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教育的不足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9-27 11:55:1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中国创新教育的不足(一)
浅述国内大学创新不足

浅述国内大学创新不足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

我们总是说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要求逐渐提高, 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更是求贤若渴,政府也大力宣传创新战略,人才强国等等,然而,目前我国普遍地大学生创新积极性不高依旧得不得有效改善。在此浅述的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系统中清晰的五个要素:学生、老师、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环境比较分析,提出相应方案。这对于解决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不足的现象具有一定意义,并对我们大学生个人产生有益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现状 原因 措施

一 阐述创新不足的现状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问题比较严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比较低下。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试图从各方面来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但是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方面认识追求创新,体现出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例如学习上畅想革新;而另一方面又存在行动上迟迟不能落实,主动性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等消极状态。大学生的行知反差极不利于提高创新能力,也将是一个较长时期内普遍存在的现象,需要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从而转变这一状况。这里从学生本身,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环境五个方面分析:

(一)从学生方面来讲,有些本科生并没有认真学习,辛苦了12年熬上了大学便开始享受生活了,谈何创新呢?在我们校园内可见到华冠丽服,靓装男女;晃晃荡荡,慢慢悠悠,手牵手的闲散状态;上课能逃多逃;临考抱佛脚或打小抄,甚至利用电子设备作弊;男女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听讲座是为了获得学分;上课玩手机或带电脑看电影;课堂闲聊等等这类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利学风的坏现象。大学生创新缺乏足够的毅力。创新,不只是说说而已,是需要动手实践。这需要敢直面失败的勇气、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一颗永不放弃的恒心与毅力,虽然大学生都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对现实的正确预估,往往有许多人见异思迁,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意志不坚定,缺乏足够的毅力,不能吃苦成为阻拦大学生创新的又一个拦路虎。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管理。与此相反,许多国外的高等学府在教学管理中融入了学生自我管理。这一机制使得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并且能够积极对学习、生活、学生工作甚至学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这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从教师方面来讲,大学老师虽不用严格管理学生,但是肩负着培育人才的重任,

也要对学生发展负责。但是有些老师不负责任,不管课堂纪律;教育方法不合适:老师一直讲或不布置作业,不提问或不严格按照规定计入成绩等等,进而挫伤了学生积极性。

(三)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前12年教育一直是填鸭式学习,学校只关注升学率;大学更是要名声,也不是真正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未来。相应的,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对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有这样的现象,比如查早自习,比上课早到40分钟并要点名,但是点完名后每个班会有20多名学生出教室吃早餐,其他人也很少有在学习的;又比如学校的双学位,讲课内容和方式,作业,出勤率等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在活动举办方面,创新类活动数量太少,内容简单、重复。不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像力。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一些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互相保密,互相封锁,这不是发展科学的学风。

(四)从教育部门来讲,政策驱动下高等大学入学率提升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却在下降,实现了大众化教育同时,也带来教育模式的困扰。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下,学生依赖于老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识和动力,与美国“感性认识——感悟——知识”教育的过程少了智慧;我们的基础教育很扎实,却忘了培养学生的能力,“高分低能”足以形容传统教育的弊端;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于权威和课本盲目的的依赖,大大削弱了学生创新的热情和兴趣;并且一有教育部门来校检查,学校的形象工程就动工了,这也反应了教育部门的监管不力;在机制的建立,资金的投入、人员素质培训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五)从社会环境上来讲,虽然我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社会远没有对大学生创新给予足够的重视。创新要来源于生产和生活需求,当大学生深入生产实践时,却遇到了种种障碍,所以,大学生的创新灵感往往仅局限在对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简单革新,很少深入到生产领域。对待大学生的创新成果,也存在有一定的偏见,很少获得社会资助进行中不断完善,最后形成创新产品。社会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方面给予支持也不够。常见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表上写的内容纯属伪造,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有些家教培训只招女生或研究生等等。

二 针对大学生创新不足的解决措施

大学生创新不是个人或一群人就可以做到的。这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指引作用,学校提供完备的创新设施和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教育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社会提供全面配套服务的互动系统的帮助来提升的。

(一)从学生方面,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多看些励志书籍和专业书籍,好好学习,永不懈气;培养自己的素质和情操,以及专业技能,遵守学校纪律,不逃课,不作弊;多去图书馆,多参加竞赛活动;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立志,并从各个可利用的资源强化自己。

(二)从教师方面,没有让学生参与进学习中获取知识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教书育人上,教师应变灌输为引导,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引导和被引

导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建立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筛选有用的知识,构建知识的框架、分析知识的正确性,学习并运用知识。这是一项“穿针引线”的工作,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所要传授的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敢于质疑的品质,使学生乐于独立思考,发现自己的想法,而不仅仅是寻求问题的答案;再有就是不必事事都要一个解答,应留下足够的空间刺激我们的思维;推行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并使教学带有研究的性质,以启发式,问题式和探究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热情;教师要将最新科学知识补充和融合到教学内容中,促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把学生引领到学科专业的国际前沿,使其了解到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培养科学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还要注重吸收高年级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使学生尽早进入各专业科研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三)从学校方面,致力于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是判断一所学校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我校支持与教学工作开展能把素质教育逐渐向更高的层次,从而学生在自己的班级生活与日常生活中才有可能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程度。学校在自己管理范围内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供积极扶持,奖罚措施有力,不搞形式化等等以促进创新。

我校应该从教师队伍和教学体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学校重建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果用学分纳入考核标准,是学生创新成果的一种记载方法。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可以进行尝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明确规定修满创新学分方可毕业。在创新学分的激励下,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造动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通过组织各种学科竞赛,动手实践竞赛来发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我校要按照加强基础性、突出实践性、注重研究性、体现学科交叉性、关注人文性的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增设人文综合课程、前沿交叉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国外高校普遍都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除了要推进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外,还要尽量向本科生开放专业实验室和一些尖端科研实验室,并指派专门的导师进行指导,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学科前沿和著名教授并参与科学实验;规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课,实行跨学科主辅修和双学位制,促进理工交叉、文理渗透,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邀请多学科著名专家、学者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报告,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美国的经验,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跨系委员会,促进跨学科的研究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以此来催生创新突破点和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学校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度。

只有优化人才成长的物质与精神环境,构建开放、自由、民主的创新文化,塑造健康、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才能培育具有完善主体人格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为国家贡献力量。

(四)从教育部门方面,教育部门应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改善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不足,释放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术得以自由,这里的自由是广义的,包括硬件设施、软环境的支持,提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长足发展的有效机制。教育部门

应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使高校自主发展,教育部门只起到监督,指导和服务作用即可。【中国创新教育的不足】

【中国创新教育的不足】

(五)从生活方面,学校与社会相关机构,公司建立合作或联系,着力配置各种社会可用资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更加广阔的平台,提供奖励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只有从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应起的作用,五个方面互相促进,才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创新不足的窘状,把人口大国提升为人才强国,为我国未来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2,《形势与政策教育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创新教育的不足(二)
浅议中国创新力不足及对策

浅议中国创新力不足及对策

【摘 要】能否排除官本位思想干扰,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规律、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持续高速发展,GDP总量已据于世界第二。由于中国技术、设备的落后造成资源利用方式的粗放型,资源大量的浪费,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资源的大量消耗的基础上的,并且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近年来,每年都要拿出近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来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很大一部分的GDP的增长值是无效的,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创新来改善。因此,只有依靠和增强自主创新,才能真正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科技自主创新现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

一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推动科技创新的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一系列资金和政策支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自主创新的核心环节来抓。然而,从效果上看,还远远达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与国家对创新的物质投入和政策支持不成比例。在仅有的科研成果中,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有使用价值的成果寥寥无几,这一现状令人担忧。那么,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深层次根源是什么呢?创新工作的最大阻力又是什么呢?

一、创新不足的现状

中国的创新不足,一直以来被当作既成事实而为人诟病。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创新不足”四个字,就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文章或发言批评中国创新不足的现状,痛陈中国创新不足的种种原因——无外乎是体制的弊病、教育与文化的缺陷,警告创新不足将拖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确实,在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用品都可以说是西方发明的。很多高科技产品和设备虽然是中国制造,但是核心技术却是发达国家的。如苹果手机的很多部件是中国生产的,但中国的附加值只是整个手机价值的零头。中国有数十万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但年年的诺贝尔科学奖都与之无缘;而瑞士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却出过二十多个诺贝尔科学奖成果。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确实非常不足!或许有人会说:不只是中国的创新不足,巴西、墨西哥、土耳其这些人均收入高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创新甚至还要不足,更不用说其他更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了。但是请不要忘记,国家的体制不同,在集中、调配与使用资源方面的效率是不同的。

由三家权威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管理学院(INSEAD)共同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或GII)中,中国在“在2014年国家创新指数排行榜”上,位居第29名。中国的研发人员占比不到发达国家的1/3。

专利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产出,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则是创新活动的投入,也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指标。专利有三种类型:(1)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2)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3)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显然,发明专利的比重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权重指标。通常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限是10年。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是10年。【中国创新教育的不足】

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制度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障碍。

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制约

1、专制文化妨碍了先进的管理制度的运行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制度更是生产力”,制度为科技创新并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制度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不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还借鉴了外国的先进的

管理制度,而且,在经济体制的很多方面与国际了接轨,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制度的生长和良好运行,是需要与之配套的观念和文化土壤的。由于国外和国内的观念、法制、文化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在国外的文化土壤中生成和有效运转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不能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良性的运转。这是因为: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专制文化中,有一些是与现代化制度不相融的,这些不相融合的文化成分,会阻碍现代化的步伐,如官本位的思想、贪渎文化等造成中国社会的泛政治化。一切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政治权力的干预并且缺乏制衡机制,成为社会的痼疾,严重阻挠和推迟有效率体制的确立。

2、官本位、权本位思想制约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

在国外,科研工作者花毕生的精力在某一研究领域拼搏,才有可能取得有一定水准的研究成果,他们在为科学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社会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人们的尊敬。然而,在我国科技界官本位思想相当浓厚,在体现科研工作者价值的时候,总是以官员做参照系,知识分子按对应的行政级别享受待遇。比如,规定院士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教授享受厅级住房标准等。一个科研工作者一旦做出了成就,也会给予其一顶“官帽”以体现他的价值。这就是典型的官本位意识。由于收入分配、生活待遇等均向官员倾斜,使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纷纷涌向官场,而无心搞科研、搞发明创造,使一些本来可以成为科学大师的人才夭折。

3、科研资源分配不合理,科研计划或项目时有错位

在官本位、权本位思想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合理的支持创新的制度,科技政策也很难稳定,科研资源分配极易出现不合理现象。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有相当一部分计划或项目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有些纯粹是因政治需要或政绩需要,行政领导拍脑袋上马的。为了争夺这些科研计划或项目,一些科技官员或权威,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势力范围,进行权力角逐,许多宝贵的科技经费就是在这种角逐中,被错误配置,大量科技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也因此被浪费掉。

我国目前的基层创新单位,还存在不重视创新研究本身,只重视立项和结项环节的现象,每年各类研究课题的申报和结项工作中,都有找“人脉”和上下打点的现象大量发生,而真正潜心搞研究、搞创新的人员,却无法获得经费支持,得不到资源与环境的有力支持下,创新的萌芽,只能流产或者夭折。

三、科研、教育体制的行政化

1、行政主导型科研体制,削弱了科学研究的实力

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最大差距在于体制上的差距,我国的科研体制是行政主导型的,而国外是学术主导型的。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教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权力是很大的,无论是招收研究生,还是做学术交流,甚至是科研项目协议的签字,都是教授说了算,学校的行政部门只提供后勤服务。而我们国家就不一样,教授对自己的学术活动没有决定权,大小事项都要由行政领导最后拍板。

在行政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下,我国大量科研经费集中在少数权势人物手中,集中在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员和科研部门的掌权者手中。因为缺少透明的竞争机制,资源分配滋生大量腐败。一些科研项目的招标,过于看重申请人是否有一官半职或学术头衔,导致有职有权的学术官僚或权威,用没有创新成分或者创新成分很小的项目,获得了巨大的财务支持,但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项目,却则得不到支持。其后果是:有利于创新的思想文化氛围难以形成。所以,就产生了现在科学技术界,普遍存在的科研氛围差、学术浮躁的现象,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频频发生。而且,致使许多科研工作者,将专业研究作为自己升官或走仕途的手段,他们搞科研做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做了官就意味着手中掌握着更多的行政资源。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科研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创新的工作,创新成果不是靠行政命令搞出来的,也不是靠投机取巧搞出来的。行政主导型的科研体制,使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高校行政化致使学术失去了自由与独立性

超前的学术创新,需要的教育管理制度应该是否定现状,超越常规,超于一切教条的束缚。我国的高校都有行政级别,目前我国高校的定位有:副部级、地厅级、县团级等等,高校系统成了准行政化部门。在行政本位的学术管理制度中,高校领导是由上级主管部门选拔任命的官员,他们靠行政权力治校,一切领导说了算,教授也就自然没有了话语权。现在的领导,很少有人自己动笔写东西,一切都有人替他们完成。他们的头上冠以各种首席专家,著名xxx家的头衔。遇到学术会议,首先由领导指示,定调,周围人还要表现出虔诚的尊敬,洗耳恭听。在学术行政化的趋使下,学术失去了自由与独立性。

在高校,虽然教师是大多数,却是高校里的弱势群体。力量与人数多少没有关系,只与权力有关。于是在大学里,大家不去竞争谁的学术好,而是崇尚谁的权力大、地位高,在这种氛围中,学术就萎缩了。正是这种大环境,使得中国缺乏创新的原始制度动力。其结果导致,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科研人员总量增长不少,但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并没有多大提高,原创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依然很弱。

四、传统教育模式的落后

学校是社会的基础和摇篮,蕴藏着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中国教育有着因循守旧、谦卑有序、泯灭个性、压制创新等种种弊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和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中国创新教育的不足】

中国的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尤为突出。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疲于参加那些本无任何用处的培训班,力求将来的安稳生活,用填鸭式的学习,把那些文字符号存储于大脑,说到底,中国人骨子里已深深被儒家思想所禁锢,求安稳,不愿冒险,迸发不出创新的灵光。中国一方面提倡个性,重视创新,但另一方面又在统一校服、统一科目、统一考试,到最后“创新”的口号变成了摆台面的装饰品,横行社会的仍是传统的“标准”,每个老师都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举一反三”或“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然而,举一反三的结果便是:重新回归所谓的正确答案。

中国要想培养出大科学家,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乃至整个教育体系,都要有灵魂的创新,把创新的意识观念变成血液,输送于国人的体内。

然而,中国的好学生是符合标准答案的乖孩子,稍越雷池半步就要受到惩罚,这在幼儿园里就开始了,孩子们一个个正襟危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30117/

推荐访问: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 中国创新教育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