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7 11:19:1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一)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探索有效育人策略

龙源期刊网 .cn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 探索有效育人策略

作者:边玉芳 吴洪健 张海形 时晓萍

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4年第02期【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编者按:

北京市“基于发展性评价的学生成长规律与育人策略研究”项目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推进的基础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是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需求,推进北京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提出的。该项目还将作为北京市在推进小学规范化工程之后提出的小学教育品质提升的重要支撑项目。

在近两年的研究中,项目以发展性评价为手段,全面揭示学生的发展规律,提炼了6-15岁学生的成长规律,系统梳理出小学低、中、高三个发展阶段7大方面的30-40个重点问题及关键任务。北京市13个区县44个学校聚焦小学低年级开展实验,积极探索有效的育人策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为了展示项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本期我们特约项目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介绍相关研究成果。项目研究还将继续,我们会持续关注项目的研究进展,也期待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案例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是“绿领巾事件”。“你学习不好,所以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放学的时候,一个小学的学生被领巾的颜色自然分成了两队,一个带红领巾的孩子对另一个带绿领巾的孩子如是说。这是二年前在西安某所小学发生的真实一幕。学校解释说这是激励孩子上进的方法:为学习好、思想品德好的同学发放“红领巾”,让学习差思想道德差的“差生”佩戴“绿领巾”,这样可以激发“差生”向优秀生学习,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争取也早日戴上“红领巾”。于是学校顿时被分成了“红”“绿”两个阵营。

二是近日成都某小学五年级男孩军军跳楼事件。据说这一天学校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有几个孩子说说笑笑,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老师留下4名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要求学生写1000字的检讨。军军还没开始写检讨就哭着问:“要是写不到1000字怎么办?”老师批评说:“还没做就说自己不行怎么可以呢?”男孩在语文课本上留下“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的遗言后,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

看到上述案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里都会非常沉重。如果案例一中的学校能够预料这一做法会在全国教育界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如果案例二中的教师事先知道她的不恰当做法会导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二)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让学生“轻装”自主成长

龙源期刊网 .cn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让学生“轻装”自主成长 作者:王永丽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09期

减负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家多次颁布减负的相关文件,但是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有愈来愈烈的趋势,如何把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尊重学生规律,让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温州市建设小学在陈钱林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尊重教育、星卡评价、自主作业,把减负提质切实落到了实处,让学生“轻装”自主成长。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建设小学的理念和做法,本刊就减负话题专访了陈钱林校长。

一、尊重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了尊重

1.陈校长,您当初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景下,开始想到实施“尊重教育”?

陈钱林:我1984年参加工作,教过几届初中班,深切感受到学生学业负担过重。1992年调入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工作后,我发现过重负担背后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教育者的强势控制,造成孩子的被动发展。教师布置过多的作业,孩子被动应对,被动必定低效,低效的结果,再增加作业,许多孩子就如陀螺般生活在这个怪圈中。【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1995年,我向当时北师大俞国良教授请教。俞教授从中西方教育的大背景分析,认为我国教育更多地强调师道尊严,对学生尊重不够。我想到上海顾泠沅教授的一句话:“在东西方教育之间,会有一条中间地带,找到这条中间地带,会是一种集大成的智慧。”我觉得,东方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果适当吸纳西方教育对儿童人性的尊重,可能就会找到“中间地带”。【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为了追寻“尊重教育”之梦,2001年,我放弃了教育局中层干部的职位,到新办不久的瑞安安阳实验小学任校长,着手探索校本化的“尊重教育”。

2.“尊重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陈钱林:“尊重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尊重人性。在安阳实小,我围绕这个内涵,设计了“幸福为本·习惯为重·尊重人格·尊重差异”的理念体系。从教育目标维度定位为幸福为本,教育内容维度定位为习惯为重,教育方法维度,对儿童个体而言要尊重人格,对儿童群体而言要尊重差异。

2011年,到温州市建设小学之后,我设计的理念体系为“基础·普惠·自主”。基础,是基于课程维度的理念。首先,基础的面要拓宽,不仅要关注知识,还要关注能力、习惯、情商、性格等发展。其次,全面发展不是全面拔尖,不然会增加学业负担。普惠与自主,是基于儿童维度的理念。普惠,就群体而言,要惠及所有孩子,既关注精英教育,又关爱弱势群体。自主,就个体而言,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三)
尊重儿童成长规律

尊重儿童成长规律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教育要融入四季,就跟小树苗一样,要经过春夏秋冬:春天的发芽;夏季的雨露滋润;秋天的饱满硕果;冬日里父母的温暖。这种“三分教育、七分等待”的基本教育原理,就是在告诫父母: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相信孩子,静等花开!无论哪个阶段的家庭教育,都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成长规律,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现在的家长都太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人一辈子最不能改变的是作为父母的角色,无论你的孩子成绩如何,考什么学校,将来干什么,亘古不变的依旧是家庭的亲子关系。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

有一句古话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诊断性的说法。中国有一句话说孩子逐渐地长高,父母的教育商数却在下降。在低幼儿阶段,三岁决定一生的说法更多是来自孩子本能吸收新知的感官教育,是一种爱的抚育和一种安全感的建立,这是三岁决定他一生中人格的机理。而七岁是他认知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自信的建立。决定人一生的是什么?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亲情关系。从大量对家长心理测试的研究结果发现,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无非是自己绝对观念在作祟,那么就应该先调整自己的认知,在孩子的成长中不断调试自己,才能辅助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跟食物一样,也有其有效期。据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发育在3岁前最快,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质在10岁前就基本成型。孩子大脑的高速发育时期正是养成优良习惯的黄金教育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如软泥,家长很容易塑形。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坚毅、顽强等优良品格往往事半功倍。而这黄金“有效期”一旦过去,哪怕父母付出再多的心血,期望孩子做出改变,也就好比软泥烧制成陶器,很难改变形状。

曾经读到龙应台一篇杂记,里面提到她在台湾一个朋友的孩子,小时候看着那小姑娘画画跟神童一样,长大在美国碰到以后,就是叼着烟纹着刺青,领着男朋友回家,对她就熟视无睹。一直以来,她的父母只顾着自己,从没重视过她的教育问题。现在再想教育已经不可能了,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因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经“过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内也没努力过。教育的“有效期”就是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因为时间一转眼就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期陪伴比教育更重要。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都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得有效了。

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用自以为是的爱来包办孩子的一切,他们低估孩子的学习、处事能力,剥夺他们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对父母产生强烈依赖感,白白错过了这一良好的机会。有效期一旦错过,很难补救。

一个孩子品德形成和习惯养成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几大方面都应该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按统一的要求标准一贯地教育和影响孩子。孩子是一个需要接受或

者正在接受教育的人,但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作为一名家庭成员、一名学生和一名社会成员的三种基本身份告诉我们:不仅家庭、学校、社会是他们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对其成长的三个大小不同的磁场,这三者之间应该协调发展,“教育合伙人”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教育合伙人就是一个家庭和谐关系的构建,无论是在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都应该统一协调教育方式方法,让教育能效发挥最大。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个场所,双方协同能很好地提高教育效益。学校与家长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互相配合是必须的。把教育合伙人凝结成一个整合资源,提高孩子的自信,那么这个孩子的生活幸福指数也会很高。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互相之间的亲情会变得慢慢淡薄,反倒是被成绩分数这些东西所牵绊。在整个学龄期,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都保持一种互动式的亲子感情,这将是教育有效期里最宝贵的一段历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将社会的各种真假信息以惊人速度传播。深深影响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必须有高度的社会化水平、积极的社会态度、勇于参与社会接受社会压力。家庭和学校应该做好孩子的参谋和向导,指引孩子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满足正常发展。

家庭就像交响乐,妈妈是细腻的夜曲,爸爸是进行曲,孩子就像奏鸣曲,它是一个交织的过程,每个乐章都是不一样的。在家庭里如果有争执、有苦恼,我们也把它看作是人生必然的一个经历。

说到音乐滋养,其实就是熏陶浸泡。我们一直说出生于艺术世家是一种熏陶,那一定是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坚持不变的一个习惯。很多家长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中抱怨孩子不好好听,那在这过程自问一下家长自己是否也跟孩子一起在听呢?其实音乐是共通的,听音乐是一种习惯,也是增进亲子互动的一个纽带。

音乐是思维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治理发展。音乐启蒙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早期音乐启蒙对孩子一生起很大作用,但在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方式方法至关重要。

比如早晨,可以放一些轻快的儿童歌曲;游戏玩耍的时候配上活动有趣的音乐;中午和晚上睡觉的时候放温柔古典的夜曲。在这些音乐中,个人认为古典音乐的交互性和旋律的复杂性是现代音乐取代不了的。培养孩子把专注力投身到每一个音节、音律中去,音乐看似美好的东西,内藏却是特别坚韧的毅力。在这样有规律的熏陶中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孩子慢慢会爱上音乐。的确,大多数孩子日后不可能成为贝多芬、莫扎特,他们将奔赴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学音乐不是对孩子人生的一种规定,而是为日后的未来人生插上美丽的翅膀。

我们坚信,只要父母能够用爱播种、用心收获。既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又在生活的细节中,注重培养孩子健康、快乐、自信的性格!就一定能够给予孩子适合的家庭教育,成为有效能的父母,有力量的父母。从而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守护孩子一生的幸福!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四)
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茁壮成长

  摘 要: 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阐述了高中政治教学中突破教学难点应关注的三个层面,提出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突破知识衔接之“难”、知识理解之“难”和情感体验之“难”,从而让学生在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中茁壮成长,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教学难点 实践性
  所谓教学难点就是教学中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处理教学难点对教师来说能顺利展开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对学生来说能顺利接受新知识,提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能力,引发情感、价值观的共鸣,实现健康成长。可以说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是高效课堂的永恒追求,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突破教学难点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相关知识――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体系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碰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逻辑的意义观念或相关背景观念,不能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意义关联,就会出现所谓的知识衔接之“难”。应该说这种情形在所有学科教学中都会出现,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学科知识点的关联而出现知识衔接之难。
  知识的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这一环节处理不当,直接影响以后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所以一定要在教学中适时适度补充和调整必要的知识点,即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高中政治学科教材由于篇幅有限等原因,很多理论只是点到为止,学生学起来确实会产生不少困难,如《经济生活》教材在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对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没有提及,我认为要讲清市场经济使学生理解我国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必须对计划经济有个简要的交代,所以我通过课堂教学中先展示搜集到的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证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与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比较,同时补充计划经济的相关知识,从而增进学生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再如,高中政治教材必修共有四个模块。其中必修三和必修四的联系较多,必修三的很多概念和原理的把握需要必修四中一定的哲学知识,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必修三的教学任务就很难顺利完成。高二学生第一学期还没学过《生活与哲学》,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必修三和四的教学顺序,这样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衔接。由此可见,通过补充必要的知识和教学顺序的小微调就会带来大改变,帮助学生突破知识衔接之难,真正实现便教利学。
  当然在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中补充必要的知识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有一定的度,即要适时适度补充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小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差距,以此突破知识衔接之难。
  二、合理巧妙创设认知冲突――突破知识理解之“难”
  知识的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它涉及知识对象的本质与意义。知识的理解是指了解传递知识的媒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简而言之,理解就是“言之”,理解就是“懂”。高中政治学科中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有些概念、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而《生活与哲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概括性与抽象性,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认知有一定难度,难免出现知识的理解之“难”。
  认知冲突就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的矛盾。通俗讲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认知不平衡。认知心理学认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者放入一个旧知和新知之间产生冲突的情境之中。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过多地为学生铺设台阶,使学习道路过于平缓,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体验,所学知识容易遗忘,就难以真正实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甚至寻找契机制造一些矛盾突破知识理解之难。如在《生活与哲学》中,教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框中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设置认知冲突来突破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不是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如同学之间的矛盾呢?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进而教师点拨归纳。通过设置概念的冲突和差异,学生懂得哲学上的矛盾与生活领域的矛盾是不同的,哲学矛盾是对生活领域矛盾的概括和抽象,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只要设计的冲突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引发的,就能为学生创造新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再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时,也可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美国电影《功夫熊猫》的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专家学者认为《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热映是文化入侵,你认为是文化交流还是文化入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认知已经不能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认知冲突已经形成,通过交流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应辩证看待这一文化现象,学习外国的优势与长处,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国的“功夫熊猫”,进一步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我国应有的正确态度。
  当然,认知冲突的设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需要教师对教材有细致解读,精心预设,以及对学情的精确分析。实践证明,巧妙设置认知冲突,是突破知识理解之难的有效途径。
  三、多维度设置情境体验――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情感与价值观同处于个体意识最深层,与前面所谈的知识理解相比,情感体验属于较高层级的学习领域。可以说教育的功能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是传承和培育文化传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实现教育的后一个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于三维目标之首。2014政治学科《考试说明》命题指导思想提出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对于学生而言,情感体验之难常发生于正向价值观的迷失。高中政治教材中的部分图片、数字、事例等有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又由于我们今天处在一个开放的价值多元化的日新月异的时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对教材知识产生情感体验之难在所难免。   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认识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与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胡云琬先生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情感的形成,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实践复杂的过程,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予以渗透和熏陶。”因此,高中政治课堂若要突破情感体验之难,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多维度解决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冲突,从而实现学生正能量的情感体验。《生活与哲学》作为引导中学生成长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教学质量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习《价值和价值观》一课时,如单从知识和理论角度讲,无需作深入的挖掘或逻辑的推演,但难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因而难以让学生信服,更难以让学生付诸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体验和价值冲突突破学生的情感体验之难。在教学中我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最美人物的视频和照片,如白芳礼老人骑三轮车的画面,并配有相关文字,文字是画面本身的描述和网友给白芳礼老人写的颁奖词等。展示情境材料后,设置相应的思考题,如思考题一:从白芳礼老人等的壮举和社会给他们的荣誉,谈谈人生价值的含义和评价标准。思考题二:爱往往意味着付出,甚至牺牲,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像白芳礼这样的人的壮举?当画面上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费力地踏上三轮车,我看到学生肃然起敬与感动之情,我想这时学生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和人性之美有更深刻的感悟,比起知识的讲解,这种情感对哲理的理解感悟更有效,情感体验之难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通过设置情境进行教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或新颖,教师选择设置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具有生活性,是学生在现实中看到、听到甚至是亲身经历过的,做到从生活逻辑出发,让学生获得体验的历程,在体验中感悟,获取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真正突破情感体验之难。
  总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正确选择。在教学中老师对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茁壮成长及真正成才的最大关怀,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认知建构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79-182.
  [2]江苏《考试说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3][美]莱夫.温格.情景学: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
  [4]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五)
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摘要:学习方式很重要,学习方式方法不对,学习效果就差。当前,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其中一条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苦学,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学改革 突破口 快乐成长
  一、改革教育方式
  我们的育人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同学的互动中、活动的体验中,享受成长的快乐,不断获得学习的动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
  (一)是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真诚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师爱的传递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品质,友好地交换彼此的看法和意见,相互理解和包容;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多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中,获得发展动力,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是改进课堂育德和活动育德的教育方式。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主题队会或团会要凸显教育功能,其他学科课要体现育人要求,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灵,滋养学生成长;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广泛组织学生参与体验,让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教育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大力践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学习兴趣高昂、优势潜能得到发展、综合能力逐渐增强。
  (一)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和价值,用所学内容吸引学生;充分运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用挑战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使学生保持持续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以“保底不封顶,分层不分班,面向全体学生”为指导思想,实施有选择而无淘汰的分层教学,改进优秀学生的培养方式,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三)是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特点、学生差异等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生动过程。
  三、改革评价方式
  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制度,围绕人才培育目标,体现导向性、激励性,大力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成才。
  (一)是改革学校评价方式。不断修改完善中小学教育过程考核方案,以科学的育人观、质量观为向导,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校,评价既看结果,又看过程;既看总体水平,更看发展水平,全面客观评价学校。
  (二)是改革评价教师方式。指导学校健全和完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不仅把教师的育人方式、教学方式及家长、学生评价纳入评价范畴,而且评价既要看教学水平,又要看育人水平,还要看师德水准,促进教师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是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切实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质量标准,为学生的成长、成功搭建更多平台。
  四、改革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落实,处处体现尊重人、教育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管理意识,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一)是构建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应为师生的学习、发展创设条件,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创设勤学向上,互信互助的良好氛围,激励师生对共同愿景的向往与追求,为师生的进步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以师为本的管理。尽力改善教师待遇,全力关心教师疾苦,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引导教师在终生学习研究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精心培育关爱学生中,享受奉献的幸福;在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中,享受成功的幸福,用教师的幸福感染传递学生。
  (三)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不断改革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大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把发展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大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成功感,使课堂、校园成为学生的眷念之地。
  五、优化育人环境
  学校成为学生精神文明的高地,家庭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基地,社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净地。
  (一)是切实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打造优美整洁的校园外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把教师培育成为高尚品德、崇高人格的引领者、传递者。校园内处处洋溢着道德的力量,闪烁着文化的光芒,使学生坚定信仰,教师追求崇高,形成良好美德。
  (二)是切实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校联系会、亲子互动,定期家访等系列工作,加强家长的联系和指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引导家长自觉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用自身良好的信仰、文明的言行熏陶孩子;指导家长用“蹲下来”的方式与孩子平等交流沟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成就孩子,提升孩子在家庭中的幸福感。
  (三)是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坚持不懈禁绝社会丑恶现象,加大校园周边整治力度,切实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全民教育,深入持久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文明氛围。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和活动场馆建设,引导青少年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增强为民报国的责任感。加强校外留守儿童基地建设,发挥村(社区)等各级组织对青少年的关爱教育,形成家校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总之,小学语文课要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教师除讲究教育方法的设计外,还要重视教学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语文课的本性、本色和魅力所在。抓好课堂中的每一个教育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彰显精彩的课堂。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六)
浅谈课堂规则

  摘 要:课堂规则是课堂秩序的保障,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是学生首先要学习的行为规范准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明确地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就课堂规则的内涵、特点和课堂规则制定的依据、课堂规则制定的原则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课堂规则;原则;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28-02
  一、课堂规则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内涵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基本行为的要求或准则。课堂规则具有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培育良好行为以及促进课堂学习的功能。教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课堂规则使学生们知道作为课堂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制定课堂规则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自然形成法、引导制定法、参照制定法和移植替代法。
  (二)特点
  1.具体明确。
  课堂规则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抽象。针对某一具体的规则,要说明具体的操作方式。教师要告诉学生怎样做,而不是禁止学生不要去做什么。如在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要求学生迅速安静,教师首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指示话语或手势。
  2.合理可行。
  所谓合理是指课堂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可行性。课堂规则不是要限制学生的行为,不允许学生有任何的表达和活动,只能安静地听教师的讲述,这违背了学生的天性,这种课堂规则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的课堂规则既要维护课堂教学的规范,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应该适当地让学生放松。良好的课堂规则不是要束缚学生,而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规则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规范,设计要合理。
  3.少而精,内容通俗易懂。
  教师应归纳总结课堂规则,做到少而精,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则后,逐步增加规则。课堂规则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规则的表达应通俗易懂,用词恰当、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快速掌握课堂规则。在开始阶段,教师要多次向学生强调课堂规则,直到学生习惯并能自觉遵守课堂规则。
  4. 以鼓励、肯定为主。
  教师使用积极鼓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做到哪些行为,并对学生的行为积极肯定,时刻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规则的目的不是禁止,而是要充分给予学生自由,在遵守课堂规则的前提下,教师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课堂规则的制定依据
  本文把课堂规则的制定依据分为四个方面:法令与规章、学校及班级传统、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课堂风气。第一,法令与规章。课堂规则的制定要以法令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这样可以保证课堂规则的制定遵循法律和学校规定的课堂教学规范,不会出现过严或过松的课堂管理现象。第二,学校及班级传统。学校和班级传统可以提供借鉴经验,学校和班级形成的一套适合本学校和本班级的课堂规则,是非常有用的,按照这些传统制定的课堂规则往往是最有效的课堂规则。第三,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教师负责课堂规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课堂规则的内容,但是,学生是课堂规则的执行对象,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意愿,在制定课堂规则时,教师要采纳学生积极的、正向的建议,同时也要参考学生家长的意见,结合多方面的建议才能制定出比较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的课堂规则。第四,课堂风气。制定课堂规则要根据课堂风气的变化,课堂规则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班级氛围的变化或班级新问题的出现,课堂规则也要改变。
  三、课堂规则的制定原则
  (一)正确处理尊重学生和遵守规则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并不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无需遵守课堂规则。尊重学生旨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既要维护课堂秩序,又要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同时,在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也是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重要体现。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于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师生共同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不断修改、完善课堂规则
  很多班级的课堂规则都是教师制定的,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参与。学生参与课堂规则制定的过程,正是学生认识课堂规则、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了解和认同课堂规则,学生才会自觉地遵守课堂规则。任何规则的制定都不是一步到位,课堂规则的制定应该循序渐进,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补充完善。师生共同参与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课堂规则,双方共同遵守课堂规则。
  (三)课堂规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幼儿园的课堂规则已不再适合他们,适应新的课堂规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此时教师应该根据他们年龄的特点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课堂规则,课堂规则要简单易懂,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课堂规则。对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班会等形式共同制定课堂规则。
  (四)学生若违反课堂规则,给予必要的惩罚
  课堂规则一旦制定好,就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班级准则,若有学生违反课堂规则,应该给予必要的惩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适当惩罚也是必要的。适当的惩罚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错误行为的认识并改正不良行为,而且可以督促其他学生认真地遵守课堂规则。
  四、课堂规则的重要性
  课堂规则是良好课堂纪律、课堂管理形成的基础。根据首因效应,学生在开始时就掌握课堂规则,遵守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之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维持课堂秩序,促进学生学习
  课堂规则的制定旨在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如果学生遵守课堂规则,就会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赞扬,相反,如果学生违反课堂规则,就会得到教师和同伴的批评和指责。在新学期一开始就规范和约束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严格监督,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及时纠正问题行为,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同时,适当的课堂规则,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师生相处融洽,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课堂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小学生掌握课堂规则尤其重要。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很多方面都不成熟,课堂规则可以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课堂规则先由教师指导执行,逐步被学生接受和内化,就会激励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要求,形成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及早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人们在社会上生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按规则办事是社会生活的准则,规则意识越强,人的素质越高。课堂规则是规则的一部分,学校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并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的重要场所。及早地要求学生遵守课堂规则,有助于及早地向学生灌输规则意识,帮助他们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有利于之后规则意识的培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越早掌握课堂规则,对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越有帮助。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规则制定的工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规则的制定工作中。课堂教学只有有良好合理的课堂规则,才会有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课堂秩序,才能实现有效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颖卿.新课改下课堂规则的重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施良方,崔允�t.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袁琳,赵丽霞.小学教师如何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J].教学与管理,2013,(8).
  [4]庄美金.论解放儿童的课堂规则重建[J].中国教师,2007,(3).
  [5]杨翠玉.尊重学生与遵守规则的两难选择[J].新课程・(综合刊),2006,(7).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00824/

推荐访问: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优秀学生的成长规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