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安全管理常识 时间:2016-08-19 08:44:4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安全管理常识】

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
谈谈培养高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谈谈培养高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创新和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的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因此,课堂上

的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何为创新,首先从哲学意义来看,创新属意识范畴而非物质范畴,是人的素质结构之中的某种思维特征,她以人的创造性劳动为载体,外显为人的某些特等行为特征和能力。通过教育的作用,可以将创新基因激活,在引导人的主观能动性中强化人的创新意识。其次从心里学的角度,人的发展存在最佳年龄阶段,在学生阶段的最佳发展时期,实施创新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从基础教育的实际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其核心是创新思考能力,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在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创新教育不能只停留到一个理性的说教,更需要创设一种教育情境,让学生增加感性体验。

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到教与学的全过程。

1. 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说明牛顿的伟大成就就是在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要培养创新能力,就是必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规律,并

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二)
拓宽·挖深·提高谈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法 论文

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三历史复习课原来那一套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 的新要求了。为提高复习效果计,中学历史教学界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笔者以 为,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拓 宽

拓宽,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 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初中内容的压缩,深度不够,层次偏低;《中国近代现代史》 是新近编写的,其体例、内容都很新,切合高中要求,但由于教材为避免与初中本重复,许多重要知识点仅一 笔带过,交待不详;《世界近代现代史》仍沿用原来的老教本,知识陈旧,不少观点已经过时。因此,教学时 必须针对具体情况予以补充和更新。本文认为,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 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 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 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 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关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 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 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料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 分析能力。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

【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5 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 :“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 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 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 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挖 深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挖深一般可从以下四个 方面入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①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 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②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 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

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 合。③各国人民要求统一。【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又如,分析清末“预备立宪”的历史背景,则应挖掘出日俄战争的影响。1904年日俄战争的结果,实行君 主立宪制的小国日本打败了领土面积是其60倍的专制大国沙皇俄国,给清政府震动很大,清朝地主官僚当中要 求实行君主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促成了“预备立宪”骗局的出笼。

2.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 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 、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 、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再如,《中国古代史》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只叙述了它“促进了秦国封 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使学生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 差。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不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商鞅变 法弃绝文化,倡导君主独裁,对当时和后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3.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 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 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 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 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 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 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 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4.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

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①政治上,是 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②经济上,江 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 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提 高

提高,是指把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

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考查,不但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也是近年高考命题改革 的一个突出成就。据有关专家统计,1994年无论新、老高考,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1/3左右。而且,强调历史 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发展的一种基本走向。为适应高考发展的这一要求和趋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必须强化基本理论的贯彻,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把历史知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如讲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应该指出,“废井田,开阡陌”,动摇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废除奴隶主贵族 的特权”、“建立县制”,摧毁了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起了适应封建生产关系发展需要的封建制上层建筑。 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再如讲到明清时期腐朽的封建 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时,应指出,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矛盾实质就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 矛盾,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碍反映了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阻碍作用)。

总之,“拓宽、挖深、提高”就是要深入发掘教材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试能 力,以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好地沿着培养能力,适应高考的路子走下去。

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三)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

5

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四)
浅谈注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摘要】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地位,采用设疑启发、创设探索意境、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素质;意境;概括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5-01
  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历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地位,采用设疑启发、创设探索意境、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一、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传播者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的工作,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历史教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教育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和最高境界。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而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坚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因此,教师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比较离奇,教师要大量的去引导,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这样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同时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设疑启发,拓展思维天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也认为: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可见这种启发式诱导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做法上,教师可以一方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自行设计问题和编写答案;另一方面,要时常抓住教材关键,揭示矛盾,并加以发掘深化,让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要以这样来设计疑难问题:既然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又抱有极大幻想,那么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通过这些递进式的设疑启发,加上学生认真思考,就可概括出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与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的关系,从而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复杂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三、创设探索意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方法新颖独特,富有创见。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是培养思维创造性的有效办法。比如,在讲“宋代对外贸易”时,可以安排学生讨论问题: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史上的黄金时期,而且与汉唐相比,其对外贸易通道由陆路转向海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由此可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环境、经济重心转移、政府的政策、航海技术进步等几方面来分析。这类讨论大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此外,还可利用中学生对新材料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选用一些辅助材料来帮助教学。例如,在讲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时,还可补充义和团的“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团民是忠臣、待等逐尽洋人后,即当回转归山林”歌诀,及“拆铁路,拔电杆,旋再破坏大轮船”的口号,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义和团存在的排斥先进文明,夜郎自大,具有封建落后的小农意识等缺陷。通过对这些辅助材料的思考,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认识便会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四、重视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高级阶段,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本质结合并联系起来。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在他们身上已经开始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时也会把正确的与错误的成份混在一起,影响了记忆的准确与确切。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概括能力的培养。首先,调动学生自觉进行概括的积极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学习环境的创设上,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放手让学生练习概括历史事件。学生练习得多了,概括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教师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正确进行概括的方法。其次,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正确途径。历史事件是历史教材的最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必须在研读历史教材、挖掘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中进行。在引导学生挖掘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时,一般都按“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这三步去循序渐进地展开。在训练途径中培养出来的概括能力既准确地抓住了历史事件的重点,又简洁明了不繁冗。第三,利用历史理论提高学生概括能力。要使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提高到一个较理想的境界,那就要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说明什么”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历史理论渗透其中,惟其如此,才能使历史事件和历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概括能力。
  总之,学历史使人明智,可知古通今,真正要让学生学好历史并非一件易事,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用发展的意识去参照历史,以人的素质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为标准,创造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谈高三历史复习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五)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能促进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历史课堂 ;创新能力;开放式学习;研究性学习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未来人才的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必然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构建能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善于提问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设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历史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见。
  二、针对创新思维特点,实施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既包含聚合思维,又包含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构成创新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它融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于一体,是提高现代公民素质的基础学科。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包括电脑网络)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为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变原来的封闭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精心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可以自由分组或个人单独活动,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如“访谈”、“调查”、“搜集材料”等,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和巩固知识。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运做体系。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各述己见,互相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的提高,形成敢想、敢说、敢争的精神,自然会萌发创新的欲望和激情,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提供的材料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如: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列强为什么能侵略中国?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说明了什么等,其次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根据当前中日关系等重要的国际关系进行适度对话,引导学生确立认识: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还要让学生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健康的人生理想。
  三、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学生透过研习一个特定的专题的同时,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综合,并透过进行一些特定的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继而学会这个新的题目,而达至学会学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历史创新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学,除了要求学生明确自学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抓住重难点,反复阅读,读思结合,善于质疑,同时在历史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第一,让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学习步骤:概括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过程特征,表述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第二,让学生归纳历史现象的学习步骤:概括特征,分析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表述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第三,让学生归纳关于历史人物的学习步骤:明确人物的事迹,从中能学到什么,对现实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第四,让学生归纳多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学习步骤:回忆这些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概括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中学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能以史为鉴,回答和解决社会现象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有利契机,配合教学内容提出《七七事变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大家的兴趣,学生自行组建五个研究小组,组成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组,分别是《七七事变发生的背景》,《七七事变后日本对丰台地区的统治及暴行》,《七七事变后丰台人民对侵华日军进行的反抗斗争》,《勿忘国耻反思组》。通过同学们的自己确定研究方向,亲自查找资料,撰写论文,不仅使学生学会以探究的方式认识重大的历史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并且通过评价可以达到互相激励、启发、产生更多的新想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主编.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出版社,2009
  [2]陆灵灵.《高中历史备课有效性策略刍议》.《教学月刊(中学版本)》,2012年
  [3]李惠军.《我思、我行,故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
  [4]郭艳芳.《现代历史教育呼唤新的理论成果――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观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年第7期
  张风梅.《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探》,《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42225/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