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8-19 08:43:5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一)
物联网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测

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50932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报告名称: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 1550932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 ¥6480 元 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4006-128-668、010-66181099、66182099 传真:010-66183099

Email: kf@Cir.cn

网上阅读:

ml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将人与物、物与物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综合,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已成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近年来,物联网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已经非常清晰,所以世界各国在目前前景还不是非常明朗的情况下,纷纷投资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开展了多年技术攻关,已取得许多成果。在传感器网络接口、标识、安全、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融合、物联网体系架构等方面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取得进展,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WG7)的主导国之一。

从目前来看,安防、电力、交通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位居前列。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是全球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面临着非常大的历史发展机遇。2010年以来物联网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进一步拉动传感器产品需求上涨。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在我国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占到整个传感器市场的21%、19%和14%;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已表现出成熟市场的特征。未来五年国内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31%。汽车、物流、煤矿安监、安防、RFID标签卡领域的传感器市场增长较快。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显示,物联网行业保持了高速发展态势,但目前物联网市场刚刚起步,物联网的发展受到众多制约,物联网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体现在几方面:(1)缺乏有效的产业协同、没有形成合力(2)商业模式不清晰,缺乏行业的统领者(3)标准不统一,导致物联网产业整合困难

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深入,“政策先行、技术主导、需求驱动”成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从2009年的1700多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000多亿元,预计,2015年物联网规模将达到8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要比信息互联网大30倍,是典型的朝阳产业。

《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对物联网行业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洞察物联网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物联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物联网技术标准、物联网市场规模、物联网行业潜在问题与物联网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物联网行业投资价值、物联网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物联网行业投资决策者和物联网企业经营者提供参考依据。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物联网相关概述 第一节 物联网的概念 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 二、物联网的定义和架构 三、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 第二节 物联网的应用 一、物联网的工作原理 二、物联网的工作步骤 三、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四、物联网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物联网的设备构成 一、识读设备

二、传感器 三、传输网络 四、信息处理中心 第四节 物联网的相关体系 一、物联网技术体系 二、物联网标准体系 三、物联网产业体系 四、物联网资源体系 第五节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一、物联网产业链结构 二、物联网产业链介绍 三、物联网产业链厂商

第二章 2013-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4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分析 一、2014年中国GDP增长情况分析 二、2014年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三、2014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四、201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析 五、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 六、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节 2013-2014年物联网发展的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 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规划 三、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二)
物联网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5-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深度调查研究

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509A3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2015-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 1509A36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 ¥7020 元 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4006-128-668、010-66181099、66182099 传真:010-66183099

Email: kf@Cir.cn

【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网上阅读:

anQianJing.html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创新活跃,发展迅猛,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物联网通过与其它ICT技术的不断融合,正加速与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领域的渗透。 物联网产业在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拉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解决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有效方式。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30%,市场前景巨大。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时期,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物联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正与其他信息技术融合渗透,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物联网自2009 年以来起步发展,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亟需抓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机遇,加快战略部署和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推动技术和应用创新,释放物联网潜力,深化物联网应用,推动物联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5-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是对物联网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

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2015-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如实地反映了物联网行业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表达准确,概念表述科学化。

2015-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深度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揭示了物联网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正文目录【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部分 产业环境透视 第一章 物联网行业发展综述 第一节 物联网行业定义及分类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主要分类

三、行业特性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物联网行业统计标准 一、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 二、行业主要统计方法介绍 三、行业涵盖数据种类介绍

第三节 最近3-5年中国物联网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成长速度 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四、进入壁垒/退出机制 五、风险性 六、行业周期 七、竞争激烈程度指标

八、行业及其主要子行业成熟度分析

第二章 物联网行业市场环境及影响分析(PEST) 第一节 物联网行业政治法律环境(P) 一、行业主要政策法规 二、政策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二节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E)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 行业社会环境分析(S) 一、物联网产业社会环境 二、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行业技术环境分析(T) 一、物联网技术分析 二、行业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三、技术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第三章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分析 一、国际物联网行业发展历程分析 二、国际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三、国际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分析 四、国际物联网市场发展前景和趋势分析 1、国际物联网市场发展前景 2、国际物联网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三)
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及趋势分析

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及趋势分析

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综述

一、中国物联网政策日趋完善,产业逐渐成型

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学习研究、政府推动以及业界应用推广阶段。2009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感知中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无锡市率先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2012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2年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物联网整体实施的元年。截止2014年,我国已有5个示范机场依托RFID等技术,实现了航空运输行李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跟踪与精确化定位,使工人劳动强度降低20%,分拣效率提高15%以上。

图表 中美物联网产业化进程对比

【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物联网

二、在具体政策层面,国家从顶层设计、发展方向、部门支持等多个维度实现物联网发展策略的不断完善

201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物联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全局性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考虑,确立了发展目标,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发展思路。201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多个部门,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名义印发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业支撑、商业模式、

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措施、法律法规保障、人才培养十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委等各部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为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提供大力支持。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之前广泛讨论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2015年中国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三、在硬件厂商与互联网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展进入平台加速阶段

随着国内物联网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化,近年来国内物联网发展迅速,不断出现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互联网融合,创新产品和服务新模式的现象。家电行业借力物联网技术,已经率先开展拓展价值空间并改善产品服务的模式探索,进军智能家居。2014年3月美的与阿里巴巴宣布进行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阿里巴巴和美的宣布,今后将开放相关协议标准,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标准API接口,形成一个开放的智能物联网平台,未来将可支持更多类型设备的接入。360和小蚁(小米入股)也于2015年上半年先后推出智能摄像头。2015年8月,物联网平台创业公司机智云(杰升科技)宣布,获得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国内物联网云服务行业最大一笔融资。【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特征

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既具备了一些国际物联网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特点。

一是多层面的政策投入成为推动现阶段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可以预见,未来中长期内,物联网将成为国家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力度可望继续加大。

二是中国物联网各层面技术成熟度不同,传感器技术是攻关重点。总体来看,物联网的技术门槛似乎不高,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发展迟缓。虽然从全球物联网发展来看,中国与美欧日韩等并驾齐驱,但目前在物联网核心器件和软件方面尚做不到自主可控。

三是物联网产业链逐步形成,物联网应用领域逐渐明朗。经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安防、交通和医疗三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

四是标准化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中国与美欧日韩等一样在物联网技术方面领先,是物联网国际标准的主要制定国之一,在建立自主标准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有主导标准的机会。不过,在物联网总体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外并没有统一标准,短期内还无法完成。

五是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智慧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化推进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对目前刚刚起步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倡导发展物联网产业,借

以实现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各地政府纷纷响应,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中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不少一二线城市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

六是无锡物联网产业与技术高地加快崛起,国家设立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意图初步实现。自2009年8月国家提出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感知中国”中心)以来,无锡以引领全国物联网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驱动,以应用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抢抓机遇,汇聚各类优势资源,把握产业发展制高点,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按照“一核多元”的产业布局,打造辐射全国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预测

随着各项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的成熟,物联网在各行业将有越来越多的应用需求出现,并成为未来10、20年最瞩目的长期趋势。据IDC测算,2020年全球物联网有望影响的下游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超过250亿台系统/装置联网,而同时使用因特网的用户总数达44亿人。麦肯锡2015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则指出,全球物联网有望渗透的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以前成长达到3.9-11.1万亿美元,达到约11%的全球经济占有率,并与城市管理、生产制造、家庭事务、汽车驾驶、能源环保、物流运输、工作办公、消费结算、个人健康等重要领域结合形成9个千亿级规模以上的细分市场。

图表40 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麦肯锡

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四)
物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摘要:物联网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物联网应用范围广泛,技术水平先进,但是在实施和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技术准入标准、信息障碍、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从物联网的概念入手,着眼于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
  以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兴起的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其应用范围覆盖了广电网、有线网络、无线通信、智能交通、安全、监控及医疗等行业。从2009年开始各国政府都在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据预测,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产业价值是互联网技术的30倍以上,该技术将会形成的通信业务将达到万亿元人民币级别,前景非常可观。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接入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将会达到500亿个以上。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加快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及规划。
  一、物联网的概念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指的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装置、电子标签(RFID技术)、视频识别技术、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按照约定的协议,根据实现物品互联互通所需的网络相连接,进行信息通信和交换,从而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系统。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联网技术主要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架构,如图1所示。
  (二)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物联网技术具有互联网特征。对需要所用物联网技术联网的物体来说一定要有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来支撑。
  其次,物联网技术具有识别与通信特征。接入联网的物体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的功能和物物通信(M2M)的功能。
  最后,物联网技术具有智能化特征。使用物联网技术形成的网络应该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和智能控制的功能。
  二、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物联网概念的前身是传感网,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2009年以后,国内出现了对物联网技术进行集中研究的浪潮,2010年物联网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来看,中国目前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产品和市场都不成熟,预计到2015年末物联网产业将达到5000亿级的规模,到2020年末将达到万亿级规模。
  (一)物流网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时任总理的温家宝2009年8月在无锡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无锡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加快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2010年9月,物联网业就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物联网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年10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出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而主要聚焦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范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是未来扶持的重点。除此之外,中国已将物联网列入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物联网基础应用
  自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被正式列人国家战略高度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机遇。根据中国RFID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RFID产业纯收入已经达到12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42.8%,2011年的产业纯收人达到了16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33.3%,增长非常快。目前中国RFID产业发展仅次于美国、英国,排名世界第3位。RFID技术已用于工业生产、物流、食品追溯、城市交通等若干领域,随着3G网络的使用,各运营商又纷纷推出了移动支付方式,使RFID技术又增加了新的应用领域――移动支付。
  (三)物联网标准建设已经起步
  物联网标准缺失是阻碍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目前,不仅国际上物联网所涉及的很多领域都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标准,中国更是如此。从2009年开始,随着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力度,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重视。我国传感网标准建设已经开始起步,2007年成立传感器网络研究组(SGSN)后,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办了传感器网络研究工作会议第1次会议,并4次组织国内的专家参加该会议。2010年6月9日成立了中国物联网(传感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已经有14个部委、17个行业协会组织、24个标准化组织加入了该组织进行物联网标准研究工作。该工作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物联网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各个参与单位在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这个平台上得到有效沟通、交流,对物联网相关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2012年3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组织制定的《物联网概述》标准通过了国际电信联盟会议审议,进人研究组草案阶段,这标志着该项标准距离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仅有一步之遥。
  三、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缺位阻碍物联网技术发展
  目前,国际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物联网应用标准,国内更是如此,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物联网应用都很难行成统一标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物联网项目不能互通,这无疑增加了物联网领域广域化全程全网的应用难度。2010年,中国物联网技术应用已经扩展到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城市管理、智能医疗健康、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但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标准缺位也将日益成为影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问题,不仅无法实现物联网的互联互通,在某种程度上还将影响整个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物联网核心技术环节有待突破
  尽管中国科学院传感网研究起步较早,从1999年就着手启动了该项研究,并且在多项网络通信技术应用方面,如无线智能传感器、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和移动基站等,研究进展都非常顺利,产业化推进很快,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技术领域,中国作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目前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由中国、美国、德国、韩国四国组成),发展前景喜人。但二维码技术和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关键环节,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也较快,在芯片设计制造、终端设备及系统等应用等方面中国与之相比都处于落后地位。此外,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RFID产业链上,从核心芯片研发、系统集成到软件开发等核心关键技术仍然不是由中国的企业所控制。
  (三)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如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网络安全无法得到解决,那么物联网的技术发展必将受到影响。目前,物联网技术中的各类网络之间的互联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节点的数据传输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都有可能发生信息泄露。
  尤其是在射频识别系统中嵌入物品信息的电子标签方面,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电子标签被读写器任意扫描,扫描后电子标签自动地回应读写器的指令,并将其已经存储的信息传输给读写器的话,就会导致个人隐私、企业机密、甚至是国家机密的信息暴露。因此,如何有效地对海量信息和用户隐私进行保护,是物联网发展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政府立法机构应当根据物联网发展中遇到的情况和安全问题,尽早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产业发展政策;通过借鉴互联网安全保护的手段来发展物联网信息保护技术,确保物联网信息和用户隐私的安全。
  (四)IP地址不足问题有待解决
  物品接入到物联网后,每个物品都需要一个唯一的IP地址,以便解决寻址问题,而目前IPv4地址不足问题严重,只能依靠IPv6技术来实现。但由IPv4向IPv6转型以及如何处理好与IPv4的兼容性问题,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四、加快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研发投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任何国家的物联网发展战略都强调研发投入,中国也不例外,没有投入就不会有产出。物联网是多种新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新技术的不断交叉融合应用也是推动物联网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关键。中国在规划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和制定发展政策时,应该重视加大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抢占产业发展的高地,因为加大研发投入是促进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
  目前在物联网产业的核心技术研究、开发方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减小差距,必须根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有选择地研究和发展某些领域的核心技术,而不是要求全面突破,必须逐步在某些领域实现技术突破,达到世界领先。如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牵头组织制定的《物联网概述》标准,通过了国际电信联盟第13研究组会议审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对指导和促进我国物联网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成果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某些领域实现突破后形成了国际标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领域的物联网企业可以坐等市场份额,可以坐等获得相应的利润。如何将已经形成的标准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搭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门类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这才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
  (二)加快物联网应用的示范建设――“车联网”
  何为“车联网”呢?“车联网”是在汽车上安装传感器、雷达等设备来感知预防交通事故;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车辆在途跟踪与路径优化,结合道路监控传感器发现和优化交通流量;汽车与远程控制中心的信息交互可以实现车辆远程启动或锁死,防止汽车被盗抢等事件发生。因此,“车联网”作为一种覆盖面广、基础性强、市场空间巨大的典型物联网应用颇具发展前景,“车联网”由于其规模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已经成为物联网示范应用的首选。
  苏州金龙2010年7月首先在客车行业应用“车联网”之后,“车联网”应用发展非常迅猛,一年后装车总量就超过了1.2万辆。目前,苏州金龙、郑州宇通、中国一汽、长安、吉利、上汽、福田都已经推出自己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并逐步进入批量装车阶段。中国移动、联通、电信、诺基亚、西门子等企业也都积极参与“车联网”应用。此外,“车联网”还是当前大力发展的智能交通的应用重点方向。目前,公交车“车联网”由于容易建立以地区为单位的网络平台,已在多地得到示范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乘用车规模将会达到2亿辆,到那时智能交通就显得更加重要,其应用将不在是基于单车的服务,而是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
  (三)创建一批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一个新兴产业要得到发展,必然要经历产业聚集和产业延伸两个必不可少的发展过程。物联网产业要持续快速发展,首先要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布局,其次还需要为其打造一系列量身定做的配套产业和政府从产业的发展规划到税收、投资、服务等多方面予以优惠的政策扶持,这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物联网产业在实现空间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是如此。与此同时,物联网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实现集聚发展也能方便政府进行集中管理,形成集群效应。然后要实现产业集聚,必须依赖我国已有的产业基础,因此我国应该依托已经形成的物联网技术园区为基地,如杭州、南京、重庆、无锡等地条件较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都已经被批准建立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实现全国物联网产业的布局优化。加大物联网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力度,合理分布产业园区,避免重复建设,从总量和规模上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并依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来规划和建设物联网产业发展配套体系,完善综合发展环境,促使我国早日成为世界性的物联网产业设计和制造大国。
  (四)积极培育物联网企业主体
  与传统的信息技术产业相比,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不确定性更大,其影响也更加难以预测,只有掌握物联网产业相关的核心技术和相应的技术自主权,及时识别各种潜在的安全威胁,才能将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能形成的风险加以规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培育一批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的企业主体。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大型物联网企业集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做大做强已有的大型信息技术企业,如华为、联想、中兴等,使其获得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是鼓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实现传统技术业务转型,利用其在移动、宽带、互联等方面强大市场优势,研发物联网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参考文献:
  [1]侯宇明.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J].电子与电脑,2011(12).
  [2]齐志存.简议“物联网”的应用[J].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10(9).
  [3]周琴.我国物联网现状与发展分析[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黄玉兰.物联网标准体系构建与技术实现策略的探究[J].电信科技,2012(4).
  [5]王秋艳,常村红.对物联网技术的探究[J].信息科技,2012(1).
  [6]卢涛,杨清清.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学,2012(4).
  [7]刘勇燕,郭丽峰.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瓶颈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4).
  [8]熊励,武同青,刘文.区域物联网产业协同发展演化及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12(1).
  [9]葛东,张国海,胡国栋,孙立贤.物联网技术的现状及应用[J],2011(9).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钻井总公司)

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状况分析(五)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介绍了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网络内结点的分类及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091-01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是物联网,完整的物联网集云、管、端一体,即以云设备为核心,以移动网或固网为基础,以芯片为抓手,是一种融合多项信息的新型技术体系。
  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必须具备标识能力,感知能力、自主接入、信息相关等诸多功能,因此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感知、接入、互联网、服务管理、应用[1]。
  图1 网络体系结构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 射频识别(RFID)技术基本上由标签、阅读器、天线组成。不需人工操作,不仅具备数据存储量大,体积小巧轻便,还可防水、防磁,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很有希望代替条形码,和互联网结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因而成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2]。
  2) 传感与检测技术。传感器是网络及智能化硬件的基础,传感器节点功能多样化、抗干扰能力,能量等技术是网络质量及寿命的保证;传感器拓扑结构、自身检测及控制能力,是网络稳定高效的前提;传感器体积及安全是网络安全的保障。传感与检测技术是实现物联网感知功能的基础[3]。
  3) 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推动互联网向物联网发展,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交流。智能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理论的研究及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3 物联网的结点分类
  根据节点的能量、移动性、存储能力、联网能力等性能,将结点分为无源结点、无缘结点、互联网结点。他们是物联网感知的基础,是智能化设备的依托,可满足物联网交互应用的需求[4]。
  4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的发展依托于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物联网的发展方向。
  1) 网络处理芯片,以多核CPU与可编程网络引擎相结合的体系结构为导向;以连到物联网的功能为目标;以大容量存储为支撑,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基础。
  2) 传感器: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显得愈发的重要。传感器发展的趋势主要倾向于低功耗、多节口和小尺寸,传感器类别的不同,要实现万物联网,就需要有传感器枢纽处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这就要求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数据融合的功能、具有模数转换功能、体积小。
  3) 智能化硬件。物联网要实现万物联网,设备就需要具备智能化才能实现物联网服务的加载,硬件智能化发展成为一大趋势[5]。
  4) 云服务,以信息为中心,依托于网络,提供易扩展的服务。云服务为核心的云平台为网络数据信息的存储处理提供了保证,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量大,更为安全的服务。物联网需要处理大量共享的信息,云设备是核心,因而,云服务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5) 网络安全的保证,实行身份认证。大众对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联网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安全存在隐患,只有推出有安全保障的措施,物联网才能被认可和接受。目前比较流行的认证是指纹识别,在网络内可采用按压式指纹识别,其他的身份认证可作为补充。
  5 结论
  物联网的实现目前还有一些技术困难,但是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定会走进千家万户,给大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深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各个领域,会拓宽了信息传递的范围,给经济以巨大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刘强,崔丽,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
  [2]康超,梁娜娜.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化,2014,10.
  [3]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38).
  [4]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6(29).
  [5]刘强,崔莉.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6(37).
  作者简介:孙英培(1986―― ),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从事智能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工作。
  刘源(1986―― ),男,河南鹤壁人,硕士,助教,从事大规模数据处理及智能计算研究工作。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42205/

推荐访问:物联网工程发展状况 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