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状病毒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8-25 09:09:4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孢状病毒(一)
治疗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腹泻的防治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病的重要病原。儿童可经历数次轮状病毒感染。在5岁以下的儿童几乎人人都遭受过轮状病毒的感染。但腹泻在3月龄至2岁的婴幼儿人群中最严重。

轮状病毒腹泻流行季节

轮状病毒感染以寒冷季节为流行季节。苏州地区的高峰季节比北方晚一个月,即10~1月。但一年四季均有散发。

轮状病毒腹泻的传播途径

【孢状病毒】

为粪—口传播是主要途径。以9~12月龄发病率最高,6月龄以下少见。 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症状

有三大特征,即发烧、呕吐、腹泻。潜伏期1~3天。6~24月龄小儿症状重,起病急,多先吐后泻,频繁呕吐,伴轻、中度发热,少数患儿可高热。随后24小时内开始出现腹泻,少则一天数次,多则数十次,大便稀薄,呈清水样或蛋花汤样,有时呈白色米汤样,多无特殊腥臭味。常伴轻或中度脱水及代谢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现消化道症状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清鼻涕等症状。严重腹泻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促发营养不良,如不及时治疗,进而危及生命。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1周左右。

怎样判断宝宝有无脱水

【孢状病毒】

主要指标有:⑴体重迅速减轻;⑵少尿;⑶眼窝凹陷;哭而无泪水、口渴、烦躁不安。前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四肢末端凉提示机体严重缺水。 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

本病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治疗为主。推荐使用WHO推广的新的低渗透压ORS溶液,在家中继续口服ORS,直到儿童的腹泻停止。吐泻较重时或中度以上的脱水主要以静脉补液以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期间不使用抗生素。一般病程在5—8天可完全治愈。

轮状病毒腹泻的预防

应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室内注意通风换气,注意饮食卫生。要将患儿使用过的东西消毒。应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以防传染。对6--24月龄幼儿口服含各型轮状病毒的减毒疫苗,为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微生态制剂【孢状病毒】

感染性腹泻仍是目前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世界范围内常见,在发展中国家,小儿腹泻依旧是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腹泻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加以及肠道炎症反应。微生态制剂尤其是益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腹泻病的预防和治疗。本文通过苏大附儿院消化科主任武庆斌的讲解,来告诉大家关于微生态制剂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应用,给出专家的建议。

在人身体的肠道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肠道菌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 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代谢

作用和对宿主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的刺激作用而对人类的健康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被认为是人类宿主健康有益的最为重要的细菌,而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艰难梭菌则被认为是具有潜在致病性的细菌。随着对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深入了解,促进了微生态制剂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孢状病毒】

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和特性

(1)益生菌 定义为“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这些活的微生物可以用来做成多种类型的产品,包括食品、药品和食品添加剂等。常用的益生菌菌种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酪酸梭菌、芽孢杆菌和布拉酵母菌等。

(2) 益生原 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和名词,是指一种不被宿主消化酶消化的食物成分,它能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几种肠内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长繁殖,起到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与益生菌不同的是,绝大多数的益生原是食物的组成成分,常见的所知道的益生原有:低聚果糖、菊糖、低聚半乳糖、乳果糖和母乳低聚糖。很多种食物中天然存在低聚果糖,如小麦、洋葱、香蕉、蜂蜜、大蒜以及酒菜,从菊苣根可以提取低聚果糖或由酶制蔗糖合成。

(3)合生原 合生原是益生原和益生菌以合适的比例制成的复合制剂,其功效具有着双重作用,既可选择性地刺激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又可发挥益生菌的生理性细菌的活性。

2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健康成人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栖息着1014的细菌,种群数量约有1000多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免疫调节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作用、与肠道其他菌群的竞争作用等等。健康肠道菌群通过维持粘膜正常的通透性而维持肠道完整的防御屏障功能,通过刺激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而调节肠道粘膜免疫系统,通过均衡细胞因子释放而调节肠道炎症反应,肠道菌群通过抑制肠道粘膜过度生成炎症因子并降低系统全身性免疫应答反应,因而对宿主机体的免疫系统有重要调节作用。

(1)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理论上口服益生菌是通过:增加肠道厌氧菌的数量和减少潜在致病菌的数量来影响肠道细菌;刺激肠粘膜免疫机制和与潜在病原体拮抗/竞争的非免疫机制影响肠道的微生态平衡等而对人体起到的有益作用。益生菌的其他作用还有:降低肠道pH值,产生具有杀菌功能的小分子有机酸(乳酸、乙酸和丁酸)、H2O2和细菌素,释放保护肠道的代谢产物(精氨酸、谷氨酰胺、短链脂肪酸、结合亚油酸),结合和代谢有毒代谢产物,调节肠道蠕动和粘液的分泌量。由于上消化道的胃酸、胆汁和消化酶的作用,消化液和胃肠蠕动和益生菌短暂的定植,就要求口服足够数量的益生菌,

(2)益生原的作用机制 益生原是选择性地刺激一种或几种肠内有益菌的活性 或生长繁殖的不被消化酶消化的食物成分,主要是刺激肠道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增加结肠双歧杆菌的数量可产生抑制潜在致病菌的复合物,降低血氨水平,合成维生素和消化酶等生理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欧共体食品科学委员会(SCFEC)建议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添加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的总量上限为0.8g/100ml,之间的比例为90%:10%。

(3)合生原的作用机制 合生原的功能特点就是同时发挥益生菌和益生原地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直接增加肠道有益菌来改善宿主肠道菌群失衡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益生原的作用特点来改善肠道环境促进宿主自身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使得紊乱的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孢状病毒】

3 如何正确使用微生态制剂

(1) 急性感染性腹泻:急性感染性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疾病,其中45%以上的病例为轮状病毒性腹泻,益生菌可以改善结肠菌群的组成和拮抗肠道致病菌。

(2) 炎性肠病 炎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该病可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引起。从微生态的角度看,对于遗传易感的宿主,当环境刺激因素如病原菌感染或药物治疗,破坏了肠道上皮水平的微生态平衡,就可能会导致肠道“生理性炎症”失控,以致发展成为“慢性炎症”,适当数量的益生菌有可能能预防和控制这种慢性炎症。

(3) 益生原预防和治疗小儿腹泻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则有益于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益生元制剂可能是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而有助于预防婴儿和幼儿发生这些感染性疾病。【孢状病毒】

(4)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因感染性疾病需要口服抗生素的同时(间隔1-2小时后)口服益生菌,能有效降低抗生素引起的腹泻。

最后,武庆斌主任告诫广大的爸爸妈妈,要正确使用益生菌:1.不宜与抗生素同时服用,应该在口服抗生素1-2小时后再口服益生菌;2.饭后口服能确保益生菌的疗效,人工喂养儿可以加入奶粉中喂服不会降低益生菌的疗效,且很方便;

3. 口服益生菌的剂量大,疗效好,且没有副作用;4. 选用药准字号的益生菌疗效有保障,保健品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在孩子发生腹泻时,可以口服微生态制剂,如果腹泻加重应该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延误宝宝的病情。

专家简介:

武庆斌,主任医师、副教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感染科主任。主要从事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微生态学的研究。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感染组组长,江苏中西医结合会消化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中西医结合会消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孢状病毒(二)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技术

  摘 要:本文介绍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症状、病虫形态、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及防治技术等综合措施。

  关键词:大豆孢囊线虫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病,俗称“火龙秧子”,是世界大豆生产的重要线虫病害,主要发生于偏冷凉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尤其东北地区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沙碱老豆区发生普遍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受其危害后,轻者减产20 %~30 %,严重的达到70 %~80 %,并且每年都有大面积地块绝产。
  1 危害症状
  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
  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孢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由于孢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2 病虫形态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病原称大豆孢囊线虫,属线虫动物门线虫。雌雄成虫异形又异皮。雌成虫柠檬形,先白后变黄褐,大小0.85~0.51 mm。壁上有不规则横向排列的短齿花纹,具有明显的阴门圆锥体,阴门小板为两侧半膜孔型,具有发达的下桥和泡状突。雄成虫线形,皮膜质透明,尾端略向腹侧弯曲,平均体长1.24 mm。卵长椭圆形,二侧稍凹,皮透明,大小108.2×45.7(um),幼虫一龄在卵内发育,脱皮成二龄幼虫,二龄幼虫卵针形,头钝尾细长,三龄幼虫腊肠状,生殖器开始发育,雌雄可辩。四龄幼虫在三龄幼虫旧皮中发育,不卸掉蜕皮的外壳。
  3 发生规律
  大豆孢囊线虫以卵、胚胎卵和少数幼虫在孢囊内土壤中越冬,或者以含线虫的土混杂于种子内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侵染来源。越冬线虫在大豆开花前后侵入大豆根内,7月间形成第二代进行再传染。
  虫卵越冬后,以二龄幼虫破壳进人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于根的皮层中,以口针吸食,虫体露于其外。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孢囊。孢囊落入土中,卵孵化可再侵染,二龄线虫只能侵害幼根。秋季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以卵在孢囊内越冬。成虫产卵适温23 ℃~ 28 ℃,最适湿度60 %~ 80 %。卵孵化温度16 ℃~ 36 ℃,以24 ℃孵化率最高。幼虫发育适温17 ℃~ 28 ℃,幼虫侵人温度14 ℃~36℃,以18 ℃~25 ℃最适,低于10 ℃停止活动。
  4 发病条件
  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轻重与耕作制度、土壤类型、土壤的质地和土壤温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4.1温、湿度 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线虫发育快,最适宜的发育及活动温度为18 ℃~25 ℃,低于10 ℃幼虫便停止活动,最适的土壤湿度为60 %~80 %,过湿氧气不足,易使线虫死亡。
  4.2土壤类型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如冲积土、轻壤土、砂壤土、草甸棕壤土等粗结构的土壤和老熟瘠薄地、沙岗地、坡地等胞囊密度大,线虫病发生早而重,减产幅度大。在偏碱性的土壤和白浆土中,线虫病发生也重。
  4.3耕作制度 大豆胞囊线虫在土壤内大豆耕作层中呈垂直分布。因此,多年连作地土壤内线虫数量逐年增多,危害也逐年加重。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进行合理轮作,土壤内线虫会逐年减少,危害也相应减轻。
  5 防治技术
  5.1种子检验 大豆种子上粘附有线虫如泥花脸豆、种子间混杂有线虫土粒、农机具上残留有含线虫的泥土以及种子调运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搞好种子的检验,杜绝带线虫的种子进入无病区。
  5.2选用抗病品种 如嫩丰15号、抗线虫4号、抗线虫5号。抗病育种工作今后应选择多种抗性基因品种的轮换种植,以及抗病与耐病品种、普通品种的轮换种植,可有效避免强毒力生理小种的出现。
  5.3进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作、重茬 与高粱、玉米等禾谷类作物实行3~5年轮作,病田种玉米或水稻后,孢囊量下降30 %以上,是行之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
  5.4适时灌水 土壤干旱有利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因而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可减轻危害。
  5.5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有机质在3 %以内不能种大豆,土壤有机质在3 %以上地块提倡测土配方施肥,调节好N、K、P比例,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大豆所需养分、肥料,特别是提倡增施优质农肥2 ~ 3 t,促进根系发达,增强抗逆能力。
  5.6药剂防治 采用壮根宝水剂拌种,菌肥用量为种子量的1.5 %~2.0 %进行拌种,然后堆闷、阴干后即可播种。并且二铵、尿素、硫酸钾按当地常规施用量施用,效果明显;其次甲基异柳磷水溶性颗粒剂,每667 m2施300~400 g有效成分,于播种时撒在沟内,湿土效果好于干土,中性土比碱性土效果好,要求用器械施用不可用手施,更不准溶于水后手沾药施;此外也可用3%克线磷5 kg拌土后穴施,效果明显;虫量较大地块用3%呋喃丹(克百威)颗粒剂每667 m2施2~4 kg,颗粒剂与种子分层施用即可。
  5.7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大豆胞囊线虫的天敌来控制虫口数量和限制线虫引起的损失。其中包括昆虫防线虫、细菌防线虫和真菌防线虫。

孢状病毒(三)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病是我国北方大豆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

  关键词:大豆 孢囊线虫病 危害 综合治理
  一、危害及症状
  危害及症状大豆孢囊线虫病又叫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在大豆幼苗期,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发育不良,矮小。苗期感病后子叶和真叶变黄,发育迟缓;成株感病花期延迟、花器丛生,花及嫩荚萎缩,结荚少而小,甚至不结荚,严重者全株枯死。病株根系不发达,侧根显著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70%-90%,甚至绝产。
  被害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黄早落、花期延迟、花器丛生,花及嫩荚萎缩,结荚少而小,甚至不结荚;病株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发病初期病株根上附有白色或黄褐色如小米粒大小颗粒,此即孢囊线虫的雌性成虫。被害根部表皮龟裂,极易遭受其他真菌或细菌侵害而引起瘤烂,使植株提早枯死。
  二、病原形态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es Lchinohe)在分类学上属线虫纲垫刃目异皮科孢囊线虫属。卵呈长椭圆形、淡黄白色,大小为75-120μm×37-44μm,大部分藏于孢囊内,少部分藏于卵囊内,幼虫分4个龄期。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蜕皮后成为二龄幼虫,呈蠕虫状,体细长透明,头部较宽,尾部较长;三龄幼虫呈豆荚形,雌雄虫外形无明显差异;四龄幼虫雌雄明显可辨,雌虫呈烧瓶状,白色,体长330-410μm,雄虫恢复蠕态线形,体长33-370μm,尾部有爪状交合刺;雌成虫呈黄白色,柠檬状,后期变为深褐色,大小为340-1100μm×230-720μm,雄成虫线形透明,头尾部较钝圆,尾部微向腹面弯曲,尾末有一对交合刺弯向腹面,大小为1100-1400μm×30-40μm。
  三、发生特点
  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等。雌虫主要以孢囊(内藏卵及一龄幼虫)在土壤或寄主根茬内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孢囊内的越冬卵便在卵壳内孵化为第一龄幼虫,蜕皮后变为二龄幼虫,突破卵壳进入土中寻找寄主。二龄幼虫用口针刺破幼根表皮侵入,在寄主根部皮层营寄生生活,成为该病直接侵染源。幼虫在寄主根部经过三、四龄幼虫期而发育成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突破豆根皮层而显露出来,仅用口针吸着在寄主上,此即为根上所见的小米粒大小的白色颗粒物。雌成虫体露在大豆根外,与根外雄虫交尾。老熟雌虫体壁加厚成为孢囊,产卵于孢囊内。
  四、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针对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规律和流行因素,结合呼伦贝尔市大豆栽培生产和土壤耕作状况,建议对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治,首先要注意防止虫源传往无病区,而在发病区采取以合理轮作、应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改善土壤耕作条件、进行药剂拌种等为主要技术内容的综防措施。
  1、加强检疫
  加强检疫制度,保护无病区是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应全面调查该病的分布情况及生理小种分布情况,明确疫区和无病区,严禁将病原带入非感染区,孢囊线虫可随同种子传播,应认真进行种子检验,禁止从病区调种,以保护无病区。
  2、建立合理轮作方式
  加强大豆播种面积的宏观调控,适当压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玉米、小麦、谷子、马铃薯、甜菜种植面积,逐步达到合理的三年以上的轮作制,这是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根本性措施。大豆在连作条件下应选用抗病、感病品种轮换种植,以控制新的生理小种产出。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
  3、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促进大豆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病力,可相对减轻损失。苗期叶面喷施硼钼微肥,对增强植株抗病性也有明显效果。土壤干旱有利于大豆孢囊线虫为害。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可减轻为害。
  4、适当增施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施用有机肥15000kg/hm2做基肥,在传统应用磷酸二铵150kg/hm2做种肥情况下,改为在种肥中增施尿素和硫酸钾即磷酸二铵105kg/hm2、尿素22.5-62.5kg/hm2,表现出较明显的增产抗病性;有条件的进行硼钼微肥拌种,在苗期和花期应用喷施宝、爱多收、大肥王等叶面肥进行喷施,满足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达到强株健株的目的。
  5、合理灌溉,改善耕作条件在大豆苗期及时喷灌,提高土壤湿度,抑制线虫孵化侵入,是一项生态控制线虫发生的增产措施,具体喷灌时间一般在干旱条件下以6月20-30日宜;推广秋翻秋起垄,秋翻深入达20cm以上,垄宽60-65cm,垄高18cm,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起到提高地温和蓄水保墒的作用,创造有利于大豆生长发育、不利于线虫发生的生态条件,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
  6、药剂防治
  (1)用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药种比为1:70;
  (2)用35%的甲(乙)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
  (3)用5%的甲基异硫磷颗粒剂120kg/hm2用细土拌匀后施入表层20cm的土壤中。
  7、生物防治应用大豆保根菌剂进行防治。主要利用寄生在线虫雌虫的致病真菌达到杀灭线虫的目的。如草酸青毒菌、茄病镰刀菌等菌系制造的菌剂。目前中国农科院生防所研制的大豆保根菌剂对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有较好的效果,可兼防大豆根腐病,并对解决大豆迎茬障碍有一定的效果。
  五、结束语
  大豆孢囊线虫区大豆面积比例大,长年距轮作有困难,而短期轮作由于线虫存活期长,土壤内线虫回升快,效果不大;应用种衣剂拌种虽然有一定的防效,但因用量大、成本高,易造成环境污染,也不符合绿色植保要求。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4371/

推荐访问:杯状病毒 杆状病毒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