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笛子与审美内涵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7 11:19: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试论中国笛子与审美内涵(一)
试论中国笛子及审美内涵

龙源期刊网 .cn

试论中国笛子及审美内涵

作者:黎利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下》2014年第03期

【试论中国笛子与审美内涵】

【摘要】从艺术存在方式说,笛子音乐同其他音乐一样是一种侧重于听觉审美意象的时间艺术,而笛子声音构成与形态运行是依赖和凭借听觉对特定发音材质构成来进行审美空间物象之关系的建构与感知、意想与体验的。通过对中国笛子声音美感色彩及形式构成的审美追求、感悟、控制,从分区到诸要素的和谐共在,控制其本质声色,并加之与笛膜震动色彩所形成的复合音色的相互关系,即对充满地域性声音选择的具体化有机地组织所创造出的声音复合质色的解析,本文则试图对此特质音响形式与内涵进行一次初步探究。

【关键词】中国笛子音色文化审美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01-02

一、 中国笛子声音结构与美学特征

"骨哨、骨笛、陶埙等都是后世吹管乐器的远祖。"[1]追望历史,1973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测定为距今7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古笛,可谓是现今笛子的远祖。中国笛子音色以深邃含蓄,曲折多变而闻名于世,究其原因不外乎笛子音质与音色的个性色彩区分与组合。所谓区分就是以自然之物材、结构、震动及局部的音之间过程的滞留与流动的听觉设计,以最大音域达到表达天地人美的形式关系目的,为此,使其音质音色虚实变换,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笛器本然之声与竹苇膜之声的选择是人文情怀所致。而和,是中国音乐的首要审美范畴,指音与意的和,调、品复合之声,以对映音心感应。而器鸣之材与膜振之"竹苇"腔内薄膜之材组合,即是将不同于乐器本质材质的另一种材质按照特定的声音追求附加在本声之上的混合之复合声音,使本然之声与附加的"笛膜之声"之融合密切,以达声音的综合性;使之具有了表达人在天地间的"喜怒、哀乐、悲苦愁"的动力性、复合性的情感变化能力。

笛子音乐体现民族"和合"文化心理,在它的音音运行中具有统摄生活之象与艺术美感,揭示客观声境与审美意境相通相合的气质;影响着笛乐审美意境与现代多重文化转换中所具有的文化创新价值。笛子,这件古老的乐器,能否突破自身的局限,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之材或者人工合成材质发音,表达自然美、环境美、心灵美,因地借物,选择合适文化的声音样式,延伸与扩大天人和谐的自然视野中的声像与内心的审美意象的深度与广度,使处在民族文化环境的人之内心到外部的声音形式、内涵和谐飘逸、和谐一体,是今天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所以,笛子声音样式中的一切问题最终都归结到声音时空的布局和处理与文化心理的和谐适应上。乐器、吹法、音响等音乐要素要在时空中展开,演奏者的情感真实在音形式时空的跌宕起伏过程中得到释放,从自然时空对应性描绘到精神时空的创造,涉及到多重而具体的精神整体感悟力、意象力和局部时空具体的处理手法与选择。

试论中国笛子与审美内涵(二)
浅谈中国竹笛演奏艺术二度创作中技法和审美的结合

浅谈中国竹笛演奏艺术二度创作中技法和审美的结合

【摘要】:中国的竹笛演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笛子原先仅仅是作为伴奏乐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由中国笛子大师冯子存先生将笛子以独奏形式搬上舞台。从这时候起,笛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大家庭。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笛子演奏家,改编和创作了一大批奠定笛乐艺术地位的经典曲目。而《春到湘江》就是其中的一首。随着笛子艺术的发展,笛子演奏中的二度创作问题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竹笛演奏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不仅对于竹笛演奏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表演专业人员在实际演出中所面临的切实问题。而本文就以笛子独奏曲《春到湘江》为例,浅要的谈谈二度创作中技法与审美结合的问题。本文分四部分来探讨。第一部分,介绍《春到湘江》的创作背景,作曲技法的分析以及曲式的结构。第二部分,介绍并对比各个名家所演奏的《春到湘江》的版本,以及各自演奏的特点的总结。第三部分,在本文第四章中探讨二度创作中审美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得出结论。认为在二度创作中,技法与审美相辅相成,以审美意境来指导技法的选用是本文所提出的观点。【关键词】:竹笛演奏二度创作春到湘江审美与技法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00823/

推荐访问: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标准的内涵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