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

来源:我的中国梦 时间:2016-07-26 10:36:2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我的中国梦】

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一)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经出台,未来中长期规划也已展开。今年宏观经济形势增加了一些影响因素,其中改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短期经济、中长期经济都会受到较大影响。从目前经济阶段以及国内国际环境看,大体上已到了决战决胜的阶段。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到了关键期。

一、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形势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消费增长保持稳定,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三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

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二)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二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产量。三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四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三)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

(四)三大需求结构改善

今年一季度,投资需求高位回落,消费需求持续向好,净出口明显恢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改观。初步测算,一季度最终消

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2%,与2009年基本持平;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9%,较2009年大幅下降34.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同比提高34.9个百分点。投资需求高位回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进出口形势继续好转,目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向正常水平靠拢,国内需求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总之,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调整期,不会形成新的上升趋势。2014年我国经济依然存在着下行压力。投资有继续向下的压力,最主要的是房地产。房地产不调整我国经济不可能见底,明年房地产会有很强的下调压力。消费方面 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放慢,消费不足仍将继续。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变革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合理区间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长质量优于经济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升,有投资、出口拉动为主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投资率的高低应遵循储蓄率先升后降的客观规律,民间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且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房地产市场格局复杂。宏观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实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

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金融体系整体稳健。中国经济目前已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中国政府正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再平衡,由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驱动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2013到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上升,然而,根据投资过度理论,随着经济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协调驱动的转变,我国经济在2013到2017年增速将减缓,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二)财政政策

结构性减税以及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会越来越大,政府将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货币政策

2014年的目标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平稳,又要化解金融领域风险,还要为改革留出充分的空间,保持合理的流动性状况,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满足实体经济资金需求。

(四)通货膨胀【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2013年消费者价格通胀率为2.6%,连续第二年低于官方目

标。今年,似乎通货膨胀率很可能再次大大低于政府目标,尽管温和的通胀趋势为可能必要的货币政策和资源定价改革的措施留有回旋余地,但也许更令人担心的是生产者物价指数持续通缩,这和企业利润以及制造业投资密切相关。

(五)利率水平

2014年流动性将从收紧态势走向紧平衡,利率不会单边上行,可能高位振荡。利率水平将改变2013年单边上升的趋势,走向高位企稳,流动性将改变一味收紧态势,走向一个紧平衡的状态。理财和国债等与基准利率的差值均已达到历史高位,未来上升空间有限,新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还将扩大,但冲击将小于其“从无到有”的时期。

(六)汇率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两会”刚一结束,央行就采取了实际行动。央行宣布,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人民币汇率双向互动对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具体来看,一方面,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消失有利于出口。人民币走弱,有助于调动出口的积极性,起到鼓动出口的作用。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阶段性贬值和弹性扩大,可能会增加进口的成本和风险。

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二)
2015年中报告预测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5年中报告预测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经济增速正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4年的7.4%。今年前两个季度的同比增速均为7.0%,环比增速分别为【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

1.4%和1.7%,同比和环比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显示出我国经济增速中枢进一步下移。另外,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设定为7%。由此可以看出,在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内外部需求均不旺盛的情况下,各界已对我国经济增长中枢继续下移的预期达成一致。

目前,产能过剩和资源错配的矛盾依然严重,而且制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越来越强,消费和进出口难以保持2012年之前的增速水平,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调已成事实。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一直在枯荣线附近徘徊,且一直未出现明显反弹趋势,反映出生产环节需求持续疲弱,且无明显改善迹象。 其中,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也在去年年底跌至枯荣线以下之后,始终没有反转至枯荣线以上,而且持续下跌至4月的48.1,5月该指数较之前虽有所增加,但6月出现反复,下跌至48.2。新订单指数虽然位于枯荣线之上,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新订单指数亦持续走低。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内部需求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

在外需增长没有显著改善的背景下,内需增长已持续下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均低于市场预期,而且剪刀

差继续呈现扩大趋势。进入2015年PPI同比增速屡创五年新低。自2012年3月以来PPI连续40个月呈负增长趋势,虽然在2014年中跌幅有所收窄,但是2014年三季度跌幅再次扩大且持续至今。即便今年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升,但我国PPI价格依然呈现负增长,且跌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仍旧不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而去库存步伐仍较缓慢。与此同时,CPI同比增速亦持续下降,从2013年10月的3.2%下降到2015年6月的1.4%。在生产环节的价格持续下跌以及食品价格和人力成本持续上涨的形势下,近年来CPI同比一直保持正的增速。值得注意的是,CPI虽然增速为正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在PPI难以反转以及CPI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下,PPI和CPI两者间的剪刀差短期内仍难以扭转,我国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剧。 2015年前两个季度各关键经济指标增速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继续处在“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内部需求疲弱。其中,截至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平均下降1.7个百分点,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下降11.4%,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5.9个百分点。贸易方面,前六个月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0%,而进口累计同比减少15.5%,虽然较上个月有所改善,但依然处于历史低位。

截至2015年6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累计新增8.8万亿元,同比减少约1.5万亿元。虽然今年前六个月我国社会融资总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正在悄然变化。我国外币贷款对社

会融资的贡献由正转负。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以及承兑汇票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三者总和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断崖式下降至6.7%,创五年新低。虽然表外融资规模大幅下降,但是很大部分表外融资重新回归表内,人民币贷款占比社会融资总量大幅上升至74.8%,同比增加19.2个百分点。

同时,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贡献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处于近五年以来的高位。这主要受益于自去年年底以来央行数次降息降准和IPO进程加速,股票融资大幅增长,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但企业债券净融资占比社会融资总量有所下降,同比下降至1.8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从去年11月22日起连续降低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降幅为1.15个百分点;在此期间还连续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两次,累计降幅为1.5个百分点,并伴随不同幅度的定向降准。从货币供给方面来看,今年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速目标为12%。

截至6月,M1供应量同比增长4.3%,较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M2供应量同比增长11.8%,较去年同期下降5.4个百分点。虽然在此期间央行连续降准,但是由于外汇占款的减少,央行被动投放的货币量有所下降,同时央行连续多次未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使得本轮货币供应增速总体呈现下降态势。

2015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

增速预测

课题组基于IAR-CMM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各关键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表1为预测结果以及2014年与2015年第一季度各关键经济指标的增长情况。在基准情景下的预测,2015年实际GDP增长6.85%,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

中国正在进行雄心勃勃并具有风险的经济再平衡。政府试图引导中国远离以往投资拉动、出口驱动和信贷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对2015年基准预测的外部环境主要假设条件包括:

(1)发达经济体的GDP增速回稳,我们以IMF的预测为基础假定美国经济增速为2.5%,欧元区经济增速为1.5%,日本经济增速为0.8%;

(2)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全球贸易情况基本稳定,然而油价基于供给充足将呈现低位震荡徘徊的走势;

(3)美联储最快2015第三季度开始加息;

(4)汇率虽然微幅贬值,但走势稳定。我们对2015年基准预测的内部环境主要假设条件包括:

(1)我国货币与财政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持续的稳定股市与楼市,无额外的政策力度;

(2)消费与投资虽有开始改变结构的迹象,但短期仍维持平稳;

(3)进出口持续走弱,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4)银行坏账及地方债的去杠杆化过程平稳;

(5)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减速主要由2014年以来商品房销售减速引起,没有考虑其他大的外部冲击。

可以从表1看出,2015年上半年各关键指标较去年同期水平均有所下降,尤其是进口和投资下降幅度很大。受到国内产能过剩以及内需不足的影响,投资和消费增速也较去年同期显著下降。国际经济复苏但依然面临重新陷入衰退的风险,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拉动力有限,使我国出口增长下滑。此外,房地产投资的减速所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也将抑制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预计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寓改革于调控之中,会进一步推出一系列政策,在维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促进金融系统的改革。2015年上半年M1和M2增速较去年同期均下降,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额同比下降。因此我们预测潜在降息空间仍大,最早可能会在三季度再度降准降息。

不同情景下的经济预测

与政策应对

1.“一带一路”前景预测与经济走势之关联

我们对2015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基准预测面临着若干上行和下行风险。由于我国短期内经济结构仍未调整,需借重于投资所带动的经济增长,主要的不确定性将来自于与政府投资及政府支出前景相关的政策预测。“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恰逢世界经济向东方和南方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时机,为国内外提供美好的合作与投资愿景。

战略将会在短期内利好四大类与第二产业息息相关的企业:【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

(1)交通运输类公司;

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三)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光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特征一,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源于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加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的红利。

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正在面临耗尽局面。中国经济面临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压力。此外由于制度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日益耗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滑,造成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面临下行压力。

第二个特征,输入分配进一步恶化,短期难见逆转。国内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近年来出现了明显恶化趋势,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在1992年至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支配收入和消费占GDP的比重都一直在下滑。

特征3,城镇化统计数据虚高,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不足。2020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提高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但上述结果是基于农民工进城居住63以上即为常住人口的统计剖经得到的,而这些被统计的城市人口的常驻农民工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和市民身份。

特征4,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进程速度与质量不匹配以及工业内部供需结构不匹配。

首先是工业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工业化后期结构和中期的技术特征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从1978年至今走过了30年的历史。我们从重工业化,从1991年至今也走过了20年。所以当前中国这种粗放式的工业化进程很可能已经走到了后期,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的受限。然而在向高度工业化阶段转变过程中,我国的装备工业和高技术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和发展,一般加工工业的比重很高,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的比重较低,这种工业结构特征所反应的是导致工业化只处于中期工业化结果。

其次是供需结构不匹配

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增长乏力现象表面上看是总需求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加剧了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不匹配,导致结构严重失衡。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轨迹,我国工业比重一只较高,很多时候都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通过拉动第二产业来调动整个经济增长,虽然在短期内解决的结构性需求不足,刺激了经济,但是长期内却再一次扩大了第二产业的产能,为随后的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需求不足留下了更大的隐患。

在2008年之前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正逐步赶超第二产业,然而随着2008年刺激方案的逐步实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关系又出现严重的恶化。

二、当前宏观经济困境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当前宏观经济主要表现是国内短期增长形势恶化,但是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存在。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总产出增速持续回落,先行指标不容乐观。我们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GDP回落速度幅度有所加大,8月份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8.9%,比7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宏观经济指标看出来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第二,固定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首当其冲,固定投产投资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都出现了连续回落。2012年1到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8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政府主导的投资较快撤出, 市场主导的投资动力又增长不足。尤其是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长低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回暖。1至8月份全国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累计下降11.1%。

第三方面,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增长难有热点。2012年1至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1%,较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都在上升,消费却在下降。2012年7月消费信心指数仅为98.2%,大大低于,而且处于下滑的趋势。

造成短期这些问题,经济回落的一个原因,我们的成瘾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原因潜在增长下滑与短期经济回调重合,经济增速回落呈现长期性。第一个,多重因素叠加导致中国经济进入潜在增长放缓期。从这个表就可以看出来,就是中国潜在增长率进入放缓期。第二,发达国家潜在增长放缓,外需不足将呈现长期趋势。实际上此次危机是IT革命后,创新进展缓慢。从而利润率下降的后果。西方国家要彻底走出这次危机需要新一轮的技术变革,通过新的技术变革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利润率,促进长期增长,这意味着此次危机后的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进程。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欧债危机的恶化拖累欧美国家经济复苏,导致中国出口市场萎缩。第三,西方的紧缩措施和贸易保护,对全球经济形成了进一步的下行压力。从整体来看,亚洲的进出口的同比增长率持续下降,特别是出口方面,由于欧美、欧洲市场疲软,因此亚洲的进出口增长率进一步下滑。对于中国而言,因为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的贸易保护情绪抬头,其不断挥舞“贸易大棒”,将中国作为贸易战假想敌。

第二方原因,运用传统宏观调控思路来调节经济增长的效果正在日益削弱。第一方面,传统刺激性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步减弱。总需求政策是否有效取决于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否是向上倾斜的。就政策效果而言,在总供给取现上,产出对价格的弹性越大,需求扩张政策的效果越显著。下图计算了国内吸收产品和出口产品供给的自价格弹性。对于出口而言,出口产品的价格弹性在1990年

有正转负,2003连之后绝对值基本保持在0.3左右。虽然说明通过降低价格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口量,但对出口收入帮助不大,进一步降低出口价格反而导致绝对下降。

第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原有保就业政策可能难以发挥理想的效果。劳动需求对内需品产出的弹性和劳动需求对出口的弹性的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了内徐和出口部门增长对就业的吸收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内需何处口部门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内需部门对就业的吸收能力超过出口部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自2008年以来,无论内需部门还是出口部门的对就业弹性均出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这两个部门对劳动的吸收能力呈现下降现象,以往通过经济增长来保就业的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

以投资为主的刺激政策将进一步恶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不利于消费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近年来我国扩张性宏观政策主要是以刺激投资为主,投资增长对拉动内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容易增城投资品的相对价格和通货膨胀上升。与消费品相比,投资品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296209/

推荐访问:201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