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集中授权的意义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08-19 09:26:4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银行集中授权的意义(一)
银行授权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银行授权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国设点布局迅速增加,增设分支机构数量庞大,分支机构层级趋于复杂,业务经营情况不断变化,建立以统一管理、分级授权为基础的授信授权体系,合理确定授信权限,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对商业银行提高信贷经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授权管理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授权是指商业银行总行在法定范围内,对各业务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及关键业务岗位授予相应的授信业务经营和管理权限,各分支机构只能在总行的授权范围内开展授信业务。从本质上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授权即是由总行作为授权人、分支机构作为受权人、受权人在被授予的基本授权、特别授权内行使决策权和行动权。

商业银行授权管理与组织架构密切相关。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特点是“三级管理、一级经营”,授权管理体制具有统一法人、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明显特征,因此,授信业务授权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又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总行对一级分行的直接授权;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的转授权;二级分行对异地支行的再转授权。

授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授权行为一般由工作指派、权力授予、责任创造三种要素构成,称为授权的三要件。在商业银行内部授权管理中,权力授予是核心的问题,权力授予的适度问题是授权管理的难点所在。授权不足、授权过度,都是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效率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商业银行高度重视提升信贷资产质量,相应地加强了对授信业务的授权管理,上收了分支机构部分高风险授信业务的审批权限,将过于分散的分支机构审批权上收总行进行集中审批。缩小授权对当时防范地方政府干预、加强项目融资和风险较高的新产品准入的合规性管理,确实起到了保证信贷质量不下降的良好作用。

但是,随着政府干预行为的减少和金融秩序的逐步好转,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分支机构为尽快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要求开辟新的效益增长点,相应地要求总行扩大授权,解决因授权不足导致的审批链长、审批效率低下的问题。授权不足给信贷效率带来的主要损失有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竞争力下降国内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分支机构承担一线经营目标任务,在业务与同业竞争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发展必然成为分支机构的一项重要选择,争取客户和市场成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在同业金融工具同质化的情况下,审批快慢、审批额度高低就成为营销优质客户的差异化工具,扩大授权相应地

成为分支机构提高营销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选择工具。

审批资源浪费在授信业务流程中,分支机构最为关注上报授信项目的审批效率。根据商业银行目前业务发展政策,对公业务主要体现在要求加强同大型优质客户发展合作。一般而言,大型企业提出的业务需求反映在授信业务上都存在金额大、时间紧的特点,而对分支机构授权不足,意味着审批层次提高,上报审批时间拉长。当一些优质信贷客户急需信贷支持时,商业银行不能有效地及时提供,错过了发展中的业务时机,既浪费了审批资源,又会影响到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和信贷收益的实现。

优质客户选择受限总行审批平台所定位的优质客户可能与分支机构定位的区域性优质客户存在较大差异。审批权限上收之后,往往在欠发达地区同业争夺非常激烈的优质客户或优质项目,与发达地区的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则不能相提并论,导致欠发达地区的上报项目的否决率偏高,对全行信贷整体战略的实现造成不利。授权不足还容易导致内部争取扩大审批权限,甚至出现围绕审批权限发放贷款的情况,与构建优质客户群体的要求相悖。

主动营销积极性受挫商业银行总行对分支机构的内部授权不足,审批权限过小,不足以支持提高审批效率的需要,授权因而丧失其意义,这导致了一些商业银行的一线分支机构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情绪,一切等待上级行安排布置,不从本机构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动地改进营销经营工作,或是因缺乏经营手段而使自身陷入了困境,这也是过于强调集中审批的同时所带来的负面问题。 弹性授权体现不足区别授权原则和视情况调整原则是实施授权管理的两项主要原则,这要求授权管理具备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其执行情况也是衡量授权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商业银行授权人对受权人的管理仍追求整齐划一,特别对因客户授权的研究不够充分,使授权作为资源配置的功能发挥不够。

例如,各商业银行实行的以行业为主要导向的信贷政策指引。我国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等发展较好的事业机构中,由其行业性质决定了这些部门收入较为稳定,赢利较大,具有较好的现金流,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已成为商业银行一线分支机构竞争的重要领域,但商业银行总行授权管理中仍对这类事业机构的授权限制偏严,不利于提升对这类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再如,从地区看,外资、台资及私人企业较为集中的长三角、江浙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分支机构发展信贷业务尤为重要,对这些企业中的业绩良好客户,商业银行仍未做到按区域市场细化目标客户群体,按客户细分授权或给予当地优质客户以弹性授权。

授权权限的定量设计

矩阵式授权管理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商业银行内部授信业务授权管理。从根本上看,仍然可以总结为因机构授权、因业务授信和因客户授权三个类别。 无论何种授权类别,都应合理界定授权的适度性。授权大了不利于风险控制,小了不利于调动积极性,重要在于适度,要妥善处理好商业银行一级法人

体制下加强总行集中授信与适当保持分支机构活力的问题。在扩大授权的同时,也应防范忽视发展质量、片面强调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情况。这需要商业银行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授权评价指标体系,使分支机构明确适度授权的标准,使授权体系更加标准化、可预期和保持稳定性。

因机构授权因机构授权是指商业银行总行在给予分支机构内部授权额度时,通过建立统一的授权评价制度,设置合理的授权指标体系,对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精确量化,作为差别化授权的依据,给予不同分支机构授信业务的信用风险限额。

因机构授权的统一的授权等级评价指标应由三部分组成:当地金融资源、内部管理能力和信贷指标等,信贷指标包括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和资产质量指标。并可结合董事会的风险决策、总行的风险偏好、行业风险的驾驭能力等,对各类指标设定不同权重,通过加权计算得出综合分值,根据分值高低对分支机构给予差别授权。

因业务授权因业务授权是指对风险业务的授权,授权权限的大小以风险敞口计算,即授信业务授权额度是以风险敞口的大小进行衡量,应将低风险信用业务从授信总量中扣除,用公式表示,授信风险敞口=授信批复总量-低风险业务量。

一般而言,对于授信风险敞口授权在根据风险定级程度的基础上,可给予基准授权或视情况给予扩大授权。扩大授权或是按不同业务敞口的风险系数对基准权限按倍数计算授信业务的内部授权,或是对高评级的安全客户给予较高风险业务和高风险业务的内部授权。

因客户授权商业银行授信对象可分为公司、个人、同业客户三大类。因此,信用业务授权由公司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信用业务授权组成。此外,商业银行应将集团客户、关联客户视同单个客户合并计算风险敞口,将客户提供的保证担保与该客户的直接融资一并纳入风险敞口。

测算所辖区域内各行的各项信贷授权(转授权或再转授权)事项的权限,包括对于不同客户评级等级、不同行业的客户的授信审批权的权限。商业银行总行应认真评估受权人授权业务执行的规范性及尽职履责情况,并及时调整授权。

完善授信业务授权体系的对策

总行可适度下放授信业务授权权限商业银行总行在对分支机构的授人业务授权方面,应正确划分总分行的授信审批权限,要充分考虑到竞争和变化的市场情况,既要保持授权的明确性、严肃性,同时对授权又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稳定性。

合理界定受权人的权限大小为妥善处理加强总行集中审批与适当保持分支机构的活力问题,总行在授予分支机构权限时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分类管理原则,要“量其能,授其权”,即在同一级别的分支机构,按同一标准考核后,分成若干类别,授予其不同的经营管理权;二是适时调整原则,应根据受权行

经营管理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授权,对受权实施情况较好的行可保留或进一步扩大授权,对较差的行则应适当收缩直至终止授权。

建立及时跟踪了解信贷授信权工作的联系机制从信贷市场营销、信用审查、管理的角度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的支行与分行、分行与总行之间必然存在着营销与审批、经营与管理的矛盾。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支行处于信贷营销的最前沿,最为直接接触市场并与客户直接联系。因此,在总行和分行之间,应建立起信贷政策会商和工作协调运行机制,紧密跟踪市场形势变化。就一定时期的授权政策与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对授权政策执行中的难点问题、总分行之间存在意见不一致的重大问题及对授权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调整的问题,共同提出进行会商,使商业银行总行能够及时根据信贷营销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全行信贷结构和总量的整体状况,及时调整授权政策。

加快“矩阵式”扁平化的组织体系进程目前商业银行的授信调查、审查、审批环节仍相对较长,需进一步压缩管理环节,缩短管理半径,减少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失真,进行合理的分权与授权,或总、分行增加信贷审批人员或成立区域审批中心,将总、分行建成全行的“心脏”,强有力地支持全行的经营和建设。

进一步细分产品授权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已经拥有丰富的公司、零售、国际业务产品,不同产品的特点和适用对象不同。尽管现有授权管理体系能够进行简单产品的授权管理,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整个授权管理相对仍比较粗放,分支机构仍有不同的操作方案,存在管理上的不确定性。应进一步加强对不同产品授权的细分,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减少地区差异,实现集中与分散的统一。

银行集中授权的意义(二)
银行远程授权

远程授权——银行集约化管理新亮点

远程授权——将前台柜员需要授权的交易画面,以及业务凭证影像、视频、音频同步传输至“后台授权中心”,由授权人员在自己方终端上审核并完成授权。

改变传统的授权人员临柜授权的方式,而通过“后台授权中心”集中进行授权;此种新兴的远程授权模式由于其对业务风险控制、效率成本所体现出的显著效益,已逐渐为国内各商业银行所采纳。

分析以往传统的业务授权模式,是多个柜员配备一个授权人员,当柜员需要授权时,请授权人员到身边刷一下卡。这样的传统方式下存在着以下弊端: 经办柜员和授权员直接接触,存在发生柜员串通作案的可能性;

 交易完成第二日才从网点汇总至支行进行集中勾兑事后监督,因此无法实时监督,第一时间修改差错挽回损失;

 每个网点需配置至少一名或多名授权员。而业务量的差异,往往导致授权员闲与忙的强烈对比,人力资源浪费现象较普遍;

 并发授权业务时有发生,执行效率难以提高,增加客户等待时间。

从中不难看出,现有的传统授权模式面对银行数据大集中模式下的风险控制和效率问题,弊端日益凸显,也愈加不能满足金融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未来趋势下的成本控制问题。因此远程授权被逐渐提上议题。事实也证明:远程授权模式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业务审批效率,同时有效防范了业务风险,极大解决了目前银行授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远程授权模式

远程授权模式是职能整合、人员整合、委托授权、主审官制等模式的综合体,运用远程授权软件,将柜员需要授权的交易画面以及业务凭证影像、身份证影像、客户头像、音频信息同步传输至授权人员终端,由授权人员在自己的终端上审核并完成授权,实现审批服务事项在授权中心受理并办结。

采取远程授权模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实施意义:

一、 优化人力资源,有效控制成本

在传统授权模式下,银行需要为业务授权配备一支庞大的授权员团队,每个网点根据业务量大小配置一名或多名授权员。对于业务量小的网点来说,授权员的工作任务并不饱满,在某种程度上,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

举例来说,一个市级银行拥有20个一级支行,120个营业网点,一般每个支行需配备2-4个授权主管,每个网点需配备1个授权主管。照此计算,整个银行需要为授权业务配备180个左右的授权主管。

远程授权管理系统实施后,授权业务可以集中进行,从而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

估计60名左右主管就可以完成整个城市银行的授权工作,从而有力地控制了成本。多余的授权主管职能转换为经营主管,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

二、 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

一般市级行周一到周五每天发生的总授权交易在5万笔以上,占全行柜面业务的6%以上。在一个网点,一个主管需要承接6-8个柜员的授权任务,当柜员遇到授权业务,需要通知授权主管前来审核审批,主管在实时性上面难以保证。尤其在并行产生授权任务的时候,实时性就变的很差,增大了客户在前台等待业务办理时间。授权业务紧张、工作量大也容易造成授权工作质量不高。

通过远程授权模式,授权员集中在指定地点进行授权操作。银行可集中在省中心部署授权,也可以选择分布式(地市中心)部署授权,也可实现集中部署,存储分布部署的方式。

柜员可通过远程授权软件合理选择授权员,减少了授权排队导致的授权效率低下等情况,避免了现场人员因授权压力大而降低授权质量现象,减少业务授权时间,简化前台交易的复杂度,缩短客户在柜台前的等候时间,极大的满足了客户对安全、快捷、方便的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三、 增强业务风险防范能力

银行业务十分强调业务的安全性,因此许多业务交易都需要复核和授权方可进行。而传统的授权模式,是柜员、授权主管、网点领导都在同一个物理区域,即业务的整个办理过程都在网点进行,这样的接收和处理授权任务都是孤立存在的,增加了串通作案的风险,而且事实也验证:类似的案件基本都发生于同一物理区域,风险防范难以落到实处。

采用异地授权的业务处理模式可以完全规避这个问题,授权员可不用离开座位去授权,或者银行可集中授权员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通过实时传递授权画面及业务凭证的影像等相关信息,使柜员和授权员物理分离,业务操作分离作业。对于柜员来说,他只需按业务规定流程操作,到达授权业务的时候,柜员在远程授权软件上并不知道主管对象,只显示该主管的ID号,登陆编号。因此,极大规避串通作案的条件,真正强化风险防范能力。

另外,远程授权软件管理控制多个环节,授权方式也更为灵活,授权操作更加严密。

从授权方式来说,可以实现一笔业务多个环节的串行授权,也可以实现一笔业务一个环节的多人授权方式;从授权分组来说,可以实现业务分组,即将相关业务分为一组,这样柜员在进行相关业务授权申请时工作流将控制到相关的授权组,也可以实现权限分组,即不同等级的业务需要不同等级的授权员进行授权,有效降低风险。

四、 事中实时监督,有效提高监督质量【银行集中授权的意义】

在传统授权模式下,银行的业务监督工作一般采用事后监督方式进行。即网点在

业务办理的第二日,将业务凭证送支行或者分行进行集中监督,事后监督部门把柜员所做的票据在后台集中扫描,按信息录入一遍,存入缩微系统中,事后监督部门对网点集中过来的信息进行抽查、核对。监督的方式有:流水勾兑、重点监督、风险预警、差错处理等等。无论采用何种监督方式,由于实际的业务办理已经完成,所以它所起的作用只不过是尽早发现业务差错,而不能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实时监督业务。

通过远程授权的方式,柜员在第一时间将影像传输到授权端,并将相关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进入存储系统中,形成自始至终的统一存储管理;另外,可根据行里的需要,在远程授权软件上与主管行长的主机对接,实时监控授权业务操作,主管行长可对各营业网点的各项核算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规范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核对;可审核凭证要素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可实时调阅所有的业务信息,真正做到了实时监控。彻底改变了事后监督工作流于形式的局面。提高事后监督的效率,更快发现问题。

五、 流程化存储交易信息,改造传统信息存储方式

在传统业务模式下,银行在前台业务交易信息存储方面存在两个不足:

1) 交易细节信息种类不够丰富:业务办理人(客户)头像、客户身份证一般都未在系统中存储或未以电子信息方式存储;

2) 交易细节信息未按流程方式存储:如交易流水信息存储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凭证影像信息存储在事后监督系统或者会计档案系统。

这种交易细节信息缺失以及分散的存储方式不利于信息的归档和查询。一旦发生案件,在查证过程中,很有可能查不到细节信息或者需要调阅多个系统,增加了办理难度。

远程授权管理系统对于每一笔交易所涉及的细节信息都以流程化方式进行存储。每个工作流控制的操作步骤都已经存储到操作日志中,需要存储的文件被登记在索引服务中,并由资源服务进行文件的管理。这样在对业务进行查询的时候,整个流程操作信息都会一并显示,完全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六、 不影响现有业务系统,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银行从安全性上来考虑,都希望自身的业务系统部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因此不希望留有外部接口。而我们的系统完全就是嵌入式的模块,听命于银行的业务系统进行操作。

在远程授权软件中,授权员托管了柜员的授权桌面,授权员在查证结束相关信息后,需要对这笔业务进行是否授权的业务操作,如果同意授权,授权员需要刷卡、输入密码,而在授权员进行刷卡和输入密码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核心系统中进行操作的,远程授权软件只是听令于核心业务系统,所以,银行不需要担心远程授权软件的安全性。

因此,不难看出商业银行采用远程授权模式,可以达到优化流程、规范授权管理、节省人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等目的,以及对现有的凭证管理和缩微系统带来“质”的优化。远程授权模式对控制授权风险,降低各行的运行管理费用,避免重复投入,提高授权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将整体提高业务的安全水平,为银行未来构建更科学、先进的业务平台奠定基础。

银行集中授权的意义(三)
银行授权特点

商业银行柜员指纹登入和授权系统

一、应用背景

在目前银行的业务系统中,绝大部份交易是在终端上完成的。

柜员在进入系统前,必须输入用户ID以及?个人密码。“用户

ID+密码”作为对人员的身份认证手段,在进入系统时实现对操

【银行集中授权的意义】

作者的认证,“用户ID”的载体主要用IC卡、磁卡等,这些

方法的特点都是认物不认人,失去了身份鉴别的实际意义,安【银行集中授权的意义】

全性受到挑战。最新的指纹识别系统利用人体指纹唯一性和不

【银行集中授权的意义】

变性的特点,以指纹作为身份识别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认人不

认物,很好地解决了安全性.

识别系统,以自身的手指作为密匙,只需按一下手指便可确认是否合法而确定是否签到成功,并自动题。指纹记录签到人的身份以及日期和时间,方便查询签到的详细情况,并且不用担心丢掉磁卡、IC卡、或忘了密码而导致无法签到,是最先进和最安全的识别系统。它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三维立体扫描和活体检测生物识别等高新技术。

另外,传统的口令验证方式由于方式简单,如果稍有疏忽,口令泄密、被窃取或者被试探出来的可能性非常大。况且,口令是否已经不安全了,对使用者来说,是无法得知或者不可衡量的,在一定 意义上来说,其安全性是不可控的。

二、系统实现

人员的身份认证过程既可以用于所有的业务处理,也可以针对某些特定的业务例如大额授权等,其系统结 构图如下:【银行集中授权的意义】

针对银行业务系统的使用环境,我们建议如上的实现方式,即在银行储蓄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343338/

推荐访问:银行集中授权岗位 邮政银行集中授权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