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形式中的他者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7-22 11:06:0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中国文论形式中的他者(一)
文学概论

 文学概论

 第一章绪论

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学理论概况以及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

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论学习与理论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 教学内容:文学理论的概况,文学理论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要求,文学理论与文学的关系。

 一 文学理论的概况

 1 蔡仪的<文学基本原理> 2 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 3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

 二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文论

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简介

 A 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 B 后结构主义与巴黎相对主义 C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主义

 2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基本概念

 A权力:文化权力,隐含在形式中的等级关系。 B意识形态:一种习惯性的想象或意识.

 3后现代主义之后文论的基本观点

 1文学是语言的事实. 2 文学形式有着自己的规律.

 3文学语言及其形式是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形式(包括权力和意识形态).

 三 <文学理论新读本>和本教材

 1 本教材的基本理论资源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新马克思主义.  2本教材的核心概念:

 形式意识形态:形式与意识形态是统一体.意识形态就在形式中,形式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

 附录:相关参考书目

 教材:南帆,刘小新,练暑生三人合著《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 参考书目: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联书店1979年。 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

 拉登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 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98年。

弗罗伊德《论文学与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 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2006年。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 以群《文学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1982年。 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 《麦克卢汉精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三联书店1997年。 克莱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84年。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 雷蒙维廉斯《关键词》,三联书店2005年。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2005年。  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 《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 霍克海姆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

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 卢卡契《卢卡契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 布雷德波里 麦克法兰《现代主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合书店1989年。

 佛克马 伯顿斯主编《走向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国文论形式中的他者】

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 第二章:文学的功能和机制

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学再现的特点,文学的功能,以及影响文学演变的诸多社会关系。

 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学作为语言的事实,文学的当代功能。

 教学内容:文学的再现,文学的功能,文学的机制。

 一 文学的再现

 1文学再现的主要理论

 A模仿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 从古希腊到现实主义文论.

 B表现论:文学是主观心灵的表现。 浪漫主义文论

 C形式论:文学是语言及其形式的事实。 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

 2 文学的”再现”-作为语言的事实

 A 文学的传统与惯例. 概念:特定时代或民族的文学形式所构成的体系.

B作用:一塑造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决定了人们对文本的阅读和判断。 二 制约着文学的继承或创新的方向。  二 文学的功能

 1 文学在历史曾经承担的社会功能

 A政治教化功能 B审美反抗功能 C批判现实功能 D娱乐与审美教育功能

 2 影响文学当代地位的主要因素

 A 传播媒介的发展,使书写文化的影响力衰退.

 B 社会生活的变化,诸多社会问题,并不是文学所能解决(晚清以来文化革命的基本任务,已经告一段落).  3 文学在当代的主要功能

 A 想象性的抗议.乌托邦与文化政治的反抗,寻求新文明的可能。

 B语言革命,通过革新语言,革新我们想象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 附录:陌生化概念

 A基本含义: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文学的语言让事物表得陌生新颖起来(产生第一次见面的印象).  两个区分:日常语言:习惯的熟悉的表达方式. 诗语言:陌生的,突破日常逻辑的语言

 B 陌生化与文学的当代功能的关系。

 一文学的创新是改变人们习惯的感知和想象模式.

二文学语言的陌生化,表现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陌生化-创新(在语言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中介这个意义上).  三文学的机制(略)

 基本内容 A,文学的演变,受到种种微观社会环节的影响。

 B 文学的生产传播包括媒介种种环节,无不对文学本身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 第三章:作者

 一 个性

 1文学个性论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

 A古典时代,个性在创作中并无突出地位.

 B近代浪漫主义兴起,强调个性,天才论,独创论 (五四以后传入中国,成为现代以来很长一段的主流观点).  C二十世纪随着形式主义尤其是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个性论又重新走向边缘.

 2 文学与个性的关系

 A 作者的个性,只有充分掌握文学的形式规律后,才把自己的个性转变成文学的个性。

 B 文学的作品的个性取决于,文本与整个形式体系的关系,尤其是与文学传统与惯例的关系。

 二 想象

 1想象的基本概念内涵(参见P30)

 A 想象 B联想

 2想象的动力与来源

 A古典理论认为,来自天意神授. B浪漫主义认为来自作者天才的心灵

 C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来自无意识的心理补偿机制.

 D形式结构主义理论之后,一般认为来自作者对文学形式的了解程度.

 三 无意识

 1 概念见P33

 相关概念LIBIDO-力比多-性能量.

 2无意识的来源

 A被压抑的种种本能欲望。 B创伤记忆,尤其是童年的创伤记忆 C种种被理性所无法容纳的心理内容。  3无意识的释放见P33.

附梦与无意识的间接释放

1象征-替代-暗示-细节 2删改-合并-混杂-情节.

4无意识,梦与文艺

A无意识在梦中释放的过程,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使文艺家充分意识到影响想象力的心理源头.

B 无意识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大陆,它的丰富性不亚于任何外在世界。梦由此成为现代文艺的重要表现领域。

 五无意识内涵的演变过程

 A荣格:集体无意识,一种集体记忆或本能.

 B拉康,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不是先天的本能,是压抑本身所排除制造的内容。

【中国文论形式中的他者】

 C巴赫金:无意识泛化为一切被压抑被排除的社会内容。

 第四章:文本

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本的概念以及文本的存在方式。 教学难点和重点:文本如何存在。  教学内容:作品与文本,互文,作为话语的文本。

 一文本与作品

 1文本的概念:P39.

 2作品与文本概念的区别见P41.

 3 作者的死亡

 形式-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理论拒绝讨论个别性。或者是在一个结构模型(话在说人),或者是在文本相互

交织的网络中谈论文本的存在状态。

 二 互文-互文性

 1概念见P43.

 2巴特互文概念的基本含义见P42.

 三作为话语的文本

 1语言和言语见P46

 2话语的意义取决于多个因素

 说话情景-说话人(意图身份听话对象等等)-语言(包含其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

 第五章 文类

 一 什么是文类

 1概念:文章的文体类别.

 2 文类的作用 规训作者写作 形成阅读评价文本的准则

 3影响文类地位的因素

 A与特定时代政治教化体系的关系 B文艺表现内容的变迁 C文类的艺术表现力.

 二 文类的划分

 1古典的文类划分(两个概念)

 中国古典:因文立体 西方古典:因体选文

 2影响现代文类划分的核心因素-知识合理化

 合理化概念:根据理性的原则对知识和事物进行分类的意识。

 合理化与现代文类的划分

 A合理化区分了文学文类与非文学文类。 B合理化确定了纯文学的基本概念。

 C合理化还根据文学文类与科学文类的关系远近,确定他们各自的地位。

 三,文类的变迁

 1 影响文类变迁的主要因素

 A俗文类对雅文类,边缘文类对中心文类的渗透。 B经典作者的个人努力。

 文类的传统与惯例与文类的表现力之间的关系。

 2 文类变迁的意义

 A发展文学的表现力 B改变人们的抒情想象方式。 C特定时期还承担着挑战特定意识形态秩序的作用。

 第六章:叙事话语

 一 叙事研究的变迁见P61-64 (主要以六十年代为中心,叙事研究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 二故事与情节

 1故事与情节的概念见P65 2情节的因果逻辑与情节的时间调配.

【中国文论形式中的他者】

 3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 故事时间:事件本身占据的时间长度。 叙事时间(情节时间),事件在叙事文本中所占据的时间形态.  4:叙事时间的集中主要表现形式

A 时序(表现为顺序倒序插序等等)

B时段:事件在情节中占据的时间长度(主要表现为详写略写,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等方面)

C频率:事件在叙事文本中出现的次数.

 三叙事功能【中国文论形式中的他者】

 1功能的概念:见P68 2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简介,见P68-P69.

 3功能的特点

 功能是有限的,执行功能的要素可以千变万化. 功能的作用是一样的,在不同的文本中起着相当的作

用。

 附录:几种常见功能介绍

 1 衔接过渡功能。 2转换或延迟的功能. 3呼应或象征的功能(如草蛇灰线) 4 告密和协助者的人物功能.  四,叙事再现(呈现)

 1 叙述人概念见P71.

 2叙述人与作者的区别

 A叙述人是文本中的事实. B叙述人可以承担着多重身份. (作者如同导演,叙述人就是演员)

 2叙事视角

A概念:叙述人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包括角度立场等等方面) B分类:全知视角:叙述人站在全知的角度叙述. 有限视角:叙述人仅仅叙述他(她)所知所见所闻的内容。

C 作用: 全知视角可以简略的交代事件,控制叙事的效果。 有限视角有助于制造悬念,突出事物特点和人物性格

 叙述视角的转换 却说那凶僧手执尖刀,望定了安公子的心窝儿才要下手,只见斜刺里一

道白 光儿,闪烁烁从半空里扑了来,他一见,就知道有了暗器了。且住,一道白光儿怎晓得就是 有了暗器?书里交代过的,这和尚原是个滚了马的大强盗,大凡作个强盗,也得有强盗的本 领。强盗的本领,讲得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慢讲白昼对面相持,那怕夜间脑后有人暗算 ,不必等听出脚步儿来,未从那兵器来到跟前,早觉得出个兆头来,转身就要招架个着。(儿女英雄传第六回)

 4叙事聚焦

 A外聚焦:叙述人知道的东西少于人物. B内聚焦:叙述人知道的东西等于人物.

 C无聚焦:叙述人知道的东西多于人物.

 内聚焦范例

 只听得那牲口蹄儿的声儿越走越近,一直的骑进穿堂门来,看了看,才知不是骡夫。只 见一个人骑着匹

乌云盖雪的小黑驴儿,走到当院里,把扯手一拢,那牲口站住,他就弃镫离 鞍下来。这一下牲口,正是正西面东,恰恰的合安公子打了一个照面,公子重新留神一看, 原来是一个绝色的轻年女子。只见他生得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 鼻如悬胆,唇似丹朱;莲脸生波,桃腮带靥;耳边厢带着两个硬红坠子,越显得红白分明------公子连忙退了两步,扭转身子要进房去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 内聚焦范例 正闭着眼睛背到这里,只觉得一个冰凉挺硬的东西在嘴唇上哧溜了一下子,

吓了一跳。 连忙睁眼一看,只见一个人站在当地,太阳上贴着两块青缎子膏药,打着一撒手儿大松的辫 子-------左手拿着擦的镜亮二尺多长的一根水烟袋,右手拿着一个火 纸捻儿。只见他“噗”的一声吹着了火纸,就把那烟袋往嘴里给楞入。

 外聚焦 只听得那牲口蹄儿的声儿越走越近,一直的骑进穿堂门来。一个绝色的轻年女子,

生得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 鼻如悬胆,唇似丹朱;莲脸生波,桃腮带靥;耳边厢带着两个硬红坠子,越显得红白分明。女子骑着匹乌云盖雪的小黑驴儿,走到当院里,把扯手一拢,

那牲口站住,他就弃镫离 鞍下来。这一下牲口,正是正西面东,恰恰的合安公子打了一个照面------公子连忙退了两步,扭转身子要进房去。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 无聚焦 店外牲口蹄儿的声儿越走越近,一名绝色的女子骑着一匹马进穿堂门来,那女子走到

当院里,把扯手一拢,那牲口站住,他就弃镫离 鞍下来。这一下牲口,正西面东,恰恰的合安公子打了一个照面。那女子生得两条春山含翠的柳叶眉,一双秋水无尘的杏子眼; 鼻如悬胆,唇似丹朱;莲脸生波,桃腮带靥;耳边厢带着两个硬红坠子,越显得红白分明------公子心中一阵慌乱,连忙退了两步,扭转身子要进房去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 5叙述语态.

 自由引语:人物直接说话. 简接引语:人物所知所想所说被叙述人转述.

 自由间接引语:人物以被转述的方式面对着读者说话.

 附录:叙述语态的艺术作用。

 直接(自由)引语的叙述人比较中立,叙述内容比较客观冷静.

 间接引语:叙述人带着主观立场转述,文本有着比较强的倾向性.

 自由间接引语:表现出叙述人与被叙述对象之间的亲密关系。

 间接引语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

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 自由引语(破碎) 他从来不会打听什么,上一趟街,回来只会说“今天街上人多”或“人少”、“猪

行里有猪”、“青菜贱得卖不掉”……之类的话。他的经历又和村上大多数人一样,既不特别,又是别人一目了然的,讲起来无非是“小时候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算上了四年学,早忘光了”、“三九年大旱,断了河底,大家提鱼吃”、“四九年改朝换代,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成亲以后,养了一个儿子、一个小女”……索然无味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288871/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文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