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7-27 11:19:0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一)
幼儿同伴关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在儿童社会化及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心理理论,并且通过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等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协同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教会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社会性;交往技能

一、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同伴交往的结果;同时,既成的同伴关系又对同伴交往的强度、交往行为的内容、方式和性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同伴交往是同伴关系的动态展示,同伴关系是同伴交往的静态表征。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之间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

这种同伴关系主要在幼儿同伴交往中体现,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前提,它能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它指的是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三)同伴交往为其将来社会角色扮演作好积极准备

观察发现,幼儿对成人世界的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坚持不懈地对社会角色进行模仿、探索、认识,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着积极的准备。

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

(一)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二)少数幼儿表现不合群。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玩合作游戏。

(三)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叫别人绰号,故意刁难小朋友,等等。如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脾气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四)有些幼儿有多动症的倾向。上课捣乱,不听课,同时不是招这个小朋友,就是惹那个小朋友,弄得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他玩。【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三、依据引起问题原因,对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思考。

(一)家庭方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跟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

2.转变养育观念,改进养育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交往,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缝康。引导幼儿学会关心自己的亲人,注重亲人的感受,防止过分的“自我中心”;家长不必时时刻刻陪伴在

孩子身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独立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游戏中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

(二) 幼儿园及教师方面

【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幼儿同伴交往教育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与同伴关系的发展。

1.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提高。教师之间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幼儿以榜样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群体人际关系的协调。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要学积极表扬和鼓励幼儿,对幼儿评价要全面合理。因为教师喜欢并经常表扬、给予表现机会多的幼儿大多是“受欢迎者”,此类幼儿同伴关系好。

2.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幼儿需要帮助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培养幼儿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使幼儿感受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群体容易使幼儿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并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与持续交往的兴趣。

3.要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有研究表明,在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幼儿易产生合作行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够意识到必须承担一定角色的相应责任,这同时也保证了幼儿参与的热情。这也是移情训练的应用要求,通过交换角色,使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思考,理解他人感受情绪等。这有利于促进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避免了

【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同伴间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利于幼儿开展社会性交往的玩具。儿童早期的同伴交往大都是围绕玩具发生的,通过玩具,幼儿可以表达对同伴的邀请,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等待和与他人分享、合作等。

5.幼儿园要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开设课程就是要将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和能力的教育纳入到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使它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活动课程。这在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有体现。《纲要》的健康教育内容和要求部分

第一条明确指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这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教育。同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的生活秩序,通过日常生活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到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为今后的社会适应打下基础。

(三)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技能

幼儿同伴关系不好,很大程度是由于幼儿缺乏交往的技能所致。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幼儿一些具体的交往技能。以下例举六种。【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1.学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在无意伤害别人时说声“对不起”等等,强调能主动地向别人问好,要用眼神注意对方,并学会微笑。

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二)
浅谈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家庭教育在幼儿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高韶晗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8期

摘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最初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社会性也进一步发展,幼儿能按照成人的要求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学会与同伴或成人相处。幼儿期又是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心理,这个阶段幼儿要求行为活动独立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家庭作为对孩子影响时间最早也是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将会直接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形成与社会化的发展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个性与社会化;独立自主;习惯

一、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又是直接影响因素,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发挥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

根据美国学者鲍姆令德的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最为科学的是权威型。这种教养方式的显著特点是严格且民主。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恰当的目标,并且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社会成熟度较高,学业成绩也比较好。

孩子在不同的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应根据孩子的变化进行调整。随着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日益增加,父母应给与孩子更多自主决策的权利。

二、幼儿个性与社会化的发展特点

幼儿在出生时就有着不同的气质类型,随着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儿童的个性逐渐形成。我们每一个个体要想在一定的社会中生存,就必须接受社会对我们的角色要求与角色期待,学会采取理性的、社会群体认可的行为规范行动,逐步适应社会。而父母在教会儿童掌握社会规范、学会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良好习惯与行为规范的塑造与养成。

幼儿时期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自我评价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因此父母对孩子行为结果的反馈水平与态度将直接影响着儿童

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三)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地方文化关系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到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过程,一种逐渐建构的过程。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培养,其中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人的培养实际上是解决“做人”的问题,究其实质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因为人类自降生开始,就进入了将伴随其一辈子的社会生活。由此,必须寻找一条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并寻求一个容易且让孩子可操作、可亲身感受体验的活动载体。依据我国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开创的“活教育”理论思想,我们在客观分析本园地理位置和周边社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选择确定了省陈研会“十一五”立项课题《运用“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实施地方文化教育》的研究。地方文化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能让幼儿从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地方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地方文化是以物质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但它更多的是反映在精神层面的活动和环境中,所以需要孩子亲自操作,在实践的基础上感受和体验而逐步形成,因而我们大丰市幼儿园充分利用本地的地方文化这一载体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对课题研究的再思考。

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四)
如何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表明,幼儿期是人生个性开始形成期,是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现在某些独生子女的性格中有许多消极方面,如自私、娇气、任性、不合群、缺乏同情心、独立生活能力差等,这些不良个性一旦固定下来,再想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尊重幼儿个性,做到智能面前人人平等
  尊重幼儿的个性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儿童的个性表现在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言行中,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决定了其是否能真正尊重幼儿个性,让每个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及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每个幼儿在智能上都有独特表现,有的语言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智能为标准评价他们,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会很好地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的个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育就是与教育内容密切相关的环境教育。为幼儿创造宽松、和谐、多元文化的环境,让幼儿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让幼儿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让墙壁说话。
  我们从幼儿兴趣、需要出发,创造幼儿喜爱的室内环境。将室内环境布置成各个区域,如手工区、建构区、娱乐角、智慧屋、发现角等,对于活动区的材料、摆放、内容不断更新、充实,以保证幼儿持之以恒的兴趣。教育活动目标及提供的材料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有机融合,保证区域材料的可操作性、使用性、趣味性。在环境创设中还应让幼儿参与,师生一起商量、共同制作,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当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自己的作品被用来装饰环境,孩子们感到信心百倍,更积极地投入活动之中。在与材料、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孩子们主动发现、创造玩法、积累经验、体验成功。在活动区这个小天地里,孩子们有探索、有感受、有交流、有表达,促使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不断发展。
  2.创造温馨和谐的精神环境,让幼儿愉快成长。
  精神环境是一种心理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情感发展、社会性、个性品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园应成为孩子真正的乐园,精神环境是关键。可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入手,为幼儿创造宽松、安全、融洽、没有压力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1)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动力。
  教师应做幼儿的大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教师可通过亲切的目光、关切的问候、轻柔的抚摸、百变不厌的启发引导,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幼儿的自尊、接纳幼儿的个性,允许幼儿因情绪低落而拒接参加集体活动;理解幼儿的发泄行为;让幼儿敢于说“不”。在活动中,教师应敏感地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让幼儿树立“我是很棒的”、“我可以做得更好”、“我能成功”的自信。幼儿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感到奋发向上,有自豪感,精神上获得愉悦,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纯洁友爱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暖房。
  教师应从幼儿入园第一天起就引导其喜欢与同伴交流,初步培养幼儿谦让、友爱、助人、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学会文明的交往方式。应注重给幼儿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为幼儿创造关心他人、文明交往的机会与条件,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相互接触、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小伙伴关系,使幼儿产生内心的欢乐。
  三、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
  孩子的个性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对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如对待反应慢的、表现差的幼儿要给予更多关怀和鼓励,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有特长、能力一般的幼儿,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参加兴趣班,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对容易满足的幼儿,要避免过多表扬,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克服他们骄傲自满、自负的心理,让他们的个性向正确方向发展。
  我们要切实做到尊重、热爱幼儿,满足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使每个幼儿常在幼儿园生活中获得快乐和自信,必须对幼儿之间存在的差异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只有在老师的包容与尊重中,每个孩子才能获得成功与自信的空间。
  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从差异中寻求教育依据和切入点,树立“因材施教”观。幼儿个体差异是其发展特点、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发展方向与方式的不同,这就意味着幼儿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发展需求、学习倾向与方式上都会存在差异,因此要根据幼儿的差异,设计并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育才能有针对性,才能有效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地发展。
  四、开展自主游戏,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
  自主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而且是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幼儿园要善于组织各种自主活动,让幼儿在成为自己生活、学习与游戏主人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和谐发展。
  1.还给幼儿更多自由和主动权,促进幼儿创造性地发展。
  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这一主导活动的特殊作用,积极带给幼儿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想象,逼真地扮演各种成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老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引导幼儿操作、体验、探索、发现,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参加创造活动,培养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努力想办法解决,学会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愉悦,树立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持性。   2.经常组织幼儿多讨论,促进幼儿独立性发展。
  幼儿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在最初形成阶段,其行为较多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表现出更多的顺从型。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游戏中教师更要注意创造机会,经常组织游戏后的讨论和评价,培养幼儿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
  3.发挥同伴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不同个性发展。
  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儿童社会化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这种相互作用就童年期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与同龄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一起互相模仿、互相学习及互相评价,社会性、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及自尊都逐渐建立和发展。简而言之,同龄伙伴的关系对幼儿个性和幼儿社会化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活动中,对于幼儿的不同表现要进行有针对性指导。首先,对那些游戏持续性差、目的性不强、游戏水平较低的幼儿采取“以强带弱”的方法。因为他们游戏水平较低、操作能力差,所以他们在哪儿游戏都玩不好。他们较多选择益智区玩具,但又玩不出什么花样,取而代之的就是乱来。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首先带他们欣赏别人制作的玩具作品,从而激发幼儿与同伴游戏的兴趣。同时鼓励能力强的幼儿主动与他们游戏。因为能力强的幼儿的行为影响着他,玩具作品又吸引着他,所以他们很快动起手来操作。每当我来到这些孩子身边时,他们都是带着成功的喜悦,争着让我观看插的玩具、搭的积木等。这些孩子们在同伴的影响下得到成功的乐趣,建立起自信心,这对他们个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自主游戏带给幼儿快乐、经验、思想、健康,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人类发展飞速的时代,教育应该努力促进幼儿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使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养成良好习惯,成为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五、实施家园共育,为幼儿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幼儿的成长要靠幼儿园与家庭双方的共同努力,从而使幼儿成为合格的人。
  可以采用开办家长园地、定期举办讲座、举行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使家长认识到幼儿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及其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同时,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家长的教养态度、亲子互动关系等情况,并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指导。此外,还要鼓励家长及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个性表现,有利于教师了解情况,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教育。
  总之,只要尊重每个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那么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幼儿社会化与幼儿个性发展的关系(五)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他们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能否积极地适应不同环境,是否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良好的品德,决定于幼儿时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发展;角色游戏;家园教育;成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7
  幼儿社会性发展和教育是近20年来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21世纪的幼儿教育已经从以往的单纯重视智力的发展转变为重视包括儿童个性以及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以全方位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是当代社会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深入改革的方向和核心。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期,也是个体各种素质结构奠基阶段。我们在确立教育目标时,要面向未来,要以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在幼儿区角游戏时间我们有时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幼儿不合群独自坐在一角玩耍,有的幼儿为了争抢玩具之间发生攻击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不出门习惯独自一个人,不愿意与其他孩子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纵惯了,缺乏与其他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
  为了把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我们就必须与幼儿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从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去寻找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律。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培养社交技能
  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幼儿思维的以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往往在考虑问题时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尽管在这个时期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温馨和谐的社会交往情境,并充分提供幼儿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并通过同伴的行为和态度不断得到反馈和直接感受,从而使自己积极的社会行为得到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开辟“玩具之家”区角,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玩玩具,还可以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抢其他幼儿玩具等。
  二、通过角色游戏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发展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儿在学习交往中的一个重要途径,角色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设的一种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浓厚的兴趣模拟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引导乐于接受。另外,角色扮演的价值重在促进幼儿“社会化”,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并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品德。在小班的活动室里,教师可设立娃娃家、医院,中班和大班活动室可以设立商店、饮食店、菜市场等区域,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宝宝与爸爸妈妈之间的交往、店员与顾客之间的交往,大夫与病人的交往等等。孩子们你来我往,既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又能增添交往的兴趣。角色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平等协商,互相合作的精神。幼儿通过彼此协商、谦让和合作,顺利解决游戏中的角色分配和各种争执,共同完成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也可以人为设置困难或障碍,引导儿童体会到合作游戏的必要性。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我们要以“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尽量不充当“裁判”,帮助幼儿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合作的方法。比如,怎样向别人提出合作意向;如果出现分歧和争议,应该怎样处理。
  三、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和没有幼儿园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在家中家长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孩子的社会化培养关键在于家庭教育,父母在生活中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把社会性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技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庭和幼儿园只有目标一致,家园合作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鼓励和肯定幼儿,强化成功体验
  在游戏和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幼儿表现出的合作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引导他们,强化儿童的合作行为。这种强化不仅表现为对幼儿合作结果的肯定,而且表现也应该对幼儿合作过程的表扬。愉快的游戏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总之,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教师和家长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逐渐掌技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发展交往能力。
  实践证明,良好的社交环境、形式多样的区角活动、趣味性强的角色游戏都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确实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的有效途径。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获得社交技能,发展社会行为。我将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结合教育实际,对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著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社会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方建移、胡芸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3]《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姜勇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游戏指导》邱学青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论儿童合作的发展与影响因素》陈琴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00817/

推荐访问:如何尊重幼儿个性发展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