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4-29 11:25:3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第一篇:《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

调查报告

一、文化旅游资源和项目基本情况

近年来,邹城立足地方文化特色,以文化为载体,全力搞好旅游开发。目前正在规划和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有:

(一)两孟文化区项目。孟庙及孟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项目与“二孟”融为一体,和世行项目—山东孔孟文化遗产地保护紧密结合,打造邹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缩影。主要规划建设:

1、儒家文化遗产区:重建亚圣路明清一条街,彻底整治因利河及两岸景观,再现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小桥流水人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模式,营造庄重典雅的文化旅游空间。恢复建设南城墙及旧城南门(崇教门)、子思祠、孟母三迁祠、子思书院、孟母断机堂,使之成为邹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载体。

2、儒家文化民俗展示区:依托邹城古城区,设计建设具有浓郁孔孟之乡文化特色的“孟府人家”,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四合院和丰富的夜生活产品,吸引广大游客夜游孟府和邹城古城。

3、民贵苑里仁街。规划建设建设主题旅游商贸街区,

同时与“孟母三迁”故事结合,以商铺、私塾、学馆、私宅、茶楼、酒肆等形式来展现其文化内涵,融居住、休闲、娱乐、教育等于一体,使之成为与丽江四方街、阳朔西街、大理洋人街相媲美的休闲街区和特色仿古文化街区,成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的样板。

4、孟子文化演习区。规划建设孟子广场、孟子文化院,习儒馆等。

(二)中华母亲文化产业园项目。孟母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故事妇孺皆知。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为纪念孟母教子之德,后人在其故里建起了“断机堂”。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仁宗皇帝又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以示褒扬。该项目依托母教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深厚吸引力,建设国际母教文化产业集聚区。将母教文化与多元性滨湖景园相渗透的,集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养生康体、会议会展、度假居住为一体,打造“母教文化城、动漫城、青少年教育城、建筑艺术城”,把邹城打造成为母教文化产业圣地。主要建设内容为

一区一园一带三院,其中一区为综合服务区,一园为主题园林母教园,一带为水岸怡情带,三院为四海邻院、孔孟书院、养生怡院。

(三)峄山风景名胜区项目。峄山集道教、佛教、儒家文化和梁祝文化于一体,《诗经》、《史记》等多有记载,山上历史文物遗迹众多,春秋书院、峄阳书院、子思书院、孤桐书院是当年儒家思想集中传播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孔子曾在峄山问礼与老子,现留存小鲁台、孔子登临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东巡第一座山即为峄山,留下了始皇歌功颂德的第一碑——秦峄山碑。随后的历朝均有皇帝临峄山,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奇特的自然景观更吸引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留下许多精美诗篇和碑刻。峄山南,有春秋时期的邾国古城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邾国在此设都长达数百年。峄山西,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野店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有6000多年历史,山后有周朝时期的斗鸡台、炼丹峪等遗址。峄山古会传承上千年,每年二月二举办,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之一。该项目主要建设:

1、孔孟养生苑项目。该项目集温泉疗养、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于一体。拟在峄山周边建设度假接待中心、SPA水疗中心、抗衰老理疗中心、森林浴场、中医药膳斋、女士美容馆、男士康体馆、心理按摩馆、文化禅院、齐鲁茶室等。

2、孔子学院青少年体验基地项目。拟建于峄山北麓,将围绕“礼、乐、射、御、书、数”等孔孟经典内容,建设基础工程,配备高空组合、场地拓展、水上拓展和心理测试等器械,把儒家文化融入到休闲娱乐项目中,锻炼青少年人格、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处集休闲娱乐、文化励志于一体的大型青少年活动基地。

3、游乐服务中心项目。拟在峄山湖下游建设。主要包括:(1)大型游乐中心,分为儿童区、成人区,儿童区配备跳跳床、跑火车等各种游乐设施,成人区配备飞天摩轮、海盗船等大型游乐器材。(2)设施配套,包括游客休憩场所、餐饮区等。

4、春秋、峄阳、子思、孤桐四大书院恢复重建项目。进行复古式建设,在峄山上原址恢复四大著名书院,逐步融入孟子故里修学游线路。

5、儒风小镇建设项目。拟对山前的峄山街村实施搬迁改造,提升整体面貌,打造特色小镇。以峄山街村为中心,围绕儒家文化建设儒商俱乐部、高端会所、休闲娱乐商业街,在其东部建设生态景观园林,逐步将该区域打造成文化、休闲、娱乐、餐饮集中服务中心。

6、邾国故城、野店遗址大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在保护的前提下,实施恢复开发,拟建设大型动漫影视基地、春秋战国影视城、野店遗址公园等。

(四)凤凰山佛教文化园项目。凤凰山海拔648.8米,是鲁西南第一高峰。凤凰山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凤凰山现有“一碑十三塔”、“一步两眼井”、“大王庙”、“望海石”、“二柏一孔桥”、“三关洞”、“白莲教”遗址等景观,同时又有民间流传至今的“隔山掏火”等神话传说。近年来,还挖掘出土了一批唐代莲花石座、明代万历年间的独角兽、龟驮碑等珍贵文物。

区内唐代石窟大佛造像属山东省重点保护文物,附近还有四大寺院:开元寺、辛兴寺、朝阳寺、岳峰寺。此处曾经香火鼎盛,每逢大旱总有许多信奉者来此虔诚礼佛求雨。如今,礼佛求雨者已不多见,但每年节假日游人如织,尤其是春节前后几天,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纷纷离家前来登山祈福、拍照留念,这种过年方式已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该项目对唐代石刻大佛进行抢救性保护、恢复重建开元寺、修建配套旅游接待设施、修建配套生态保护设施、修筑道路、硬化道路、建设度假村或农家庄园、建设核桃、樱桃等干鲜水果采摘园、加大对生态林木的保护和栽植力度。

(五)中华始祖文化园项目。羲皇亩,又称伏羲亩、人祖亩、爷娘亩,还因集“儒、道、释”三家于一体,被称为“三僧庙”,位于凫山西麓,整个建筑依山而建,亭、榭、楼、阁规模庞大,结构严谨,气势恢弘,风格独特,多由石刻、木雕组成,雕刻艺术精美,惟妙惟肖;殿内神像神态各

第二篇:《关于齐云山文化旅游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齐云山文化旅游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2 信息来源:

作者:县干班42期一组

当今世界,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迅猛发展文化旅游业。近几年来,休宁县坚持“文化塑县”战略,先后打出了“中国第一状元县”、“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乡村旅游福地”三张名片,极大提高了休宁县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结合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客观地分析,休宁县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尤其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上,创新理念不够,市场意识不强,策划水平不高,展现形式不多,当然也还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撑,还没有形成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推动休宁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形成产业化可谓任重而道远。【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日,利用党校学习开展小组活动之机,我们小组实地走访了休宁县齐云山风景区,在与相关人士座谈,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就齐云山景区近几年的发展作了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一、关于齐云山合作开发的思考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A景区等诸多文化旅游资源和品质,道文化是其特色所在。齐云山在10多年前就开始旅游合作开发,虽经几度尝试,但均未取得较快发展。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纯粹商业性的合作,存在着政府与合作伙伴在价值取向、利益取向、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分歧。因此,建议采取委托式合作开发,即县委、县政府把齐云山的开发委托给具有合作开发建设齐云山的文化品牌理念、发展责任意识和综合实力的合作伙伴,而县委、县政府在开发主导上,不存在直接的商业利益。

二、关于谋划和实施“齐云山中国道文化展示园区”

齐云山的文化核心是道文化,但是,齐云山的“道”却一直处于“看不到、闻不着、听不见、记不住、悟不了、带不走”的尴尬状况。“道”不活则山不活,“道”不兴则山不兴。仅仅是依附宫观、菩萨、香火而存在的,只能是世俗性、人间性、多样性的宗教,而不能形成历史性、地域性、本源性的宗教文化。齐云山的发展,离不开道教的发展,更离不开道文化的发展,因为齐云山的发展终端是旅游,而旅游的灵魂就是文化。因此,齐云山道文化建设必须成为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

1、划定“齐云山中国道文化展示园区”范围:东至环居、南至渔渭公路、西至东亭、北至皖赣铁路(含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2、建立文化产业孵化平台。围绕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建议设立齐云山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每年财政至少安排100万元,为齐云山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财政性贷款担保,提供财税补贴和房屋补贴;建议成立组织齐云山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按照财政以奖代补一部分、民间筹集一部分、吸收县外投资一部分的方式,重点扶持齐云山文化产业发展。

3、高水准、高起点的策划和规划。着力把提高道文化品位贯穿到齐云山“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及旅游发展全过程,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道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邀请国内实力最强大的专业策划团队,对“齐云山中国道文化展示园区”进行谋篇布局,在此基础上,邀请知名院校的设计院进行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初步形成以月华街为核心的道家文化区、以楼上楼为核心的探险体验区、以云岩湖为核心的休闲养生区、以镇区横江南岸西部为核心的田园观光区、以镇区横江南岸东部为核心的徽文化展示区、以镇区横江北岸为核心的福文化区六大重点建设区域。

三、对齐云山六大重点建设区域项目规划的思考

齐云山管委会要加大与旅游部门合作,组织和指导有关单位对齐道文化、齐云民俗文化进行产业项目编制,积极开展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地资金和先进的舞美编排艺术、管理经验,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合作,真正形成文化生产力,产生文化经济效益。重点引进影视、演出、会展、康体、娱乐、餐饮等多元文化旅游业态。

1、以月华街为核心的道家文化区:重点以文物博览、旅游观光、道文化交流为主,加强摩崖石刻、碑刻的保护,修复玄天太素宫、洞天福地等重点宫观,修复张三丰衣冠冢,提升道教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开辟齐云论坛,组织四大道教名山之间的互访、互动活动等。

2、以楼上楼为核心的探险体验区:开发徒步登山旅游项目,建立场地拓展和高空训练基地。

3、以云岩湖为核心的休闲养生区:利用自然、特色山水景观,引入知名品牌企业,重点打造精品会所、旅游地产等业态。

4、以镇区横江南岸西部为核心的田园观光区:利用不同节令植物现象,重点开发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引进农家酒屋等休闲、餐饮业态。

5、以镇区横江南岸东部为核心的徽文化展示区: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旅游文化、非遗文化大市场建设,引进影视、动漫等高新文化业态,打造齐云欢乐谷。【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6、以镇区横江北岸为核心的福文化区:结合休宁状元文化和道教文化,建立老子文化公园和祈福主题公园,加快云山诗意、养生之都等项目建设,形成山下现代旅游服务集中区。

第三篇:《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政府《关于开展重大课题调研的通知》(永通„2006‟11号)文件要求,由县人大副主任李茂春同志任组长,县旅游局局长杨希会、文体局支部书记毕金华、宣传部文产办主任刘景明、民宗局副局长范桂英等组成的调研组一行6人于9月13日至15日历时3天先后深入德党忙海湖AA景区、勐汞观音洞、永康镇“仙根”风景区、班卡的石洞寺、树包塔、乌木龙的“桑沼哩”和金厂坝水库等10大景区(点),对我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踏看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4场,广泛听取了有关乡镇和景区管理人员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永德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旅游业起步晚,投入有限,丰富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保护开发,旅游效益不明显。现规划发展中的旅游景区(点)有10个(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雪山森林公园、神秘俐侎部落、永德县仙根风景区、万亩芒果园、忙海湖景区、勐汞观音洞、棠梨山森林公园、树包塔、松山公园、金厂坝水库),其中:自然景观3个、AA级景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在这10个景区(点)中,除了忙海湖景区和勐汞观音洞产生微薄的旅游收入外,其他8个景区(点)尚未产生任何收入。为加大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进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功的举办了彝族俐侎人“桑沼哩”节、芒果节等各项旅游节庆活动,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目前我县拥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设施,全县共有酒店、宾馆、招待所25家,总床位1200个,其中:二星级宾馆1家(永德宾馆),条件设施较好的有民政宾馆、广电宾馆、永康大酒店等九家。有标间共400

间,其中:单人标间18间,双人标间322间,三人标间60间。目前已具备星级标淮待申报的有三家宾馆。客运每天有直发昆明、临沧、南伞口岸及周边三地州的10余个县的班车,客运车位800多个。车辆有豪华大巴、豪华中巴、一般中巴。旅游商品现已开发的旅游商品主要以芒果为主的玉丹牌系列饮料、玉丹牌芒果汁、金柯凉茶、酸角汁、芒果干、银竹小包装茶、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

据统计:2006年9月底我县旅游总人数为9.1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人,一日游4.82万人,占总人数的52%。旅游总收入达2138万元。这些游客多数是前来参加节庆、会议、商务和探亲访友,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观光旅游者并不多。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一)规划不完善,实施缺乏恒性。虽然在2000年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如忙海水库、勐汞观音洞等景区景点未制定详细规划,影响了深度开发。

(二)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

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文化旅游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我县在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上,主要打造彝族俐侎文化品牌,但这一产品缺乏一个实实在在的支点,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装与文化旅游业的结合度不够,文化旅游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整体形象不鲜明,市场影响力不大,产业效能未能发挥。

(五)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宣传促销经费不足,宣传工作得不到深层次开展。由于我县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各级给予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对旅游景区(点)投入开发,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为此出现旅游收入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宣传、炒作、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融入不深,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系统的宣传促销计划,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未能把全

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县文化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辐射范围狭窄。

二、重点开发的旅游线路

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以开发预期的效益为基准,根据景区资源特色与开发价值,交通区位与景区开发建设依托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确定。从景区价值看,大雪山、AA级忙海湖景区、万亩芒果园、仙根、观音洞等景区(点)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1、大雪山—观光、探险与科考旅游地

开发条件:大雪山探险考古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周围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丽的山区水资源。大雪山距县城德党约170公里,距市府临沧90公里,景区内有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气势壮观的瀑布、险峻造型的地貌景观,冬春季银装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气候等,共有高科研价值的珍稀动物466种,植物1639种,其中有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色孔雀等为代表的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桫椤、千果榄仁、水青树等为代表的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观光、探险、考察的旅游胜地。

开放方向:在严格保护大自然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发展以探险、科考、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

2、“永德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观光旅(含“仙根”景区)游区

按生态旅游、商贸城镇的要求,充分发挥永康自然、地理、区位诸多优势,在对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的开发中,结合对“仙根”景区的开发,建设营造万亩芒果园生态观光旅游地,突出亚热带风情。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逐步将万

亩芒果园生态旅游、“仙根”景区、班卡树包塔、石洞寺等景点连接成一条旅游专线。

3、神秘俐侎部落(含“桑沼哩”)

俐侎人属于彝族支系,是云南省独有的一个族群,整个族群只有29000人,大部份分布在乌木龙彝族乡、亚练乡、大雪山乡等地。长期居住在高山的俐侎人,性格温婉含蓄,造就了其独具魅力的特色。他们至今依然保存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服饰、饮食、信仰、风俗、舞蹈、工艺品制作等民族文化传统。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桑沼哩”节不仅是俐侎人传统的民族盛节,也是集商贸、旅游、娱乐一体化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参加俐侎人的“桑沼哩”,进入俐侎村寨,你可体验到神奇俐侎人的生活。该项目的建设主要依托每年的“桑沼哩”节,通过节会旅游,不断提升俐侎文化的知名度。【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4、忙海湖、勐汞观音洞休闲度假区

以勐汞“观音洞”为中心,将忙海水库、“观音洞”、“温泉”连成一线,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风情、温泉康体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艺精品等综合一体发展目标的旅游景区。

5、棠梨山森林公园。棠梨山属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333公顷,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积原始状态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生态系统。动植物类型繁多,植被丰富,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团队和驯化繁育野生动物等活动。目前,已有电视转播塔,人行便道畅通,是旅游、科考、居家休闲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县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

第四篇:《关于瓦埠镇旅游文化发展调研报告》【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瓦埠镇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寿县瓦埠镇

调研对象:瓦埠镇居民

调研时间:2011.07.08—2011.07.14【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寿县瓦埠镇地处寿县东南水乡,依湖设镇。古老的四条街道,青石铺路,街心正中的条石上,深及寸许的车辙清晰可辨,街道两边的民居本着前店后铺的建筑格局,青砖小瓦,推窗亮阁,有的庭院深达三进、四进甚至五进,每一进天井里的建筑格局也是各不相同。瓦埠镇是上世纪50年代末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重点集镇。

瓦埠镇地处瓦埠湖腹地,三面环湖,气候宜人,风光秀美,交通便捷,物丰人和,旅游资源丰富,是人们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众多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项目背景

瓦埠镇镇旅游开发具有名镇、名人、名湖、景点、交通、保健等六大优势。

(一)名镇优势:瓦埠是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建镇以来,由于水运发达,成为寿县东南地的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商贸发达,自古就被誉为“金瓦埠”、“君子镇”,尤其是1931年的“瓦埠暴动”点燃了安徽革命的火种,古镇又成为安徽革命发源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古镇建设力度,建起了自来水厂、轮渡码头、程控电话、地面卫星接收站等,本着“保护老街原貌,开发新街格局”的原则,兴建了东、南、西三条大街,街道宽敞整洁,配套功能齐全,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众多的镇内外客户到瓦埠镇投资兴业,为古镇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名人优势。瓦埠古镇名人荟萃,孔子的七十二贤士之一宓子贱,游学到此并病逝古镇,留下了美好的传说;民主志士、学者、艺术家张树候先生民国建立后,引退乡里,在此授业终身,他的字迹墨宝流传古镇乡里,近代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原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祖父)出生于古镇南街;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人物方运炽(又名方英,化名高中林)诞生于瓦埠镇东王郢,并亲自领导“瓦埠暴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名湖优势。瓦埠湖历史悠久,纵贯三县一市,湖面宽阔,帆影点点,舟楫如梭,渔歌晚唱,朝霞与落日把瓦埠湖衬托的绚丽多彩。湖水纯净,是辽阔的天然鱼场,水生动物的乐园,尤其是瓦埠湖盛产的银鱼、瓦虾驰名中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名“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即指瓦埠湖天然生银鱼,清代银鱼、瓦虾被列为贡品。现在已远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是世人公认的无公害食品。

(四)景点优势。古迹景点有古镇四条老街,古建民宅十多处,宓了祠、清真寺、瓦埠暴动旧址等,近期又建成方振武陵园、故居、振武培训中心、瓦埠轮渡码头、船塘、沿湖护岸长廊瓦埠湖特种养殖,大桥湾、崔小桥垂钩等。自然景点有湖光秀色、瓦埠湖中的大小滩(称为姊妹滩),尤如两个美丽的明珠,镶嵌在湖中。南湖芦苇荡,一望无垠,波澜起伏,舟楫使入,令人神往,不愧为大自然的壮观美景;鱼儿欢歌喜舞,轻风徐来,飒飒作响,呈一幅“桃花园”画卷。

(五)交通优势。陆路上,合瓦公路横穿全境,每天三十多班次车往返于寿县、淮南、合肥、无锡、苏州、上海。水路上连淠河,下接淮河,游人可来去自如。

(六)保健优势:瓦埠湖水质净洁,无污染,用湖水浇灌,饲养、加工的农副产品,经有关专家鉴定为绿色食品,长期在瓦埠休闲、度假有易于养颜防老,会给你带来强健的身体、美的享受。

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老街开发为基础,重点对古镇四条老街十多处古宅和宓子祠、清真寺等古代建筑进行必要的修复,重修东街门庭、南街门庭,恢复古镇原貌,与方振武故居、陵园、瓦埠湖,形成一条古镇旅游风景线。

(二)以建设瓦埠湖水上乐园为主体,一是做好护岸长廊的路面硬化,环境美化,为旅游者提供舒雅的湖边观景,赏月晨练环境;二是绿化、美化大小两滩,建设两幢仿古式湖中楼阁,及其配套设施,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一条龙服务,让游客住的舒心,玩的开心、吃的趁心。

(三)以瓦埠暴动旧址为主线。一是兴建瓦暴革命纪念馆,收集瓦埠地区革命先烈遗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二是兴建瓦埠名人馆,广泛征集瓦埠名人、名言、字画、传奇故事,进一步弘扬文明古镇的精神风貌。

(四)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首先是加速街道建设,兴建二里半至新街菜市场水泥路面,硬化新西街沙石路面,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其次是加速市场建设,兴建西街水产品专营市场,逐步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再次是维修和延长湖护岸长廊,使镇东大桥湾至镇西轮渡码头全线贯通,确保古镇防洪安全。

瓦埠湖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地改善老区交通状况,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利条件,可为老区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提供观念,市场和手段的支持,实现较大范围集中带动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促进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这一政治主题具有更加充实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同时也是教育下一代,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基础设施,其重要作用是永久的。可实现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促进寿县旅游的大发展,盘大盘活旅游经营规模,为实现既定的“旅游兴县”战略提供支持和保证,同时为旅游区带来可观的直接经济收入。

第五篇:《桐梓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桐梓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3 信息来源:桐梓县委政研室

桐梓县位于遵义市北部,与重庆市接壤,210国道、川黔铁路、崇遵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近年来,桐梓县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凉爽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批重庆游客,观光旅游、乡村旅游开始兴起,特别是外向型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在我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旅游占有一定的份额,桐梓人古文化、长征文化、抗战文化、军政文化、夜郎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旅游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一、文化旅游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

(一)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1、“桐梓人”古文化

岩灰洞古人类化石遗址。位于县城西北,九坝镇白盐井柴山岗南半坡上。1972年冬,该遗址发掘出古人类牙齿化石、旧石器数件和用火的痕迹,烧骨炭屑以及较多的哺乳动物化石。1979年版《辞海》载入了“桐梓人”条目。用火痕迹的发现,佐证了西南地区早有古人类活动和用火的历史。岩灰洞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20-29万年这一阶段环节无人类化石发现的空白。

2、长征文化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位于桐梓县城南15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2月,中央红军主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与黔军激战娄山关,歼灭和击溃黔军4个团,取得遵义会议以来的首次胜利。该景点有点金山、大尖山、鸡爪笼等战斗遗址。现存“娄山关”碑、关口战壕、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碑、遵义战役红军烈士纪念碑、“娄山关”摩崖、红军战斗陈列室等。

3、抗战文化

(1)小西湖。位于县城南6公里处。被誉为“一湖西子水、半壁桂林山”的小西湖,是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被软禁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幽禁地。

(2)海军学校。抗战期间,原设在福州马尾的“中华民国海军学校”辗转迁徙桐梓县城,在桐驻留八年。学员其后多为国内著名学者、海军中骨干和国民党海军的高级将领。

(3)天门洞发电厂。该电厂建成于民国34年(1945年),装机容量720千瓦,为贵州省

第一座水力发电厂。发电厂建成至今,发电机组已正常运转了半个多世纪。

(4)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41兵工厂遗址。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41兵工厂迁到桐梓,主厂房设在天门溶洞中,面积约两个足球场大,现设备已拆除,洞改作仓库用。

4、桐梓军政文化

辛亥革命后,在川、滇、黔军阀为争夺权力而混战的角逐中,桐梓籍人周西成,由普通卒伍渐次擢升,形成以周西成为首领,以桐梓籍人为骨干的军事集团,当时俗谚有“无酒不茅台,有官皆桐梓”之说。周于民国15年(1926年)夏受命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入省主政后,在军事、经济、教育发展等方面颇有建树。周西成死后,全省84个县都送有歌功颂德的石碑,现留存于周西成专祠。

5、夜郎文化

唐夜郎县遗址。位于县城北48公里的夜郎镇。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建立夜郎县于此,直至宋代,夜郎县存在478年,唐代诗仙李白流放夜郎县,曾写诗道:“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从此,夜郎闻名遐迩。至今,夜郎坝有关李白的物化纪念有李太白故宅、太白书院、太白泉、闻莺处、太白冢等。遗址周围五公里范围发现18座南宋中晚期宋墓,出土精美石刻200多幅。

6、宗教文化

我县信教民众主要信奉道教、佛教、天主教。寺庙宫观始建元宋明初,有700多年历史。宗教活动场所目前主要有降龙寺、瑞峰寺、崇德观、天主教堂等。

(二)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1、红色文化开发

娄山关的开发。娄山关南山属汇川区,北山属桐梓县行政区范围,由于过去行政分割,缺乏整体打造,造成北山长征文化资源闲置。目前,我县以娄山关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在国家拉动内需政策支持下,申请北山并发立项,把娄山关脚下,打造成为游客接待区。现有乡村旅馆22家,娄山关生态乐园和旅游客车站(游客接待中心)已具备较好的接待能力,达到了乡村旅馆4星级、酒店2星级水平。规划建设中的“红色旅游接待区”已完成修建性评规,部份水体景观已开工建设。在乡村旅游接待中,大多数游客都是冲着“娄山关”这块牌子而来。长征文化魅力已初步显现。2008年,从桐梓进入娄山关旅游的游客已达5万余人次。

2、军政文化开发

周公祠、周公馆的维修。周西成祠位于桐梓县城荣德山南坡,建于1930年,是纪念、祭奠原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军长、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城而专设的祠堂。专祠及周边占地面积约6亩,总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平面布置为阶梯式四合院中西建筑,具有近现代同时期一种特有的建筑风格。公祠内门楼、过厅、祭堂、碑廊等仍保持原貌,特别是碑廊,现存各类石碑56块,是当时全省各县为其歌功颂德而留存,具有较高的文字价值。周公馆位于荣德山脚下,与县委办公室相邻,是周西城办公、住宿、会客场所,具有典型黔北民居风格。自1992年开始,省文化厅共投入经费45万元,对周公祠、周公馆进行维修。目前,已接待游客上万人次。2009年3月,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已制定《周西成祠保护维修工程方案》,预计投入318万元,修复后将成为文化旅游的一个景点。

3、抗战文化开发

(1)桐梓海军学校的布展。中华民国海军学校位于桐梓县城文笔路,从文化旅游的角度看,海校教学、办公主楼及各类照片、模型、绘画、表格、表册、用品等物件,具有较高参观价值。县文体广播电视局已向政府报送了《桐梓海校陈列方案》,县政府将此项工作列入工作报告中,2009年完成布展工作。预计每年接待游客15000人次。

(2)小西湖“张学良陈列馆”。桐梓小西湖是张学良将军在大陆时间最长和最后一个幽禁地。小西湖景区由重庆客商投资进行初步开发,设置了“张学良陈列馆”,馆内有张学良在小西湖期间的生活照、生活用品、报刊摘要等资料。年接待游客5000人以上。

4、宗教文化开发

尧龙山瑞峰寺位于天坪乡境内,尧龙山以其风光秀丽引来八方游人,特别是瑞峰寺建于明朝年间,在川南一带影响较大。2008年6月接待游客近5万人次,大多来自重庆、川南一带。除此之外,县城的降龙寺、崇德观等庙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由宗教文化带来的旅客接待量占总量的10%。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情况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几年,桐梓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县城和各乡镇腰鼓队20支,电声乐队5支,另外,花秋唢呐、官仓狮舞、楚米花灯、县城龙灯,在节庆期间各显风采。但与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文化亟待抢救、恢复、挖掘、传承和弘扬,文化旅游处于低水平的起步阶段。

从2006年起,我县开始寻找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点,先后成立了“大娄山威风锣鼓队”,建制200人,桐梓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组建了桐梓县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娄山关生态乐园出资组建了娄山关民乐队和娄山村苗族歌舞表演队。2008年,桐梓县文体广播电视局起草《关于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公司的报告》。公司成立后,认真调查研究、规划设计今后文化与旅游共同发展方向。文化旅游产业公司将原来的电影公司、世纪影剧院、娄山艺术团、娄山民乐团、娄山威风锣鼓队等全部收入旗下,并联系腰鼓队、舞狮队、龙灯队以及文联的灯谜、舞蹈、民俗、文学、音乐、诗联等民间协会,共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形成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格局。景区(点)文化包装,推介活动以及全县旅游宣传活动由县文化旅游公司全部完成。

(二)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情况

1、大娄山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

项目建设内容:(1)在园区内建桐梓文化陈列馆,分展区用于陈列“桐梓人”、马鞍山古文化、天门河发电厂、海军学校、夜郎文化、军政文化、长征文化、桐梓红色文化等物化遗存及相关资料。(2)开发桐梓文化一日游。即将“桐梓人”、桐梓海校、周公祠、周公馆、天门河发电厂、小西湖、娄山关红色旅游生态园、马鞍山古文化等一体开发,对损毁的建筑、设施按原样进行重建和维修,对散失的文化、文字及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建设完成后启动桐梓文化一日游基础设施部分预计投资1200万元。(3)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由文化单位组织民间艺人或采取招商引资的方法进行,由文化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实施、规范和管理,预计投资200万元。(4)配套餐饮、娱乐、住宿设施建设。采取公开招商引资的模式进行,由文化主管部门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

2、周西成祠桐梓海校文物旅游开发项目

周西成公馆和周西成祠紧临荣德山,作为长征时期红一军团国家保卫机关驻地和《渡江作战计划》制定地,周西成公馆无疑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可搜集长征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把周西成公馆辟为陈列馆,加强加深对长征和解放战争的宣传介绍。同时对周西成祠按照已经由省文物局审批的维修方案进行维修,可以考虑有一些辅助陈列和设置管理办公室。依据中华民国海军学校的特殊历史,以抗战文化为主线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是桐梓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把“桐梓海校”定位为“中国海军抗战陈列馆”,其主题和内容既突出了自身的特点,也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示内容更为丰富。

3、天门河水电博物馆

天门河水电厂位于桐梓县娄山关镇天门河西侧,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水电站。天门河水电厂是为抗日而建,它是中国最早的溶洞地下电站,是一座非同寻常的电站,它不仅具有科学的价值,

更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预计投资500万元,打造天门河水电博物馆

4、马鞍山遗址博物馆

马鞍山南、北洞遗址位于桐梓县娄山关镇南2公里的马鞍山南麓和北麓。该遗址于1980年发现,是黔北地区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经省博物馆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几次清理发掘,获大量石器、骨器和动物化石。所出土遗物种类丰富并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代表性,对研究贵州原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人类进化史探索旧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宝贵依据。马鞍山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将丰富桐梓的文化内涵,推动科研、科普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上四个项目已于2009年上报发改委立项。

三、今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及基本构想

旅游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旅游兴则人气旺,人气旺则经济活。文化与旅游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从旅游的角度看,文化作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立足旅游、整合资源、在未来的20年时间内构建4个既能串成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旅游功能区。

1、红色文化旅游区。2009-2015年以娄山关红色旅游区为基础,新建红军25000里长征浓缩景观、红军长征著名战略浮雕群,修复娄山关战斗指挥部等基础设施。组建娄山关演出队,以歌舞、曲艺等形式表演红色经典文艺节目。组建红色电影放映,将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娄山关战斗等内容的电影,定时定期在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点放映。2015年-2020年,把娄山关红色旅游区造成影视文化城。

2、夜郎文化旅游区。2009-2015年,以我县夜郎镇现有的太白墓、太白亭、太白碑、太白听鹦处,夜郎县城遗址为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楚米镇建夜郎水寨、燎原镇建夜郎古城。目前,遵义恒通房地产公司,金泉电器公司等投资商已进入,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桐梓文化旅游产业公司负责夜郎镇景点、夜郎水寨、夜郎古镇的文化包装,建立专业演出、礼仪队伍,将李白流放时反映夜郎的诗歌近40首收集出版作为旅游商品、纪念品在三个景点出售。

3、抗战文化旅游区。2009 -2015年以小西湖风景区为中心恢复建设张学良陈列馆、兵工厂,并与县城海校陈列馆建成抗战文化旅游线路。2015-2020年力争以小西湖为拍摄地,拍摄一部反映当年兵工厂、张学良为素材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提升小西湖景区的知名度。

4、宗教文化旅游区。2009 -2015年以尧龙山为基础,在尧龙山建接引殿,完善乡村旅馆接待设施,以宗教文化为吸引点,完成松坎至天坪一线的四季游,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滑

第六篇:《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底蕴和重要支撑。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市旅游文化建设情况,探索对策措施,拓宽工作思路,为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攻坚战建言献策,促使百色旅游业转型升级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市政协组织调研组于今年6至7月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市旅游局、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百之旅、飞扬国际旅行社、敢壮山旅行社和田阳、靖西、乐业、西林等4县(区)及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召开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的9次座谈会,重点走访调查10多个基层单位和旅游景点,并到河池巴马等外地一些市县进行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认真地总结分析了当前我市旅游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结合本地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资源优势和当今旅游文化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概况及主要做法成效

市委、市人民政府百发[2003]49号文件实施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市依托丰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体现旅游文化特点,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品位,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旅游文化为重点、以红带绿的特色旅游发展路子,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成效明显,旅游市场开放,旅游区域性合作进一步增强。2015年,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XX县荣获“广西优秀旅游县”称号。旅游文化建设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连年提升。据统计,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030万人次,是2015年的10倍,旅游综合收入达43.8亿元,是2015年的 21倍,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gdp的比例也由2015年不足1%增长到9%左右。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约586.5万人次,同比增长30%,全市旅游总收入约28.29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1734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97.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0.3%和57%。

几年来,我市在旅游文化建设中主要有如下几点做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一批旅游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注重对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2015年制定出台的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内涵,以特色为根本,建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景区(点)”的要求。并成立了“XX市旅游产业暨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又成立了专门的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今年还提出了实施旅游业攻坚战,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担任组长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攻坚战领导小组。

在红色旅游文化方面,重视革命文物、文献、建筑、遗址等革命历史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设了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田东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乐业红七军红八军会师旧址等一批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创作了革命历史情景剧《百色记忆·1929》,在百色学院成立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中心,并先后出版了《百色起义光照千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百色起义红色记忆》等三本书籍。

在绿色旅游文化方面,先后开发了大石围天坑群、通灵大峡谷、古龙山峡谷群、大王岭原始森林等一批国家4a级景区和澄碧湖、田东横山古寨等国家3a级景区及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布洛陀芒果风情园、凌云茶山金字塔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在民族历史文化方面,大力宣传、包装了那坡黑衣壮“尼的呀”、壮族“嘹歌”、“八音”等原生态声乐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打造了广西首部大型原创壮族歌剧《壮锦》和大型歌舞剧《句町神韵》;以古人类遗址、布洛陀文化遗址、岑氏土司古建筑群遗址、“西林教案”遗址、句町古国等为主的历史文化在保护中逐渐得到开发;市本级和各县(区)每年都隆重举行旅游文化活动,尤其是今年7—8月间,在全市范围内举行了历时半个月,以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为表演形式的本地题材节目的文艺汇演,12个县(区)根据本土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民族宗教等方面打造出属于自己一方水土韵味的歌舞节目,形成了各具鲜明特色的一台台富有地方文化标志的舞台文艺精品,促进了我市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二)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开辟特色旅游线路

依托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打造了邓小平足迹之旅和大石围天坑群景区、通灵—古龙山原生态峡谷景区等旅游品牌。尤其是“邓小平足迹之旅” 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成为广西十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同时,联合周边市、县,借景连线,借景造势,科学编排旅游线路,将长线与短线结合,红色与绿色结合,远景与近景结合,市内与市外结合,使我市旅游产品、线路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不断丰富和拓展。其中,以“邓小平足迹之旅”为主题的百色-田东-靖西-崇左、田东-百色-凌云-乐业经典红色旅游线路成为全区乃至全国较为成熟的红色旅游线路。在红色旅游线路的影响和带动下,天坑群探奇游、中越边关探秘游、布洛陀文化探源游、少数民族文化探异游等旅游线路也逐渐“走俏”,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今年,我市还与越南高平省合作,力争年内开通百色靖西至越南高平跨国旅游线路。

(三)开发旅游商品和特色饮食,不断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大力挖掘和开发具有观赏实用价值和纪念意义、便于携带的特色旅游商品。先后开发了靖西绣球、壮锦、凌云白毫茶、乐业顾氏茶、核桃壳制花瓶系列、田林八渡笋及灵芝、隆林黑棕和西林姜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和名特优产品。XX县还发挥“中国兰花之乡”优势,争取自治区和国家的重点支持,成立了国家级广西雅长兰科植物保护区和广西雅长兰花繁育中心,建立兰花繁育基地,传播兰花文化,打造“中国兰花之乡”品牌。【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在特色饮食方面,中心城区建设了金都美食城,形成了较为集中的旅游餐饮街区,并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挖掘地方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开发建设了火卖生态村、平圩民族村、濑浩村、那生屯等一批特色“农家乐”旅游新农村,打造乡村民族特色饮食文化。

(四)积极举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和特色体育赛事,树立旅游文化大品牌

一是积极推动XX区端午龙舟文化节和阳圩山歌节、田阳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田东芒果文化节、平果歌圩音乐节、德保红枫艺术节、靖西端午药市节及摄影大赛、那坡科技文化艺术节、凌云茶道文化节、田林壮剧文化艺术节、隆林苗族跳坡节和彝族火把节、西林句町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全市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二是通过特色竞赛活动,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如举办中国百色乐业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暨全国攀岩精英赛等体育赛事活动,XX县举行国家级男女篮球、网球赛,提升我市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探索现代体育与旅游文化开发相结合的特色旅游新路子。三是依托一年一度东盟博览会,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举办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博览会,发展生态旅游文化。

(五)推进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营造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我市在不断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同时,开始注意抓好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设。目前,全市拥有旅行社18 家,二星级以上饭店20家,达到星级标准的宾馆酒店60多家,正着手建设五星级宾馆,并力求这些宾馆饭店突出其建筑文化、装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务文化的建设。部分县城、街道、乡镇以至村庄也开始重视广场文化、楼阁文化、餐饮文化和休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和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市旅游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尤其是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紧,不少景区景点只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而无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只能一饱眼福但不能震撼灵魂,严重制约着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思想认识还有差距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建设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但当前我市有的地方和部门仍没有把旅游文化产业真正作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认识和定位,对景区景点文化建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没有足够的把握,缺乏信心,认为抓旅游文化投入大、税收少、见效慢,形不成支柱产业。同时,对民俗文化的保护缺失,一些旧民居建筑风格遭到破坏,有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流失的危险。目前一些民族村寨出现水泥预制板房、木楼、砖混结构房屋混杂,人们的穿着体现不出民族特色,许多青少年已经不了解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也是一知半解。另外,一些旅游企业还习惯用传统模式来发展旅游业,只注重历史民族文化资源在浅层次上的表现,而不会积极利用人的主观因素来合理开发资源,更不会想到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提升历史民族文化层次来发展旅游业。

(二)缺乏旅游文化建设规划

科学规划是做好旅游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调研发现,至今我市还没有编制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或者说,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滞后,因而无法对全市旅游发展进行准确定位,难于申报和发展旅游项目,更无法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旅游文化建设规划,以及景区景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等,由于缺乏统一的布局和规划,导致当前的景区景点建设往往只能停留在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模式的模仿追求上,没有根据自身的自然生态优势和文化特点,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同时,也导致旅游业内部企业互相倾压,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现象发生。

(三)资金投入不足

旅游产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由于地理及交通原因,我市旅游景点分散,旅游成本相对较高,加上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无力进行大规模投资。旅游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政府行为,外资和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缺乏魅力和震撼力,因而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文章关于旅游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出自

第七篇:《关于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充分了解我县文化发展特色资源,找准制约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近期,县政协组成工作调研组,深入相关文化院团、文化企业、旅游景区、学校,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文化特点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高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境内有田野文物保护点16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城遗址及墓群、汉明长城),省级4处,县级保护文物47处。骆驼城古遗址始建于东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距今1832年,是目前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汉唐古遗址之一。许三湾古墓葬群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密集型古墓群之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

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文旅联姻、企业经营、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竞争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市场管理力度,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我县现有文化事业单位4个,即:XX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工团,在职职工44人。国有文化企业2个,即: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现有职工10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3家,从业人员200多人,经营面积15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约1700多万元,其中文化传媒公司2家,网吧9家,kvt娱乐场所10家,音像制品零售经营户8家,电脑打字复印43家,印刷企业3家,图书零售(出租)8家,祁连玉奇石馆2家,还有一些分散的文化产业经营户,如字画装裱、手工编织、艺术根雕、器乐制作等。总体来说,我县文化产业仍处于摸索徘徊、低层次、低水平始发阶段,规模小、结构单一,对经济的贡献率很低,2015年全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781.3万元,占全县gdp的0.85%,除有线电视网络传输和旅游外,其它文化产品销售、广告印刷复制业、互联网经营与娱乐、工艺美术品加工销售等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21.5万元,仅占全县gdp的0.4%,与全国2.75%和全省1.8%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为推动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县在2015年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红色带动工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文化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近年来,我们按照确定的目标、既定的任务,总体谋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争取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近年来,我县黑河湿地公园建设、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二期工程、祁连葡萄庄园旅游服务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骆驼城遗址环境整治和出土文物陈列馆建设、月牙湖公园游乐项目配套建设、博物馆新建及大湖湾风景区崇文楼、会议中心、垂钓中心等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景区。依托我县特有的红色旅游景观、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丰富的水域湿地资源、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深度开发、培育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游,以黑河湿地公园(含大湖湾风景区)、月牙湖公园为主的湖泊水面游,以骆驼城古遗址、许三湾古墓葬群为代表的文物古迹游,以祁连葡萄庄园为中心的生态观光游以及许三湾—罗城段沙漠探险游,努力建设一批旅游精品景区,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扩充、改造、完善、提高”的思路,深入挖掘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资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健全景区功能,提升景区档次和水平。

(三)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为把文化特色有机融入旅游业态,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共促共赢,近年来,我县利用节庆日、纪念日,依托县域内各旅游景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和旅游文化艺术节,全面提升了我县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从2015年开始,我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持续推进黑河湿地公园和湿地新区生态城市的共融建设,体现了县委、县政府打造宜居宜游生态家园的坚强决心,也是文化与旅游、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集中体现;组织开展的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紧紧围绕打造“红色高台、北凉古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这一文化旅游名片,组织开展了全省钓鱼大赛、端午游湖、龙舟赛、红歌会、红色经典音乐演奏会、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展、民间旅游文化产品展销会、全民健身展示等11项文体活动,通过文化与旅游的互补融合,形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集中展现了我县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成果、积淀深厚的民间民俗文化、各具特色的乡镇文化、原创生动的红色音乐、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从2015年以来,通过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连续三年举办了“红色旋律”、“红旗颂”、“红西路军精神永存”大型主题歌会和音乐歌舞剧,现已打造成为我县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每年在大湖湾国家3a级风景区举办的端午游湖暨龙舟赛活动,“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活动也已成为我县一项特色品牌旅游节会,是传承民俗文化、展现高台风貌的重要平台。广泛开展的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节、新社火调演、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灯展、读书活动、节庆文化活动等,既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也成为对外展示我县文化旅游形象的有效载体,为旅游强县这一目标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四)探索发展文化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以“一轴两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月牙湖、黑河湿地公园桥头景观区至大湖湾风景区沿线为中轴,祁连葡萄庄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中心、骆驼城许三湾古城遗址、许三湾-罗城段沙漠探险旅游观光带为南线,黑河北岸现代农林业观光示范带、正义峡并连接石头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北线)为基本脉络,深入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具有浓郁西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彰现文化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后发优势。具体包括依托红西路军纪念馆打造红歌会品牌、与甘肃画院合作开发出版以红西路军征战河西为主题的“铁流西渡”系列连环画、文物精品的复制与推广、“乐善”秦剧的深入挖掘和品牌包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主的各类民间民俗产品、旅游纪念品以及民间艺术品制作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五)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管理。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实行有计划、有重点开发战略,严禁无序竞争、掠夺式开发。凡从事文化旅游开发的集体或个人,都必须遵从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拟建或待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须报县级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二是严抓文化市场的监管。针对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经营人员混杂、个别经营户违法经营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对网吧、ktv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采用日常检查、临时抽查、夜间巡查、联合执法等多种执法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力推广网吧实名制管理、“净网先锋”等技防手段,有效的促进了网吧、ktv等娱乐场所的依法合规经营。【关于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同时本着褒先促后的原则,在文化市场经营户中广泛开展“以德治店守法经营”评选活动,着力营造守法经营的文化市场经营氛围。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与其它产业有较大差距,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现实的生产力,文化资源需要合理、有序、充分的开发,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和统筹。而目前我县还没有正式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没有政策性的导向、科学的设计规划及产业发展的重点,使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长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上规模、综合性的文化龙头企业,文化产业整体档次不高,造成了我县独有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缺乏兴办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文化产业投资主体不明显,投融资难度大;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资金的缺乏,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受到制约,很多文化创意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刚性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在战略层面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但缺乏地方的配套政策,土地、金融、财政、税收、人事等诸多方面因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还存在很多发展瓶颈。如我县引进的微缩丝绸之路景观区项目,因国家土地政策的刚性限制与开发商用地审批的矛盾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致使项目开发搁浅。

(四)缺乏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创意是最具生产力的创作,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文化创意、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领军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个体经营人员,缺乏复合型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融合度不够。我县旅游景区普遍存在“有形无神”、“有神无形”的情况,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体育融合度不够。如骆驼城古遗址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非常丰富,但在遗址区内除了高大的城墙和空旷的遗址,少有其他实物作为载体来反映和体现遗址18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存,属于“有神无形”;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我县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不少值得总结推广的经验,为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成才环境。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发展还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视学生主体发展,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二是一部分学校缺乏精神的独立性,学校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每学期应该完成哪些目标,人云亦云,机械地去效仿其他学校的做法,不能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三是有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缺乏连续性,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味地翻新,缺乏文化的传承性,容易失去由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三、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规划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文化生产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意。【关于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文章关于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出自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116530/

推荐访问:旅游厕所建设情况报告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