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唐海燕微时代的教学技术讲座后感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7-27 11:19:3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观唐海燕微时代的教学技术讲座后感】

观唐海燕微时代的教学技术讲座后感(一)
浅谈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学科渗透

【观唐海燕微时代的教学技术讲座后感】   教育信息化技术进入课堂,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看法,教师和学生纷纷对此感到新奇和兴奋。过去几年里,各学校都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地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驾驭操作能力迅速增强。但是信息化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病也同时暴露出来,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有利必有弊,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也不例外。下面笔者重点谈谈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误区及解决的方法。

  1 信息化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使用误区
  1.1 信息化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
  教师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盲目崇拜,导致有些教师放弃了课前深刻钻研教材的机会,而把过多精力放到了制作课件上,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展示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了多幅美伦美奂的幻灯片。曾经有一位教师,在40 min的一堂公开课上,放映了25张幻灯片图片和资料,其中还特意添加了超级链接。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位教师在播放和简单解说,学生充满新奇的目光欣赏美景,而课本中优美的文字描述却被抛在脑后,听课的教师后来忍不住质疑,这位教师担任的是“课堂的引导者”还是“放映员”?学生到底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1.2 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不能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计算机多媒体在视听冲击上有长足的优势,有的教师在语文课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用展示图片、影视片段或播放音乐来代替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不是让学生阅读课文,透过文字去体味桃花源的美景,而是用已设计好的或动或静的图片来表现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不披文又怎能入情呢?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观看一两组画面、听一首歌曲能实现的。特别是小说、散文,它们被人们所喜爱,缘于文学特有的模糊性,其中的情、意需要学生通过品读用心去感受,用想象去揣摩。若一味追求视听效果,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将被弱化,形成定向思维。
  1.3 信息化技术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之一,现代信息技术虽然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优势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作用,使课堂上只有知识的流动和学生机械的反馈。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公开课的感情渲染,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播放一些悲伤的音乐,并且教师在范读时自己感动得眼泛泪光,有些心软的学生自己也跟着哭,而一下课,学生就抹干眼泪,笑着去玩了。他们其实并没有从课文中真正体会到悲伤,不明白老师为什么流泪,他们哭也许是看见老师哭了,也许因为听了哀伤的音乐。人的感情表现应发自内心感受,自然流露出来才真实。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单靠哀伤的音乐、悲伤画面、教师的“表演”,只会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显得被动和做作,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显得非常失败。
  2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思考
  2.1 巧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李将军列传》一课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采用了形象生动的情节剧《李广射虎》,再现了课文的重要情节。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生怕漏看了什么。然后笔者让学生谈论:“《李广射虎》中,李广为什么会射中了一块大石头?”大家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回答。
  有的说是因为李广力大无穷,有的说是因为晚上天黑漆漆的,他看不清路边的东西……学生因喜欢情景剧而对学习内容变得非常专注。这时教师适机地提问点拔,学生畅所欲言,把教师的问题较轻松地回答出来,对于文章的内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这次教学活动中,不仅学生有了全新的感受,参与教师也有同感。有的教师说:“这样的课堂,时时有动画相伴,节节有音乐相随,学生怎么会不感兴趣呢?”
  2.2 巧用信息化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是教给学生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字;二是使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学生素质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2.3 巧用信息化技术拓宽学习渠道,补充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随着课题实验的不断推进,使得互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教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口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参与者。
  在《海燕》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就让学生对有关海燕的资料进行查找,他们通过多媒体,主动地、大量地吸收课外知识,还把自己找来的资料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材料和内容就大大地丰富了。
  总之,笔者认为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中,教师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把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在钻研新课标理念上。只有真正领悟了新课改精神,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钻研课本教材上,才不会在教学上走弯路,才能摘取得累累的教学硕果,获得教学上的大丰收!

观唐海燕微时代的教学技术讲座后感(二)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刍议

  摘要: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下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情感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意识的淡薄使得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情感教育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52-02
  1.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概述
  1.1情感教育的含义。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关注并影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使受教育者在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由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将自身与教材中作品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促使他们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三者的统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1.2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涉及的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涉及教师、教材和学生等三个方面。从教师来看,主要是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对教材的把握;从教材来看,主要是指教材中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从学生来看,主要是指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对教师的反应以及对教材的体验等。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作品的情感,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性、灵魂、生命觉悟、创造精神等,构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世界。
  2.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尽管一直在呼吁"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思维培养",但大部分教学仍然以考试为目标。初中语文教学首先面临的是激烈的中考,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学校来说,中考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源、教学资源、教师待遇等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这是通向高中、大学的道路,也是摆脱贫困落后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将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为提高考试成绩,初中语文教师只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化解为枯燥无味的认知知识,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将重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录并背诵,而很少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思考语文教材中作品的情感价值;同时教师还急功近利地带领学生开展中考的题海战术、大量死记硬背的默写、满分作文的公式化结构分析,对情感教育的开展少之又少;加上农村资源诸如课外书籍和网络资源的匮乏,更谈不上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策略
  3.1引入导语,创造情感氛围。在语文的教学中使用导语是极为关键的,也是课堂上课的第一步,学生对于文章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文字和句子的学习,而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引入,利用简单的导语来为整节课奠定一个基调,一旦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以后,就会慢慢地"走进"这节课。
  例如: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这一节课时,通过文章的名字我们就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情感,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了吗?这就要求老师在导入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环境下提出此问题,又是怎么样进行反驳的。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弥漫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众多,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力,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培养。
  3.2通过朗读唤起情感。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应饱含感情朗读课文,注意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重复朗诵,比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教学本课时,应始终将朗诵贯穿其中,首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理解,然后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尤其要把握作者恳切真挚的情感,再要求学生进行集体朗诵,并指出不足之处,随后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脉络和情感,并要求大家再次朗诵,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切实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此外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诵,教师选好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来朗诵。学生会不知不觉受到音乐的感染,渐入佳境,从而体会作品的情感。例如高尔基的《海燕》,教师在教学朗诵时可以选择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尤其是从"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这句开始,高昂的感情贯穿其中,配合《命运交响曲》更能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战斗激情的散文诗中,自然在朗诵时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3.3情境教学,激发情感。充分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情感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需要老师有饱满的热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老师应该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当中的情感因素。现代教育学家蔡元培曾经说过:"人人都有情感,情感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就有待于陶冶",准确阅读这些情感丰富的文献,可以进入佳境,感同身受,寻找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讲到《我爱这土地》这一首诗文时,诗人在当中写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描写,表现了诗人一种悲痛的情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此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怎能不引起学生们心目中强烈的共鸣。对于初中生来说,在阅读过程中,最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便是真实的情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做一个情感的引路人,让学生主动去进入这个状态,感受其中的情感熏陶,这样最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一方面迎合了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秀蓉.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2012年11月。
  [2]周宏.浅析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杂志,2012年4月。
  [3]余彦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J],素质教育,2012年第3期。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00834/

推荐访问:海燕时代背景 海燕技术学校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