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的发展前景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9-01 09:44: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亚投行的发展前景(一)
亚投行的前景与挑战

龙源期刊网 .cn

亚投行的前景与挑战

作者:孙兴杰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年第10期

与亚投行筹备与建立相并行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贸易融资货币,亚投行可能成为一个去美国化的多边投融资平台,而人民币将成为其中主导性货币。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正在筹备之中,日本和印度还没有进入成员国行列,日本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在独自搭台。筹建亚投行的建议是习近平主席去年10月份访问印尼期间提出来的,今年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财长楼继伟透露已经就此问题开过两次会议,而外媒则披露亚投行的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在内的16个成员国。

日本醋意大发是可以理解的,日本在经济崛起时代与美国合作组建了亚洲开发银行,在亚洲的金融秩序重构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亚投行的建立显然会对亚洲开发银行形成一定的制衡,当然亚投行是专业性投资开发银行,将实现亚洲储蓄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转变,减少亚洲资金向发达国家金融系统“倒流”,推动资金从虚拟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转移。

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无论亚洲、非洲还是发达经济体都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资,夯实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基础。当然,基础设施投资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利器,亚投行无疑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经验实现国际化的一个多边平台,同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投资时代来临?

依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而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症也常常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重要任务是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可能存在投资过度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也存在同类问题,相反,包括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受制于基础设施的匮乏。巴西因公交车票涨价而出现了百万人的大游行,根源就在于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公共交通供给不足,仅仅因为公交车费涨价就引发巨大的民怨。 回到经济增长的“常规轨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无非是将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得到更多的产出。每个国家的工业化路径各不相同,但是将过剩人口导入市场是基本的原理。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认为,将赋闲的劳工和低利率加在一起就是重建美国基础设施的好时机。美国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比如州际高速公路,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再次进行投资,再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要从金融领域转移到基建领域。

亚投行的发展前景(二)
亚投行的前景与挑战

亚投行的前景与挑战

1、亚投行的定义

亚投行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总部设在北京。

2、成立背景

【亚投行的发展前景】

亚洲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是当今世界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地区,拥有全球六成人口。2006和2007年亚洲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长率曾高达 10.7%,但在2011~2013年GDP年均只实现了7%的同比增长,2014年以来增速进一步放缓。但因建设资金有限,一些国家铁路、公路、桥梁、港口、机场和通讯等基础建设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所以亚洲急需一个融资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推动亚洲经济发展。

3、创立进展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雅加达同印度尼西亚总统举行会谈时,提出筹建亚投行。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财长或授权代表出席了签署仪式。2015年12月2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

4、前景

4.1中国的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国内产能过剩,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推动企业走出去,寻找海外市场消化过剩产能成为重要选择,“一带一路”战略就此提上日程,其实质是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雁阵新模式”,各国可根据自身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技术优势承接中国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分工。建立亚投行,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直接要求和进一步深入,一方面可以支持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内部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增强区域内自我发展能力,逐渐摆脱外部依赖,这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阶段的各国来说是多赢选择。

4.2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

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开行)等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长期被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把控,中国的国际货币话语权与经济地位严重不匹配。无论是已经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还是积极筹建的海上丝绸之路银行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都是中国寻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提高国际话语权的积极行动。然而,以中国为主导在世界上最大的地区建立区域性银行,首先要正确处理亚投行与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开行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银行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亚投行与亚开行是合作互补关系,是非零和博弈。首先,与亚洲各国的融资缺口相比单靠亚开行远远满足不了各国融资需求。此外,亚开行资金投向分散,与亚投行业务没有明

而亚投行资金投向以基础设施领域为主,二者并不冲突,可以形成互补。

4.3战略意义

(一)争取中国在金融体系的话语权,降低外汇储备风险【亚投行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中国政府“另辟蹊径”,建立亚投行,联合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与大国博弈。此外,中国经济依然对美元体系有严重依赖,是美元本位制的最大受害者。因此,成立亚投行,使用美元储备开展多元化对外投资,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中国才能逐渐走出“美元陷阱”。

(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亚洲区域经济增长

相比日趋完善饱和的欧美市场,亚洲凭借物质资源和市场潜力,未来将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黑马,但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落后限制了其经济增长。亚投行将会弥补这一资金和技术的缺口,改善短板,重振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的态势。而区域合作需要强有力的号召和凝聚,中国以亚投行为起点,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推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推进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

众所周知,美国在世界金融市场一直是“一家独大”,控制着国际金融秩序。近70年来,尤其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弊端日益显露,改革的迫切性与日俱增。却由于美国的阻挠,进程非常缓慢。在此背景下,成立亚投行是对现

有国际经济秩序的有益补充和完善,逐步打破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主演”的局面。虽然不能撼动美国的霸权地位,却是中国对构建更加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勇敢尝试。

5 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措施

5.1发达国家的阻挠【亚投行的发展前景】

亚投行的战略一经提出,以美国、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的态度却耐人寻味,甚至于敌对。美国政府极力阻止其盟友加入亚投行,抵制人民币国际化,妄图削弱中国的声音和影响力。因此,消除周边国家的误解,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是中国政府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但随着中国政府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英、法、德、意等欧洲国家宣布加入亚投行,美、日两国的态度已有所转变。

5.2决策机制与制度规则的制定

亚投行是遵循公开、透明、高效的方式建立一个全新的多边开发机构。根据现有章程,亚投行治理最核心问题的投票权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亚洲区域内国家和地区所占有的75%,另一部分是区域外非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有的25%。亚洲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投票权将通过GDP、人口等一系列指标来决定。这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根据出资占股比例决定投票权截然不同。虽然中国是亚投行第一大股东,但作为国际多边组织,新银行将采用世界银行的管理模式来透明运行。不过美国及其一些亚洲盟友国家仍持怀疑态度,宣

称亚投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公司走出去、消化国内多余产能,最终将成为中国主导的单边机构。所以,如何制定行之有效并令各国信服的决策机制与制度规则也是中国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 6 憧憬

国际金融体系重构可以借助以中国为主导的多边金融机构,由域内到域外多渠道输出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建立覆盖全球的产业链条,争取使人民币成为世界储备货币

亚投行的发展前景(三)
中国国际工程承包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中国国际工程承包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摘要: 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普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来刺激经济和增加就业岗位。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在最近30年来中国大力发展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工程经验。中国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强化,持续深化双边和多边关系。今年中国积极推动亚投行的建立,在亚投行的资金支持下,中国会得到更多海外承包工程,增加中国技术与设备的输出,使之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之一。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发展;基建

Abstract: With the recovery of the global economic,all countries generally increase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plans and jobs.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especially in china. In the last 30 years,china tried to develop the international project contracting industry,accumulating plent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xperiences. China took strategy,called “go out”,the governments continuously enhanced their support, and deepen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the multilateral relations. China actively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investment bank,within the support of the investment bank,china will get more international projects,increasing the Chinese technology and output devices,and it will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orce to drive the econom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project;develop;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引言: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需要大力发展国际工程承包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然后逐渐与国际接轨。如今,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发达国家也需要对自己的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换代。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大力发展国际工程的国家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成熟的技术和别人竞争,所以他们需要多吸取别人的国际工程经验,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缩小与别人的差距。现在,中国为牵头人推动了亚投行的建立,中国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国际工程项目。不仅体现大国风范,还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际工程承包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拉动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也快速增长。在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中,基建投资是近年来各国际承包商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金融危机后,新兴国家建筑市场预计将超越发达国家。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由于新兴国家面临交通系统升级、楼房设施改造等强大需求,基础设施领域的建筑产值有望增长128%,非住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速将接近100%。发达国家建筑产值的增长

率预测为35%,占全球建筑市场的份额将由2005 年的65%降至2020年的45%,其中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市场的增长率预测为18%。“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对非洲、东南亚、中亚等国的政治经济合作力度,将会实施更多的政府框架项目,国际工程项目的类型也会更加丰富。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1】。经中国对外承包商会的分析报告,欧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面临更新换代。推出了一系列的基建设施改造和建设计划,旨在促进经济复苏和推动就业。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所以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为中国这样的发展大国带来了良好的机会。

中国国际承包工程面临的问题

中国国际承包工程事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以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当今国际承包的环境,中国的国际承包工程与国际大承包商相比还是有差距的。首先是公司规模,除了中央下属企业的专业性较强、发展较快以外,大多数都是小公司,在国内完成一定的资金积累以后,希望在国际工程中创造更多财富,但是工程质量不能得到保障,使发展受到限制。

【亚投行的发展前景】

并且大多数企业缺乏经验,对国际上的合同条款不熟悉。国际工程承包与国内工程承包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点就是要严格按照FIDIC合同条款办事,执行过程中任何差错都会引起巨大的损失。很多国内的承包商认为这样的条款太苛刻,不愿意执行导致自身的损失,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遭受经济损失。因此,国内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国际大承包商的特点,吸取别人的经验,积极地研究国外项目承包上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等,向国际发展方向靠拢,提高行业水平,增强自身优势,努力提高市场份额。

【亚投行的发展前景】

人才的缺乏也是影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主要问题。目前中国缺少富有经验的国际工程项目经理;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核心管理人员;精通国际工程法的人员;国际工程合同管理人员。要想参与国际工程承包就要遵守国际条款,并且严格遵守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这就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探索科学的施工方法和管理方法。通过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与国际接轨。

中国国际承包工程的发展前景【亚投行的发展前景】

由于我国建筑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兼具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同时,我国政府也长期以经济援助形式帮助非洲和南亚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近年来增长迅速。商务部数据显示,2001 年以来,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及新签合同额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2009 及2010 年对外工程新签合同额增速有所放缓,但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力度的加大,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已在2010 年8 月恢复了正增长,并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2010 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为922 亿美元和1,344 亿美元,同比增长18.66%和6.50%。2011 年1-6 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为为425 亿美元和662 亿美元,同比增长13.80%和20.50%[2]。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投资将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重要的业务支撑点。这些年来中国坚持“走出去”的战略,成为全球基建最火热的战场,积累了大量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经验,在全球逐渐具有了一定竞争力。

2014年10月,在中国政府倡议下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最早的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区性尝试逐步成为整个国际间的事件。亚投行本来是一个愿意向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多边开发机构,意在打破亚洲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僵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亚投行逐渐成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亚洲开发银行三足鼎立的多边合作机制。中国积极推动亚投行建立,一方面是为了亚洲地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以加快该地区的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工程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结语: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对国际工程项目承包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国际工程项目不再仅仅局限在亚太区域,在未来会逐渐走向西方国家。

参考文献

[1] 龚业明,蔡淑琴,张金隆.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国际贸易问 题,1999(10):44-50

[2] 侯渡舟,张岩.中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现状及策略分析.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亚投行的发展前景(四)
亚投行的前景与挑战

  与亚投行筹备与建立相并行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贸易融资货币,亚投行可能成为一个去美国化的多边投融资平台,而人民币将成为其中主导性货币。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正在筹备之中,日本和印度还没有进入成员国行列,日本媒体认为这是中国在独自搭台。筹建亚投行的建议是习近平主席去年10月份访问印尼期间提出来的,今年4月份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财长楼继伟透露已经就此问题开过两次会议,而外媒则披露亚投行的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在内的16个成员国。
  日本醋意大发是可以理解的,日本在经济崛起时代与美国合作组建了亚洲开发银行,在亚洲的金融秩序重构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亚投行的建立显然会对亚洲开发银行形成一定的制衡,当然亚投行是专业性投资开发银行,将实现亚洲储蓄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转变,减少亚洲资金向发达国家金融系统“倒流”,推动资金从虚拟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转移。
  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无论亚洲、非洲还是发达经济体都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资,夯实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基础。当然,基础设施投资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利器,亚投行无疑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经验实现国际化的一个多边平台,同时对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基础设施投资时代来临?
  依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增长,而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症也常常受到学者们的批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重要任务是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可能存在投资过度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也存在同类问题,相反,包括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地区经济增长受制于基础设施的匮乏。巴西因公交车票涨价而出现了百万人的大游行,根源就在于巴西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公共交通供给不足,仅仅因为公交车费涨价就引发巨大的民怨。
  回到经济增长的“常规轨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无非是将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得到更多的产出。每个国家的工业化路径各不相同,但是将过剩人口导入市场是基本的原理。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认为,将赋闲的劳工和低利率加在一起就是重建美国基础设施的好时机。美国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比如州际高速公路,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再次进行投资,再工业化意味着大量的资金要从金融领域转移到基建领域。
  曾担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的林毅夫教授曾提出大规模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他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超越凯恩斯主义的一个路向,可实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赢的目标。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这一结论已经被中国的经验所证实。在基础设施建设期间,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高就业率,中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借助“铁公机”以及房地产得以拉动,笔者家乡因铁路修建而使当地的劳动力价格瞬时涨了近一倍。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而基础设施本身就是一种固定资产投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私人资本的形成。一条公路的修建能够节省人员与货物流动的成本,清洁的饮用水能够减少在健康方面的投资,人力资本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
  从农业向工业的大转型意味着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市场就是一个流通与交易的空间,没有交通方式的互联互动,市场网络就是碎片化的,只能是地方性市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国内基础设施并不足以支撑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非洲有些国家还没有通铁路,国家之间没有航空联系,甚至需要假道欧洲才能到另一个非洲国家。基础设施的匮乏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本身说明过度金融化会带来全球性危机,如何使用全球海量资金关系到全球经济的稳定,欧美多次量化宽松并将利率降为零,但资金依然在金融领域“空转”,这一点足见经济改革之难。同时,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计划是中国经验的体现,而主流的经济学依然是以发达经济体的经验为基础,林毅夫供职于世界银行时主要负责发展经济学问题,他提出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应,而5年过去了,基础设施投资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经历了国际经融危机的洗礼,表现出超乎意料的韧性,中国经济增长经验的对外投射能力越来越强,而高铁等基础设施出口又成为中国本届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力促大联通
  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认可,问题的关键是,钱从哪里来?按照2011年的估算,发展中国家每年基础设施投资的缺口是4000亿~65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未来10年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8万亿美元,不同机构对非洲的预测有很大出入,每年大约需要400亿~10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美国要维持目前的基础设施需要投入2万亿美元,欧洲也差不多如此。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提出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谓正当其时。令外界惊诧的是,自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这一倡议后,2014年1月和3月,中国已经与多国就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行了两轮磋商,预计今年秋天将签署相关文件。
  中国财长楼继伟认为,亚洲和全球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动员能力,此言不虚,亚洲地区是全球外汇储备的集中地,东亚贸易国和西亚的产油国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直逼4万亿美元。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期间也坦承,超额外汇储备是不小的负担。亚洲的外汇储备多数回流到欧美市场,变成了美国的国债,这对亚洲的政体发展并不利,使亚洲在金融货币领域依附于美国,亚洲的资源通过金融市场“补贴”发达经济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作为政府间的地区多边投资合作平台,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业便利的融资渠道,既能够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的问题,也能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亚投行的建议得到了不少亚洲国家的呼应,亚投行的资本金规模暂定为500亿美元,中国将是主要的出资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一定要控股,中国坚持开放的多边主义精神,如果其他国家认筹更多份额,中国可以降低自己的比率。   但从现实而言,中国将是亚投行最大的股东,并且是具有否决权的股东。如果说IMF和世界银行是欧美主导世界经济的象征,那亚洲开发银行则是日本在东亚崛起的“地标建筑”,但日本毕竟是个半主权国家,亚洲开发银行依然有美国的魅影。而中国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也从资本匮乏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三大投资国,中国资本“走出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以“贸易国家”的战略实现了经济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120个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伙伴,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基础设施的大联通是自由贸易体系的关键一环。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在印尼巴厘岛达成的重要共识就是贸易便利化,加快通关速度。
  基础设施的联通无疑能够推动货物的运转速度,中国政府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招生考试网络,将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网络延伸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从而实现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是本届政府的重要目标。
  中国处于重化工业的后期,而30多年的快速工业化也使中国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产能过剩、利润率下跌问题。按照产品周期的理论,中国的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实现产业的转移。最近几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环境污染的现象越发显现,一些成熟的产业需要淘汰和转移。产业转移也需要好的营商环境,中国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外资进入,除了廉价劳动力之外,还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处于工业化后期的中国在装备制造业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比如高铁、支线飞机、工程建设等。在第五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认为,铁路是中国基础建设领域的长项,目前已在发展中国家土耳其成功建设并开始运营,未来更大的愿望是把中国高铁和其他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链推向国际市场。
  装备制造业出口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相互促动的,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则使二者有了可行性。亚投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关系尚不明确,二者有竞争关系,但亚投行更关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而且亚洲开发银行已经表示有意愿参与其中。在不挑战亚行地位的前提下打造一个专业性的多边开发银行是中国金融外交的一大成果。另外,亚投行未来将走出亚洲,成为更大范围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对全球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亚投行是将亚洲的高储蓄变成高投资的中转站,无疑会对以美国为主导的金融秩序形成一定冲击,虽然初始的资本金规模只有区区500亿美元,但这是亚洲地区走向自主的一个象征。与亚投行筹备与建立相并行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的贸易融资货币,亚投行可能成为一个去美国化的多边投融资平台,而人民币将成为其中主导性货币。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这种大规模的对外援助与贷款的形式实现了美元的国际化,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处于一个从贸易国家向金融国家的转型时期,需要为人民币走出国门铺设通道,而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合作机制为人民币的出海创造了机会。与之并行的是,人民币与多种货币签订了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的蓝图已经比较明朗。
  亚投行的建立既是中国经济模式的向外延展,也顺应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趋势,同时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当然,亚投行不仅触碰了日本的亚行,也多少挑战了美元霸权的神经。可以预见,亚投行的发展一帆风顺,因此需要强大的国家政治意志与娴熟的专业技巧共同推动。
  (作者为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供职于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亚投行的发展前景(五)
亚投行创立的战略意义分析

  【摘 要】 本文对亚投行作了概述,分析了亚投行炙手可热的原因,探讨了创立亚投行的战略意义。认为,这是中国国力提升的体现;打破了美元霸权;满足中国外汇储备输入需求;支援“一带一路”,输出过剩产能,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关键词】 亚投行;创立;战略意义
  一、亚投行概述
  亚投行,全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10月提出倡议,于2015年正式签署协定的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亚投行的成立宗旨在于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强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截止2015年4月,共有57个国家申请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亚洲只有日本没有加入;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只有美国、加拿大没有加入,亚投行得到了全世界的积极响应。
  二、亚投行炙手可热的原因
  1、亚洲各国放下争端共谋发展
  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中有33个是亚洲国家及地区,大部分是2014年申请加入的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包括与我国有领土争端的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
  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起步或加速阶段,油气管道、高铁、通信、航线航道等满足区域联通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这些国家及地区之所以长久以来被卡在发展的瓶颈,根本原因就是基础设施陈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所以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根据亚行测算,为维持当前经济发展水平,2010至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超过8万亿美元,每年需7300亿美元,亚洲大部分国家政府无法负担这笔开支。虽然有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但资本逐利,而基础设施的投资周期太长,再加上各种政治因素,世界资本并不会大量投资在这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供给严重不足,资金、技术缺口很大的窘境。
  亚投行的出现,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绝佳途径,亚投行的主要投资目标正是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同时又能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资源,这正是亚洲各国急盼的。因此,虽然印度与我国有藏南和阿克赛钦的领土争端,多年来一直对争议地区虎视眈眈,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近几年因南海问题与中国闹得不可开交,加上美国从中搅局,几乎到了或有一战的地步,但亚投行倡议一出,这些国家都能够清醒的权衡利害,盯准这一难得机遇,放下争端,加入亚投行,谋求共同发展。
  2、欧盟大国纷纷加入亚投行
  建立亚投行的倡议在2013年就已经提出,在长达一年多时间里,欧美大国无一响应,何解?
  首先,目前世界主要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基本由美国主导,如世界银行、IMF等,甚至专为亚洲设立的亚洲银行也由美国实际控制。显然,美国长期在全球全面称霸,在世界金融市场占主导地位。亚投行的出现,无疑与欧元区的出现一样,会很大程度削弱美元霸权,威胁美国地位。因此,中国向美国发出创始成员国邀请是礼节性的,美国不响应是理所当然。其次,其他欧美国家虽看好中国未来发展,对加入亚投行心头痒痒,但或因与美国同盟而不参与,或因对亚投行的未来发展仍存疑惑而持观望态度。
  然而,去年3月12日,英国正式申请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欧洲国家。同月17日,法国、 意大利和德国紧随其后申请加入。
  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的率先“反水”虽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19世纪英国首相帕雷斯顿曾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依照这条国际政治黄金法则,英国加入亚投行,并提出要做人民币在欧洲的离岸中心,正是看准中国的潜力,想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占得先机。而英国的加入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使欧洲其他大国打消顾虑,纷纷申请加入亚投行。这说明各国对中国和亚投行的前景十分看好,想从中分一杯羹。
  3、俄罗斯加入亚投行
  相比其他欧洲国家,俄罗斯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动机更明确。首先,石油和天然气是俄的经济支柱,由于乌克兰领土争端,欧洲各国和OPEC一直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向其施压,俄在欧洲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如果俄加入亚投行,未来亚投行投资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就会优先使用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同理,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加入亚投行,也是为图未来优先使用其矿产品;其次,俄虽属欧洲国家,但其大部分领土却在亚洲,加入亚投行后,俄只需在章程制定方面多做努力,其亚洲地区的基建项目很可能争取到亚投行的大额投资。
  三、创立亚投行的战略意义
  1、中国国力提升的体现
  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高增长,人均GDP增长30倍。2010年,中国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银行”,人民币纳入“特别持款权(8DR)”等相应出现。作为中国第一次主导建立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及其“朋友圈”的扩大彰显了中国在全球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以及各国对中国日渐高涨的信任度。这是中国试图改变世界现有政治经济地缘的信号。
  2、打破美元霸权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发起,2002年开始酝酿的多边关系自由贸易协定,加入标准及其严苛,意在将中国排除在外。2014年之前,TPP共12个成员国,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比重约40%。除现有国家外,不少国家正考虑加入该组织,其中包括中国台湾和菲律宾等。简单地说,成立TPP是一些国家在针对中国,或者说是为了躲避中国。
  亚投行的设立,打破了几十年来世界银行统治世界,亚洲银行影响亚洲的传统格局,世界银行的相对地位受到影响。同时,亚行最大的股东是美日,其实是美国借助日本之手统治亚行。而亚投行的设立,对他们的冲击最直接,菲律宾甚至在签署TPP的最后一刻临时倒戈加入了亚投行。这种形势下,美日自然十分焦急。
  3、满足中国外汇储备输入需求
  近些年来,中国囤积了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储备当然不能都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大量资本需要输出。而“一带一路”计划正是绝佳的机会,它为我国大量外汇储备寻找到了适合的出口。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需要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亚投行的出现正好能够输出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4、支援“一带一路”,输出过剩产能
  中国不但拥有庞大的资金,更拥有先进的基建技术与执行力,中国的“铁公基”产业发达是世界有目共睹的。目前我国正面临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境况,而与此同时,亚洲各国在这方面是不足的,亚投行的出现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亚投行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能让国内先进基建技术向外输出,同时也能释放过剩产能,通过亚投行进行融资,使我们的产业走出去更有保障。
  5、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当下中国处于一个从贸易国家向金融国家的转型时期,需要为人民币走出国门铺设通道,而亚投行这样的多边合作机制为人民币出海创造了机会。亚洲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将在带动中国出口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人民币贸易结算。在亚投行业务开展后,中国可以亚投行信贷为先导,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通过促进直接对外投资带动人民币走出去,包括发行区域内人民币债券等方式,为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提供配套融资工具。在增加结算、投资基础上,促使区域经济体增加人民币储备需求。与之并行的是,人民币与多种货币签订了互换协议,人民币国际化的蓝图已经比较明朗。
  四、结语
  亚投行的建立既是中国经济模式的向外延展,也顺应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趋势,同时又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亚投行不仅触碰了美日的亚行,更挑战了美元霸权的神经。亚投行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需要强大的国家政治意志与娴熟的专业技巧共同推动,这考验着中国领导力,也会真正检验中国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刘杉,张林.亚投行的机遇与考验[J].商业文化,2015-06-25.
  [2] 樊文敏.亚投行成立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商,2015-05-20.

亚投行的发展前景(六)
创建亚投行意义重大前景光明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时首提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的倡议。此后一年中,中方与相关国家紧锣密鼓地推进亚投行的筹建工作。今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简称协定)签署仪式在京举行。至此,亚投行的成立进入“倒计时”,年底开张几成定局。亚投行成立是顺势而为,意义重大,刚刚签署的亚投行《协定》标志其实质性结构将由此确立,亚投行区别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等,本刊就此采访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砖国家经济智库中方成员、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陈凤英。

  《领导文萃》:自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筹建亚投行倡议以来,得到亚洲域内外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并取得重大进展。最近,亚投行协定签署仪式在京隆重举行。一个由中国倡议的政府间多边开发银行,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以如此高朋满堂的方式宣告成立,在10年前即使5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您如何看待这一不同寻常事件,它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陈凤英: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一个倡议,会得到如此多的国家热烈响应?在亚洲成立一家新的投资银行,从道义上讲是一件极普通的事情。那么,它为什么受到国际社会如此高度的关注?原因何在?我想,在当今世界尤其亚洲,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气场正在向中国倾斜,是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与力量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或者说是人心思变的一种表现。应该说,中国倡议建立亚投行,是在正确时间与正确地点,为亚洲乃至世界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的确,今天的中国是亚洲第一大经济体,是亚洲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与亚洲经贸合作紧密,正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亚投行顺利创建,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办事能力,也体会到只要中国能为国际社会办实事,我们“朋友圈”会有多么的大。
  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与世界经济接轨,并以积极姿态参与全球化进程。今天,我们第一次以独立方式提出成立亚投行的倡议,且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得到这么多亚洲国家,尤其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如此大的吸引力来自何方?我想,这是过去数10年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秉持“睦邻、安邻、富邻”政策,坚持“亲、诚、惠、容”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是一个瓜熟蒂落的自然过程。
  据统计,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636463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60万亿元,也是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不仅继续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全球唯一两个超“10万亿美元俱乐部”的成员之一。关键是,在过去十余年中,中国的GDP上升之快前所未有。2000年,中国GDP首破1万亿美元,2005年跨过2万亿美元,2009年突破5万亿美元,2014年达到10.38万亿美元。与美国相比,其GDP在1970年为1万亿美元,到2001年达到10万亿美元,足足用时31年,中国只用14年,可谓奇迹。2005年,中国经济规模超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6年超英国跃居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第二位。按美元汇率计算,2014年中国GDP规模已高于日本一倍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GDP占全球产出的13.4%,占亚洲的47%。这说明,中国经济规模效应已经凸显,且对世界经济引擎作用已经显现。金融危机以来(2007~2014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全球最大引擎,对亚洲经济贡献率超过50%。另外,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国与亚洲的贸易额达48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52.8%。中国已是印度、韩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国对亚洲(含港澳和中亚、西亚地区)直接投资75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0.1%。中国已是朝鲜、蒙古、缅甸、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等国第一大外资来源国,是韩国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投资国。可见,中国经济对亚洲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亚洲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鉴于此,中国已经具备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这不只是拿自己的钱为周边邻居、贸易伙伴办实事,也是为自己做实事。通过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将反过来促进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动中国商品出口,加强科技合作,增进人文交流等。事实上,这将全面盘活中国经济的存量,如资本、产能、技术、经验等,同时用好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量,如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以此盘活中国与亚洲国家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的大棋局,结果必然是互利共赢的大好事。实际上,拉动亚洲经济增长既是刺激中国经济发展,更是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之需要,是新常态下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严格实践“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努力使自身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惠及到亚洲经济的发展。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旨在帮助亚洲国家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短缺问题,是践行“亲、诚、惠、容”发展理念的实际表现,也向世人展示中国担负起大国的责任。过去30余年,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世界银行、IMF和亚开行也曾帮助中国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今天,中国希望帮助周边国家经济发展,以实际行动回馈世界,也真诚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发展之便车。倡议成立亚投行是中国提供给亚洲最好的公共产品。
  《领导文萃》:亚洲经济已持续发展数十年,先后经历上世纪50~60年代的日本、70~80年代的“四小龙”和80~90年代的中国经济起飞。您如何看待亚洲经济整体性崛起现象?亚投行成立是否顺势应时?
  陈凤英:历史上,亚洲经济发展靠的是由一个或诸个经济体引领,由此形成“雁型模式”。它支撑亚洲经济发展40-50年来一直居全球之最。如你提到的日本,曾数十年引领亚洲经济发展,功不可没。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由此失去了龙头经济效应,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亚洲经济依然保持高于其他地区的增速发展,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中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的主要引擎。迄今,亚洲经济发展中“雁型模式”仍在,但组合方式已经变化,中国正发挥着“领头雁”作用。   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发展缺乏动力,增长亮点很少,亚洲经济就是其中不多的亮点。据IMF预测,2015年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将由上年的6.8%略放缓到6.6%,仍远高于世界的3.3%、发达国家的2.1%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4.2%。据IMF估计,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由上年的7.4%降到6.8%,但对亚洲经济增长贡献率仍达56%,未来(2015~2020年),中国经济年增长将放缓到6.3%,但对亚洲经济增长贡献率仍达56.8%,远超印度的15.6%(经济则年均增长7.6%)和日本的3.1%(经济年均增长0.75%)。可见,中国依然是肩负着亚洲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可谓责任重于泰山。未来数年,印度经济增长率或高于中国,但其GDP规模尚无法与中国媲美。IMF的数据显示,按美元汇率计算,2014年中印GDP规模分别为10.38万亿美元和2.0495万亿美元,印度GDP规模只相当于中国的19.7%,到2020年也只是中国的22.5%,仍低于2010年的28.7%。即使按PPP计算(因为按PPP计算,印度GDP规模已超日本,是继中国和美国后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14年印度GDP规模是中国的41.9%,到2020年将上升至45%。故此,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回落,但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举足轻重,是其他亚洲国家所不能替代的。
  今天,世界经济出现“穷人有钱,富人有债”的怪现象,即全球政府债务的80%在西方,而外汇储备的80%在东方,主要在亚洲,中国占一半多,2014年达38430亿美元。然而,鉴于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规模又小,中国不得不将大量外汇储备用于购买收益低廉的美国国债,或到其他国家购买高价矿产资源。但需要说明的是,除资源价格波动风险外,海外资产配置往往受制所在国的政策取向,资源安全问题或因资源国政局应运而凸显。今天,亚洲人拥有自己的钱,又存在需要大量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但往往受制于国际机构或发达国家的制约。用亚洲人的钱,办亚洲人想办的事,即筹建亚投行需要有人挑头。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筹建亚投行的倡议,并定位于基础设施建设。
  从发展眼光看,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在加速,国际产能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与亚洲国家经贸合作的新亮点。亚投行的创建将为中国与该地区产能合作提供融资平台,既可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解决地区经济发展瓶颈,创造就业机会,也可使中国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拓展空间。关键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具备“走出去”的“软硬”实力。中国在铁路、公路、桥梁等硬件基础设施和装备制造业能力突出。我们不但拥有悠久的“丝绸之路”历史基础,又有充足的资本和过硬的制造能力。因此,中国有能力和意愿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融资领域发挥领头羊作用。
  金融危机以来,亚洲经济加速崛起,国际影响力提升。尤其是,国际经贸发展重心正加速向亚洲地区转移。据IMF统计,到2011年,亚洲跃升为全球三大经济板块(北美、欧盟和亚洲)的首位,占世界经济的27%,北美和欧盟分别占25.6%和25.4%,2014年亚洲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升到28.6%,2020年将持续上升至32.9%,而北美分别为26.5%和26.7%,欧盟则降到23.9%和20.8%。这或许是欧洲国家比北美更热衷加入亚投行的原因所在。另外,北美国家态度冷淡,考虑更多的或许是亚太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问题。
  梯度发展效应使亚洲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作为发达国家,虽然北美与欧洲对世界经济十分重要,但亚洲经济的崛起使世界经贸发展重心东移,国际投资和消费重心也在加快向亚洲转移。回顾历史,16~19世纪是欧洲世纪,累计持续400年。20世纪属于美国,是名副其实的美国世纪。进入中国招生考试网络看,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公路、铁路、航运、港口建设等落后。世行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航空平均运输量为14万人次,经合组织(OECD)平均为58万人次,但缅甸、老挝、柬埔寨、文莱分别仅为4.3万、1.9万、1.06万和1.15万人次,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通讯设施普及率看,多数东盟国家发展缓慢。据世行统计,2013年世界平均互联网使用率为38.1%,OECD平均达75.39%,但柬埔寨、缅甸、老挝、印尼、泰国、菲律宾分别仅达6%、1.2%、12.5%、15.8%、28.9%和37%,低于世界平均发展水平。即使新加坡的互联网使用率在东盟中最高,也仅为73%,仍低于OECD平均水平。从电力设施看,多数东盟国家通电率水平低。据世行统计,2010年世界平均通电率为83.3%,新加坡、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分别为72.59%、72.6%、48.8%、66%、31.1%,缅甸和柬埔寨电力设施落后情况较为严重。加之,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严重。2014年,新加坡、文莱人均GDP分别为56319美元和36607美元,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而阿富汗和尼泊尔只分别为649美元和699美元。南亚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诸多亚洲国家均面临巨大的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这是该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中最大的瓶颈。据亚开行预计,2010~2020年间,其32个成员需要基础设施投资8.22万亿美元,年均超8000亿美元。另据韩国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基础设施发展报告》显示,以2008年美元计算,预计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将达1.8万亿至2.3万亿美元。东亚地区投资需求最大,占全部投资额的35%至50%。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额的45%至60%,水利基础设施占总投资额的15%至30%,是基础设施资金需求最大的两个领域。然而,亚开行资金严重不足,成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瓶颈。加之,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额度大、风险高、收益低,还需面对诸多不确定的政治风险,其投资意愿往往不强。而世界银行和亚开行又主要以民生项目为主,虽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但贷款金额远不能满足每年数千亿的投资需求。因此,如何将充足的外汇储备和私人资本引入极其缺钱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困扰该地区所有国家的持续发展。为打通上述融资瓶颈,亚投行由此应运而生。未来,亚投行将致力于投资准商业性的基础设施,旨在实现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如铁路、公路、港口等。融资方式将全面创新,采取公私合营,即PPP模式,成员国政府出资,与私营部门合理分担风险和回报,同时吸引主权财富基金、养老金及私营部门等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鉴于此,亚投行定位在基础设施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的融资缺口过大,是一项为亚洲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夯实基础的伟业。另外,随着亚洲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在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的话语权明显不足,尤其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影响力不足。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世界银行行长须由美国人出任,IMF总裁须由欧洲人出任。虽然二十国集团明文取消了上述不合理规则,但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公正做法依然惯性地延续至今。总之,亚投行的成立是国际力量格局变迁的必然产物,是亚洲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是顺应亚洲新兴经济体整体崛起趋势而应运而生。
  未来,亚投行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给亚洲经济注入发展动力,刺激各国经济持续发展。亚投行成立将使亚洲国家优先获得贷款,投资所在国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将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进而带动服务业和农业的进步,提高整体经济效率。同时,亚投行有助于各国提升国内治理水平。亚投行的相关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可以帮助亚洲各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发展管理水平。为符合亚投行贷款条件及相应投资标准,亚洲各国也有意愿主动进行内部治理水平的升级。这些,都将使亚洲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亚投行的成立将密切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桥梁、通讯、港口、机场等领域的投资,将弥补亚洲经济发展短板,解决“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问题。各国加强互联互通将直接降低运输和通讯等联通成本,从而促进区域内贸易和地区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贸易带动地区金融和投资的发展,实现整个亚洲经济圈的繁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大新引擎。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投行的设立标志着亚洲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正在进入一个实质性的新的发展阶段。
  《领导文萃》:6月29日,57个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代表齐聚北京,共同签署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该协定被认为是成立亚投行及其投入运营后所遵循的“基本大法”。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亚投行的实质性结构将由此确立。您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陈凤英: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总部设在北京。协定签署意味着,前期筹备工作的核心任务已经完成,形成了各方需要遵守的法律基础。众所周知,自中方提出筹建亚投行倡议以来,在各相关方的大力支持下,亚投行筹建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筹建工作开展相当顺利,参加成员国超出预期。事实上,亚投行的筹建过程是集中考验中国人的外交智慧,也是全面体现中国领导人大国风姿的过程,是一次经济外交的成功实践。
  在一个地缘政治如此复杂,地缘经济博弈相当激烈的亚洲地区,通过经济外交,中国说服了如此多国家加入亚投行,实属不易。众所周知,创建亚投行对亚洲和世界经济都有利。一旦正常运行,它将为亚洲和世界经济提供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市场,给低迷徘徊中的国际贸易输入活力,将大大促进亚洲和国际资本流动,并为亚洲乃至世界创造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这正是欧洲国家争先恐后加入,亚洲国家踊跃参与的首要原因。
  中方本着“公开、透明”原则,积极与创始成员国(包括日本和美国)沟通协商,并于6月29日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成立亚投行及其日后运营有了各方共同遵守的“基本大法”,是向筹建亚投行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在亚洲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中,50个成员国正式签署了协定,菲律宾、丹麦、科威特、马来西亚、波兰、南非、泰国等7国因国内法律程序等问题未完成签约事宜,将在未来半年内补签。从成员组成看,亚投行覆盖五大洲,包括联合国5大常任理事国的4席,七国集团的4个,二十国集团的14个,欧盟28国的14个,经合组织34成员国的21个,金砖国家5国和东盟10国均是创始成员国,涵盖了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家庭”,成为国际经济关系史上一大创举。
  按协定规定,只要有10个签约方批准,或签约方初始认缴股本不少于认缴股本总额的50%,亚投行就可开张。这样看,今年年底亚投行正式开张几成定局。因为,即使个别国家期间未完成法律程序,或未签协议的国家临阵退出,亚投行都将依然按期开业。根据协定规定,在筹建过程中亚投行将不吸纳新成员。也就是说,未来半年中亚投行不会扩员。另外,协定规定,只要相关主权经济体同意,非主权经济体可以普通成员加入亚投行。这就是说,只要大陆允许,亚投行的大门是向台湾敞开的。
  《领导文萃》:随着协定的签订,亚投行的相关管理结构、运营方式、治理措施等将进一步明确。作为一个新的多边融资平台,其“游戏规则”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有着怎样的区别?   陈凤英: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在治理结构、环境和社会保障政策、采购政策、借款国财政可持续性评价,以及包括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等方面,将充分借鉴现有多边开发银行通行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同时寻求更好的标准,制订严格并切实可行的高标准保障条款,避免现有国际金融体系走过的弯路,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更好为成员国服务,努力将亚投行打造成一个实现各方互利共赢和专业、高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
  首先,经营性质定位清晰务实。作为开发银行,亚投行资金来源以主权国家出资、赠款或发行债券为主,不吸收商业存款。它既不是多边商业银行,也不是多边扶贫银行,更不同于多边政策性开发银行,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兼顾政策性、社会发展类目标。但是,它必须在适度盈利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市场规则运营,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作。
  其次,服务宗旨兼顾双重意义。亚投行的宗旨是:以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以应对发展挑战。一方面,服务亚洲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为区域基础设施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亚投行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能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
  第三,股权分配体现发展趋势。根据协定,亚投行法定股本为1000亿美元,域内外成员认缴股本的比例为75:25,且以GDP为依据进行分配。为充分考虑发展差异和兼顾各方利益,域内成员对GDP的核算按照60%市场汇率法和40%购买力平价法的加权平均计算。中国、印度、俄罗斯、德国、韩国与澳大利亚成为前五大股东(韩、澳并列第五),首次体现新兴经济体的优势,充分反映了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突出了发展中国家携手推进亚洲区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投票权设计彰显公平。投票权分配是亚投行机制的核心内容。其总投票权由股份投票权、基本投票权以及创始成员投票权组成。每个成员的股份投票权等于其持有的亚投行股份数,基本投票权占总投票权的12%,由全体成员平均分配,每个创始成员拥有600票创始成员投票权。股份投票权和创始成员投票权的设计,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原则。基本股票权由全体成员平均分配,对于出资比例小的成员来说,意味着获得超过其投资比例的话语权,从而保证亚投行投票权分配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按此计算,中国投票权占总投票权的26.06%,是第一大股东。但是,股权分配是动态调整的,未来随着新成员的加入,股份和投票权将会因此而稀释。
  第五,业务运营蕴涵诸多机遇。亚投行业务分为普通业务和特别业务:普通业务是指由亚投行普通资本提供融资的业务;特别业务是指为服务于自身宗旨,以亚投行所接受的特别基金开展的业务。据此,亚投行可根据具体项目的轻重缓急、社会意义等,更加灵活务实地选择投资种类。此外,亚投行开展业务的方式包括直接提供贷款、联合融资或参与贷款、股权投资、提供担保、提供特别基金支持以及技术援助等。这意味着,亚投行发展前景极其广阔。事实上,它并非只是一家银行,而是一个超级国际融资大平台。可以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世界银行、IMF、亚开行等金融机构广泛合作,采取多种业务方式,跨州汇集各类金融资本,主要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服务。
  第六,治理结构力求简单高效。从管理结构看,亚投行设立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层三层管理架构。理事会是亚投行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亚投行的一切权力。根据事项重要性,理事会采取简单多数、特别多数和超级多数原则决策。此外,董事会负责亚投行的总体运营,为非常驻机构。董事会共有12名董事,域内9名,域外3名。亚投行设立行长1名,从域内成员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同时设立副行长若干名。这种方式有利于亚投行在利益兼顾与决策效率之间实现平衡,是区别于现有主要多边开发银行的创新之举。
  《领导文萃》:根据国际经验,大股东往往享有一定特权。以世行和IMF为例,美国在这两个组织中都是第一大出资国,也都享有第一大股东的一票否决权。在亚投行内,作为最大出资方的中国,是否也拥有这样的权力?另外,目前亚投行最大的悬念是行长人选,将由谁来当首任行长?
  陈凤英:这是两个国际社会最关注的,也是最敏感的问题。从法理上说,中国作为最大的股东,理应拥有绝对投票权。根据协定规定,重大事项需以75%投票权才能通过,也就是说中国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力。但是,这不是中国刻意追求的,中国也不会随意行使这一权力。另外,根据协定没有成员国对银行在融资项目中拥有绝对否决权。故此,否决权不具太大实质意义。事实上,国际组织中否决权几乎不被使用。当然,中国最大股权的实质意义将反映在资本额的增加和新会员的加入等重要议题上。但是,亚投行遵循的是“公开、公平、透明”原则。何况,它是中国亲手倡议成立的,中国一定会非常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第一大股东事实上只会给中国增加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会鞭策中国为亚洲和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过去一年多的筹备进程中,中国一直秉持协商一致原则,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未来,随着新成员的吸纳,中国的一票否决将被稀释。中国将始终遵守平等、开放、包容、透明的多边金融合作理念。
  首任行长人选已经成为各方瞩目焦点。行长人选将为亚投行未来的管理定下基调,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亚投行的运营特点。根据协定,行长由理事会经超级多数投票选出,现阶段尚无最终人选。按规定,行长将从域内成员产生,兼任董事会主席,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遴选标准是“公开、透明、择优”。按国际惯例,由最大股东国出任首任行长可能性很大。从现行情况看,在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任职秘书长的金立群,被普遍认为是首任行长的当然人选。他成为首任行长应是众望所归。
  《领导文萃》:亚投行顺利签约,轻舟已过万重山。最后问您一个问题,美国和日本尚未加入,相信其内心并不好受,他们的态度会发生怎样改变?未来有可能加入亚投行吗?
  陈凤英: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鉴于亚投行是中国倡议和推动,又是第一大出资方,由此遭到美日的怀疑。中方主动邀请其加入亚投行,也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但至今未果。一方面,美方担心中国借此扩大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以此挤压由美主导的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另一方面,美把亚太视作其势力范围,担心亚投行成立将威胁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施。美对亚投行态度失常、前后矛盾,历经三个阶段性变化:从打压阶段和缓和阶段,转变为“只谈合作、不谈加入”阶段。从发展眼光看,开放的亚投行始终欢迎美国参加,由此构建起与亚洲经济互利共赢之“亚太再平衡”。
  与国际社会对亚投行的积极态度形成鲜明对照,日本态度一直较为消极,进退失据。先是不加入表态、寻求G7共同合作,以应对亚投行问题,后来安倍内阁又匆匆推出1100亿美元的亚洲基建投资项目,欲与中国“试比高”。事实上,一旦启动运营,亚投行将促进亚洲的贸易、投资、人员和技术流动,拉动地区消费需求,带动日本对该地区的商品出口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由此将给日本国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日本经济逐渐摆脱萧条低迷。综合分析,日本加入亚投行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因为其经济已经与亚洲发展密不可分。
  总而言之,亚投行的顺利成立正在改变世人对中国的看法,将提升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助于中国积累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制定经验,同时倒逼中国加快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可谓一石多鸟。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75236/

推荐访问:关于亚投行发展前景 亚投行发展前景分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