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8-26 10:51:3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一)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新特点调查报告

家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新特点调查报告

(如皋)

一、前言: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快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地区文化,以及文化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最终发展地区文化。 因此我小分队对家乡文化进行了调查。

二、活动主题:

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三、活动时间:

2010年2月17日至19日

四、活动地点:

如皋车站、家庭文化室、居民家。

(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如皋政府网 )

五、活动参与人员:

高益民、高娟、高聪。

在车站调查

(调查人数40人,县城22人,农村18人。)

部分调查

六、调查结果(即我地区精神文化现状):

(一)群众的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志愿服务认识和义务献血认识得到了提高。 (二)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在乡镇,逐步建成文化站,最终做到每镇至少一个文化站。对已有的文化站进行更好的完善。力争100%通过省达标验收。在每个村推行家庭文化室的建设,和“农家书屋”的建设。增加群众的知识,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让人民群众积极地投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最后提到的是加快网络文化向农村发展。

2、在县城,建成小型体育场、科技文化馆、图书馆、安定广场、几所大书店以及一些公众娱乐场所,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民广场

(三)群众的文化意识得到提高,自发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且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

1、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机、影碟机等现代化娱乐设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有线电视向农村全面推广,数字电视向农村逐步推广,让群众都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2、居民聚居地为主要活动场所的社区文化活动逐步得到发展,尤其以文化街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文化活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以如皋花鼓、舞狮等传统文化和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和事为主要内容文化形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

如皋舞龙狮【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

如皋花鼓

(四)由政府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参与性和娱乐性较强。精心筹备每届的“青墩文化艺术节”、“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文艺活动”“元宵灯会”“欢乐送百姓”“如皋之春”“海陵之夏”“未成年人读书节”等活动。

(五)三送工程活跃了群众文化、即送书、送电影、送戏。

七、我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向:

(一)群众对科学的认识提高,迷信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被消灭。

对于迷信仅有7.5%的人支持迷信,但也有17.5%信仰宗教,不能够区分宗教和迷信。 (二)群众的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志愿服务认识和义务献血认识得到了提高。

对于献血选支持的25%,选担心的10%,但也有5%的人反对献血。希望这类活动多开展。

(三)群众的募捐人数和量得到了提高。60%的人表示支持募捐活动,但要求公布募捐款的去向。

(四)文艺演出内容要更加具有创造性、时代性、地区性。

对所在地区演出评价1.较好25%(集中在县城);2.一般62.5%;3.差12.5%。 对所在地区文化消费评价1.偏低10%;2.适中72.5%;3偏高17.5%。

(五)对实用技能知识的需求大大提高。

1.时政57.5%人;2.实用技能82.5%人;3.计算机网络67.5%人;4.科普32.5%人;5育儿25%人;6.农用35%人。

(六)希望的活动场所为公园、图书馆、体育馆等等。

认为需要改进或增大投入的是1.图书馆80%人;2.文化馆42.5%人;3.公园90%人;4.体育馆80%人;5.博物馆65%人;6.影剧院60%人。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

(七)对艺术展览活动的期待。

八、我地区精神文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迷信的行为和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思想在农村还存在,仍有一些群众宣传迷信。(以老年人居多)。阻碍了先进文化的传播。

(二)获得先进思想的途径少,很多群众多只知道主流思想的大标题,却对内容不清楚甚至不知。

(三)近几年,棋牌室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丰富了老年人和退休职工的生活,但少数

不务正业的人也参与其中,不利于棋牌室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四)大部分群众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但被工作时间占用了。

对丰富和改善精神文化的态度1.渴望77.5%;2.渴望但无奈要做其他事65%;3只想挣钱没想过17.5%。

(五)仍有少数群众的思想比较落后,影响了其他群众的进步。

(六)文化活动的创造性不高,有些节目多次上演,导致部分地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七)在农村,文化投入较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个别乡镇对发展文化的认识还不够,仍旧片面的发展经济。狭隘的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

(八)缺乏专业人才和文艺骨干。

九、解决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把旅游产业开发和发展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石板街 里下河风景

烈士陵园 七战七捷纪念碑

(二)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

1、是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设施建设,拓宽投入渠道。

2、是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

3、是加强村级、社区、公共场所的文化设施建设,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活动室,方便群众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活跃人民文化生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文化活动中来。 (三)加强文化活动及文化市场的监管,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提高群众的文化建设意识。做好宣传,提高群众文化消费的意识。

每天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为A少于一小时23人;B一到二小时12人;C多于两小时5人,且大部分群众文化时间花费在上网和看报

同样每星期花费在文化上的资金10元至50元的占绝大比例。

(五)创造性的开展县农民运动会,不仅能够增加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总体身体素质。

(六)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素质,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七)近几年,歌舞演出在农村,逐渐流行。主要是在喜事或丧事时演出。这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让农民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希望政府给与支持和相应的补贴。

(八)开展文化活动缺少人才队伍,使得文化活动服务能力难以提高,指导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欠缺,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建设一支懂业务、有能力,能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文艺队伍。

(九)依法打击各种迷信活动,加大宣传科学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得群众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十、活动总结: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我大体了解了家乡的文化发展状况,意识到文化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感受到了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

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快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人文社科学

09中文:高益民

2010年2月22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二)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的调查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快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地区文化,以及文化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最终发展地区文化。因此我对家乡文化进行了调查。

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群众性农村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多乡村都组织了自乐班、秧歌队、篮球队等。每逢节日,农民们自编自演节目,既丰富了文化生活,又使农民受到了教育。农民的文化消费不再停留在原来的“看看电影听听戏,天天守台电视机”的低水平、单一的层次上,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新变化和新特点。

这些新变化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旺盛,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对较弱;电视成为农民业余时间文化活动最主要的形式,看电影已成为农民参与较少的文化活动;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农业科技类文化,少有人“光顾”中外文学名著;农民最喜欢本地文化活动,他们钟情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通俗文化大受农民欢迎,高雅文化或专业性较强的文化还不能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很高,被动的文化消费越来越少,农村的腰鼓队、自乐班、乐队,农民不但欢迎,而且还积极热情地参与。

当前我市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内在的渴求。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呈现出以广播电视为主,报刊、网络传播为补充,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趋势。二是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趋于向城市接轨。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趋于向城市接轨的现实条件越来越成熟:即使偏远地区的群众,不出家门也能欣赏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文艺精品。部分农村劳动力挣脱土地的束缚,外出务工挣钱,吸取了大量城市先进文化。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

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农民用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在逐年增长。彩电、影碟机、照相机等文娱类消费品大量进入农民家庭,促进了农村文化消费的增长。此外,农民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也加大了农民精神文化消费的力度。四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

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切实保障他们的文化生活权益,是建设好城市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关键是要消除排斥心理,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建立起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思想上的理解沟通,感情上的信任融洽,生活上的和谐相处,从而更好地融入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活之中。

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就要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要为农民工提供充足的活动场地,让他们有自己的休闲娱乐场所。要为农民工提供丰富的文化服务,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为农民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他们既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又能真正成为城市文化体育活动的参与实践者。

创造积极、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改善农民工文化娱乐生活状态,满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农民工精神文化方面的权益,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共青团、青联、妇联和工会组织不但要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还要创造条件,创新载体,满足农民工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满足农民工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并不仅仅是去办晚会、搞演出,更多的、日常的工作还是要组织他们参加时事政治和文化学习、技能交流,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让农民工摆脱每天除了干活、吃饭就是睡觉的单调、枯燥的生活方式。

维护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必须从培训抓起,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劳动技能、就业竞争力和素质,使他们能尽快融入健康文明的城市生活。各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广泛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送法律行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工之家等精神文明载体的作用,在农民工相对集中、人数较多的工业园区、企业、工地,建立农民工文化活动室和图书角,广泛开展送教下企业,送电影下工地,送图书、送文艺节目等【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同时,要注重研究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多举办农民工愿意参与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最重要的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文化权益的共享,推动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弱势群体开放,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福利。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管理,活跃市场,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提高文化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不断增强民族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生产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实现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目标。要加强城乡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要促进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帮助农村和西部地区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促进文化共同繁荣。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着眼于文化产品在总量上的增加,更要着眼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在现实中实现的程度。当今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层次变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具体的文化需求,更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促进形成高尚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不断增强全社会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共建共享意识。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长的,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电子信息学院 软件二班 雷俊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三)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新特点调查报告

家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新特点调查报告

(海安)

一、前言: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快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地区文化,以及文化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最终发展地区文化。 因此我小分队对家乡文化进行了调查。

二、活动主题:

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美好社会

三、活动时间:

2010年2月17日至19日

四、活动地点:

海安车站、家庭文化室、居民家。

(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海安政府网 )

五、活动参与人员:

高益民、高娟、高聪。

在车站调查

(调查人数40人,县城22人,农村18人。)

部分调查

六、调查结果(即我地区精神文化现状):

(一)群众的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志愿服务认识和义务献血认识得到了提高。 (二)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政府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在乡镇,逐步建成文化站,最终做到每镇至少一个文化站。对已有的文化站进行更好的完善。力争100%通过省达标验收。在每个村推行家庭文化室的建设,和“农家书屋”的建设。增加群众的知识,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让人民群众积极地投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最后提到的是加快网络文化向农村发展。

2、在县城,建成小型体育场、科技文化馆、图书馆、南海广场、几所大书店以及一些公众娱乐场所,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人民广场

(三)群众的文化意识得到提高,自发组织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且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

1、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电视机、影碟机等现代化娱乐设施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有线电视向农村全面推广,数字电视向农村逐步推广,让群众都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2、居民聚居地为主要活动场所的社区文化活动逐步得到发展,尤其以文化街社区为代表的社区文化活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以海安花鼓、舞狮等传统文化和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和事为主要内容文化形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

海安舞龙狮

海安花鼓

(四)由政府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参与性和娱乐性较强。精心筹备每届的“青墩文化艺术节”、“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文艺活动”“元宵灯会”“欢乐送百姓”“海安之春”“海陵之夏”“未成年人读书节”等活动。

(五)三送工程活跃了群众文化、即送书、送电影、送戏。

七、我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向:

(一)群众对科学的认识提高,迷信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被消灭。

对于迷信仅有7.5%的人支持迷信,但也有17.5%信仰宗教,不能够区分宗教和迷信。 (二)群众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60049/

推荐访问:老年人精神文化的需求 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