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7 10:55:0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一)
西部农村幼儿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cn

西部农村幼儿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曾银

来源:《教师·下》2013年第08期

摘 要:随着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学龄前儿童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幼儿园出现发展规模不均衡、保育员位置空缺以及幼师比例过低等问题。为了使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则需要从幼儿园内部结构出发,合理地调整幼儿园布局、结构、办园模式以及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等。

关键词:西部农村幼儿园;面临的困境;发展对策

一、西部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困境

1.农村地区入园率低

据统计,全国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为47.3%,城市近60%,农村仅为37%,两者相差23个百分点。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均在90%以上,而西部一些省的学前三年儿童的毛入学率最低仅为10%,由此可推,我国西部农村的学前儿童毛入学率会低到何种程度。由此可见,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严重不平衡,城镇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显著高于农村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率远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际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2.幼师资源分配不均,资源配置较差【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实施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要求幼儿园保证“两教一保”的配班模式,以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然而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严重失衡,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接受教育的质量。从我国农村儿童入园效果的分析来看,显然,低水平的幼儿园教育质量限制了幼儿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可能获得的发展,可见,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效果无法使人们满意。

3.办园规模质量差异显著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城乡幼儿园发展之间差异最为明显的地方就是硬性条件的差异,由于幼儿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很多幼儿园实行自负盈亏,这势必造成两极分化。据调查,在乡村幼儿园中98%是家庭作坊式办园,利用居民住房作为园舍,房间内部空间不足,光线偏暗,空气较差,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后将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西部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对策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二)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

周芬芬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4)

摘要:西部农村由于资源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欠缺与落后,造成教育相对落后,学前教育尤其如此。造成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可有两种因素,一种是实践当中的困境,包括基础薄弱、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一种是理论困境,主要是在学前教育办学当中存在的三个认识误区:其一是认为举办农村学前教育是村与乡镇的“责任”;其二是要求县乡政府在县镇所在地举办示范园;其三是既认为学前教育不重要,又认为学前教育一定要正规化办学。因此,本文以为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在于突破主客观困境,创造学前教育发展的空间,获得国家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的支持;实行幼小合办;地方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上,并发挥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 西部农村 幼儿教育 现状 出路【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在我国,西部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政治概念。地域上的西部是指我国地处东经110度以西的六省、一市、五个自治区,包括陕、甘、宁、青、新、蒙、川、渝、滇、黔、桂、藏十二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政治概念上的西部是指国家为了全国经济的平衡发展,而将中部省份中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县也划入“西部”概念之下,从而获得一个概念上的西部。不论是地域上的西部还是概念上的西部,有一个共同点是其地域内资源条件相对贫乏,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滞后,从而需要国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与地理、经济状况相适应,西部地区的教育也相对落后,尤其是学前教育事业。仅管近几年来西部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积极发展的势头[1],但我们“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课题组①对包括中西部在内的六个省份的部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行调查时,笔者还是注意到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落后状况令人担忧。此后的调查进一步验证了笔者的观察,所谓“积极的”发展仅是较之前几年学前教育几乎空白的局面而言,城镇的学前教育这几年也可以用“积极”形容,但农村的学前教育依旧面临着相当大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一方面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容乐观,另一方面人们对发展学前教育的思路尚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这就造成了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实践与理论双重困境。

一、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困境

2003年全国在园幼儿2004万,其中农村在园幼儿940.40万,只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47% [2] ,根据我国农业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的比例,农村在园幼儿数应相应地占到80%才对。2005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聚焦农村教育》指出,目前农村有幼儿园8.5万所,在园幼儿达到1536万人,但仍有19%的农村儿童还没有条件接受学前教育。这两个数字所表明的是全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平均数,我们没有关于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直接数据,但考虑西部农村的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我们的观察,西部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问题更加严重。

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缓慢,自然是有原因的,本身的资源缺乏,经济落后,人居分散等是造成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主要因素,也是最难改变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处于十分艰难的困境当中。

(一)农村幼儿教育基础薄弱

作者简介:周芬芬(1971—),山西永济人,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教育经济学方向。E_mail:zhoufenfen@people.com.cn;电话:02787340304,13469965872,03572051952。

实践已经证明,经济条件是教育发展的后盾,在经济发达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多,各级教育相比贫困地区而言也发达。我国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都相对贫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尤其缓慢,可以说与经济贫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贫困导致政府对学前教育投资不足,农村学前教育由于其边缘地位,更是得不到重视。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幼儿教育软硬件都缺乏。学前教育的硬件设施指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如教室、桌椅板凳、游戏场地和设备等;软件设施主要指幼儿师资配备。大多数的农村幼儿园往往只有一间教室,所以幼儿园往往被称为幼儿班,不足小学入学年龄的孩子共处一班。教室十分简陋,有的甚至可以称为破败。没有必要的活动设施,桌椅板凳往往由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来。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80%的西部农村没有幼儿园,学前教育由附属在村级小学的一年制学前班完成,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连附设的学前班也没有,学龄前儿童与小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被称为跟读生。在农村学校,这样的学前班与幼儿园常常发生角色上的冲突,学前班的学生由3——5岁的儿童组成,没有条件对其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跟读生的状况更为糟糕,他们和一年级的学生一同上课下课,学习内容也一样,失去幼儿教育的特点。更不幸的是,由于年龄条件的限制,有的学生在跟读一年后不能入学,还要重新跟读。学习的兴趣就在听不懂和年复一年的重复中被消磨光了。

农村几乎没有合格的幼儿教师,由于农村学前教师的身份待遇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工资低、又没有保障,所以正式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回到农村教学,只好从小学分流出的教师中聘用,大多数则是由村里聘请的初、高中毕业生。

(二)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相互作用

“西部”往往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这里是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成份单一,基本靠天吃饭,从历史上就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因此,也相对地形成了文化上的安于保守落后的心态,这种落后心态往往带来的是对外界新鲜文化的敌视,从而更刻意地保持这种缓慢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心态在地域意义的西部表现得尤其明显,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相对地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少,而政治概念上的西部农村则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即他们往往积极地应对环境给予的机会,这些地方由于周围不远的地方就可以见到现代生活的状态,这种现代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冲击是相当大的,所以他们对这种生活很向往,在这些地方,只要有能力家庭都会为子女的教育需求进行投资,甚至举家搬迁。如山西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汾西、永和等地,家长陪同孩子择校学习或者举家搬迁的现象十分普遍。

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交互作用导致西部农民对子女接受教育不很重视,在部分农村,我们听到很多教育部门工作人员抱怨说,在城里学生是由家长拿着钱来找学校,而在农村则有要由学校校长和教师们挨家挨户地找,且家长们一发现有学校的人来,就带着孩子东躲西藏。这是因为长期的经济贫困造成的文化的贫困,反过来文化的贫困又制约着农村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要想改变落后农村的现状,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向这些地方强行输入现代文化,这种文化的输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不拘一格。显然,这种文化的输入应当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三)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造成的新冲击

近几年来,农村学龄人口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许多原有的村级小学每年只有几个学 生,由完全小学变成了教学点,教学点大量增多。教学点的增多使得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有条件的家庭都将孩子送到乡镇、县城或者市里的学校去,择校成风,许多农村学校几成空校,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农村教育质量也越来越难以得到保障。为此,从2001年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以扩大原有村级学校的服务范围,增加学校生源,从而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也有利于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但是农村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只考虑到小学的办学效益,而忽略了学前教育。许多原【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有的村级小学被合并到相邻村子中,更多的教学点被撤消,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这是因为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主要依靠小学校附设的学前班完成,这些地方的学校或者教学点被撤并后,学龄前儿童要走几里路去上学或者住校,路上的危险与住校后是否能够适应,必将造成家长的担心,许多学龄前儿童因此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同时家庭因为子女住校而费用有所增加,这对于西部农村家庭来讲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从而会放弃让孩子上幼儿园。这是由于教育体制上的分割造成的,学前教育由于它的非义务性和非衔接性,虽属基础教育,但实际上一直被作为单独的一级教育加以考虑,或者不被考虑。

二、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困境

客观困境的存在往往与当地的经济、地理以及人文环境相关,难以短期革除,但是可以经由主观的努力加以弥补。而主观认识上的错误却往往使人们陷入自己编织的网罗当中难以摆脱,从而陷入指导思想上的困境。理论上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一)举办农村学前教育是村与乡镇的“责任”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一直都是由村办幼儿园来完成,这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直接依赖于本村的经济发展,村子经济条件好,幼儿园就办得相对较好,相反,则农村幼儿就不可能接受学前教育。这种状况在西部农村地区至今仍没有改变。由于西部农村大多数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大多数的西部农村没有幼儿园,有些甚至没有学前班。乡镇与县级政府在农村学前教育当中所担负的责任主要是监督管理办学,但由于学前教育一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所以所谓的监督管理职能也就如同虚设。笔者以为这种由乡村两级负责举办农村学前教育的思路是不正确的。

这是因为,首先,村与乡镇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纵有发展幼儿教育的心,也无能为力。8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管理体制改革,[3]农村幼儿教育交由乡、村两级负责,但主要是由村负责办理,乡政府进行管理。农村幼儿教育因此办的十分红火热闹,当时农村幼儿园数超过全国幼儿园数的60%。但从1996年以来,农村幼儿教育却持续出现滑坡,究其原因则是由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将税收的大头拿去,而办学责任并没有一并上收,使得县乡两级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办学,义务教育尚且自顾不暇,更谈何学前教育;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经济总处于低谷,农民收入没有较大增长,村级组织涣散,失去办学热情,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与2000年相比,集体办幼儿园减少56668所,下降了70.2%;其他部门办园数量减少9753所,下降了62.6%;教育部门办园数减少9539所,下降了27.1%,表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型,我国农村集体办园、企事业单位办园和公办园在急剧减少.[4]

其次,学前教育虽属基础教育,但不是义务教育范围,因此乡、村在发展学前教育方面责任意识淡漠。加之国家号召非义务阶段教育可以由民间力量举办,幼儿教育又是民间力量介入的主要场所,所以县级地方政府一般地也积极号召民间力量参与办学前教育,以减轻自己的财政压力。但政府一般只看到民办力量参与办学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却忽略了民间力量投资办学首先是为了逐利,而在西部农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的人口居住分散以及农民家庭贫穷等原因,私人投资办幼儿园根本不可能获利,因此民间力量也不愿意在农村投资办学前教育。

(二)各级地方政府在本级政府所在地举办示范园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并没有指邮县级政府在举办农村幼儿园方面的实际责任,只是“扶持和发展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事业”, “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以上政策文本的表述,可以理解为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在本级

政府所在地办好中心幼儿园。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多么贫困的地区,在县城都有十分先进的公办或者民办幼儿园,城区的幼儿入园率也相当高,而大多数农村学前教育甚至是空白,连一年制学前班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地方政府在县镇所在地举办示范园,这种思路是不正确的,因为,首先,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经费有限,国家才要求将精力和钱财用于举办县镇所在地幼儿园,但试想,当地方政府将本来有限的经费用于举办示范园后,还会对农村幼儿教育进行投资吗?这就直接导致对农村学前教育任务的轻视。其次,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只要有利可图的地方,总会有逐利的人出现。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办学可以有利可图,恰恰是民间力量愿意进入的地方,如果各级地方政府在本级政府驻地举办幼儿园,造成与民间力量争夺有限的生源,不利于民办幼儿园的存活。而与此同时偏远的农村地区则由于无利可图,则形成政府与民间力量都不愿意问津的冷落场面。

(三)两个截然相反的认识误区

一是人们认为学前教育不重要。在西部农村,家长普遍没有认识到学龄前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当地没有学前教育机构的现状并不介意,也不努力寻找帮助。在农村社会这种认识很普遍,所以即使有人来动员孩子入学,家长还会想办法把孩子藏起来。举办农村学前教育是村委会的责任,但村委会对此也认识不足。

二是片面追求“优质”、“正规” ,对于当地学前教育任务认识模糊。从“机会公平”到“过程公平”再到“质量公平”,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面前的月亮是一轮比一轮圆了,但农村教育仍旧必须面对沉重的现实:农村必竟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城市,农村教育的举办条件不如城市;农民需要有优质的教育,但更需要接受教育的机会; 举办优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成本,越是贫困的农民越是要支付此项成本。②可见,任何教育理念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适宜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办法,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就是要寻求适宜的办法。批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不够正规,家庭作坊式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取缔,却忽视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正规的学校上固然最好,但是有学上总是比没学上要好。

对于西部农村来讲,第一个认识误区由来已久,这是和当地人们长久的文化落后有关,只要加强引导,人们会认识到的。真正造成学前教育发展困境的是第二个认识误区。一方面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困难本来就多,另一方面还要追求正规优质,这就等于为自己人为地树立了一道屏障。我们应当实事求是,针对农村的不同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和对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在农村适应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组的需要,曾成立临时托儿所;50年代中期,出现了许多生产队举办的幼儿园,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好经验。今天,我们也应当明确农村的现状,不应因噎废食,追求正规教育,反而损害了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在西部农村现阶段仍应当以各种非正规的方式举办幼儿教育,政府对农村举办学前教育的机构应当有所补助,并经常加以引导,在建设中改进,在改进中发展。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办理农村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事业。

三、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突围

从以上分析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要想取得发展,要突出主客观困境的双重围困。其实,这并不是没有可能,“十一五”规划期间将重点投资建设新农村,这对于西部农村学前教育走出困境,获得发展是个很好的机会。在此背景下,实行农村幼儿园与小学合作办学,对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都将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办法。

(一)实行幼小合办

首先,在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主要依靠附设于小学的学前班完成,农村小学在实行撤点并校之后, 有的学龄前儿童已经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此外,布局调整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点,因为布局调整以办理寄宿制小学作为最后的解决办法,这些教学点的存在也是暂时的。那时,会有更多的学前班的孩子们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其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必将需要三年制幼儿园,或者接受更小的学龄前儿童的托儿所出现。在目前出生率降低、生源减少和小学校整合资源的情况下,举办农村三年制幼儿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是因为村行政可以将有限资源用于举办幼儿园,其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安排资金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将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主要指标。再者,小幼合办,可以有利于幼儿角色转换,目前在儿童离开幼儿园入小学前都要进行幼小衔接教育,如何做好幼儿入学的角色转换是困扰小学和幼儿教师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但小幼合办,必定有助于儿童角色的转换。因为儿童在从入园到读完学前班的四年里,时时都可以对小学生活有所感受,早已熟悉小学环境和小学生的学习规律。

总之,如果幼小合办,学校在功能上实现多元化,即可有利于小学办学,也有利于山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同时,更主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实现山区农村儿童的教育公平。

(二)国家应该增加对西部学前教育的财政扶助

小幼合办需要我国教育体制有一个大的变革,由教育部门对小学与学前教育进行统一管理,目前江苏省已在试行将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但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幼儿教育经费问题怎么解决可能是个敏感的问题,笔者以为,教育是个公益事业,主要还是和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向社寻求帮助,分担一部分经费,也可以由私人投资办教育,来缓解国家财政短缺问题。但当国家财力富足时,必定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知,西部农村生源分散,在农村办正规幼儿园民间没有投资热情,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大多不愿意去。在此情况下,要想发展学前教育,只有依靠国家扶持。从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角度讲,国家给予贫困家庭的孩子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在国际上也有先例,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向贫穷言战”(The War on Poverty), 1965年,作为该战略的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开端教育计划”(Head Start Project)。该计划通过专门的教育和服务机构,为美国的少数民族(如北美印地安人)和低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卫生保健、营养食品和父母教育。1997年开端计划共拨款39.8亿美元,比1965年9640万美元增长40倍,在30多年里,开端计划累计培育了约2000万幼儿。该项计划帮助了广大家长、训练了大量的教师与助手,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对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县、乡两级政府应当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农村

正如上文分析,农村学前教育与县镇学前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如果仍旧把主要精力放在县镇所在地,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引导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00135/

推荐访问: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 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