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数码后背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9-27 10:35:4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135数码后背(一)
135与120画幅尺寸解析

什么是135相机?135与120画幅尺寸对比

什么是135相机?

使用135胶卷的相机称为“135相机”或者“35mm相机”。

成像面积为24×36mm的相机也称为“全画幅135相机”,采用与135胶卷相同或相近尺寸感光元件的数码单反相机则成为“全画幅数码相机”。成像面积为24×18mm的相机称为“半格135相机”,而成像范围的长边超过36mm的,通常称为“宽幅相机”,比如哈苏(Hasselblad)XPAN。

使用120胶卷的相机称为“120相机”。现在专门使用220胶卷的相机很少见了,多数是在120相机上更换220后背来使用220胶卷,下面是使用宽幅相机拍摄的照片:

对于120相机而言,同样也有类似“宽幅”的说法,比如6×12和6×17相机,都是属于宽幅之列。

135与120画幅尺寸对比

135胶卷:由于宽度为

35mm,所以也称为

“35mm胶卷”,有暗盒包装; 120胶卷:宽度为61.5mm,没有暗盒包装,但是有背纸;

220胶卷:宽度为61.5mm,长度为120胶卷的两倍,没有背纸,只是首尾有护纸。

画幅详细规格表

实际面积对比表【135数码后背】

135胶卷的标准成像面积为:24×36mm,长度单位为mm;120/220胶卷的标称成像面积有多种:6×4.5、

6×6、6 ×7、6×8、6×9cm,长度单位为cm。

成像面积是一个方型或者矩形,除了边长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就是对角线长度。

135数码后背(二)
关于顶级相机

关于“顶级”器材的配置及评价(Linhof、Alpa、Leica等)---转帖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汗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与影友共讨。

对于器材,有些人喜欢听别人谈论,而有些人则对谈论(好)器材者反感。实际上,选择器材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人的拍摄题材不同,能承受或愿意的开支不同,还有能承受器材所带来不便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上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常想,如果能有那么一机一头,可以风光、建筑、人文、人像、微距、打鸟等通杀,同时重量不超过1000克,那该多好!这样就不用考虑器材的问题了,遗憾的是从来没有这样的器材,而且以后也不会有。因此,喜欢几类拍摄题材的影友不得不需要几套器材,随之而来的体积和重量很烦人,而如何选择这几套器材更烦人。多听听不同使用者的意见很有帮助,但最终还是要自己去认真使用后才会知道该器材是否够好及是否适合自己。发烧之路,必须在广泛听取意见后亲步走,每迈出一步,都应是值得迈出的才好。

“广泛听取意见”需要讲究科学,不能轻易相信摄影杂志上的测评文章,那些都是器材商付钱请人讲好话的。应该多分析一些对摄影真正迷恋的人的意见。

一、郑重声明:

本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我已经尽力做到客观。我不是任何一个厂商的“托”,我不会为任何厂商说话,我只针对器材说话。目的只有一个:提供较全面真实的参考,能令一部分人少走弯路。

另外,每个人都对自己选择的器材很有感情,都会象自己的孩子般来爱护,包括保护器材不受破坏及不容他人对自己器材的批评。很遗憾,在谈论器材的时候,我不得不指出它们的优缺点,有些影友可能会接受不了,如发生这种情况,请原谅我的观点,并请相信,我没有针对人,只针对器材。

二、彩色风光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就彩色风光摄影而言,选择Linhof意味着器材选择、置换的终结,具体选择Linhof4X5,还是Linhof617或Linhof612,可按需要及个人习惯而定,都能获得顶级的效果。吉尔德变幅617则是综合型的顶级器材,提供了宽幅、变幅及移轴功能。哈苏、禄来、康太时、宾德等120系统不大不小,勉强可用。135系统就别用来拍风光了,那怕徕卡都不行。

(一)在数码时代还有必要购买大幅或宽幅相机吗?

许多人质疑这问题,我也曾认真考虑过。

我并不抵触数码,早在1998年就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毕竟数码太方便了,目前还偶而使用,但从不用于重要的拍摄。象我这样对照片质量吹毛求疵者,用什么器材或附件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就会去用,不管数码还是胶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数码还无法达到反转片的质量,反转片通过电分可得到高质量的数码文件,反过来却无法办到,更何况还少了直接看底片或幻灯的震撼。因此,我仍会继续使用反转片,直到数码的效果能追上反转片为止。

无论数码或胶片都与大、中幅器材无关。因为大、中幅器材大部份使用后背,能很方便地实现数码化而无需任何代价。大幅相机的功能及质量是永远不可能被超越的,大幅相机的最大功能不是大底片,而是移轴,移轴能修正影像变形,能改变清晰平面,能充分发挥摄影人的创意。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后出现4X5、612、617甚至5X7、8X10面积的数码后背也只是迟早的事情,到时,人们会对这个世纪初大家都在争论要不要购买全幅135数码相机感到好笑。

目前的612、617相机大部份还不是后背独立结构,不必担心,很快会向这个方向发展的,吉尔德及骑士617相机已经是这一结构,而ALPA12系列更是高瞻远瞩,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数码及胶片的通用。大幅相机全部是后背独立结构,向数码转换的代价为零。

(二)大幅、宽幅相机是否操作繁琐、缓慢?

大幅相机确实操作繁琐,也相对缓慢,但可以通过熟练使用器材来克服。拍一张片子一般需要10分钟,但如果要抢时机,1分钟也可以拍一张,我2004年的

最满意照片就是这样拍下的,当时时机紧迫,我一边支架子一边考虑用哪个镜头及曝光组合,然后飞快地安装机器及镜头,按常用的方式移轴(少量倾斜镜头),用放大镜确认主要部位的清晰度后,关闭快门、设光圈速度、上弦、插入片盒、拉出挡板、曝光,整个过程在1分多钟之内完成。

宽幅没这个问题,可拍得比哈苏更快,因对焦是预设的,直接取景拍摄即可。

(三)选择Linhof真的意味着器材选择、置换的终结?

确实是这样,Linhof拥有最好最实用最可靠的4X5双轨机及617、612宽幅相机,但要意识这一点并不容易。彩色风光是最多人喜欢的摄影题材,但恐怕没有那一位影友买的第一部相机就是Linhof的,一来初级烧友对大幅知之甚少,二来哪怕他相信Linhof是最好的,他也不相信自己会需要那么高级的器材,三来大幅器材的操作难度令许多人望而却步。只有那些对影象质量非常在意,不在乎为此多付出金钱及繁琐的人,才会最终选择Linhof,当然,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大都会对以前为何买进了那么多“没用”的中小幅器材而后悔。

为何Linhof是最好、最实用、最可靠的?我不想在这罗列它的功能数据,它的好处,需要与其它器材比较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我首先购买的大幅机是Linhof2000,一段长时间内,我都嫌它笨重,并不了解它比其它牌子高级在那里,直到后来有机会接触其它相机,通过亲手比较,才知道Linhof的笨重、精密甚至它的种种不便,都是为了获得最高质量的照片而设置的。 Linhof612、617在使用上比较方便,与其它牌子的同类产品相比,也是重得“过份”,无法,Linhof

就是这样,不可能为了减轻重量而牺牲稳定及精密。如果你对彩色风光照片质量非常在意,那么,终极选择是Linhof。【135数码后背】

Linhof相机也并非没有缺陷,我所使用的2000型4X5相机,存在润滑油不够耐低温的缺点,2005年初我曾用它到坝上拍摄,早晚零下30多度,机器几乎被冻住,轨道紧得难于推动,要将400毫米镜头推到位置,费尽了力气,手指头受尽折磨!上移摇把也由于低温而打滑,功能作废,当中午气温上升至零下20度时,机器则完全操作自如。

Linhof2000型相机的个别小零件易损坏,如饰皮脱落、折合对焦器破损、后背勾断裂等,虽不影响使用,但作为世界顶级品牌,在这些小问题上做不到尽善尽美,确实令人遗憾。

还有,施耐德著名的72头、90头、400头由于个头太大,在Linhof2000上使用还不算方便,需要去适应。

(四)吉尔德变幅617是另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款机器全球年产量仅五台左右,由德国吉尔德老先生手工打造,大部份人可能都没见过实物,我较幸运,有一位影友买了一机三头(47、80、180头),令我有幸把玩使用几次。其做工达到甚至超过了林哈夫水准,属于综合型的顶级器材,有取景器及机背两种取景方式,提供了宽幅、变幅(66、69、612、614、617)及移轴功能(前组的上下、左右、倾斜,后组不能移轴),其移轴功能不如大幅相机强大,对于风光摄影来说,也基本够用。

135数码后背(三)
尼康数码单反型号的命名

尼康机型编号

先简单解释一下尼康数码单反型号的命名,对于不熟悉尼康的网友来说也许会有点迷糊。基本上来说尼康数码单反总共有三个基本类型:专业类、准专业类(爱好者)、入门类。而每类里面又会有一到两个型号。

从胶片单反相机开始,尼康的专业相机型号都是一个字母加一个数字。在数码单反年代也一样,如D1、D3等。不过数码年代又多了一个分类:同时代会有两个型号,一个是高速度记者机,用字母H(High)结尾,如D1H、D2H等;而另一个是高像素机,用字母X(eXtra)结尾,如D1X、D2X、D3X等。此外和胶片年代一样在下一代机器推出前对本代机器进行较小改进后的型号会用字母S结尾,如D2HS、D2XS。在专业机型号命名只有两个例外:尼康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D1,当时没有区分高速和高像素,目前的高速相机D3。至于为何D3不命名为D3H我们无法得知,唯一知道的是D3X是高像素版本。

准专业机型号命名是一个字母加三个数字,如D100、D200、D300,比较简单。不过新用户时常会问的是,为何准专用机不是两位数而是三位数。这个估计也是胶片年代留下的坏习惯,当年第一款准专用机是F90,而更新机型是F100,从此以后把两位数留给了入门级别机器。S结尾的机器有几款,D2HS、D2XS、D70S、D300S、D3S。

入门级机器一直是两位数,而且和胶片年代一样,同时期会有两到三款机型,级别按照数字增加而递增。比如D40、D70、D80。随着两位数字不够用,今年开始尼康启动了四位数命名,因而我们看到了D5000和D3000。相信未来的入门级都是四位数,比如D90的更新产品被命名为D7000。

从现在开始我们回顾尼康的第三代数码单反相机,因为牵涉到历史,个别机型可能会占用稍微多的篇幅,比如D1系列。

==============================================

D1,数码年代划时代的机器,尽管用今天的技术指标来看没什么了不起,只有274万像素,5个对焦点,每秒4.5张连拍速度,最高感光度ISO 1600等等。

甚至和当时的(不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相比,D1

的像素指标也好不到哪里去,连尼

【135数码后背】

康自己的Coolpix 990(2000年1月推出,比D1晚几个月)都有310万有效像素。

D1也不是第一台量产135数码单反相机,柯达1989年为美国宇航局特制了一款相机并参与了1991年11月24日亚特兰大航天飞机活动。这是一个安装在尼康F3相机下面和后背的一个数码”后背“,还有笨重的附件,内置了一个100MB的硬盘,137万像素。

柯达正式对外销售的数码单反相机DCS 100基本和为美国宇航局定制的机器相似,包括技术指标。售价从2万美元到2万5美元,总管卖了不到1000台。137万像素,200MB内置硬盘可存储160没压缩照片,或者600张压缩照片。

从1991年到1999年,数码单反相机基本都是柯达用尼康和佳能胶片单反机身简单改造,与其说是数码后背还不如说巨型数码手柄,其体积和重量可以与原胶片机身相比。直到1998年,柯达和佳能合作在EOS 1N机身上开发了DCS 520和DCS 560,整体结构更加接近今天的数码单反相机。佳能在日本和中国用自己品牌销售这两款相机,型号分别是D2000和D6000,前者是199万像素,连拍速度3.6张;后者是600万像素,连拍速度每秒1张,单原色数据宽度只有3位(标准Jpeg是8位)。售价从1万5千美元开始。1999年柯达继续使用尼康机身开发数码单反相机,推出了DCS 6XX系列,其中有DCS 620和DCS 660两个基本型号,技术指标与使用佳能机身的DCS 520和DCS 560完全一样,机身是尼康的F5,价格和佳能版本相似,1万5千美元。

在DCS 620和DCS 660推出后半年的1999年6月,尼康公布了D1。从指标上看固然有不少明显进步,比如274万像素(对比DCS 620的200万),每秒4.5张的连拍速度(对比DCS 620的3张)。这些都不足以引起用户任何重大的冲动,而真正能够吸引他们的是价格和”原厂“。 D1公布的价格只有DCS 620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5600美元,这对当时的主要客户如新闻机构来说,这意味着可以让更多的记者能够用上数码相机。而D1在当时甚至三年后都能够垄断新闻摄影市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这是一款彻头彻尾设计的数码单反相机而不是什么后来增加的附件。

此外,尽管D1当时也有一些技术问题如高感光度时会有灯芯绒问题(这个先埋下伏笔)和紫红色容易走色等,但整体成像部分要远远超过柯达的机器,包括支持单原色12位原始格式(NEF),优秀的成像质量,高速连拍能力(每秒4.5张共21张),高达1/16000秒的高速快门等。

离开历史,我们回到机器的本身。从机身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基于F5的设计但不能说是完全F5机身,因为它混合使用了F5和F100部件,比如整体机身结构是F5的框架,取景器是F100的,只有96%的覆盖率而不是F5的100%。1005区彩色测光系统被移植到D1,并为白平衡提供额外数据。

至于为何D1使用了F100的取景器而不是F5取景器我自己有一个猜测:F100取景器比F5”更先进“。看官恐怕要问,明明F100取景器的覆盖率不如F5,为何你还说更先进。没错,F5的取景器不仅覆盖率更大,而且也可以更换。但F100取景器有一个地方比F5先进:合焦时对焦点会变红色。在F5上合焦时取景器内下方和右方各自有一个绿色箭头指示对应的合焦焦点位置,不如F100直接显示更加直观。【135数码后背】

当然D1也不是没有缺点,其中一个今天会被认为比较幼稚的就是没有色彩空间概念,这个要埋下伏笔在D1H和D1X时解释。不管如何,这款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前一年推出的机器当年赢得了众多钱包富裕的新闻社欢迎,也是主流相机厂家真正从胶片转向数码革命时代的开始。

D1当年售价5千5百8十美元,和今天的尼康顶级数码单反相机D3X相当,这绝对不是偶合。

D1H和D1X,2001年2月公布。在D1公布后18个月,尼康开始了一个新传统:专业数码

单反相机有两个版本:高速和高像素;而另外一个传统是大规模换代更新前大约两年有小更新。

和后来的小更新相比,D1H和D1X的出台改进更多,除了机身本身一些小改进以外,最大的变化是传感器。

严格说是如何把D1传感器变成两款传感器,这又要讲故事了,当然这是后来我们才知道的,具体故事在这个帖子里面:惊爆内幕:原来D1、D1H、D1X有1080万象素。

故事的起源回到当初尼康从1996年开始研发D1过程中寻找一款合适的传感器开始,当时他们能够找到的影像传感器只有为军工和工业用途开发的,而他们需要的价格必需是民用级别,产量在每月数千个以上。经过一番寻找以后,他们找到了一家,我们现在知道这是索尼。

而原来索尼的这款CCD传感器有1080万像素,但尼康对这款1080万像素传感器的高感表现不满意,因为他们的目标客户是体育新闻记者,高感光度表现比像素数量更重要。尼康和索尼采用了像素合并的技术,把这款1080万像素CCD邻近的四个像素当成一个像素来使用。

这是当年有好事者把D1H CCD(基本结构与D1相同)的低通滤镜拿走以后用微距镜头拍摄的结果。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四个紧密排列相同颜色(马赛克滤镜)的像素。

也许是尼康意识到并不是只有体育新闻记者才需要数码相机,或者说高感光度并不是数码单反相机的唯一技术指标,如何从这款1080万像素CCD里面得到比4合1更多的像素而又同时能够保证图像质量呢?

他们采用了2合1的方法,把上下两个像素合并,这样得出一个4028 x 1324像素的原始输出,在水平方向把像素增加了一倍。然后在后期(电脑软件或者相机内置DSP处理器)将这个变形图像重新计算后得到一个3008 x 1960像素的590万图像。

这就是D1X,X是eXtra(额外)的意思,一款像素增加了一倍,减少了连拍速度和最高感光度的机器。具体指标我们下面再解释。

而原来D1传感器被用于D1H,还是274万像素但连拍速度和能力被提高,从原来的每秒4.5张共21张提高到每秒5张共40张(原始格式减少到27张)。D1的其他基本指标被保持,包括最高感光度ISO 1600,相比起胶片这已经是很大进步。另外一些改进包括引入了色彩空间概念,用户可以选择sRGB或者Adobe RGB,用户设置库从当年胶片相机时代的数字变成文字,压缩原始格式,单独图片回放功能,以及高感噪音减少算法改进。

和D1一样,D1H也有两档扩充感光度,可以扩充到等同ISO 6400。当时我的评测结果是ISO 800以下完全没有问题,ISO 1600有噪点需要后期处理。

此外D1H的价格也减少到4500美元,比D1减少了1千美元。

我当年用过D1H三周,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Nikon D1H——高速,高性能专业数码SLR相机。限于当时的经验和条件,现在回头看评测报告客观性的评测部分太少了。

顺便提一下,佳能的第一款独立自主开发的单反数码相机D30在2000年4月公布,比D1晚了大约一年,比D1H/D1X早了10个月。311万像素的佳能D30相当于今天50D级别。

D1X的各项指标与D1H相同,除了像素和连拍速度以外(每秒3张)。价格还是5千5百美元,和D1相同。

135数码后背(四)
数码摄影能否完全取代银盐摄影

  摘要:摄影的生命力即在于摄影的社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无疑是这一生命力的新鲜血液。通过对数码摄影与银盐摄影在诸方面的比较,使我们认识到:数码摄影代表着摄影技术和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在日常民用和商用的摄影领域,银盐摄影势必会退出历史舞台,不远之日,数码摄影必将完全取代银盐摄影。

  关键词:数码摄影 银盐摄影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B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7-0222-02
  本文对数码摄影能否完全取代银盐摄影的探讨,主要指摄影的日常应用领域,而不包括某些特别的摄影研究机构。
  1 对两类摄影的界定
  数码摄影是指拍摄方式上,记录、存留影像是以CCD、CMOS到各种存储卡为数字化的摄影。银盐摄影是指拍摄方式上,记录、存留影像是以银盐为主要感光材料的摄影,包括各类胶片和相纸。两种方式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因为结果都是摄影。但摄影的社会实用性又决定了既然用哪一种都是照相,自然更切合实用者会被优先考虑,就不免出现两种方式在实用意义上的比较和应用上的选择。
  2 对两类摄影有关的比较
  (1)从影像质量上看。即“像素问题”,也是以往大家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以135相机为例,一张135底片约相当有2千万左右的像素,而优秀的135数码相机记录影像像素已达2千多万甚至更多,且尺幅能与35毫米胶片等大。更何况数码影像的质量并不完全取决于像素这一单纯因素。CCD或COMS这些光电耦合器的尺幅、耐热性能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多数千万像素的数码影像质量已超过胶片,这已是有两类摄影经验者众口皆碑的认识。另外,实际应用上产生影像质量问题往往还涉及对数码摄影技术上的操控正确与否,如数码文件设置的大小是否得当合理、感光度随意设置过高以致噪点太多、不合理的锐化等形成对数码影像质量的误解。随着数码像素技术的飞速改进,显然在应用上影像质量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
  (2)从价格上看,数码相机目前仍比较昂贵。典型者如尼康、佳能的“专业”级的顶级相机要5万人民币左右,而过去其胶片机是1万多人民币。若是120相机,仅数码后背就在10万元左右以上。但数千元的中、低档数码相机越来越显现出价位容易接受的现实,如很多专业工作者也使用的高级数码卡片机,其价格在4千人民币左右。只相当往日一台尼康FM2机身的价格。而普通民用则更多的倾向能打电话的数码相机——手机。同时数码相机不用胶片也是从另一面降低摄影消费价格的实质性因素,并且日新月异的大容量储存卡等有关相机周边辅材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数码摄影的费用投入逐渐下降。显然的趋势是价格越来越不成为决定数码或银盐两类相机取舍的根本问题。
  (3)记录、传递和存留视觉形象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发明照相机的本能愿望,延续这一本质功能便是摄影术的现代应用。数码摄影作为新的一种照相技术,在应用功能上已充分显示出比银盐摄影所具有的优越性,主要如:
  彻底告别胶卷。胶卷应用是照相技术一大环节,尤其在专业领域。灯光片日光片、黑白片彩色片、负片反转片、E-6、C-41……随着数码而悉数不复存在。黑白与彩色、反转与彩负、正像与负像的互转都变得轻而易举。数码摄影不但告别胶卷甚至告别色温镜、当然也告别冲卷。现在只调白平衡、设置感光度,必要时还有Photoshop的强大后期支持。
  取景更方便。数码相机即是在暗处取景也能自动以“高亮”看清景物。不似胶片相机为解决照明暗的拍摄环境,就须配大孔径的快镜头才能方便捕捉被摄对象。
  曝光更准确。数码摄影的即时回放功能和即时删除功能,可完全免除“波拉”片而做到更准确曝光和降低废片率。
  贮存更俭省。相对胶片而体积小容量大的储存卡及移动硬盘等多种相关存储器材可方便安全的贮存信息,再结合机身的回放与删除功能更有效地避免浪费。
  后期处理更方便。可直接进计算机于明室操作,用软件进行种种图像处理,免除了银盐摄影在后期处理时暗房湿操作的种种麻烦与局限。
  输出更准确、携带更方便。数码影像可无损复制而不用以往胶片每次重新印放都要重新打样。又可用包括储存卡、“U”盘、移动硬盘方便携带。
  传递更快捷。借助E-mail、卫星定位等有关科技,数码影像犹如千里眼、顺风耳、筋斗云般即时传达且无误。
  ……,数码还有很多技术空间及更多开发潜力的改进与革新,包括手机也已能拍摄高质量的影像,……让我们感到前景广阔、无限。
  即使长期习惯胶片和暗房的摄影人,如果用过数码摄影和电脑,相信多数人是很难再回到银盐摄影的方式了,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3 对两类摄影的前景瞻望
  通过以上列举,相信大家自然会有一个比较,进一步我们探讨的是两类摄影方式的前途及应用上的瞻望。更具体言之就是数码摄影是否能取代银盐摄影?
  这也是许多摄影人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此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且让我们从以下诸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完全取代这一观点遵循的是摄影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纵观逾170余年来,几乎每有大的摄影工艺问世,便往往是新工艺对旧工艺的革新、淘汰。1839年摄影以银版法诞生,随后为1851年问世的火棉胶湿版法替代。1870年代明胶干版法问世应用,湿版法便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而1890年代出现的软片工艺经不断的完善最终淘汰一切旧的工艺而成为沿用至今世界上唯一的银盐工艺。显然,每次新的工艺出现,则旧的工艺很快便象掏空钱的钱包少人问津而被时代遗弃。等同以往发展规律的现象再次出现——20世纪90年代前后,数码摄影开始应用。以科学发展观和技术进化规律来看,其实这不过是摄影史上又一次新工艺取代旧工艺的过程,即数码摄影同样会完全取代银盐摄影,而且只是不远的时间问题罢了。   (2)完全取代遵循的是社会发展规律。20世纪末,计算机微型化、家用化和Inter网使人类发展进程出现巨大变化,这其中包括对传统摄影方式的改变:从传统的“三分照相七分暗房”到没有胶片的数码虚拟拍摄与电脑相适配的观念转变,从输入记录的数字化到暗房处理的软件Photoshop再到输出图像的数码冲印或打印,摄影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化过程。相较之下,银盐式摄影面临着不少重大麻烦。众所周知,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枯竭是人类当今乃至日后所面对日益加剧的危机。环保与能源是世界各国发展的重大课题,而银盐式摄影正是以感光材料生产及冲印工艺要消耗大量银、水、电及以一定污染为条件的。那么,银盐式会逆社会发展规律而长期生存下去吗?关键即在于银盐感光材料的生产厂家会否停产,也即只要厂家不再生产银盐感光材料,银盐式摄影便会结束。又是什么能令厂家坚定停产呢?一个可以肯定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使用数码摄影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同时环保和能源问题会使银盐感光材料的成本与费用逐渐增高,且终将会是大幅度大比例的高过数码摄影,两者自然会是此长彼消。再一个可以肯定的道理是,有朝一日“消”到银盐感光材料昂贵到连摄影艺术家中虽日益减少却仍还钟爱银盐摄影的那部分人也觉得银盐感光材料太昂贵且难以随用随有之日;“消”到厂家算计值不值得一年365天,只有一天为极少量的需求而开动银盐感光材料流水生产线,其余364天还得停产之日,银盐摄影便宣告结束。实际用不到这般程度,生产厂家从来都是以自己的商业利益为运营前提,包括能源与环保涉及的高额费用、产品的市场占有量、成本核算——诸多和投入与产出相关的经济因素都是生产厂家必须认真考虑和计较的。商业就是商业,厂家决不会去替艺术家着想以至赔本经营,小一点或许还行,太大或倒闭破产就不可能了。厂家一但不生产,摄影家们再坚守艺术理想也只能奢望!现实的情况是,胶片型135相机在全球已基本上全部停产。世界最著名的感光材料生产商中,德国爱克发公司数年前(2005年)宣布破产已退出市场,随后,2006年日本的柯尼卡公司也宣布停产所有胶卷和相机。2012年伊斯曼柯达公司宣布破产,同年日本富士公司也宣布多个型号胶片停产的时间日程。英国的依尔夫又还能挺多久!
  (3)完全取代符合的是审美发展规律。“数码影像效果比不上银盐影像效果,总有不少艺术家和大众会坚持习惯用银盐式摄影”。除了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不熟练而造成误区的因素外,这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审美情结。没有用过明清家具的现代人,便能习惯于当代各类板式家具的简易;没有经过巴洛克、维多利亚时代的奢华便反倒能喜欢牛仔裤的粗率。今天,在博物馆所看到的一切经典仅留给我们由衷的感慨而已。同样,明天的新生代们,更多的是习惯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数字化影像,而不会对他们少见或没有见过的银盐影像耿耿于怀的。人的审美情结是会随着时代而转移的,更何况数字化影像还有很大开发空间和完美潜力,随着技术进步,无疑数码影像的质量最终会完善,这也会是众盼而归的事实。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数码摄影代表着摄影技术和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应用,在日常民用和商用的摄影领域,银盐摄影势必会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不远之日,数码摄影必将完全取代银盐摄影。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428897/

推荐访问:135胶片相机数码后背 135相机改装数码后背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