朱德总司令也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联欢会上的讲话中说:“团结是至关重要的,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加强全红军的团结,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取得革命事业的胜利。今天,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了,就要更团结一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并肩作战,打败我们共同的敌人。”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虽然红军的人数由30万人减到8万人,但这些人都经过了长征的考验和锤炼,是红军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是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像江泽民同志所说:“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经过长征考验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是我们党和军队最可宝贵的财富,许多同志成为以后治党治军治国的骨干。”

红军会宁会师是抗日前进的阵地。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并且在西北区域达成了红军同东北军、西北军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默契。而主力红军的会合,进一步增强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和声威,加之陕甘宁根据地的巩固扩大,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备了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内在条件,为以后把领导抗日的大本营放在陕【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北,为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并出师华北抗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央通电》指出“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中国与日本抗争的国际火线上,在全国国内政治关系上,将要起一个决定作用了。”“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就是创建全国国防政府抗日联军与民主共和国的阶段。”历史也正是按照《通电》指出的方向发展的,两个月之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联合抗日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洪学智上将也于1994年12月17日接见会宁同志时说:“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意义非常重大。徐帅生前曾多次讲过,红军三大主力会合了,革命力量壮大了,张杨才有可能发动‘双十二事变’,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红军会宁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不仅实现了党内的统一,保存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壮大了革命力量,也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使得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的力量逐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和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感召着全国的爱国人士及广大民众,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从而使得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过渡的里程碑。徐向前元帅在1936年10月10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联欢会上的讲话中说:“今天的会合,不论在任何人眼里看起来,都是一个惊人的胜利,它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也正如他在1986年3月为纪念红军会宁会师50周年的题词指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是在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鼓舞和激励下,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为寻求自身生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的伟大实践。在这一伟大实践中,红军指战员以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慨以及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崇高品德,汇集、凝聚和形成了红军会师精神。会师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会师精神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和丰富内涵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求实精神的综合体现。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可以高度概括为:“自强图存、团结胜利”。

自强图存——就是永远努力向上,谋求生存,奋斗拼搏,决不停止,不向恶势力屈服的生命力。《周易·大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传》告诉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人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具有什么样的德行。古代哲学认为,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天的德行是“健行不已”,人应该仿效它,“刚健有为”。美国著名博士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认为,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事行动和政治事件,而是人类为寻求生存,同险恶势力和环境抗争而演奏出的一曲惊天动地的凯歌,是对人的意志、勇气、力量所进行的一场最深远、最严峻的考验,是人类征服困难、创造新世界的伟大史诗。无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还是单纯从军事的角度研究,会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这种精神不光体现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也体现在中华民族反对外侮、发奋图强的各个重大历史阶段,不仅我们这一代,而且包括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要永远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团结胜利——就是团结统一,顾全大局,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进取精神。三军会师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全党内部、红军之间、官兵之间、军政之间、民族之间的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结果。长征途中,党中央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主力是决定整个红军长征成败的关键,但从全国来讲,共同的革命目标,支配着各路革命武装的自觉、协调、一致的行动。红二、四方面军包括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以及在南方8省15个根据地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甚至包括东北抗日联军部队,都从战略上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和配合了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他们顾大局、识大体,牺牲局部利益而维护整体利益,维护了党的集中统一,团结了力量,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为开创抗

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三)
论雷锋精神的内涵、特征及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cn

论雷锋精神的内涵、特征及时代价值

作者:杨晓优 李丽纯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年第09期

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内涵,其精神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其中内在的先进性、浓厚的民族性以及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实践性、广阔的拓展性等都是雷锋精神;而雷锋精神不仅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以及促进市场的经济健康提供发展条件,还为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和谐的世界提供广阔的视野等,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雷锋精神内涵 时代特征 市场经济

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之后,全国就不断掀起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但是总有一些人对雷锋精神存在一定的质疑,因为觉得已经过时了,有点属于消极论调。而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1]。”笔者以为,立足于当前群众路线教育新时代背景,我们既要能够正确理解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又要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鲜明特征,还要能够着力诠释雷锋精神赋予时代的价值。

1 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

雷锋,是社会主义社会造就出来的一名先进青年和时代英雄,他是深刻印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具有光辉榜样和鲜红旗帜的英雄。雷锋精神是对一些先进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崇高品质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主要是通过雷锋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该精神主要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和受到后人的敬仰和追求,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根本宗旨,集中表现为八种“精神”:

1.1 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精神。雷锋始终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到一起,时刻以党和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并时刻将“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2]”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的这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精神,都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并非是停留在口头上、日志里的。党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就投身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做一名合格的农民;党要加强工业建设,他就做好一名工人;党号召青年到部队锻炼,他就恳求到部队服役。党号召干啥他就申请干啥。他的这种“赤子”精神,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优秀品质。

1.2 追求不断学习的“钉子”精神。雷锋原本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雷锋每天都在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9595/

推荐访问:红岩精神的内涵和表现 红岩精神的时代意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