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鸟用复勾吗

来源:推荐阅读 时间:2016-11-27 12:01:1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推荐阅读】

中国画鸟用复勾吗(一)
语文复勾全齐

语文复勾全齐

看拼音写词语(1)~(12):

谭悦洋、程俊扬、苏昊、殷张杰、孙锦烽、苏虹瑞、唐学谦、田入心、

李沐夏、张文洁、张潇月、董甯娜、梁珅瑞、乔宇晨、刘莉君、付依灵、潘怡田、陈忠行、张浩然、钟琦、苏婉玲、熊珉珠、吴思颐、钟京晏、王诗婷、邬佳露、翁雪瑜、韦欢玲、 杨涛语、余梦淇、

综(1)~(5)、专(4、5、6):

殷张杰、苏虹瑞、袁玥、乔宇晨、刘莉君、陈忠行、王诗婷、翁雪瑜、韦欢玲、杨涛语、余梦淇、

1、2单元改错: 殷张杰、苏虹瑞、唐学谦、田入心、付典威、彭樊师颖、张文洁、董甯娜、梁珅瑞、刘莉君、付依灵、潘怡田、陈忠行、张浩然、钟琦、苏婉玲、钟京晏、王诗婷、 邬佳露、翁雪瑜、韦欢玲、杨涛语、余梦淇、

4.23~5.29:

孙锦烽、田入心、梁珅瑞、刘莉君、苏婉玲、熊珉珠、余梦淇、

小测验(1)~(7):

【中国画鸟用复勾吗】

殷张杰、孙锦烽、苏虹瑞、田入心、李沐夏、谢瑞希、袁玥、张文洁、董甯娜、梁珅瑞、 乔宇晨、刘莉君、付依灵、潘怡田、陈忠行、张浩然、钟琦、苏婉玲、熊珉珠、钟京晏、 邬佳露、翁雪瑜、韦欢玲、杨涛语、余梦淇、

3.12~3.27:

苏虹瑞、李沐夏、谢瑞希、张文洁、张潇月、乔宇晨、刘莉君、付依灵、潘怡田、陈忠行、张浩然、钟琦、苏婉玲、吴思颐、王诗婷、邬佳露、翁雪瑜、韦欢玲、

2.17~2.24:

程骏扬、殷张杰、苏虹瑞、唐学谦、李沐夏、王白帝、付典威、袁玥、张潇月、梁珅瑞、乔宇晨、付依灵、熊珉珠、钟京晏、王诗婷、翁雪瑜、杨涛语、余梦淇、

3.6~3.12:谭悦洋、殷张杰、苏虹瑞、张文洁、乔宇晨、刘莉君、张浩然、钟琦、苏婉玲、熊珉珠、翁雪瑜、韦欢玲、余梦淇、

2.25~3.6:

谭悦洋、殷张杰、苏虹瑞、唐学谦、张文洁、乔宇晨、钟琦、苏婉玲、王诗婷、邬佳露、翁雪瑜、余梦淇、

3.27~4.21:

梁珅瑞、刘莉君、钟琦、苏婉玲、熊珉珠、翁雪瑜、杨涛语、

中国画鸟用复勾吗(二)
中国画——花鸟

【中国画鸟用复勾吗】 【中国画鸟用复勾吗】 【中国画鸟用复勾吗】

中国画鸟用复勾吗(三)
PS中国画技巧 鸟

Photoshop中国画技巧 鸟的画法

广西大学 陈军灵

(考虑到每台机器的其他参数,所有数据仅作参考)

一、 底色。选择好前景色。滤镜,纹理,颗粒,胶片颗粒(或涂抹棒)。

二、 画身体。新建图层,工具箱,椭圆选框工具,画出一个鸟身体大小的椭圆选区。

选区,变换选区,羽化1px。调整好前景色和背景色,填充鸟的身体。(也可以用滤镜,纹理,颗粒,垂直来增加立体感。)

三、 画鸟头。新建图层。工具箱,画笔,画笔笔尖形状(在右上角),1、画笔笔尖

形状/滴溅39 /直径28px;2、动态形状/渐隐60(调节渐隐的大小可控制笔画的长度。可用橡皮擦和柔角圆画笔修整,找出效果。【中国画鸟用复勾吗】

四、 画嘴。新建图层。画笔,尖角3号笔。渐隐45。按Shift键,画直线。用自由变换调整角度。略加一点红色点缀。

五、 画两边翅膀。新建图层。工具箱,画笔。

1、 画笔笔尖形状(在右上角)/滴溅14 /直径20px,间距12%;

2、动态形状/渐隐80,最小直径6%;

最小圆度7%;

注意不断的用橡皮擦及自由变换来调整,找出毛笔的意境。【中国画鸟用复勾吗】

六、 画大尾巴。新建图层。工具箱,画笔。

1、 画笔笔尖形状(在右上角)/滴溅14 /直径52px,间距10%;角度36。

2、动态形状/渐隐80,最小直径7%,圆度抖动19%;

3、双重画笔/间距35%,直径50。

Photoshop中国画技巧,荷的画法

工具箱,画笔。

1、 画荷叶。画笔笔尖形状(在右上角)/滴溅14 /直径45px,间距12%;角度37

(根据需要调整角度)。根据叶的大小和方位,调整笔的直径和颜色。

2、画梗。画荷叶的基础上改小画笔直径,增加双重画笔。

3、梗上加点,用柔边椭圆

11.

4、画花蕾。画笔笔尖形状(在右上角)/滴溅 11/直径8px,间距5%。动态形状/渐隐80,最小直径20%,圆度抖动的渐隐25。

中国画鸟用复勾吗(四)
恽寿平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明末清初画坛习气深固,为了重现宋元绘画高雅格调,恽寿平主张作画必须“优入古人法度之中”才能“不为先匠所拘而游于法度之外”。恽寿平重返宋元绘画,以传统精华为根基,取法历代名家,使其绘画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中国画;美术史;恽寿平;艺术创作;复古;传统;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Yun Shouping'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o Traditional Painting
  YE Lei1,2
  (1. School of Fine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2. School of Art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一、明末清初画坛的“复古”风
  从某种意义上,清初的复古思潮是以绘画为创始的。“常州画派”的代表人物恽寿平与“四王”一起被称为清初占据支配地位的“复古派”。同样遍学名家,恽寿平对于“复古”却有着不同于“四王”的诠释。“四王”沉醉于“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王时敏《西庐画跋》),恽寿平却强调“优入古人法度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解衣盘礴,旁若无人意,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藉,不为先匠所拘而游法度之外”(《瓯香馆集》)。
  “复古”在革命者眼中是贬义,但它有时却是延续“国粹”命脉的最有效的方式。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对于传统绘画的继承与沿袭持有这样的态度:“艺术必须在程式的上下文中才能发展起来。人们必须创造、发展并逐渐改进这些程式,使它们达到令人赞叹的绝妙程度。……在我看来,只有这种渐进改良的过程才能产生艺术。”在中国画论中,早在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把“传移摹写”归纳为中国画六法之一,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也说:“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令理路大通,然后不妨各成一家,甚而青出于蓝,未可知者。”明末清初,在董其昌“南北分宗”理论的影响下,对传统绘画的崇尚达到了极致。恽寿平《瓯香馆集》卷十二“画跋”记载:“娄东王奉常烟客,自髫时游娱绘事,乃祖父肃公嘱董文敏随意作树石以为临摹粉本,凡辋川、洪谷、北苑、华原、营丘树法、石骨、皴擦、勾染,皆有一二拈提,根极理要。”“四王”之首王时敏从小从师董其昌习画,从潜心临摹古代名迹入手,遍习五代宋元山水名家董源、巨然、李成、范宽、赵孟頫、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等人画作,继承并延续了董其昌的画学思想,奠定了他在“四王”中的核心地位,被清代张庚尊称为“国朝画苑领袖”。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自幼得祖父亲传,他自己曾言:“余弱冠时得先大父指授,方明董,巨正宗画法,于子久为专师,今五十年矣。”(《麓台画跋》)王时敏亲手为他绘制了《仿自李成以下宋元名家山水册》三十幅,供其揣摩研习。又因家藏名画真迹颇多,王原祁得以学习纵览,尤其于“元四家”画风深有感悟,最终成为“娄东”画派执牛耳者。“四王”之中的王鉴画法主要出入于董、巨,位置丘壑则兼宋元四家,被称作为仿古派的“后学津梁”。他的学生,恽寿平的挚友王翚,对唐宋元明诸家也是无不模仿,无不逼肖。王时敏对他赞誉有加,评价他“每下笔落墨,辄思古人用心处”,终于能够“元气淋漓”、“众美毕具”。在这一风气中,不仅是“四王”,即便是主张创新的渐江、石涛、髡残、梅清、龚贤等人,无一不是从习古入手,他们的绘画创作从未脱离中国画的发展轨迹。苦瓜和尚虽然反复强调“我自有我法”,但是也曾感慨:“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在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中,倪瓒被推为南宗逸品的最高典范,“出黄入倪”是当时画家个人建立风格与格调定位的普遍思想,很多画家的作品里明显有元画影响。
  二、师法传统的艺术成就
  回归传统也是恽寿平学习和领悟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重现先祖画中所体现出的高雅格调,恽寿平主张摒弃时俗,回归本源,“斟酌古今,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仰钻先匠,洞贯秘途”,为中国画开辟了另一条新途径。他十分肯定地说:“作画须优入古人法度中,纵横态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恽寿平明确地提出了师古的概念,认为既然学,就要学得彻底,要达到能随心所欲地运用古人技法的程度,而后才能从中产生自己的绘画风格。作为“常州画派”的开创者,恽寿平以继承和发展北宋徐崇嗣的没骨法而名满天下。据《书画鉴影》卷十七记载,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恽寿平25岁时在上浣所作的仿徐崇嗣没骨花法的《牡丹图》扇页,是有关恽寿平研究古法花卉最早的记录。清康熙十年(1671年),恽寿平39岁时与唐荧为贺王翚四十寿辰合作了《红莲绿藻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款署之外又题识云:“余与唐匹士(荧)研思写生,每论黄筌过于工丽,赵昌未脱刻划,徐熙无径辙可得,殆难取则,惟当精求没骨,酌论古今,参之造化以为损益。”通过对宋代占主导地位的两种花鸟画风的比较,恽寿平试图排除晚明以来花鸟画纤巧甜熟的谬习,吸取徐崇嗣没骨法“不为刻画”的优点。他在自己的《花卉册》题跋中写道:“没骨牡丹,起于徐崇嗣,数百年其法无传。余为古人重开生面,欲使后人知所崇尚也。”在继承徐崇嗣没骨法的基础上,恽寿平还深入研究北宋以来各名家的画法,如拟宋人法画《桃柳图》扇页、仿赵孟頫《落花游鱼图》、临元人《墨梅图》、仿刘寀《游鱼图》、拟宋人法画《桃柳图》扇页、仿宋人《折枝果品》轴、模古画《桃花图》册,各类摹古花卉册页更是随笔挥就,数不胜数。为了追求和体会古人画中的意境,他还在自己所画的没骨花卉上题上“徐氏”、“徐家”、“宋人没骨法”、“摹北宋徐崇嗣法”、“仿徐崇嗣设色”等句。
  根据资料记载,较之花鸟画,恽寿平的山水画根基更加深厚。事实上恽寿平最早就是从山水画入手,虽然后来为生计所迫,不得已以花鸟画谋生,但是他从青年时期到老年时期从没有中断过对五代、宋、元、明诸山水名家的学习。顺治十五年(1658年)恽寿平26岁,在杭州灵隐寺与父亲团聚后画了一套仿古山水册,是其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画面自题仿董源、米芾、黄公望、倪瓒,笔墨极具古雅风韵。康熙七年(1668年),恽寿平36岁时,绘制了《富春山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自题“仿一峰富春图意”。这是一幅仿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画意之作,画面线条勾勒粗犷,笔势潇洒而秀润,淡墨皴染,墨色透明而不失凝重。康熙十三年(1674年)所绘的《高岩乔木》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作者为前辈杨瑀(雪翁)所作。画面自题:“高岩乔木,拟北苑太守。文徵仲尝言:见北苑画山得半幅,即董宗伯所藏《溪山行旅》是也。其行笔如龙,若于尺幅中雷奔电激,神气沉郁,横绝古今,笔夺化权,网象莫测,非学者率尔可知。墨池研臼之功,书诚有之,画亦宜然。”此图虽自题是仿董源《溪山行旅图》之作,实际是借古人笔墨来表现作者的胸中丘壑,是恽氏中年的山水画精品之作之一。此外,恽寿平仿过的卷轴还有倪瓒《古木丛篁图》轴、王蒙《夏山图》轴、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轴、王蒙《松风涧泉图》卷、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轴、董源《古松云岳图》轴、赵大年《寒鸦图》、马远《清江钓艇图》轴、仇英《清溪横笛图》轴和马琬《山水图》轴等。 不过,虽然恽寿平有很多临摹古画的作品,但是“复古”并不是恽寿平习画的最终目的,这是与“四王”最大的不同,“脱落时径,洗发新趣”才是他最想追求的境界。通过摹习古代名家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画,恽寿平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深化他的作品的意蕴,画作中逐渐呈露出自家风貌。   三、对画理和画法的探索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明末清初,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在绘画理论上也已日趋成熟。明末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就是试图对画史进行全面的总结。董其昌强调的画史观念,透过恽向深深地影响了恽寿平。恽向是明末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延续了元明以来文人画的思想。作为恽寿平的老师,他又将自己的绘画思想和技法悉数传给了侄子恽寿平。恽寿平《南田画跋》中的一些跋语正体现了这一观点:“自右丞洪谷以来,北苑南宫相承入元,而倪黄辈出,风流豪荡,倾动一时,而画法亦大明于天下。” 可以看出,恽寿平是在董其昌画论的基础上,以自己对文学和画学独到的理解,尝试着对画史做进一步的梳理。恽寿平在21岁时写给伯父恽向的信中说:“伯父称北苑画,笔不露骨,墨不堆肉,如空中飘渺无痕。侄每驱毫运思,辄研求斯旨,非钻仲所得。因知董巨笔精,真宇宙奇丽巨观,犹文章之有篆象,音乐之有钟吕,学者恃敏曜识,以为率尔易知者,犹井夭蠡海之见耳。古人妙迹,白非冥搜,难以证入。夫学董巨,尚不继倪黄,况下此者哉。未识伯父以此言为相近否?今呈所图十余纸,皆董巨法,一一驳正之。”(《东园尺牍》)恽寿平将董巨之作比作易经中的篆辞和象辞,音乐中的黄钟大吕之音,是文学艺术中最为庄严、高雅的代表,并称之为“宇宙奇丽巨观”,观者或认为董巨画风平淡而浅近,其实很难学,非深思苦想不能知其妙处。对画理的探索,使恽寿平得以重返中国绘画深厚的传统积淀,寻找其中具有稳定性、经久性和持续性的东西,而对于传统绘画的长期研究又使他能够以董源为根基,取法历代名家,力追古人意趣和精神,营造出一种“离尘境而与天游,清晖澹忘”的境地。通过对古代大师们传统技法的比较和摹习,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宋法刻画,而元变化。”(《瓯香馆集》)因此他仿学最多的是元代文人山水画家,尤其是元四家。恽寿平青年时期随恽向学画时,恽向当时已经年近古稀,画风师法黄公望、倪瓒,风格简淡、古雅而秀丽,而恽寿平此时刚刚开始学画,他跟随伯父从倪黄入手,一起手即取法甚高。32岁所作的《水墨山水册》中就有仿黄、仿倪的几幅作品。元四家之一黄公望是恽寿平最佩服的画家之一,其画面中流露的空灵气息也是恽寿平一直向往的理想境界。恽寿平早年就画了《呈本师和尚》的仿黄公望《江山图》册,笔墨中那种灵秀清逸的气息,明显是受到黄公望的影响。通过摩习,他将黄公望这种飘逸灵动的画风向上追溯到五代的董源:“子久富春山卷全宗董源,间以高米凡云林叔明仲圭,诸法略备。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矣,与今世传叠石重台、枯槎丛杂、短皴横点规模迥异。”在好友王翚的带动下,他又着手研究王蒙的画。他说:“黄鹤山樵远宗摩诘,其能自立门户,颉顽黄倪,盖得力于北苑者深也。”“黄鹤山樵得董源之郁密皴法,类张颠草书,沈著之至,仍归飘渺。”(《欧香馆集》)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松风涧泉图》是用王蒙法画山水的典型作品。画面虽以平远法构图,但布局稠密深邃。层层叠叠的淡墨点染与牛毛皴的焦墨皴擦相结合,使山景郁然深秀,苍茫厚重。
  四、对“北宗”绘画的辩证思考
  写形是绘画的最基本的功能,中国绘画在宋以前已经达到了形制的最高峰。但是元明以来专注于逸气,抨击写形之画为匠体,至清代更是以笔墨为旨归,将中国绘画推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重笔墨轻造型。
  恽寿平在学古人时,并没有像董其昌和“四王”那样将南北宗区别对待,心中并无门户之见。虽然恽寿平喜好清雅淡泊的画风,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对于董其昌所谓“北宗”绘画的研究与学习。 恽寿平认为“刻画”是“北宗”画的弊病之一。他说:“宋代擅名江景有燕文贵、江参。然燕喜点缀,失之细碎;江法雄秀,失之刻画,燕则格卑,江为体弱。”“贯道师巨然,笔力雄厚,但过于刻画,未免伤韵。”(《瓯香馆集》)恽寿平所说的“刻画”是指用笔用墨上过于雄健、张扬,缺少文人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气质,在气韵上未免显得浮躁而不平正。但是对于院体画的“刻画”之病,恽寿平也不是一味苛责,又说道:“然变化本由于刻画,妙在相参而无碍。习之者视为歧而二之,此世人迷境。如程李用兵,宽严异路。然李将军何难于刁斗,程不识不妨于野战,顾神明变化,何如耳。”(《瓯香馆集》)程不识与李广虽然带兵的风格截然不同,但是两人各有所长。同样,在绘画上,非凡的“写形”能力与超脱于造型之上的“写意”能力并不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也没有高下之分,正确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反倒可能能拓宽自己的思路。在对待“形”与“神”的关系上,恽寿平认为应该以形写神。他说:“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亦。”神韵的传达要借助具体形象的生动描绘,脱离形体的笔墨是空洞的机械的复制。康有为认为绘画“非取神即可弃形,更非写意即可忘形。”(《万木草堂藏画目》)也就是说,强调写神、写意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形。这一观点与恽寿平不谋而合。清六家之中只有恽寿平因其兼收并蓄被狂贬“四王”的康有为赞誉有加,称其“妙丽有古人意”。
  恽寿平一生对古代画作进行不断地临摹和仿习,尽管过程与董其昌和“四王”看来相似,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是有所区别的。他的“优入法度”意味着要对传统进行深入研究,取各家所长;他的“酌论古今”意味着要在研究古人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传统绘画的理解。恽寿平将元人的幽淡、秀逸之笔与宋人的典雅、精致之形相融合,将文人画家的儒雅气质与精细秀美的画风相统一,对清代绘画影响很大,甚至达到了“家家南田,户户正叔”的程度。在近现代绘画史上,岭南画派名家居巢、海上画派的任伯年和吴昌硕、当代画家刘海粟都深深受其影响。[JY](责任编辑:徐智本)[HT][FL)]
  [HT][CDQ47]
  [FL(K2][HT5”SS](上接第262页)螭龙,《太平御览》卷四十引《辛氏三秦记》曰:“江海大鱼,洎集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腮龙门。”《山海经·海内经》所载的“鲧复(腹)生禹”的传说亦即“鱼龙变化”的来源,这也成为流传于民间“鱼跃龙门”、“鱼跃于渊”的历史渊源。鱼龙因此被搬上屋顶,作为镇火之物。因此,建筑上将悬鱼置于鸱尾下方,似有鱼化为龙,以登殿堂之意。宋代以后,鸱尾逐渐由鱼尾形演变为龙形,而悬鱼则以云纹的形象出现,完成对鸱尾龙形的承托,形象和喻义则变得更加隐晦。从悬鱼的地区分布来看,“大概在黄河流域的中区,即今豫西晋东一带,为蚩尤最初居住地,在蚩尤以前的这一种族的先居地区,或在今长江下游,也许更在以南。与龙崇拜相关的悬鱼饰件也的确流传于晋、豫及长江中下游甚至更加靠南的地区。”B12而浙江、闽越一带,地处东海及黄海之滨,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悬鱼的造型则更多的体现了“鱼龙”的特色。
  三、总结
  悬鱼纹样实质上是炎夷融合后华夏民族龙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周代屋顶上出现的鱼形悬鱼,从鸟变成鱼,鱼又化为龙,最终成为具有御火消灾能力的神兽化身,在鸱尾出现以前的周代,建筑的防火功能可能就落在悬挂于屋檐下的悬鱼身上,或者是悬鱼产生以后,将防火功能转移到了鸱尾身上。从周墓出土的实物铜鱼、北朝鱼尾形悬鱼壁画以及唐宋时期的云纹悬鱼,可见悬鱼的形象也有一个从具象走向平面、抽象化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悬鱼的龙凤图腾意味渐渐消失、转换和遮蔽,最终发展成为具有民间信仰色彩的丰富多样的功用性镇宅符号。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沛西发掘队《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期。
  ② 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等《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第7期。
  ③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④ 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⑤ 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143页。
  ⑥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⑦ 王大有《龙凤文化源流》,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
  ⑧ 同⑦,第73页。
  ⑨ 李允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页。
  ⑩ 同⑥,第22页。
  B11 孙作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页。
  B12 李彦锋《悬鱼建筑饰件云纹寓意考析》,《装饰》,2002年第2期,第87页。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tuijian545322/

推荐访问:中国画鸟的画法 梅花带鸟中国画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